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王永庆:在“细”字上做文章

  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追求,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原台塑集团董事长 王永庆

  出生年月:1916年1月

  创业年龄:16岁

  第一桶金:米店生意

  开创事业:台塑集团

  创业成就:200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王永庆以54亿美元身价排在第107位,多年来王永庆一直是台湾首富,被商界尊为“经营之神”。在世界化学工业界王永庆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创业语录]

  1.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2.一根火柴不够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但一根火柴可以烧毁一栋房子。

  3.要挖洞,就要挖大洞;要借钱,就要借大钱,不要到处借小钱。

  4.我个人认为,我们输给人家的地方是生活以及工作的观念和态度。

  5.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6.做人,“诚”最要紧,一个人不能独自生存,自己要好,也要想对方好。要为对方着想。对自己好,对对方不好,人家怎么会对你好呢?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对你好,这是道理。

  7.一个人要修养成被尊敬的人格,需要长时间被信任,但要人格破产只需要做错一件事。

  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不只是为了钱,报酬多少,要用功,加上品质,还要有成就感

  [创业小传]

  王永庆出生于台北县新店市直潭。父亲是一位穷苦的茶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地耕耘着。可是,由于茶树生长周期的原因,一年只有春季到秋季这半年的时间才有生意可做,其余时间无事可做,因此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王永庆还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出外去捡煤块和木柴,供家里烧水做饭用,有时也能换点零钱。7岁那年,看着不少孩子上学,王永庆也吵着要上学,父母不忍心让他失学,取出积攒的几个铜板,把他送进学校去念书。王永庆没有新衣服,裤子还是妈妈用上面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的面粉袋改做的。他头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还得靠它挡一挡烈日风雨。没有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没有鞋子,王永庆总是赤脚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王永庆9岁那年,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王永庆总是尽可能地多帮日夜不停操劳的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家里太困难了,王永庆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就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起步:把一粒米的事情做好

  1931年,15岁的王永庆离开家乡来到嘉义,开始他人生的旅程。那个时代的嘉义是台湾的商业重镇,更是米谷的集散地。王永庆在亲戚的介绍下,很快就在一家米店找到一份勉强可以填饱肚子的工作。王永庆觉得很幸运,他想:“能有个不饿肚子的工作就好了。”王永庆对这份每个月仅赚40元的工作倍加珍惜,每天都早出晚归,尽心尽力工作,也因此深受老板的喜爱。不过,颇有生意头脑的王永庆却没有安于现状。他一边暗中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一边省吃俭用筹措资金。一年之后,王永庆以借来的两百元当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成了小老板,这是他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得晚,规模又小,没有知名度,没有任何优势。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很冷清。没办法,王永庆只好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没有几个人愿意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没事时,王永庆就思考、琢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但就这样,生意也还是不好。

  一天,一个邻居和他抱怨说米里的杂质太多,做饭太不方便。邻居的话一下子提醒了王永庆,何不把米里的杂质都挑出去再卖呢!他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米店都这样卖,人们也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慢慢地,小镇上的主妇们开始传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他的米店帮助顾客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更是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送货上门”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王永庆的一项创举。

  王永庆在送米的过程中也在一直在琢磨,这交顾客买了自己的米,怎么样让顾客接下来不买自己的米?细心的他没有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而是帮助顾客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也不怕麻烦,先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回头的顾客。

  不但如此,王永庆把送米的工作做得更细。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这种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得自己的米店有了知名度,生意也更加红火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和客户积累,王永庆在嘉义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办起了自己的碾米厂,生意也越做越顺利了。王永庆就是以服务打响知名度,成为嘉义地区业绩最好的米店。

  卖米利润微薄,送10斤米只赚一分钱。而且十分辛苦,有一次深夜两点钟,外面下着雨,一家小客栈的厨师跑来敲门,要求立刻送10斤米过去。王永庆闻声立刻从被窝里爬起来,随便往身上披了个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来后全身已淋湿,冻得瑟瑟发抖。王永庆卖大米,一卖就是十年。这平凡的小本生意,成了他创业征途的开始。也让他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细心用心!细心做好每一粒米,用心去研究顾客的心理和需要。王永庆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才更有市场,更能获得客户的欢迎。所以,每一个创业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思想意识:不要以为创业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创业才会成功。

  发展:不因为坎坷而放弃

  后来,因为当时台湾是在日本占领下,日本人不允许中国人做大宗的粮食生意,王永庆的碾米厂不得不关门。米店的生意利很薄,养家糊口还没问题,但王永庆是一个想做更大事业的人。他在不停地寻找着商机。

  1942年,王永庆在嘉义乡下接管一家经营不善的砖瓦厂。但烧砖瓦必需的煤炭,是战略物资,日本人战事吃紧,对煤炭实行严格控制,中国人很难得到。很快王永庆的砖瓦厂就办不下去了,王永庆的第二次创业在日本人的刁难下,以失败告终。他只好重回老本行,继续经营本小利薄的米店,直到日本战败。

  二战结束了,台湾回到了中国人的怀抱,王永庆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1946年初,王永庆投资兴建了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碾米厂。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内战爆发,国民党加强了对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王永庆由于经营规模大,而触犯了越区运粮的规定被捕,在牢房中度过29天,这一经历令王永庆终生难忘,也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业者有如此多的磨难。

  再度受挫的王永庆并未因此放弃经商的念头,在朋友的资助下,王永庆从1943年开始做木材生意。王永庆是个勤奋的创业者,经营木材后,他的足迹踏遍了台湾的崇山峻岭,南北林场,结识了木材界的各路绿林好汉,很快为他在木材业的崛起与扩展奠定了根基。作为一个木材商人,很难与滥伐盗林的活动完全切断联系。很不幸,王永庆被人揭发与滥伐盗林有牵连。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为了逃避牢狱之灾,王永庆被迫流亡国外。他的许多产业都被政府没收,王永庆十多年内三次创业,最后的结果是全军覆灭,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但是王永庆没有被困难吓倒,做木材生意这段时间,使他积累了很多木材经销的经验,这次失败也使得他对做生意有了更多的体会。后来,王永庆在一些政界朋友的帮助回到台湾,因为他认识到木材生意一定能有收获,于是他又筹措一些资金投入到木材生意中。逐渐地,王永庆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跟。因为战后,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开始积累起了一些资本。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勤奋,几年后,王永庆又变成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木材商人。但是,贩卖木材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越来越多人开始进入这一行业,使得木料来源很快枯竭,木材生意变得逐渐萧条起来。王永庆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考虑自己下一步做什么。在生意场上,王永庆常常比别人看得长远,正如好的棋手一样,别人看到一步,但王永庆已经在考虑十步之外的棋局了。

  创业的路是坎坷不平的,创业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好运气不会因为我们刚刚创业我们不懂我们没经验而特别眷顾我们,我们应该做的唯有直面坎坷,直面挑战,敢于求索,成功的大门终究会向我们打开。

  成功:看准机会,乘势而上

  20世纪50年代初,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台湾急需发展塑胶工业。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投资这个行业,为振兴台湾尽一份力。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经济部门负责人找到王永庆,建议他进入塑料行业。当时,王永庆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进入还是不进入这个行业,需要进行论证,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当时,一些台湾化学工业中很有影响的企业家们都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投资台湾的塑胶工业。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王永庆,对这件事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台湾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还到外国去实地考察。王永庆觉得塑胶工业可以做,有前途,所以,主动表示接受建议,愿意投资塑胶业。当时,王永庆的这个决定受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吓倒,一些人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甚至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但是,王永庆没有被这些所吓倒,因为王永庆知道,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因为他深信塑胶行业是大有发展的行业。抓住这个机会,乘着政府重视这项事业的东风,自己将可能创业成功。

  1954年,王永庆与人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福懋塑料公司(1957年改为台湾塑胶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王永庆对塑料确实是一无所知。但是,他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是超人的,三年时间内,王永庆从一个不知塑料为何物的门外汉,变身为对塑料生产流程十分熟悉的行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深入生产第一线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生产工艺,搞懂了复杂的塑料化工生产流程。他还亲自跑到国外去考察,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塑料生产技术,采购最先进的设备。

  三年以后,王永庆的塑料公司建成投产,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他们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当初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要求退出塑料公司。精明过人的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原来,经过市场调查,并不是塑料产品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因此,王永庆决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自己生产的塑胶原料就地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后来企业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王永庆的两个工厂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50年后,今天的“台塑”已是全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王永庆也被商界誉为“经营之神”。

  回顾王永庆的一生,有人说,王永庆一生都在创业。16岁,200日元起家,第一次创业开办米店。27岁,第二次创业开办砖厂,以失败告终。29岁,第三次创业,进入木材行业,最后却血本无归,进入人生最黯淡的时期。30岁,又东山再起,积累达5000万新台币的巨额财富。38岁,创办台塑,为今天的台塑集团奠基。50岁,他成为塑料大王。60岁,开始学英语。64岁,进军美国,开办全球最大的PVC(聚氯乙烯)树脂厂。66岁,被日本人誉为“经营之神”。68岁,向电子行业大举进军。72岁,于1989年,秘密跨过海峡,前往大陆会见邓小平,准备在大陆大举投资。77岁,在台湾云林县麦寮的荒凉海滩上,台塑集团的六轻项目开工。80岁,在福建漳州投资880亿新台币(人民币约220亿元),建立漳州电厂。85岁,投资浙江宁波石化工程,总投资超过1万亿新台币(人民币2500亿元)。91岁,在越南河静的大钢铁项目破土动工,目标是全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直至这一年的10月15日,王永庆在美国溘然辞逝。

  俗话说,弱者失去机会,愚者等待机会,智者善抓机会,强者创造机会。关于机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机会”。有许多看似和我们创业无关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好了,就会成为我们的机会。今天的时代是创业的时代,创业的机会即很多也很少,关键是有机会时看准了抓住了,没有机会时我们要学会创造机会,然后乘势而上,打破常规,勇于创业。

  [创业启示]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小米店的店主再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王永庆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中受过的煎熬,才产生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赐福。”勇于克服困难,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这也是王永庆的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一粒米做起,为着客户着想,把一粒米的事情做好,王永庆就成功。今天,许多创业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会有这样的真实想法:“为客户着想,自己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客户是上帝,在他们的眼里,只是一句卖弄自己粉饰自己的口号!真正涉及到自己和顾客的利益进,先从自己的利益着想,和顾客玩心眼、玩猫腻。最后的结果是丢了顾客,败了企业。但王永庆不同,他真正做到了“先为顾客着想,让顾客先获得好处和利益。”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就是普通创业者与企业家思维方式的不同,就是小眼光生意人与大格局企业家的不同!

  几十年来,商界人士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和创业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发展是一步步来的。”王永庆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也告诫周围那些想迅速致富的人。身为创业者,最应该明白的也是这一点,一定要将宏大的目标进行细化,然后再脚踏实地地各个击破,众多小目标的实现集成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创业的目标应该随着自己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任何事都不是一蹴可就的。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不会在创业之初,就奢望打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也不要指望一夜暴富。那些一开始就想一步登天的人,通常都会失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