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西汉

  统治集团的成员看到他们的代表人物王莽,既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又善于搞些欺骗人民的把戏,所以他们大都拥护王莽,急急忙忙把他抬了出来。公元5年末,王莽毒死汉平帝;第2年,立了个只有2岁的皇族(般史书称他为孺子婴)做皇帝。王莽自己任“摄皇帝”,代行皇帝的职权。

  拥护王莽的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制造“谶”语、“符命”,说王莽应该当皇帝。

  王莽就以此作为他发动宫廷政变的合法依据。公元8年,王莽废掉了孺子婴,夺取了西汉政权,建立了短命的“新朝”。

  王莽尊儒反法,咒骂秦始皇,他上台,就着手改革制度,搞了许多复古的措施。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广大农民纷纷沦为佃农、雇农和奴隶。

  因此,王莽的“改制”,首先针对着这两个问题。

  公元9年,王莽下令把全国的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如果家不满8个男子,而田超过井的,要把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的本族人或邻居。原来没有土地的人,可以按照商、周时代“夫田百亩”的标准向政府领取。同时下令把私人所有的奴隶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王莽把古书里记载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硬搬到封建社会来,这是种复古的措施,完全违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王莽虽然规定奴隶不准买卖,但是他动不动就把成千上万的所谓罪人作为奴隶,扩大了奴隶的占有和使用,实际上是把残余的奴隶制度复活起来。这也是种复古的措施,完全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土地和奴隶的买卖,是私有制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情况,大贵族和大地主也根本不肯把多余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因此,这复古主义的法令只是张欺骗广大人民的空头支票罢了,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到公元12年,王莽只得放弃了这“改革”。

  为了限制豪商势力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分享商人的利益,增加朝廷收入,从公元10年起,王莽还实行了“均管”制度。“管”是王莽政府垄断的6种经济事业,即盐、酒、铁(主要是农具)由国家专卖,货币由国家铸造,采取山林湖河的物资要向国家纳生产税,“均”由国家办理。

  “均”,也称“均赊贷”,是王莽举办的官营商业、赊贷,以及征收各种杂税的经济政策。政府在长安、洛阳、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宛(今河南南阳)、成都(今川成都)等全国6个大城市设立均官。均官的职责,名义上是为了平衡物价,防止大商人囤积居奇,实际上是收贱卖贵,从中取利。政府还经营赊贷,把钱赊给(不收利息)或贷给(月息3%)贫民,目的在于抑制商人放高利贷。但是,借钱的贫民过期还不出来,就要被罚作刑徒。政府主管的税收,范围很广,小商、小贩,以至医生、卖药的都要交税。

  王莽借口“国用不足”,任用官吏不给“俸禄”(封建社会官吏的工资)。他又任命大商人做官去督察“均管”的执行情况。官吏和大商人互相勾结起来贪污舞弊、剥削人民。地方官把贪污和剥削所得的部分送给中央的官吏,得到他们的保护,更是无恶不作。王莽为了增加税收、垄断工商业而实行的“均管”,成了大小官吏贪污剥削的好机会,而般工商业者,以至小商、小贩、城市贫民和农民就大受其害。

  “管”中,人民受害最严重的,要算国家铸钱这项了。在王莽统治的10多年间,进行了次币制改革,每改革次,就铸造好几种新的钱币,以小换大,来套取民财。因此,每改革次,小工商业者和农民就大量破产次。豪强地主和富商则乘改换钱币的机会,私自铸造钱币。王莽用重法严禁,起初规定,私铸钱币的人处死,后来改为家私铸,邻居家都算犯罪,罚做官奴。甚至家藏有铜和炭,就被认为私自铸钱,邻近的家也跟着倒霉。犯这种罪的,前后在10万人以上。他们被送到长安铸钱官那里做苦工,半以上的人被折磨死了。

  “管”中还有项,就是征收开采山林、江河、湖泊的生产税。失去土地无法生活的贫苦农民上山打猎砍柴、下江河湖泊捕鱼捉虾,也都受到剥削。正如当时的劳动人民所说的:“出门去生产,所得的还不够交税;闭门家中坐,横祸会从有铜和炭的邻居家飞来。”在王莽反动统治的剥削压迫下,劳动人民纷纷起义。

  面临着农民大起义的威胁,王莽多次发动对国内兄弟民族的战争,以转移人民的视线;同时,借战争的名义,大肆搜刮民财。他把失去土地无法生活、随时都可能参加起义的劳动人民招募到军队里去,企图以此防止起义的爆发。公元10年和19年,他对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发动了两次战争,把十万军队驻扎在接近匈奴的地方(今山西、河北北部和内蒙等地),但并不出兵打仗,让这些士兵冻死、病死或饿死。公元16年,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王莽的20万大军,有百分之十的士兵饿死、病死了。王莽原以为这样来,就可以遏制和削弱农民起义了。事实上,恰恰相反,起义正是首先从这些地区爆发,终于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首先,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汉成帝时,丞相匡衡本来就享有31万亩土地的租税,后来又扩占了4万多亩。成帝另个大官僚张禹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前后有数千万之多。他用这些钱买占民田4万多亩,都是泾水、渭水灌溉的肥沃好田。同时,西汉统治者政治黑暗,对农民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繁重。加上连年灾荒,农民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再也无法生活下去。汉哀帝时的大臣鲍宣在道上书里说,当时农民有“亡(逃亡)”、“死”。其中,“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兼并土地无止境)”是“亡”,“县官重责,更赋租税”是“亡”;“酷吏殴杀”是“死”,“的恶(灾荒年月)饥饿”是“死”。它是西汉末年农民悲惨境地的生动写照。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汉朝刘姓政权,建立新朝。他企图通过实行复古“改制”,来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结果却使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了。这样,场席卷全国的绿林、赤眉大起义便爆发了。

  公元17年,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被迫到沼泽地里挖野草根充饥。

  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由于能给饥民们调解纠纷,被推为首领。他们很快就聚集了数百人发动起义。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马武、颍川(今河南禹县)的王常、成丹也率众来归。起义军攻打附近小的乡邑,数月间发展到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因此被称为绿林军。

  与此同时,东方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公元18年,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百多人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不久转入泰山。周围些农民起义军见樊崇作战勇猛顽强,都来投靠他。年之间,起义军就发展到1万多人。接着,琅琊人逄安、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徐宣、谢禄、杨音发动起义,并率领几万人与樊崇会合。从此,这支起义队伍就在青州、徐州(今山东、江苏北部)带攻击官府、严惩豪强。22年初,起义军击败王莽的官军,打死带兵的大将景尚,声势愈来愈大。

  这年4月,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与绿林军的王匡同名)率领10余万大军,前来镇压樊崇领导的起义军。樊崇等准备迎战。每个人都用赤色涂眉,作为起义军标记。从此,这支起义军就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和王莽军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决战,大败莽军。王匡狼狈逃走,廉丹被起义军打死。无盐大战后,赤眉军在黄河南北纵横驰骋,队伍扩充到数10万人。王莽在东方的统治瓦解了。

  正当赤眉军在东方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绿林军在南方也有了很大发展。公元21年,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西北)打败了前来围攻他们的官军2万多人,夺得全部辎重,乘胜攻占竟陵(今湖北省潜江西北),然后,退据绿林山。这时,起义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声势渐盛。第年,绿林山带发生大瘟疫,起义军死亡过半,于是,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王常、成丹率路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主力军北入南阳,称新市兵。后来,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人陈牧、廖湛率千余人,响应新市兵起义,称“平林兵”。

  在绿林、赤眉起义同时,还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等部义军,合约百万人,活动在河北各地。农民起义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

  这时,些地主阶级分子看到王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也纷纷招兵反对王莽。南阳大豪强刘纟寅、刘秀兄弟,在舂陵乡起兵。这是支地主领导的武装,在反王莽的战争中,暂时和新市平林农民军联合。公元22年12月,下江兵转战到河南,与新市兵、平林兵会师。23年月,起义军在氵比水(今河南泌阳县境)战中,击杀了王莽的大将甄阜、梁丘赐,接着,又在昆阳(今河南南阳县南)击败王莽的大将严尤、陈茂军。经过这两次大胜,绿林军发展到10多万人。为了更好地统率各路起义军,2月,绿林军立刘玄为汉帝,号更始,建立政权。

  绿林军建立政权后,派遣王凤、王常和刘秀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并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起义军节节胜利,使王莽政权受到极大震动。王莽派遣王寻、王邑征集各地精兵42万,号称百万,向绿林军猛扑过来。

  这年月,王莽军队包围了昆阳。当时,王莽军围昆阳数10层,列营百数。城内起义军只有千人。莽军用冲车撞城,掘地道攻城,向城内密集射箭。但是,起义军顽强地坚守城垣,并决定由王凤、王常守城,由刘秀率13骑乘夜出城,到外地调集援军。

  援军到达后,便立即在离王莽军队里的地方,列成阵势,与王莽军交锋,取得胜利后,乘胜前进,愈战愈勇。起义军无不以当百。接着,由刘秀率敢的战士3千人,从城西水上猛冲王莽军的中军,杀死王寻。同时,城内起义军也乘势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

  王莽军大败,军官、士卒争相逃走,互相践踏。王邑只带了几千人逃回洛阳。昆阳之战,使王莽军主力损失殆尽,是推翻王莽政权的次决定性战役。昆阳之战后,起义军乘胜直捣长安,王莽军队节节败退,起义军攻占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就这样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覆灭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