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五千妙谛出庐山

  庐山,山清水秀,有“甲天下山”之美誉,而庐山,最美的地方,又在庐山南麓,历代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庐山山南,山水出清音,东西一线一字排开,有庐山著名的五大寺庙,即归宗寺、秀峰寺、栖贤寺、万杉寺、海会寺。而在归宗与秀峰之间的山峦中,有一处道家香火,它的显赫名声,可与五大寺庙媲美,它的文化底蕴,与佛教文化同辉,这就是道教圣地简寂观。

  道教,起源于东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和黄巾起义领袖人物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这个时期,印度的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自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建立我国第一个寺庙白马寺以来,佛教可谓是见缝插针,占尽天下名山福地。中华民族也太需要自己的文化信仰,道教的传承者张天师,经过整理和传播,逐渐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道教文化,并深深根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中,与佛教和谐共处、比翼齐飞,成为中华民族的国教。

  佛教传入庐山是公元340年,西域高僧耶舍,在庐山南麓金轮峰下创立归宗寺,43年后,高僧慧远在庐山北麓创立了东林寺。公元461年,53岁的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云游庐山,被庐山金鸡峰下的一处庐山仙境所迷恋,盘桓不肯离去。这里苍松翠竹、绿树成荫、翠峰环抱、山谷幽深,特别是金鸡峰的山峦中,东、西各有一条奔腾的瀑布,激流奔泻,散珠喷玉,这是陆修静在四海云游中,未曾碰到过的人间仙境。有着仙风道骨的陆修静,认为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他决心在此筑庐建观,静心修养,并把它当作终老升天的福地。

  陆修静(公元406-477年),道教理论大师,吴兴东迁人(今浙江吴兴)人。吴国丞相陆凯后裔。陆修静从小聪慧,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喜欢历史和文学。朝代的兴衰,自然界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这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特别是《易经》中的神秘莫测,令他如痴如迷,苍穹中的星象变化,与自然界又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更引起了他的好奇。南北朝时,佛教是非常兴盛的,佛教虽博大精深,但“四大皆空”的精神世界,没有回答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而道教中的阴阳学说,命运、风水、八字、吉时、方药,有着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为追求理想,他别妻离子,选择了道教,并把他当作终身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而且在以后的岁月中,独树一帜,成为道教理论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创立的庐山太虚观(简寂观),成为道教的三大圣地,道教徒顶礼膜拜的殿堂。

  陆修静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兴趣广泛,但他最热衷的还是道家的学说。在公元453年之前,他的活动踪迹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他虽然已是道教高人,但还是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在云游的过程中,经常是背着一个布袋,袋子里装着各种方药,济世于民,为老百姓看病治病,有很高的群众威望。公元453年的一天,他正在建康城里卖药,宋文帝早就知道陆修静道德高深,非常景仰,命左仆射徐湛在大街上找到陆修静,请他去宫内讲道。其实陆修静知道,宋文帝对佛教也感兴趣,并不热衷道教,只是听说陆修静这个道教徒在民间很有声望,想见识陆修静。道不同不相为谋,陆修静没有因为皇帝的召见而受宠若惊,而是坚辞不就。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气氛,陆修静只得离开建康,出访云游。看来,宋文帝还是一个比较大度的人,他没有为难陆修静,给了陆修静自由飞翔的空间。

  公元461年的春天,陆修静在建康附近登上了万里长江中的一叶轻舟,溯水而上,来到了古城江州,并在这里登上了庐山。庐山清秀耸立,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名山。这时候的庐山,也是庙宇林立,难见道家香火,陆修静的心里,隐隐产生了一丝惆怅。但是,庐山还是不乏道家仙人的踪迹,庐山的仙人洞,还有道家的一缕香火,特别是庐山的太乙峰,是道教中的太乙真人修炼成仙的地方。陆修静分别来到这两个地方祭拜,这也抚平了他内心的一丝忧伤。总之,陆修静在庐山云游的过程中,内心还是十分愉快的。

  如果没有陶渊明(公元376-427年),或者没有金轮峰下归宗寺里的古刹钟声,可能陆修静就要与庐山划上句号了。仙人洞的道徒告诉陆修静,山下有东晋著名僧人慧远创立的东林寺;西域高僧耶舍创立的归宗寺,庙宇恢宏,香火旺盛,很有影响;还有轰动官场的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的栗里老家就在归宗寺旁,师傅可以一游。陆修静是个博学之人,对慧远、耶舍、陶渊明有所了解,因此,他决定绕山而下,先是到了东林寺,然后去了陶渊明的老家栗里,还到董奉的杏林,采摘了一些药材,再是游览了金轮峰下的归宗寺。

  陆修静在东林寺,与“东林莲社”的高僧们谈经论道,祭拜过陶渊明的诗魂,这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后来的史料中,记载他与陶渊明、慧远同为好友,并传有“虎溪三笑”的故事,这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因为陆修静在庐山时,陶渊明已过世26年了,慧远已圆寂37年了,三人同游,并成为好友那是不可能的,恐怕还是好事者为纪念庐山三位著名人物,将他们杜撰在一起的一个美好愿望。

  庐山的云游,给了陆修静养眼怡情的舒心,而一次不经意的路过,改变了陆修静的人生轨迹,也成就了陆修静在庐山的不朽事业。

  在游完归宗寺后,陆修静准备离开庐山,在今秀峰寺前的鄱阳湖岸边,乘船再去别处云游山水。当他离开金轮峰二华里时,便来到了金鸡峰下,这时正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庐山的雨水充沛,瀑布尤为丰满,金鸡峰下的东西两条瀑布,似两根弹唱的琴弦,不断奏出山水清音的和鸣;春天的湿润空气,又孕育了庐山变幻莫测的云雾;春发的新枝,在陆修静眼中,一片翠绿。陆修静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他从内心发出:“这是什么地方啊?难道是我道家的仙山琼阁么?”陆修静认为,这是上苍赐给道家的一块洞天福地,他打消了出山远游的想法,决心在这里建一处道观,为道家留下一块福地。

  陆修静在金鸡峰下住了下来,开始没有一间房,他只得就地取材,搭了三间茅屋,首先把道教的始祖老子供奉起来,金鸡峰下第一次升起了道教的香火。劈草开荒,新建观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同而来的,有他的高徒弟子,他们带着师傅陆修静的名片,四处云游化缘,为建观筹集资金,三清山、龙虎山、鹤鸣山、武当山等地的道教徒们,听说陆修静要在庐山建太虚观,都非常支持,纷纷解囊相助,还派来了一些道教中有影响的老道,前来庐山,协助陆修静。看来筹措资金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工程建设也快速推进,仅二、三年的时间,一座恢宏的殿宇在庐山南麓拔地而起,横空出世。在这个新观中,规模较大的就有朝真馆、白云馆、道藏阁等,形成了倚崖六层的辉煌殿宇,雕梁画栋,碧瓦红墙。

  道观的落成,引起了道教界的轰动,各地纷纷派出使节,前来庆贺,在庆典的仪式上,每个道观的代表在观前栽种松树一棵,史称六朝松。1500多年来,六朝松偃盖垂地,沧桑古朴,成为简寂观一道亮丽的风景,十分可惜的是,六朝松在清末年间被毁。

  陆修静在太虚观度过了七个春夏秋冬,如诗如画的太虚观,带给了陆修静恬静的修养环境,他沉醉在仙风道骨里,去完成一项道教史上伟大辉煌的事业。他在这里,广集经道,致力于道学理论的研究。他搜集整理的道家经书,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不同于佛教经文,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他将经戒、药方、符图1200卷,划分为“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道藏》是道教的文库全书,记载了从春秋战国至南朝的全部道教史,是一部道教史书,同时,《道藏》还收录了诸子百家的文集,特别是儒家思想,在道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道教的思想,更适合中华民族的国情。《道藏》不仅是对道教学说的一个贡献,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伟大贡献,我们今天得以传世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就来自《道藏》这部书。

  七年来,陆修静除了研究他的道教经书外,还致力于道观的发展,又先后建立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为前来焚香叩拜的善男信女,看病治病,一时太虚观名声鹊起,声望远播,道教弟子最多时达千人,老道和小道在金鸡峰下摩肩接踵,显现出一派兴旺繁盛的景象。

  在太虚观,今存有陆修静的礼斗石,形状如台,一丈见方,史书记载为陆修静演经之处。礼斗石上有金石题刻的残痕,在礼斗石旁,仿佛还能闻到陆修静晒经的翰墨飘香。

  陆修静在庐山太虚观对道教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将道教中不同的派别理论进行了整理和规范。陆修静师承南天师道,被上清派尊为第七代宗师,但他不把自己归属任何一派,采取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吸收一切有益的文化,把它们划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律,以“三洞”为基础,合编成《道藏》,而《道藏》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道教的行为规范,把崇尚自然、清静虚无,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作道教的最高思想境界。这一理论贡献,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道教便开始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以至1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如讲道理、走什么道路,讲道德,以至风水、命运、八字、吉日、强身健体的太极拳等,道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大的影响。

  陆修静在庐山度过的七年是充实和愉快的,这七年成就了他在道教中的辉煌。七年的时光,真是弹指一挥间,太短暂了,本来从建太虚观的那天起,就没有打算要离开庐山。公元467年,宋明帝从建康传来诏书,要他去建康讲道。开始,他要使者转告皇上,自己年岁已大,已准备在庐山颐养天年,但皇上不允,连续几道诏书,催他去建康,而且明帝请他去建康,是诚心诚意的,怕他在建康不适应闹市里的生活,还特地为他在城郊建了一个“崇虚馆”,专供他使用。面对这样的盛情之邀,61岁的陆修静离开了他钟爱的庐山,离开了付出心血的太虚观,从鄱阳湖乘船进入长江来到建康。令陆修静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到建康,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辉煌。公元467年,宋明帝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佛、道两教提出质疑,哪一个才更博大精深呢?为此,他决定在首都建康,举行一次宗教理论论战,这次论战,规模空前,全国瞩目。佛教界在号称南朝480寺的精英中进行选拔,作为辩论高手,而道教的代表远不如佛教代表的人数多。刚刚到达建康的陆修静,根本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一场辩论大战,一到建康,就不由自主地被推上了辩论台。陆修静真正是舌战群雄,他不仅对佛道两家的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而且更主要的是对道教理论形成的辩之深刻,令人叹为折服。除了道教的理论外,他社会知识的渊博,更是使大家耳目一新、肃然起敬。这次辩论大战,可谓是让陆修静在建康的名声如雷贯耳。

  看来,这次佛、道理论辩战,得到了宋明帝的欣赏,他要求陆修静不要离开首都,以便他随时可以听到陆修静的道德经书。从此,陆修静在建康的“崇虚馆”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公元477年,七十一岁的陆修静快灯尽油枯,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越发想念在庐山的太虚观。据担任过江州刺史的李勃在《简寂先生传》中记载:陆静修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月,就对身边的门徒说:“我要到庐山去,请你们跟我一起去吧。”但上苍没有给他机会,他此时已重病在身,不宜远行,但陆修静非常明白,他即将随他的先祖,进入天国。他告诉徒儿们,在他升天后,要把他装在布袋里,让他归葬庐山。陆修静走了,据说他升天后,肤理辉烁,目瞳映朗,满室生香,就像一个熟睡的老人。他的弟子没有辜负陆修静的期望,将他运回庐山,安葬在太虚观后面的山崖上一棵长青树梢上。从此,太虚观里就有了一个布袋崖的地名。

  陆修静升天后,道教徒们非常悲痛,尊称他为“南天师道”、“三洞法师”,并追封他为“丹元真人”,赐谥“简寂”称号,取意为“休止烦恼为简,远离尘嚣为寂”。从此,庐山的太虚观,就改名为简寂观,一直沿用至今。

  简寂观,由于形成了道教的理论,被道教徒们尊崇为道教圣地,与鹤鸣山、三清山、龙虎山齐名。由于简寂观的声望远播,1500多年来,除了云游的道教弟子之外,也吸引着一大批诗人墨客前来观光朝圣,为它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和摩崖石刻。

  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写下了“淙流石壁散,虚烟翠涧深”的诗句;担任过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不仅多次来到简寂观,而且还常常夜宿仙人里,“何以疗夜饥,一匙云母粉”,与道教徒们,谈经论道往往到深夜。唐代诗人顾况的一首《望简寂观》:“青嶂青溪直复斜,白鸡白犬到人家。仙人住在最高处,向晚春泉流白花”。“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字里行间,你能感悟到当年道观的鲜活气息。李白、苏东坡、朱熹、李梦阳等,也都来拜谒过这位“千岁人”。

  最值得玩味的是清代诗人、戏剧家李渔写下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和“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的长联,也是中华楹联中的一副佳联,令世人称赞。

  岁月沧桑,日月轮回,1500多年来,简寂观经多次重修重建,但最终还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它的最后一缕青烟,已被上个世纪30年代日军侵略者的炮火所吞噬,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近几年来,我多次陪同友人到简寂观遗址凭吊,有浙江商人李步红愿意出资重修简寂观,并与当地政府签约,一个新的简寂观规划蓝图已经描绘,我相信,观后那两条不知疲倦的瀑布,一定会在新的世纪里,弹奏出更加动人的乐曲,我期待简寂观山门重开。

  这一天一定不会久远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