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红巾军、小明王和大明朝

  在轰轰烈烈的元末混战中,朱元璋脱颖而出,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个当初的放牛娃、小沙弥成为了九五之尊。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为明,建元洪武。追尊高祖考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考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考为裕皇帝,庙号熙祖,皇考为淳皇帝,庙号仁祖,妣皆皇后。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丙子,颁即位诏于天下。追封皇伯考以下皆为王。”(《明史·本纪第二》)

  中国老农民最重家庭。在这里,估计朱元璋将能够想起来的祖宗都追封为皇帝,将那些已死的或尚在的、知道的或素未谋面的男性亲属都封为王,真正实现了光宗耀祖。终明朝一世,朝廷对王子王孙都极尽优待之能事,一律封王。这些王爷们不仅世袭罔替,而且非继承人的王子王孙都拜将封爵。藩王就藩后,爵位铁保,衣食无忧。朱元璋立下的这规律造就了许多在文艺方面才能出众的后代,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王爷。仅仅藩王俸禄一项就压得后世的明朝皇帝喘不过气来。

  煌煌中华,五千年历史,彻底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底层农民只有朱元璋一人。国家为什么选择了这样出身的皇帝?后世的解释有两大思路。第一条思路是朱元璋逐渐成为了最强大的强权人物,最后荡平了天下,自然成为了皇帝。第二条思路是朱元璋逐渐蜕变,站在了农民了对立面,成为了地主阶级和大小军阀新的代言人。原先的统治阶层抛弃了蒙古贵族,在起义阵营中寻找到了新的代表。笔者认为朱元璋自始自终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他一生的行为举止就是最好的证明。元朝末年的起义和战乱沉重打击了原先的地主阶级和文人阶层,又造就了新的权势集团。朱元璋的实力迫使天下不同的势力选择他来统一天下。毕竟统一是最好的结局。

  朱元璋从参加红巾军,到南京称帝,用了17年的时间。17年中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先后出现了天完、龙凤、大周、大汉、夏、吴等诸多政权,后起的朱元璋笑到了最后,实现了天壤之别的巨大飞跃。

  首先,这要归功于朱元璋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坚毅果决的性格魅力。幼年艰辛的生活造就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云游僧的经历开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了解,磨砺出了果断残酷的特性。他投奔郭子兴不久就由于英勇机敏被提升为九夫长,蒙郭子兴赏识,将养女马氏嫁给他,由此在义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彭大、赵君因势力失利后逃到濠州,鸠占鹊巢,各方矛盾加剧。郭子兴被赵君用囚禁。郭子兴的部将,甚至他的儿子都躲匿起来,没有人敢站出来救郭子兴。当时在前线的朱元璋连夜赶回,利用彭大和赵君用之间的矛盾,夜访彭大,陈说利害关系,说服彭大出兵,将郭子兴解救出来。当时他参军刚刚六个月。朱元璋残酷果敢、大勇大智的素质和不断提升的声望后来也引起了郭子兴的猜忌,逐渐被排挤,直到囚禁。那时候朱元璋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然而这对于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朱元璋不算什么,他在忍耐中等待机会。郭子兴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又不得不请朱元璋帮助他谋划统筹。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逐渐掌握了这支队伍。短短3年间,朱元璋就从普通一兵摇身一变成为拥兵10万的大军阀。

  其次,朱元璋的素质劣势在于他没读过多少书,缺乏知识积累。这可能是他成为君主,并为原先统治阶层排斥的重要原因。所以朱元璋入伍后即虚心好学,结交儒士。朱元璋即使在打仗的间隙也不忘勤奋学习。这个习惯在立国后也没有改变,他特意命人在奉天门建文渊阁,收藏经史子集,设置若干名大学士,自己经常抽空去那里,“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他还经常与冯胜、陶安、刘基、朱升等一大批儒士谈古论今,分析时势,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通过与儒士的交往讨论,朱元璋的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眼界更加开阔,对他最终夺得江山有很大的帮助。朱元璋的读书和讨论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吸收知识,尤其留意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时常引以为戒。经过多年的自学,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朱元璋对此也颇为自诩“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焕然理顺,岂非天生耶?”其实这不是天生缘故,而是朱元璋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的结果。

  第三,朱元璋善于网罗人才,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将,为他夺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勋。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人都是他的同乡,对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组成了明朝开国元勋核心的“淮西集团”。朱元璋注重文武相资,认为开创帝业好似构筑大厦,武臣似“斧斤”,剪伐砍削;文臣如“黝垩(yǒu è)”,藻绘粉饰。二者偏废则难以有成。因此,他很重视招揽儒士,听取他们的建议。正是在陶安、冯胜的建议下,朱元璋攻取金陵作为基地,东征西讨,成就帝王之业;攻取徽州后,他亲自上门拜访朱升,得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深以为是,坚决加以执行,因此能够在群雄先后称帝时韬光养晦,保全实力,逐步发展壮大。

  关于朱元璋建立的新朝,还有一个大问题:选择什么朝号?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就是以元末明初为历史背景的。在小说中,出现了与元朝势不两立的明教,以及几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勇猛忠信的常遇春,布袋和尚彭莹玉等人)。他们都是明教的成员。人们不禁要问:朱元璋定的国号“明”是否真的与明教有关系?

  明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又称摩尼教,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为三际。在初际阶段,还没有天地,明暗相互对立;中际阶段,暗占据优势地位,这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将黑暗赶走;后际阶段,明暗各归本位。明就是光明,代表善和理,要与代表恶和欲的暗相斗争。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明教主张迎接明王出世,改变现状,宣传不久以后人们会过上好日子,因此对于受到压迫和剥削的底层百姓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明教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明教的布袋和尚彭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备。至元四年,彭莹玉和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成为各地教徒起义的源头。

  韩山童是明教河北地区的领袖。他广招信徒,也酝酿起事。至正十一年,元朝征发15万农民修黄河。韩山童派人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一个独眼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民工震动。时机成熟后,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事,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不料事机泄露,韩山童被杀,其妻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脱。刘福通力战突围,后攻取颍州等地。各地闻风而动,接连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了龙凤政权。龙凤政权曾发动对大都的北伐,极大牵制了元朝的精力。

  郭子兴起义后,名义上受刘福通节制。郭家父子受小明王封赏。朱元璋属于郭子兴部,严格意义上算是小明王的部将。龙凤政权逐渐在北方势弱。朱元璋正好雄居东南,此时尚以明教为旗号,遥拜小明王之位。后来他命部将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途中小明王座船失事,小明王落水不明不白地溺死了。现在主流的历史观点是,朱元璋“安排”了这场事故。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继承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还是刘基的主意。一方面: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第二方面:朱元璋为大明皇帝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这样就剥夺了其他政权的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有助于争取民心,稳定人心;第三方面: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

  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充分认识到秘密会社的危害性。他的农民头脑其实一开始就极为反感这些秘密权威和地下会社。传统农民打心底里不希望秘密会社扰动农村固有的社会结构,违背自己对安定有序的追求。登基之后不久,朱元璋为防止秘密会社危害自己的统治,下旨禁止一切邪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明朝政府开始有组织地清洗朱元璋和开国元勋与明教的关系,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