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自焚身亡?

  就在1402年,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具定建文帝“阖宫自焚”,这样建文帝“自焚而亡”的说法便在当时的正史中成为定论。

  持这种说法的有明末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钱认为:假如建文帝没死,离开南京后很可能重新组织军队来推翻朱棣的统治。但朱棣即位后,没有出现任何这类活动的迹象。

  清初一位明史学家也指出:当时,燕军已把南京与外界的一切交通都切断了,朱棣不会想不到建文帝有出逃的可能,肯定会严加防范。另外,朱棣性格残忍、意志坚定,岂肯轻易放过建文帝。我们来看看历史是怎样记载的。

  《明太宗实录》记载,当燕王朱棣的人马杀入宫中时,建文帝已经没了踪影。经过几天搜查,最后燕王的士兵从灰烬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尸体已经满身焦烂,四肢不全。说这个燕王又派宦官在火里把皇后的尸体也找了出来,过了八天以后安葬了。这是两百年以后的《明史》这样说,明朝人怎么说呢?明朝记载燕王时期的实录《明太宗实录》有这么一段话: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大意是朱棣看烟冒起来了,派宦官去救火,到那儿赶不急了。“上”指谁啊,“上”指的是朱棣,后来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哭了,可以说是不胜悲戚,边哭边说:“怎么这么傻啊!我来就是帮助你做好事的,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心呢?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壬申,也就是过了八天以后,说安排了很像样的礼节安葬了建文帝,明成祖还为此辍朝三日,放假三天不办公以示哀悼。《明实录》是明朝人写的,很多学者研究,实录不实,实录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它要给官府和皇帝打掩护,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就不写进历史。

  而《明史》等载籍对建文帝死于火焚的四种记载,又各有差异: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成祖本纪》)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补本》)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明书·建文帝本纪》)

  上述后两种说法,指出了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找到的只是马后的尸体。火起之后,皇后马氏也赴火死,言下之意就是建文帝已先入火海。待朱棣清宫时,太监、宫女迫于压力,以马氏尸体应对,显然,建文帝尸首在火后已无从搜寻,只好指后为帝。朱棣曾指天为誓,说他此来是要仿效“周公辅成王”,帮侄子建文帝治理天下。果真如此,就该先弄清建文帝下落,生见其人,死有真尸。可是,破城第二天,他就匆忙“即皇帝位”。这里给人的印象,是朱棣为了巩固帝位,使建文旧臣放弃反抗,似乎有意弄假成真,将马后之尸冒充建文之尸尽快埋葬。即使抛开有无建文真尸不说,单就第一种说法而论,它也互相矛盾。已经说了“不知所终”,马上又说“出帝后尸于火中”,不能自圆其说。另外,被烧死的人大多面目难以辨清,被烧焦的尸体是否是建文帝,没人能回答。

  明孝陵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你说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坟墓在哪?什么礼?长陵(朱棣之陵)中有朱棣之子仁宗的御制碑,碑文上表明对建文帝曾以天子礼仪殓葬,如果真的举行了葬礼,为什么不记载陵园所在地,而崇祯皇帝也曾说建文无陵。有的记载说是“天子之礼”,什么是天子之礼,天子之礼很隆重啊,大家看现在的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每个皇陵都是非常雄伟的,规模很大,那是天子之礼。建文帝如果用天子之礼安葬,怎么没有坟呢?显然这个焚死说是不可靠的。有人为了把这个焚死说说得合理,就说确实烧死了,但是在安葬的时候叫做“不封不树”,什么叫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也没树立石碑,这可能吗?又想自圆其说,又无法自圆其说。明末的谈迁在《国榷》中提到了建文帝在南京的墓无人能认出来,南京太常寺不按时祭扫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所以焚死说是一个无法解释、无法令人相信的说法。建文帝自焚后,朱棣曾罢朝三日以示哀悼。朱棣当时以周公自居,笼络人心尚且不及,焉能以如此之礼对待故君?

  《实录》的话、《明史》的话说不通,不仅说不通,而且上面引用《明史》中的那段话也同样存在着矛盾:说“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在火里找出来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又接着写一句话,“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还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这是清朝人在雍正年间所写的《明史》的一段话,前面说是找到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后面也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当时修《明史》的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天下有学问的人集中起来把内府藏书天下藏书都找出来,闹了半天没闹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这个疑案在明朝就已经不清楚了。就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大家知道万历皇帝是现在十三陵定陵所埋的皇帝,万历皇帝跟他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有一次谈话,这个万历皇帝就问张居正说,听说建文帝有出亡这么件事。张居正也是一个读书人,饱学之士,张居正回答说此事国史无,“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他所说的国史就是实录,说实录记载不可考。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次对话,也就是在建文帝死了以后一百多年,明朝人也弄不清楚,清朝人更弄不清楚。毛佩琦:《朱允炆下落之谜-明十七帝疑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史书上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当日,燕王破城而入时,朱棣大肆搜查的对象还有建文帝的两位皇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据史书记载,朱文圭在燕军攻入南京的时候才两岁,后来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就把这个朱文圭囚禁在中都的广安宫,就是把他安排到凤阳老家关起来了,这个人一般俗称叫建庶人,建文帝的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英宗复辟,就是他侄孙子这一辈复辟的时候,即重新当皇帝的时候可怜这个建庶人,就把他放了。英宗下了指示,说允许他在凤阳自由居住,给他妻妾,让他娶,给他女子十个人。建文帝的这个小儿子从囚禁到现在已经是57岁了,从2岁开始关到57岁,放出来以后牛马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不久这个人也死了。但是建文的长子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那么建文帝也有可能出逃。

  山道士墓疑为建文帝墓冢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方孝儒和朱棣的对质词中,朱棣表示他象辅佐成王的周公一般,方则问:“成王安在?”朱答:“彼自焚死。”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答:“彼年幼。”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无法回答。如果建文帝的弟弟入继大统,哪里还轮得上朱棣这个四叔啊!朱棣当然没办法回到。至于建文帝陵墓不知在何处以及建文帝的长子失踪问题,都给建文帝非殉国而是逊国加重了砝码。从当时的天下形势分析来看,建文出逃是很合理的一条路,因为朱棣虽然控制了南京,但不消说整个江南还是建文的地盘,江北朱棣的地盘也是不稳固的,孙岳在风阳、铁眩在山东、驸马都尉梅殷在两淮,整个辽东还在朝廷控制下,建文可调用的兵力还有很多,他可以出逃后再图复兴,完全没必要自焚。因此,就现在的眼光来看,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倒不是因为厌恶朱棣的暴虐而给建文帝寄托美好的想象。

  就连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当时燕王朱棣没有找到尸体,他本人当时就不相信建文帝死于火中之说。据《中华上下五千年》载:“明成祖夺得皇位后,一切都很顺心,唯独有一件事使他放心不下,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就是攻进南京城的时候,扑灭皇宫大火,并没有找到明惠帝的尸骸,不知明惠帝死了没有。京城里众说纷纭,有人说明惠帝根本没有跳火,在燕军进城时,趁着混乱逃走了,也有人说明惠帝已经做了和尚。明成祖一想到这件事就犯疑惑……他越想越害怕。为了弄个清楚,就派了几个亲信到各地秘密查访,一查查了二三十年也没有查到。后来,明成祖暗想,明惠帝会不会逃到海外去呢……于是他决定派一个船队出使西洋各国。”《明史·胡传》记载,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给事中这个官是干什么的呢?是专门管提意见、监督百官的,可以向皇帝反映民间官员的任何事。明成祖朱棣就派胡濙巡行天下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胡濙就走遍了天下各地,找没找着呢?没说,但是有一个细节,从永乐当皇帝以后就开始找,一直到永乐十七年再派他还去找,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北征回到宣府,现在河北省的宣化,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天都黑了,天很晚了,朱棣已经睡觉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朱棣说赶快请他进来,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他们两个彻夜长谈,到四鼓时分,早上天都快亮了胡濙才离开。胡濙向朱棣报告的什么呢?据说有一件消息,就是说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建文帝现在没有谋反之心,踏踏实实在外面当和尚,你放心吧!是这样吗?也说不清楚。也有的说,胡在外十四年之久,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皇帝报告,终于使他的怀疑冰释。《明史·胡传》如此写道:“先,(胡)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太监)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你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呢?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建文逊国事考》中说:如果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余年之久?”

  这里的张三丰是谁啊,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个著名的道人,一个神人,一个怪人。朱元璋当年就想找这个张三丰但没找着,到了永乐时期又派人去找,那么派胡濙就是以访张邋遢张三丰为名去找建文帝。既然是以他为名,那么就没有公开的说找建文帝,是不是找建文帝?是不是得到建文帝的消息呢?无从证实。

  即便是明成祖朱棣的子孙后代也认为建文帝的下落是个谜。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一例。他即位伊始,曾下诏为被杀的建文朝大臣建祠庙祭祀,并颁布《苗裔恤录》,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看来他对被明成祖赶下台的建文帝颇有一点追怀敬仰之情。万历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学士们谈起建文帝的事,提出了一个思虑已久的问题:听说建文帝逃亡,不知真伪如何?再次提出了明朝的第一号无头公案。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实回答:我朝的国史没有记载这件事,听前朝故老相传,说靖难之师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化装逃亡。到了正统年间,有一个老和尚在云南驿站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御史召见此人询问,老僧坐地不跪,说:我想叶落归根。查验后才知道是建文帝。张居正的这一说法,记载在《明神宗实录》,与祝允明《野记》所说大体相同,可见在明中晚期,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已经不再忌讳,事实的真相逐渐明朗。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