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志存高远小春海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志当存高远”的名句,一千八百年来,激发了无数爱国、创业者的雄心壮志,从而使其在人生的征途上,奏出了一曲曲或催人奋进、或愉悦身心的动听凯歌。

  北宋苏轼讲: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上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得更加明确,涵盖更加广泛:

  “每一个人,都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

  由此足见,人之有“志”之特别重要。自幼受到淳厚家教、个人又好学求进的刘春海,正是个志存高远者。

  刘春海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本村小学毕业后,于1976年升入了地处本村南侧的市第92中学。他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回答老师的提问;下课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主动打扫环境卫生等公益劳动;回家就坐着小板凳,伏在炕边上写作业、背课文。成绩总是跟在勤奋的背后。每次考试,春海都在班上名列前茅——是个师生公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尖子生。

  春海家同多数村民一样,住的是旧土房,穿的是带补丁的破衣服,吃的是玉米饼子就咸菜;可每天干的,却是用沿袭几千年的锨、镐等简单工具,在空旷的田野里,年复一年、无休无止、收效极低地刨食吃,结果呢,仍然是难得温饱……春海那当队长的父亲,天天早出晚归,为父老乡亲们奔波忙碌、排忧解难、任劳任怨,他毫无保留地付出,却从不讲索取,累瘦了,甚至累病了,也心甘情愿;他母亲呢,因家境拮据、孩子又多,至患沉疴,常年哮喘,春海从记事时,就见母亲总吃药,一干活儿就喘得厉害,可为了这个8口大家庭的生计,她还是起早贪黑、手脚不失闲儿——家里这些司空见惯的现实,小春海都铭记于心,暗自思忖、痛下决心:

  “现在,我要学知识、长本领、努力干;将来,我一定要让年老的爸爸、妈妈吃好、穿好,过上舒心的好日子。我还要让全村的父老乡亲们也都改善生活、住上宽敞的新房!”

  这就是刘春海从小立下的,朴实、执着的“高远之志”!

  作为事业成功前提的志气、斗志之“志”固然特别重要,而要使之付诸行动和达到目的,则尤为难能可贵。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爱迪生讲: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困难,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写道: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刘春海后来那弃旧图新、改天换地、一个接一个的为民壮举,雄辩而又生动地证明,他通过与群众紧张而有序地一起拼搏,已经和仍在将他那“高远之志”,变成“施惠村民”的美好现实!那么,眼下他又应如何去做呢?正上初二的小春海想:

  “我要一边坚持到校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一边回到家里就干活,尽力减轻爹娘负担。”

  在国家还实行计划经济的1977年,工业品和粮食、副食等,都是定量供应、凭票购买。鸡蛋当然也不例外。一生勤快而又治家有方的春海母亲,早就有在家养鸡、自给自足的习惯,单数量很少,都是散养。春海寻思:

  “如果多养一些,把鸡蛋卖了,不也是一笔家庭收入么!”

  他和母亲一商量,母亲当即欣然同意,轻轻拍着春海瘦削的肩膀,喜气盈盈地说:

  “好哇,小子!我儿这么小就会给妈妈出挣钱的道儿啦——看来咱这好日子有希望啊!”

  孝敬的春海,一见母亲这么高兴,马上转过身儿,轻轻攥住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仰头望着她饱含沧桑的慈祥脸庞,脆声亲昵地说:

  “妈呀,您就好好活着吧,咱很快就会苦尽甘来——过不了多久,我就一定要让您过上不愁吃、穿、花,也不用您干活儿的舒心日子!”

  紧接着,机灵可爱的小春海又依偎在母亲胸前柔声地说:

  “妈、妈,我告诉您:以后我还要让您住上新楼房,出门就坐小汽车哩!”

  一听这话,性情爽快的母亲,嘿、嘿、嘿地笑出了声儿,她用两手捧着春海这红扑扑儿小脸儿,分外爱抚地说:

  “好,好!我这小海还真有志气——妈就盼着这一天哪!”

  娘俩说了算,定了干:决定饲养200只母鸡雏儿。但当春海把打算跟家人和亲戚朋友一说,有人却劝阻道:

  “养鸡多了,投资大、防疫难、有风险,俗话说得好:‘家趁万贯,带毛儿的不算。’说明搞养殖不保险,赚这个钱可不容易!所以,还是细水常流地养点稳当,只要足够自家吃鸡蛋就行了,何必多花钱、费大力、又冒风险呀!”

  还有人揶揄:

  “穷就穷呗,认命吧!瞎折腾那些没根的玩艺儿干吗呀——要是搞不好赔了,看你还逞能!”

  春海放学一回家,妈就把这些话都跟他学说了。年方十三岁即颇有主见的春海,听了这些劝阻的话语后,丝毫不为所动,他心坚意决地讲:

  “我说妈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看准了、想好了,认为应该干、可以干,那就要坚决去干,干就干成功——世上没有上不去的山峰,只要咱全家人坚持不懈地奋力攀登,就一定能到达无限风光的峰顶!他们那样说,虽然并无恶意,但是都没仔细想过,更没打算自己要干;可咱娘俩就不同啦,咱是经过设身处地商量过的,也做好了筹措本金、克服困难和对付失败的准备——所以说,咱不怕困难和风险,还是应该照咱俩的原计划去干!妈,您说是不?”

  妈妈听了这些有理有据有如大人说的一番话,顿感一阵惊喜——她心怡神悦地感到:最了解妈妈心意的小春海,真的是长大了、成熟了!于是她笑容可掬地一把拉过春海说:

  “我的好儿子,你说得太对啦!明天正好是周日,你不上学,咱俩一块买小鸡去吧!”

  天真烂漫的小春海,应答得像敲小鼓一样脆响:

  “太好啦、太好啦,妈妈!现在我就去完成老师留的作业!”

  就在这年的五月初旬,春海家购进了200只绒球般柔美可爱、不停地叽儿叽儿轻叫、欢蹦乱跳的小雏鸡儿,就在人住的屋里喂养。

  母亲虽然患有哮喘、身体孱弱,但她仍伺候全家人的吃、穿而日夜操劳,总是干在前,吃在后,就连一口好吃的东西,都舍不得往自己的额嘴里搁——这种只顾全部付出而不要丝毫回报的无与伦比的金贵亲情,早已使春海深切地感到,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如雕似刻地永世铭记着。如今,对这新添的200只昼夜相伴的小鸡儿,母亲照样是不辞劳苦地精心喂养。她常对家人说:

  “鸡、猫、狗,算一口。既然养嘛,就要让它们吃好、喝好、健康成长。对养鸡来说,更应这样,你只有让它生活得好,它才会长得快、下蛋多。”

  这位虽没文化,但勤于劳作、学习和自我总结的聪明母亲,因为说得很有科学道理,所以全家人都听她的,小春海呢,对母亲的话更是言听计从、认真照办。她让春海把自产的玉米和炒熟的黄豆,按照7:3的定量掺在一起,送到磨房里,用电磨磨成糁儿;再掺一些从粮店里买来的鱼骨粉,然后,用开水一烫,使之变成糊状,再一点点地细心喂小鸡儿。

  小春海眼见妈妈对搭配和制作小鸡儿饲料的工序,要求是如此的严格和认真,就不解地问:

  “把这些东西混在一块,直接喂不就行了嘛,为什么还要用开水烫呢?”

  “这鸡小胃弱。我们把玉米、熟豆都磨成细渣儿,掺上日后生成蛋壳需要的鱼骨粉,再用开水烫熟,小鸡就喜欢吃、好消化、容易吸收了——这样小鸡儿不就抵抗力强、长得快、下蛋早、蛋也大了嘛!”

  妈妈的回答,使小春海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不禁心悦诚服地思绪翩翩:

  “妈妈讲得太有道理啦!平时我看她,话不多,以为她只会做千篇一律的简单家务,可谁想到,一遇事儿,她还真有办法——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心里还装着这么多有用的知识哪!”

  依照他母亲配比自制饲料喂养的鸡雏儿,果然长得很快又健壮。鸡大些了,天也渐渐暖和了,她就把鸡轰到院子里,用一根立着的竹竿围起来喂养;晚上,怕“黄鼬拉鸡”,再把它们赶到屋里去。后来,母亲让春海在屋里用竹竿搭成窝棚式的架子,里边再横绑上一层层的竿儿,夜里,鸡们就都自动站到竿上去栖息。这个办法,既讲卫生、少站地方,又适合鸡的栖居习性。

  到鸡快下蛋时,还剩180只,都是个大体壮、雪白油亮的美国白来航品种,格外好看,招人喜爱!为提前给鸡产蛋准备地方,在母亲的启发下,春海用村办冲压件厂的下角料花铁片,在屋里搭成一层层供鸡产蛋的床——人看着美观,鸡也会舒适。刚下蛋时,数量较少,个儿也较小,每斤有13个;后来越下数量越多,个儿也越来越大,每天产蛋178个,每8个就有一斤!

  有时,孩子们放学回家饿了,就说:

  “妈妈,给我们炒个鸡蛋吃吧!”

  可十分疼爱孩子的妈妈却说了:

  “别呀!一个鸡蛋卖两、三毛钱,你们吃了也不当嘛;咱卖了钱,以后好给你们盖房子,准备娶媳妇儿呀!”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女,其用心是何其良苦——这话语、这情景,让春海牢记终生,至今想起,音犹于耳、历历在目……

  著名的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写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小春海家“养鸡多、蛋个儿大、价便宜”的喜讯,在当时对外闭塞、购买不太便捷的双街村,一传十、十传百地很快都知道了。大家纷至沓来的到他家买鸡蛋,一天就卖20多斤,每斤2元,日可收入40多元;而他那担任全村生产大队长的父亲,每月补助只有8元——一天养鸡的收入,相当于他5个月的补助!平时在家很少言语的父亲,这时也眉开眼笑地说话了:

  “孩子他妈,你这个高招儿出对了——咱这批鸡可算是买着了!”

  “要不是有咱小仨儿春海的坚决支持和全力帮助我,光凭我一个人,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由于当时村民购买力较低,时间一长,鸡蛋就有了剩余。出有商品意识的母亲,让春海到集市上去卖。每到星期天,体态瘦小的春海,就骑着那辆自制笨重的大“铁驴”车,独自到离家12里远的北仓集市上去卖鸡蛋——车的前篓里放着秤;车的后衣架两边,各跨一个用铁棍儿焊成、铅丝编织的长方形筐子,每个筐里,都是铺一层花秸、放一层鸡蛋地各装40斤,共驮着80斤,吃力而又小心地骑行。

  他来到人头攒动的集市后,用麻袋片铺在地上,把鸡蛋放在上边。平生首次做买卖的小春海,开始时,不好意思吆喝,只是静等买主,有人问他,他就赧然一笑,轻声做答:

  “每斤2块钱;10粮票也可换1斤,少点也行。”

  人家一看这个孩子腼腆、实在,反而都愿意买他这白花花的大鸡蛋。当地工商所,每次要收两毛钱的摊位费,春海总是主动缴纳。有时,这里的小地痞,看他人小力单,硬要拿几个鸡蛋,春海为避免出门惹事,也只得委屈由他。如果带来的鸡蛋在集市上卖不完,他就驮着到附近的居民区里,高声吆喝着去卖,直到卖完才回家。

  当年春节前下了场大雪,家里积蛋挺多。为尽快卖出去,小春海驮着满满的两大筐鸡蛋去赶集。尽管他聚精会神地攥紧车把,小心翼翼地慢慢骑行,但还是因为雪厚路滑而摔倒:两大筐鸡蛋摔碎了将近一半!此时,他哪顾得自身的疼痛,只是心疼妈妈那辛苦养鸡的成果付之流水……

  春秋时期的典籍《老子》中有言: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意思是:幸福潜伏着不幸,不幸依傍着幸福——这是对事物的一种辩证的观点。

  当小春海驮着剩下的鸡蛋来到北仓时,在这雪后路滑天又冷的整个集市上,竟然没有一个卖鸡蛋的,而节前买鸡蛋的人还很多,所以,他刚刚铺上麻袋片,鸡蛋还没往外摆,顾客就蜂拥而上,以4元一斤的高价,争先抢购。结果,不到半小时即售罄,比带出来的所有鸡蛋都卖2元一斤的总收入还多!他兴致盎然地一进家门,母亲就问:

  “怎么今天回来的这么早呀?”

  当他把事情的原委对妈妈一讲,妈妈赶紧抚摸他的全身,问他摔伤没有,身上疼不疼,在确认儿子根本没事后,她才笑得合不拢嘴一迭声地说:

  “儿啊,只要你平安回家,妈就放心了!你在这雪地冷天去赶集,我说这就叫呀,苍天不负苦心人!通过今天这事儿说明:我儿也能随机应变,学会做买卖啦!”

  这头年成批养鸡,初战告捷后,在1978和79年,又在全村独家连养了各200只蛋鸡,也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春海增加了社会阅历,摸索和积累了养鸡经验,从而为他日后大办集体鸡场,做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准备。连养3年后,因母亲的哮喘病较重,故他家就未再养鸡。

  一心想挣钱养家、孝敬父母和进而造福乡亲的刘春海,在1979年暑期他15岁时,初中毕业回村。当时在村界内有一个乡办企业钢管集团公司。春海梦想着去当一名有固定收入的工人。他向担任大队长的父亲提出要求后,父亲也对当时的村党支书鲍广顺说了,春海就在家等着听信儿,可一直等到中秋节,仍未得到通知,当他催问父亲时,父亲说:

  “想去的人多,你等着吧!”

  作为党员村官儿的父亲,一贯先人后己,决不会在占地招工上,同村民们争指标,所以,后来父亲告诉春海:

  “你别去厂子啦,就在村里干活吧!”

  当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春海同第四生产小队的社员们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地到地里擗棒子、砍高粱等旱田里的农活;队里还派他和几个应届毕业生跟车,主要是干一些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搬搬扛扛、装装卸卸的杂活。他天天忙忙碌碌、累累巴巴,可每天只挣7分工,跟妇女们挣的工分差不多。他心里想:

  “还是努力干吧,以后争取跟壮劳力一样:每天挣10分!”

  一到冬三月,尚未成年的春海和社员们干的完全是一样的活。他一大早起来,带着妈妈提前给他贴好的鞋底子形状的几个玉米面大饼子、几块疙瘩头咸菜、一塑料瓶子水,然后扛上铁锨、洋镐,就披挂上阵了。他们在朔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旷野里,抡镐挥锨地向大地宣战:改土治碱,修渠挖沟,起高垫洼,平整土地……春海天天准时出勤、自觉苦干。妈做的布鞋磨破了底子;他的双手,却磨出了血疱——这日复一日、简单雷同,可又总也干不完的重体力劳动,换来的是什么呢?是社员的身体疲惫和极低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人,仍然是住着简陋土房,一家三辈挤住在一起,日子过得很紧巴,有的甚至难得温饱。人口多、收入少的春海家呢,全家所有能干活的人,都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地劳作一年,不但分不到任何钱、物,而且还总是“红码”即赤字——当年欠下队里的这些钱,还得用下年的劳动工分去补还。面对这身临其境的严峻现实,不甘如此、好强求进、志存高远的刘春海寻思:

  “这年复一年的巨大付出和微薄收入的反差,是父老乡亲们受累、受穷的原因和关键,理应尽快改变!倘若我就这样随波逐流地长期干下去,那么,这干着还有什么目标、动力和意义?要想改变当前处境,发挥个人才能,那就必须寻找时机,独辟蹊径,甩开膀子,干一番事业,以实现我早已立下的‘孝敬父母、造福乡亲’的高远之志!”

  雄心和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世事随时都有变化,那一个个机遇,就蕴含在不断变化的世事之中,重要的是怎样及时地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机遇去发展自己;而机遇呢,她只青睐有雄心、有自信和有着充分思想准备的人。被父老乡亲们誉为“心比人大,志比天高”的刘春海,就正是这样“随时准备着”的有为青年。在刘春海回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近两年后的1981年6月,双街镇党委和政府,为发展工副业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成立了一个由近200名农村青年组成的镇办装卸队。壮志未酬的刘春海,生龙活虎般地积极报名参加。他到那里究竟干些什么、怎么干、又干得如何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