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我们不愿面对的终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愿面对的生命的终点。我们不但不愿面对,甚至不愿谈起。我们对这个终点讳莫如生,好像只要提到它,它就会提前到来。

  即使在科幻小说中,我们也很难看到,这个终点不在了。我们对于抹去这个终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点头绪。我们只能幻想着,我们可以推迟这个终点的到来。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终点,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节 给秦始皇上一堂死亡课

  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很强大,强大到足以面临任何狂风暴雨毫不畏惧,我们可以找得到躲避它们的办法。我们的生命同时也很脆弱,毕竟我们拥有的是血肉之躯,连一次撞击都未必能扛得住。在以前,一个小伤口甚至都能断送掉一个人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更是有限的。虽然总有一些不知道什么人编写的文章宣称,人类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活到了二百多岁,但是事实上,我们能够找到证据证实的最长寿的人,一般只能活到一百二十岁上下。

  我们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摆脱不了我们固有寿命的限制。所以,如果有机会,总有人想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活到一万年。

  去尝试的人,除了那些宣称拥有“知识”的炼药的人之外,主要是皇帝们。在拥有了几乎无限的可以支配的资源之后,虽然他们都知道在自己之前没有哪一个皇帝真的成功地做到长命百岁,但是他们一般都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一定是特殊的那一个。之所以以前的那些皇帝没有做到,是因为他们在一些细节上做得不够完美,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对,他们走的是一条歪路。自己既然拥有了前人那么多经验,一定能够避免那些错误。这些皇帝,我们都看到了,无论他们是多么地努力,最终还是像正常人一样死掉了。其中有一些甚至可能是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可以延年益寿的丹药上。

  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铁木真,这些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排名可以进到前几名的皇帝,也没有例外,全都寻找过长生不老的办法。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们在武功上是很成功的,他们当得起伟人这一称号。他们也都是足够聪明的,在他们那个位置上,单靠运气是坐不到那么长久的。这也没用,他们逃不开想当“神仙”的怪圈。

  如果让我们评价他们,我们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合适的评价。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想长生不老并且那么去做了就笑话他们,笑他们这么伟大,居然也做过这么可笑低级的事。

  如果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选择永远不会死,我们有多少人会放弃这个机会而真的选择让自己听天由命,自然地过完这一生?

  我们之所以敢去笑他们,或者说我们之所以会去笑他们,只不过因为我们现在知道,以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医学水平,我们都做不到永远不会死,最多可以把一个垂死之人的生命延长一段时间,大多时候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延长。

  如果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可以让我们延长生命,哪怕只是短短的数十年,我们还会去笑他们吗?

  对于秦始皇、李世民、铁木真这些人,他们在人生顶峰的时候,几乎拥有全天下的资源。如果我们今天也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最先进的医疗设施、药品,随意安排水平最高的科学家、医生为自己服务,我们又有谁能够说,自己不会去动那个让自己延长几十年生命的想法?

  我们只是没有处于那个位置上而已,我们只是没有机会拥有那么多资源而已。

  秦始皇和李世民是不是最终放弃了他们长生不老的想法,我不是很清楚。成吉思汗我是清楚的,他放弃了。他是值得秦始皇和李世民学一学的。相比较起来,成吉思汗是很简单的。

  成吉思汗曾经找过丘处机。不但是在成吉思汗的印象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道士、和尚等出家人似乎都懂得延年益寿,甚至懂得长生不老。

  去找丘处机,应该说对成吉思汗的好处更大。因为丘处机很明确地告诉成吉思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死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人不能长生不老,即使他想多活一百年,多活几十年,退而求其次,哪怕是十几年,也是做不到的。

  丘处机就是这样告诉了成吉思汗正确的答案,一个我们都知道的正确答案。

  成吉思汗应该感到幸运,他最先遇到的是丘处机,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而不是一个为了荣华富贵阿谀奉承的人。一个正确的答案,至少不会让成吉思汗浪费他生命最后那一段不多的时光。

  丘处机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人,他千里迢迢去见成吉思汗,也不是为了告诉成吉思汗他一定会死,而且不会比普通人活得更长,他是要告诉成吉思汗一句话:“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

  虽然丘处机的话对成吉思汗好像没什么影响,成吉思汗也不准备按丘处机说的那样去做,虽然那样有可能会让他多活一段时间,他仍然封赏了丘处机。他认为丘处机说得很对,丘处机在面对他的时候很诚实。成吉思汗表示自己很满意。

  此后,成吉思汗还曾经请教过伊斯兰教的人,同样没有得到人能长生的回答。

  虽然想多活几年的想法落空了,但是成吉思汗仍然很满意,至少,他很清楚自己的大概寿命,这样,他便可以安排好自己随后几年要做的事。他几乎没有一天时间浪费在寻找真正的“神仙”,真正的“仙丹妙药”这些东西上。

  不得不说,成吉思汗不但幸运,而且他很明智。

  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做了很多,因为不满意方士给他炼的药,在方士“胡说八道”的时候,直接就抓了一批人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中的“坑儒”。

  和我们对焚书坑儒的一般印象不一样,秦始皇坑的不是什么儒生,主要是方士,就是那些替他炼长生不老药的人。给他炼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因为花费巨资也没有炼好药,只好逃离秦始皇。在逃走前,他们把炼不好药的原因归结到秦始皇身上,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以杀戮为乐,这种人怎么能让他长生不老呢?花了钱,不但没得到药,还被人大骂一通,秦始皇大怒之下,抓了四百六十多方士直接活埋。

  最终,秦始皇也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而且,他也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在他病故之后,秦王朝的皇位被权臣赵高玩弄于股掌,安排秦始皇不成器的儿子胡亥做了秦二世。秦王朝二世而亡,秦始皇要负很大责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好好生活。

  我们是无法选择生命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好好使用我们的生命。像成吉思汗那样,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不妄图去赶走它,而是过好每一天,不让生命无意义地流逝。

  我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是自己生命的终点,所以,我们要尊重我们的生命,珍视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做到不给自己留下明显的缺憾。做我们想做的事,爱我们想爱的人,让自己每一天都不要生活在怨恨里。只有这样,当我们迎接那个我们都很不喜欢的人生终点的时候,我们才愿意平静地面对它,迎接它,不带遗憾地踏上这个终点。

  如何面对那个必将到来的生命终点,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学的一课。我是这么认为的。

  至少,我们要先学着接受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是一定会遇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我们至少要有勇气去面对,有勇气去谈起它。

  在世界各地的风俗中,缅怀故去的人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在我们中国,也有着天南地北的差别。这种差别,大到互相矛盾的程度。

  一般来说,我们在送走故人的时候,心情是沉痛的。有些地方的风俗却是喜悦的。

  这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这种地方上的民俗差别如果不是很能理解的话,可以参考一下宗教上的差别。

  在佛教中,一个人的故去被称为去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应该高兴的一件事。在基督宗教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他的灵魂是要进入天堂的。这也是一件应该高兴的事。有可能,这种宗教上对于死亡的态度,只是为了让人不过于悲伤,同时有一定的宗教上的意义。

  在我们的传统中,我们把一个人的生命是看成一种循环的。一个人在这一世死去了,他很快会在下一世出生。我们的这一套体系还是很自洽的,连细节也注意到了。为什么我们记不得前世的事呢?因为我们在投胎的时候,是要喝下孟婆汤的,孟婆汤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忘掉前世的事。为什么我们还会在报纸上看到或者听人说某某地的谁记得前世的事呢?因为他很巧妙的没有喝下孟婆汤,所以还能记得前世的事。

  这样的一套解释系统,也会让人淡化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小说里或者电视上,一个英雄好汉要被砍头了,豪迈地饮上一碗酒,把碗一掷,喊出一句“十八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引颈就戮。

  不过,不管有什么样的解释系统,还是不能免除大部分人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到了今天,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我们在接受了现代教育之后,都能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

  这只有一次的生命,这不会再来的生命,难道不是才更值得我们珍惜吗?

  只有有限的生命,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是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合的。有限的生命,更可以激励我们创造无限的成就。

  生命的长短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只有生命的质量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那些英年早逝的少年天才们,像只活了三十多年的莫扎特,还是那些老当益壮的老年英雄们,像八十多岁才出山的姜子牙,都是被我们无限赞颂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当谈到生命终点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不会真正害怕死亡的,因为死亡是一件活着的人无法想象的事。在潜意识里,人不相信自己会死,认定自己会永生。

  弗洛伊德推测了人的一种心理,却仍然改变不了人的焦虑。有研究人员对人的这种焦虑做过深入的观察,他们看到,一般女性焦虑的表现比男性要更明显一些,年轻人比年长的人要更焦虑,而宗教信仰坚定的人最为平静。

  对于死亡的焦虑,其实只是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焦虑。我们在面对一个黑洞洞的屋子却又不得不进去的时候,我们不是一样会焦躁不安吗?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明天,自己不确定的未来,尤其是可能会不好的未来,我们不是一样焦虑吗?

  年长的人对死亡没有那么恐惧,虽然他们才应该是最恐惧的一个群体,是因为他们大多经历了很多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事,用我们通俗的话说,他们已经“看透”了人生。人生在他们面前已经没有秘密,没有未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宗教信仰坚定的人对死亡的焦虑,一般只是担心自己在这一生做得不够好,害怕自己去世后会“下地狱”,或者怕自己下一世不能投胎到好人家。没有多少人敢说自己这一生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自己这一生是完美无瑕的,自己这一生是不需要说任何道歉的话的,自然会担心自己在这一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做到宗教里要求的足够好。如果让所有人都处于焦虑中,让人的紧张情绪得不到放松,那么,这一定不是一个好宗教。好的宗教都会给人以希望。哪怕是一个“坏人”,也会给他以希望。基督宗教里,只要一个人愿意忏悔,他所有的“罪过”都会被免除。只要他愿意忏悔,天堂的大门就不会对他关闭。基督宗教体贴到,会专门安排临终关怀牧师,以方便让一个教徒有最后的忏悔机会。佛教几乎是最宽容的一个宗教,我们常听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佛教常用语几乎像是给那些“十恶不赦”的人量身打造的。在佛教里,甚至不用忏悔,不用把自己的罪过说给另外一个人听,只要自己想改悔了就可以达到和基督宗教的忏悔一样的效果。只要他的心改了,或者他的行动改了,就算是他已经洗心革面改过自新。

  不得不说,我们人类对死亡比对出生要重视。可能是因为出生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出生只是意味着一个生命的开始,而且,人类中的大部分都有过生日的习惯,以纪念自己出生的那一天。而死亡,和出生相对,也只是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已。有开始,有结束,生命才算走过一次完整的历程。

  在我看来,生命的结束,或者像我们传统里说的,生老病死,都是一个人总要经历的,坦然面对就可以了。

  对于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无法改变它,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那必然要发生的事的看法,改变我们经历这件事时候的态度,改变我们的心情。用让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面对,用让自己不会痛苦的方式去接受,总比明知道躲不过,却还是要做很多事让自己焦虑,让自己不安,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沼不能自拔要好吧。

  不但是秦始皇、李世民要学一学成吉思汗铁木真,我们也要学一学。我们学不来他的武功,至少我们可以学得到他的心态。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做到和铁木真一样“伟大”。

  第二节 生命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从理论上来说,“见一叶而知秋”这种简单的道理几乎可以无限放大,从一粒沙子中看到整个世界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当然,这仅仅是从理论上来说。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一个人的一根头发,甚至仅仅是一滴唾液,都包含了这个人完整的基因。只要有一份完整的基因,从科学上来说,就可以完整地复制出一个人出来。因为,一个人所有的生物信息,都已经包含在基因里,包含在那一滴唾液里,包含在那一根头发里,包含在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里。

  只不过,我们今天还做不到仅凭一份基因就复制出一个人这件理论上可行的事,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虽然我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的深入程度却只是相对于以前而言。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生命还存在着无数的未解之谜。我们的生命科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创造一个完整的新的像人类这样复杂的生命的化学分子式的程度,而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我们才可以称得上我们对人体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了解,就像我们对于那只薛定谔的猫的理解。

  薛定谔并不姓薛,他是一个奥地利人,薛定谔是他的姓。他是一个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写了《生命是什么》这部有关生命科学的著作。他尝试着用物理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中的课题,尝试着用量子论来解释一些生命的奥秘。他对于生命的兴趣,据说来自于他的一个思想实验,一个在现实中不能进行,只能凭借想象力进行的实验。在这个思想实验里,薛定谔使用了一只猫。

  这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密闭的盒子里。这个盒子没有任何办法可以从外面观察到它的里面。同时,在这个盒子里还有一套实验装置,这套实验装置由一个放射性原子核,一个探测辐射的粒子探测器——盖革计数器,一个开关,一柄锤子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组成。实验装置和猫在盒子里同样是被隔开的,以防止猫无意中触动开关。但是,实验装置和猫之间并没有被完全隔离,空气是互相流通的。实验装置中的放射性原子核在一个小时内有一定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发射出的粒子将会影响盖革计数器的读数,触发开关,开关释放的时候,锤子就会打破装有毒气的容器,毒气随即便会毒死盒子里的猫。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在没有人进行观察的时候,原子核处于已经衰变和尚未衰变的叠加态。这个时候,盒子里的猫同时处于死了和活着两种状态。如果在一个小时后把盒子打开,实验的观察者将只能看到‘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其中之一的情况。”

  盒子里的那只猫,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这不是一只容易让人理解的猫,因为,在没有人看到它的时候,它既是一只死猫,也是一只活猫。只有当有人看到它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只死猫,或者一只活猫,才成为一只让人可以理解的猫。

  之所以不容易让人理解,是因为薛定谔的猫在没有人看它的时候,它是生是死是不确定的,是真真正正的不确定。打一个很不恰当但是容易理解的比喻,就像一个人要抛出一枚硬币看哪一面朝上一样,薛定谔的猫的状态,和硬币抛出之前一样的不确定。因为硬币既然还没有抛出来,当然确定不了抛出之后是哪一面朝上。这种不确定,不是因为我们看不到盒子里的情况,我们确定不了当时猫的状态,而是在客观事实上,猫的状态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只要我们不看,那只猫就在事实上同时既是一只活猫也是一只死猫。不是因为它在盒子里死了,但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死了。而是它同时活着并且死去。只要我们不去看它,它就不会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结果。这种不确定,不像躲在树叶后面的泰山,因为无论我们有没有看到泰山,泰山就在那里。这种不确定,就像泰山可以随机地,毫无规律地到处乱跑一样,我们是不是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看见泰山,只取决于我们看泰山的那一刹那,泰山是不是选择出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一睁眼,泰山选择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么泰山就不会再到处乱跑,不会在我们眼前消失不见,因为我们的观察给了泰山一个确定的状态。这里的比喻,都不是那么合理,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薛定谔的猫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猫。

  薛定谔的猫的这种既生又死的状态,不但容易让我们抓狂,甚至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拒绝承认。爱因斯坦对此的意见是,“上帝不掷骰子”。他拒绝承认不确定性,拒绝承认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只是因为我们看了它一眼。他不认为会发生上帝掷了一下骰子得到一个随机的结果然后给我们看那个确定的结果这种事情。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只猫不可思议的程度,超过了他的相对论,虽然他的相对论同样让人难以理解。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当两束光背道而驰的时候,一束光相对于另外一束光的速度,完全不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公式计算。这个速度,是等于光速的,等于每一束光自己的速度。而如果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公式计算,这个速度应该等于两倍光速,等于两束光的速度相加。我们所学过的经典物理知识,完全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却是被爱因斯坦证明过的。

  生命,就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这只猫很迷人,它的创造者薛定谔因此对生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薛定谔对生命研究的其中一个课题是,我们的生命是如何保持稳定,同时又稍有不同地延续下去的。对于基因的遗传和突变——在我们都看得到的方面,是我们和祖辈们总是长相相似却又总有不同——这个课题,薛定谔认为,这只能用量子理论来解释。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和石头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我们都有这种常识,人和其他一切实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常识。组成人的原子,在本质上和组成石头的原子也没有什么不同。不仅如此,甚至连我们的思维,也是具有物质形态的。只是,我们思维的物质形态我们今天虽然能够捕捉到,比如说用脑电波仪来显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却还没有能力将其进行正确的解读。

  思维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不是虚无缥缈的,无论我们是不是看得到,它就在那里。就像一束光,我们很多人很难认为光也是一种物质,但是事实上,光就是一种物质,一种主要由光子组成的物质。在以前,我们是看不见细菌、病毒这种东西的,这不影响细菌、病毒存在于我们周围。只是因为它们太小了,我们观测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即使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很无知,我们连我们自己都不够了解。即使像基因这种我们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研究的对于人类,甚至生命都至关重要的存在于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的东西,我们仍然不够了解。

  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确实解开了人类基因的很多谜团,甚至标出了基因中很多部分的具体作用。但是,从事实看来,这些研究仍然不充分。因为从已经进行的那些科学实验来看,我们的科学家标记的那些基因片段的具体作用,好像不仅仅是标记的那些作用。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对于人的寿命的种种研究,仍然在重复着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这些阶段,实质性的进步并不是很大。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关于基因的一些看法,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确认。我们对于人类生命长度的研究,也仍然停留于摸索阶段。

  从薛定谔时代到现在,我们几乎一直知道关于生命有一种量子论的解释,这个解释发展到现在虽然看起来更准确,更清晰,却让我们无法满意。这种解释让我们更清楚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却也让我们明白自己无法完全地控制生命。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于生命的研究从长期来看仍然处于很原始的阶段,从已经得到的成果来看,我们对于生命的研究已经相当可观。我们对于生命,几乎清楚地发现,我们无法控制它,不是现在的技术做不到,而是可能在任何即使将来的时候,也没有技术做得到。因为,生命本身就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生命就像薛定谔的那只猫,你知道它就在那里,你知道如果你想知道,你就可以知道它是生是死,只要你去看它。但是,你控制不了它的生死,你只能看到它是生是死。就像我们现在的医学对于基因的处理,我们只能猜测,甚至我们验证了一些和人类的疾病等影响人类寿命的基因的作用,可是我们没有办法随心所欲地改变这些基因。我们找到了一些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致命威胁的基因缺陷,我们却没有办法去弥补这些缺陷。我们模糊地知道了一个身体物理条件优秀的人的基因大概是什么样子,我们依然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的具有健壮的身体。我们发现了很多可以让人产生癌症的因素,这也并没有改变多少一个人患癌的几率。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很清楚,过度的辐射不仅会让我们患上严重的各种疾病,还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广岛原子弹爆炸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新生儿畸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阴影。

  我们很清楚大量的辐射几乎一定会改变基因。虽然有可能会让基因变得更糟,但不可否认也会产生一些更优秀的基因,比如说在受核污染的地区发现更凶猛的动物。我们一直都知道这是改变基因的一条捷径,我们却直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把这一几乎人尽皆知的原理应用到人类身上。不仅我们现在做不到,可能很久以后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使用辐射来改良、优化我们的基因。

  所有的今天我们已经发现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的方法,我们可能都永远没有办法使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太落后,只是因为这些改变基因的方法,或者说基因的改变,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我们可以做到改变基因,可我们做不到让基因向我们选择的方向改变。我们都知道,近亲结婚会有很高的可能性导致后代出现各种更明显的缺陷,同时,近亲结婚也有很高的可能性导致后代出现更明显的智力、体力上的提高。近亲结婚可能导致的基因优化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基因劣化的原因一样。我们可以从动植物实验中看到这一点。虽然近亲结婚的优点和恶果同样明显,我们却不会因为这个优点而愿意接受这个恶果。这个恶果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这是伦理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绕不过伦理,去用高能量粒子轰击我们的基因,从那无数的结果——绝大部分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中寻找可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寥寥可数的几条数据。

  可能有一天,当我们完全解开了基因之谜,当我们可以用软件来模拟基因展开,可以直观地看到基因改变之后的拟真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这么做。今天,考虑这些过于久远的东西,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们的生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让我们观察,而不让我们控制。只给我们一个结果,甚至不告诉我们原因。

  我们一直都知道,我们的后代必定和我们很像,也必定有一些地方会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即使到今天,我们依然只能接受这样一个结果,而不能选择让我们的后代哪些地方和我们一样,哪些地方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子孙后代并不总是能继承我们身上最好的那一部分基因。对此,我们无能为力。

  当我们的基因遗传下去的时候,改变的地方是随机的,做出的改变也是随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我们至今也只能猜测原因,像薛定谔在数十年前做的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说上帝不掷骰子?

  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适应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许,接受我们的生命,需要像我们接受自己的生活一样。既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除了接受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命,可以大幅度延长我们今天看起来太过短暂的生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我们想做的事,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第三节 从医生的专业角度看医学

  在对待我们的身体的时候,过去的医学都曾有过相似的历程。几乎全世界的最早期的“医生”,都同时肩负着“巫师”的重任。

  那时候,我们无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我们这个世界,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的“医生”们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自然界给他们的启迪医治我们的身体。无论是石头,花草,树木,还是其他的水火什么的,一切都是可以用来治病的。在偶尔有一些方法有效之后,这种方法便会被记下来,通过口头或者文字传给下一代的“医生”们。

  在那个时代,巫医是不分家的。

  其实,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病。

  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深厚的文化和技术积累,中国的古代医学稳步地发展成为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中医。

  中医使用的是一套很实用的体系,主要靠的是经验。中医发展出来的理论,更多的是用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中医的解释,在现代人看来,尤其是学过人体解剖的知识分子看来,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因为,中医中提到的人体的脉络、脏腑,还有阴阳五行这些东西,找不到在人体上的一一对应的解剖对应关系。但是,中医的这一套解释系统,依然很好地解释了人体的状态。无论是生病还是不生病,都可以被中医很好的解释。中医的诊治、用药这些属于经验科学范畴的东西,毫无疑问是极为有效的。

  中医在这个时代表现出的这种矛盾,让很多人看不明白。甚至,很多号称“知识分子”的人,不惜用自己的一切诋毁中医,称中医是“巫术”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完全应该被抛弃掉。

  那么,被那些“知识分子”们推崇备至的西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医学呢?

  我们今天经常称之为西医的那种医学,其实称为现代医学可能更合适。传统上的西医,也是一种“巫术”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和现代医学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我们今天所经常见到的西医,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和那种传统上的西医并不完全一样,甚至还抛弃了很多曾经的西医的传统。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医学和中医一样,属于经验科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属于科学。可以说,现代医学和中医一样,都不能称之为科学,虽然这两种医学体系都在使用着一些科学的方法。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医,后来又重新进入学校学习了现代医学。我想,我是可以谈一些医学上的东西的。

  从各种医学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其实是在向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科学。不可否认,科学是医学发展的几乎唯一一个方向。但是,在现在这种医学其实还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以不科学指责一种医学体系,基本属于无理取闹。

  现代医学确实能更清楚、更科学地解释一些病因,比如说感冒是病毒感染,可能会随后引起细菌感染。在显微镜下,确实也可以看到感冒病毒。而中医的解释,感冒是受了风寒等,总之是邪气入侵,相比起现代医学,看起来很像“伪科学”。因为风寒这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中医是不是要败下阵来?显然不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这种不同,只是解释的系统不一样。就像我们说“感冒”,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肯定不会跟我们一样说“感冒”,而是会用英语说“感冒”。如果让电脑表示这两个字,电脑甚至只是用一串数字来表示。在电脑的显示器上,“感冒”这两个字更是由一堆小点组成。同样是说“感冒”,我们能说英语比汉语更“科学”吗?如果说中医的“风寒”比较笼统,不区分各种病毒,很多病都用“风寒”入侵来解释,那么,是不是就算找到了中医的“软肋”?显然仍然不是。不同的语言,对于同一类事物的处理,区别是很惊人的。住在赤道附近的人是不会有雪这种字词的,即使有,一个“雪”字就够了。但是,住在北极圈的人,是需要有“小雪”“中雪”“大雪”等一系列地表示不同的雪的词语的。

  同样是感冒,我们再来看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不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可以确认感冒是一种无药可治,也不需要去治的病,因为感冒病毒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感冒是一定会自己好的。中医针对感冒却开出了一系列的不同种类的药方。那么,这两种医学的高下何在呢?虽然感冒是一种自愈型的小病,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真的不去管它,它可经常是一个月都不好,时间远远超过现代医学给它定的一个星期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免疫力。

  一个人在感冒的时候,通常处于免疫力低下的阶段。也正是因为免疫力不足,所以才会感冒。如果不在此期间增加免疫力,一波感冒病毒死了之后,还会有新的一波前来。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各种病毒和细菌是数不尽的。这些病毒和细菌是我们无论如果都躲不掉的。虽然我们身体周围的空气中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病毒和细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不用管它。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虽然很多,正常情况下一般还是达不到让我们生病的程度的。我们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大,我们自己的抵抗力一般完全可以把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有害的病毒和细菌完全抵挡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可以毫无问题地保证我们的健康。我们如果生了病,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冒,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抵抗力是在一个低谷中。感冒的同时,很容易会一起带来细菌感染。现代医学对此的处理是,开一些消除感冒症状的药,通常这些药的主要成分、作用原理是类似的,或者还可能加上一些抗生素以防止细菌感染。

  这么做,是不是足够好呢?在中医看来,这么做远远不够,因为“病根”没有找到。中医在这里提出的“病根”,指的是为何感冒的人当时免疫力低下,要怎么做才能提高他的免疫力。根据不同的情况,虽然可能只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感冒,中医却将感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时行型等。在中医看来,一个人是因为上火被风吹引起的感冒,还是因为身体虚被雨淋引起的感冒,所用的药应该区别很大。如果用错了药,是会引起感冒病情加重的。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上火引起了感冒,在准备增强他的免疫力的时候,就绝不能用阳补的药,因为这类药会让他火气更旺,只会给他的病情雪上加霜。而且,如果这个人是因为阴虚引起的上火,还不能给他用药性过猛的去火药,因为这反而会大大降低他自身的免疫力。

  我想,仅仅对于一个简单的感冒,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方法上,中医都更“科学”,比“科学”地解决了感冒发病原理的现代医学更科学。

  但是,我刚才提到的现代医学对于感冒的处理,并不是真正的现代医学对感冒的处理,而只是某些学习现代医学出身的医生对感冒的处理。我觉得,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学习现代医学出身的医生,是不会那么简单粗暴地对待感冒的,看到一个感冒的病人就给他开上一盒感冒药加上一盒抗生素。如果他足够负责,他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具体诊断。如果病人本人身体强壮,那么,最多需要给病人开一些抑制感冒症状的药,以让他不会感觉不舒服。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就需要给病人开一些可以快速提高他免疫力的药,比如说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

  我们经常有一种印象,认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种印象,从治感冒这种小病也能看出来。但是,从我刚才举的例子来看,之所以我们会有这种印象,是因为我们遇到的医生的问题。

  除了感冒以外,我们最常遇到的身体不舒服的情况,是上火。有时候,感冒也是因为上火引起的。中医的上火,在现代医学中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名词与之对应的。现代医学对于上火,只有相关症状的解释。现代医学把上火的不同症状分别称为维生素缺乏,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等等。虽然现代医学中没有上火这个概念,对于上火的各种症状的科学表述还是正确的。现代医学在对付上火的时候常见的错误,或者说受过现代医学培训的医生在面对上火的时候,一般开的药都是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类药。因为我们容易上火,我们的很多医生又不合格,所以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抗生素滥用大国。不仅如此,即使滥用了抗生素,仍然没有解决上火的问题。因为上火并不仅仅是身体哪个地方有了炎症那么简单,也不是发现了某种细菌感染,然后把它杀死那么简单。

  我们该如何对付上火呢?

  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医对付上火最可靠。而且简单有效。一般的上火,喝点绿豆汤,或者吃点梨就可以解决。只有严重的上火,才需要牛黄上清丸这些真正的“药”出场救急。而且,还有一些在西医看来很严重或者很难治的发炎,中医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痄腮的痛苦经历,更痛苦的是,一般学过现代医学的医生会开一堆难吃的药,甚至不断地打青霉素以加强“疗效”,不少人因为打青霉素P股疼得走路都走不动。结果是,即使连续用药一个月,痄腮依然顽强地生存着,让人半边脸疼得嘴都张不开。中医对此只用一些捣烂的仙人掌往脸上一贴,最多两天必好。而且,看不出来有什么毒副作用。至少这比滥用青霉素这种强力抗生素的副作用要小得多,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是绿豆,还是梨,还是其他一些可以去火的食物,他们去火的原理,并不是现代医学解释不了的。绿豆、梨这些吃的东西里还有一种叫做类黄酮的东西,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而且,不少具有去火作用的食物,都富含维生素。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可以去火的那些吃的东西,已经含有了现代医学上治疗各种“上火症状”的药品的主要成分。我们已经使用了那么久的医学,和科学从来就没有背道而驰过。

  有一点我不得不说的是,现代医学没有“上火”这个概念,不是因为这个词听起来不科学,不准确。现代医学也有很多很笼统的说法,感冒,发炎都是。细分起来,尤其是发炎,现代医学做了无数种分类,发炎只是一种统称。为什么上火没有像发炎、感冒一样成为现代医学的概念,我觉得跟现代医学的起源密不可分。现代医学是起源于西医的,主要在欧美奠定了基础。由于环境、饮食、体质等种种原因,欧美人不像我们这样有广泛的上火人群,有各种各样的上火表现,所以就没有为此形成一个特定的称呼。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和科学无关。

  和中医相比起来,现代医学是有着一些先天劣势,明显到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西医对很多病毫无办法,对有些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相比起中医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同样严重依靠经验的现代医学明显先天不足。从现代医学经常推翻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来,现代医学在经验积累上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而且,因为要严格走科学化的道路,比如说如果要治疗一种病,一定要从有效的药中找到唯一的最有效成分这种做法,也严重限制了现代医学。现代医学需要明确、详细的各种可观测数据来支撑自己的发展,但是,现代医学,不仅是现代医学,即使是基础已经很牢固的其他真正的科学,也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获得所有自己想要的数据的程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判断一种药的有效成分,仍然需要靠人的经验。很有可能一种有效的药,从数据来看却始终找不到其中的最有效或者唯一的有效成分。这样很容易就会让一项研究陷入僵局。中医的对比优势是,中医的药方大多已经经过了长久的实践检验,而且没有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这样,即使在各种细微的组成成分和有效成分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病人进行用药。这其实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清楚一件东西是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件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的问题。中医认为,可以。现代医学倾向于认为,不可以,不管这个东西有多么有用,不清楚的就是不能用,因为有可能引起不可预计的后果。这种选择也让现代医学面对很多疾病的时候完全无能为力。

  现代医学总是想更清楚地看清我们的人体,希望在我们的身体发生异常状况时,可以清楚地知道一切。如果我们的身体遭到了不明敌人的攻击,现代医学几乎总是束手无策。面对一个不知道底细的敌人,现代医学基本上一下子重新回到了原始的时代,开始从研究这个敌人开始。而中医就比较简单,中医的理念就是,不管来的是什么敌人,打跑他就行了。如果不容易打跑,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让敌人进不来。这种理念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采用“以毒攻毒”和“强身健体”这两种方法。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如果现代医学查出了原因,一般是可以解释得比较清楚,这种解释看起来也比较“科学”。而中医基本上都是将之归结于邪气入侵或者身体虚弱。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上看,仅就人的身体具有免疫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人之“本”来说,中医讲究“固本培元”才是更科学的。而且,中医有一整套地固本培元的体系。这些体系现在还很难用我们的科学来解释清楚,虽然以后必定会用科学来解释清楚,但是很明显这个体系在经过长久的临床检验之后极为有效。

  不仅如此,面对我们今天并不完善的人体检查指标,现代医学也常常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很明显的人体非健康状态找不到任何可以衡量的数字指标。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人明明有病,但在医院检查之后,所有指标全都正常,然后医生就直接把病人打发回家。尤其是在一些有一点科学知识,但毫无科学精神的人的眼里,现代医学已经具有了顶尖科技,凡是现代医学认为没有病,或者体检之后发现所有数字正常的,一个人即使有病也是没病,他的病只是心理疾病,只有自己感觉不舒服。我想,正常人都不会认为这种想法正常吧。

  相比中医,现代医学只是年轻了些。在现代医学了解清楚细菌和病毒之后,针对我们容易感染的细菌和病毒提出的个人卫生注意事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们生一些小病,有时候还会让我们避免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传染病。这就是现代医学的力量,这是科学的力量。现代医学做到的这一点,中医确实没有做到。

  我不能说在现在这个阶段中医和现代医学到底孰优孰劣,我只能说,它们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理念上的不同。它们现在也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不擅长的地方,无能为力的地方。我们要面对的是,当我们生病了,很严重的病,有时候我们只有一种治疗方案,而且是一种很可能没有什么效果的治疗方案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是选择不治疗,还是选择这种可能不会有效果的治疗方案呢?

  不可否认的是,中医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很玄乎,看起来很没有“科学道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医的这套理论确实很有用。之所以中医的理论让人看起来觉得不“科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今天的教育和环境。当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接受过今天的教育之后,很容易就把似是而非的一些“科学道理”作为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东西。如果有事物和他们的这种认识不一样,他们就认为那些事物不科学,甚至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虽然他们连他们口中的“封建迷信”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那套“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中医的理论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东西,不是因为它是传统的东西,不是因为它是古老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的反复检验证明有效,并且长期积累下来的缘故。我是不赞同把附着于中医上的一切东西都奉为真理的,我也不赞成中医不需要发展,靠以前的积累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我只赞成凡是好的东西,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值得推崇,值得保护和应用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

  虽然中医出现的很早,至少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比较发达,出现了扁鹊这样的名医,但是直到数百年后的东汉,直到张仲景的出现,中医才算是有了根基。所以,我们把张仲景作为中医的奠基人,而没有把有神医之称的更古老的扁鹊当作中医的奠基人。

  中医几千年下来,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认为应该防病于未然,希望提高我们身体自己的基本素质以防病,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治病上。所以,早在张仲景时代,和张仲景生活年代相去不远的名医华佗就创作了五禽戏,希望通过舒展筋骨,通过运动增强人自身的抵抗力。

  中医讲求实用,讲究和谐,从一开始就将人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一向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医生称为庸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头疼,很有可能是因为脚有问题,问题未必在头上,盯着头去研究没有什么意义。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处,还称不上现代医学,只能称为西医的时候,西医就是这么研究人体的。他们曾经以为那就是科学。等后来他们发现人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的不同作用之后,才发现原来的想法错了。西医就这么一点点纠正最初的错误观念,形成了现代医学。

  到今天,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对待我们的身体,观点是统一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需要完整地考虑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心理。所以,在给病人开处方的时候,真正合格的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医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针对病症开具体的针对药物,而是会采用和中医的“君臣佐使”类似的原则,针对自己所开的针对具体病症的药物,再开出一些辅助类药物。比如说,如果要治疗某病需要某药,这种药容易让人消化不良,就再开出助消化的药。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些药配合起来是不是还会引起其他情况。

  和中医比起来,现代医学更重视数据的使用。但是,这种对数据的使用很多时候很生硬。就像我们吃饭,现代医学会列出我们吃的饭含有多少热量,然后建议我们再多吃或者少吃一点。大多数医生都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我不想说,他们这种做法其实完全错误。每一个人的消化吸收系统都是不一样的。即使需要同样的热量,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热量的食物,因为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细致的跟踪研究,你完全没有办法确定一个人吃下一定热量的食物之后,这些食物究竟给他提供了多少能量。如果要控制体重,或者保持健康匀称的身体,这种理论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问题只在于如果使用这种理论。所以,很多合格的营养师会对每一个人进行单独的跟踪分析,然后给他们提出只适合他们自己的饮食建议。仅仅从吃饭来说,对于现代医学理论的使用,我们的很多医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两件相互矛盾的事:一件是鸡蛋有营养,应该多吃,这其实是传统的知识告诉我们的;一件是鸡蛋的蛋黄里胆固醇含量太高,不能多吃,即使吃也只能吃蛋白,不然会让人胆固醇含量升高,对健康有害,这是一些学了现代医学的医生告诉我们的。事实是,科学家们经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多吃鸡蛋的人,即使他们每次都把蛋黄给全吃了,胆固醇含量也没有变高,因为蛋黄里的胆固醇不等于人体里的胆固醇,吃了蛋黄,不等于那些胆固醇直接就会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消化吸收系统自己会很妥善地处理我们吃下去的蛋黄。

  有时候我觉得,现代医学上的一些东西,像那个蛋黄胆固醇含量高所以吃了人也会胆固醇增高,和他们所看不上的一些人认为的中医上的吃什么补什么,完全就是一种东西,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还是只看到了物,没有看到人,只分析食物里有什么,没有好好地分析这些食物吃下去究竟变成了什么,到底有什么影响。

  和中医比起来,现代医学太年轻,确实经验不足。不过,我觉得现代医学的基础还是很好的,它重视数据,会给我们带来更直观地感受。只是,这些数据种类还不够丰富,有一些我们需要的现在还没办法观察,而且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我们很多医生看起来并不熟练,有时候甚至在错误地使用。

  我相信,数据对中医同样重要。我们中医的药方,很多时候就是其中一些药物重量变化了,整个药方的作用都变得不一样,这不就充分证明了中医并不是不重视数据吗?在用药的分量上,不仅中医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现代医学难道不需要吗?如果现代医学不需要,我们很多人看病就不会专找专家门诊了。

  未来,总会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医学会合而为一,会真正达到科学的程度。至少从今天看来,它们的趋势是这样,这也几乎是一条必然的趋势。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有着不同的医学流派的划分,并且时而看重这种医学,时而看重那种医学,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医学水平还不够发达,各个流派的医学都还有着其他医学不能替代的独到之处。难道不是吗?现在有哪个流派的医学敢站出来说自己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学派?

  在今天的这种环境中,我们生了病,如果是小病,无论是看中医还是看其他医,没什么区别。如果是大病,找个好医生比选什么医学流派要重要。我是这么觉得。一个医生的经验至少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比他学什么要重要。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