上个世纪改开后,舶来品潮水一样涌入,有来自正常渠道的,也有来自地下渠道的,福建、广东一带沿海地区走私活动尤为频繁
一次我和两位同学去福建一带收集素材,在上海到福州的列车上就遇到了走私与反走私的较量。
过去乘坐列车要去火车站排队购票,在还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无须凭证购票,进车站也不用安检。
老式绿皮车厢内硬席座位是三人一排,背靠背六人坐。
那趟列车是上海始发车,大家都有座位,秩序良好。
绿皮列车时代(网络图片)
列车开出上海后约半个钟头,在车轮的哐当哐当声中一个乘警一脸严肃地走进我们的车厢,边走边目光四面扫视。
他先从车厢的这头走到那头,然后往回走。
突然他手指着行李架上的一个旅行包问到:这是谁的包?乘客里有人就说是我的,他看了一眼乘客后没做声。
他看到一个行李架上一个方格子图案的包包又问:这个包是谁的?
乘客里一个带着小女孩的大妈应答:这个包是我的。
他继续边走边看,时不时就摸着行李架上的包包袋袋问这是谁的。
如此这番,他选择性的问了大约七、八个包包,都有不同的乘客应答,谁也不知道他想干嘛。
他走到我座位的走道对面前一排,指着行李架上紧挨着大旅行袋的一只不大的褪了色的黑布小包问到:这是谁的?
这次没人回答。
他又问了一句:这个包是谁的?!语气严厉起来,同时环顾四周。
周围的乘客都齐刷刷看着乘警手指着的那个褪了色的黑布包。
怪了,还是无人应答。
那个褪色的小黑包看上去很土,有点像哪位大妈或者老奶奶用了很久的样子。说是袋也许更准确,一点也不起眼。
他看没有人回答,就把黑色小布袋从行李架上拽下来,很利索地解开绑住布袋口的带子,一下子打开了。
袋子里露出一大堆袁大头和其他成色不同的银元!
网络图片
乘警一看二话不说拿起布袋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一气呵成,一看就是一位常年行走于列车上经验丰富的缉私老手。
我坐在靠走道的位置,这一切发生在走道对面右前排,没有任何遮挡,看得清清楚楚。
我码字慢,其实一切都发生得很快,几分钟的事。
从我座位的正前方跳过一排座位看过去,靠走道面对着我坐着一个排骨精一样的男人,颧骨微凸,皮肤暗淡无光,垂头丧气,一脸晦气,表情很不自然,和周围奔着生活去的人相比较显得格格不入,他应该就是倒霉的银元贩子。
他和我的座位从近似四十五度角看走道对面行李架上放银元的位置最舒服也最自然,可以说用眼睛的余光都能顾及到。
试想一下如果他将布包放在自己头上方的行李架上,老是要抬头看会比较吃力也不自然,东西也容易被他人的行李和行里架子木档本身遮挡,要是有人去翻弄与布袋相邻的行李,势必要格外留意,如此一来,十几个小时的行程里势必会感觉吃力。
另外由于东西就在自己上方,万一被查到很可能人赃俱获。
只有把东西放在自己目光能随时看得到、万一东西被查到也能置身事外的地方才安全。
那些年将物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倒卖的行为叫“投机倒把”,属于狠狠打击的范围。如果是走私的话,抓住可就要吃牢饭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倒霉蛋宁可东西被没收也要装作那包银元与他无关的缘故。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有利可图的事必有人冒险。他们有自己的门路和上下线,从城乡私下收来银元都会被贩运到沿海地区卖给港澳台地区专门过来收购银元的人。估计这么跑一趟下来,几年可以躺平了。
这类早期靠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违禁物品的原始走私活动,涉及到的资金和货物都有限。
据后来披露出来走私石油、汽车和走私价值不可估量的文物等等,那才叫一个无法无天的猖獗。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银元收购和买卖交易均属合法生意,在拍卖行、币圈、古玩收藏市场和钱币交易市场常见,在网上买卖交易也有,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