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章 汉朝兴衰(2)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一条商路。丝绸之路由谁开辟的呢?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

  汉武帝初年,汉朝日趋强盛。于是朝廷便积极策划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恰在这时,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说起大月氏(音ròuzhī)国的事,引起汉武帝极大的兴趣。

  月氏国是一个有着40万人口的小国,从前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后,偷袭了月氏国,将月氏王的头砍下来,用人头骨做了一个酒杯。月氏国败了以后,被迫迁到西域。他们恨透了匈奴,与匈奴结为世仇。月氏国的情况,给了汉武帝极大的启发,他想:月氏和匈奴有这样的深仇大恨,我正好可以联合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月氏愿同汉朝合作,就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胜利便大有把握了。于是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能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所以没人有胆量来承担这一使命。这时宫中郎张骞勇敢的报名应征。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南部成固县)人,性格坚毅,办事灵活而又信实。他认为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义的事,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应当的。看到张骞报了名,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其中有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派堂邑父给他做翻译,堂邑父本是匈奴一个姓堂邑的贵族的奴隶。他又应征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前往西域,队伍随身还携带了大量的行装和礼物。

  他们一出陇西,便碰上了许多匈奴人。张骞一行一百多人全成了俘虏。单于不敢杀死使者,便把张骞等人全部软禁起来。那时候,匈奴和汉朝表面上关系还不错,单于为了留住张骞,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了他。不久,张骞有了一个儿子。

  张骞一直将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保存着,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如今被单于放逐到西部,离西域又近了不少路,心里倒暗自高兴。于是他每天专心放羊,等待机会逃走。渐渐地匈奴也不再过问他们。在张骞被俘的第11年,他率领剩下的汉使,终于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又踏上寻找月氏国之路。在匈奴生活了11年,张骞已能说一口匈奴话,对匈奴的风情礼节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一路行走并没有碰上什么麻烦,匈奴人都视他们为自己人。他们终于走出茫茫草原,进入西域的沙漠地带。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路上尽是沙漠,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

  最后他们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这里的人高鼻子,蓝眼睛,满脸胡须,和他们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月氏国,可一打听,才知这个国家是大宛。大宛国国王早就听说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们很渴望与大汉朝交往。张骞拿出自己的出使证明,谈了自己的遭遇后,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用上好的酒和牛羊肉招待张骞一行。张骞说明了自己出使西域的任务,希望大宛国王能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答应回汉朝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重礼酬谢。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了骑兵和翻译,护送着张骞等人一直到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的月氏国去。

  几经辗转,张骞他们终于来到一个山国,这山国就是他们找了10年的月氏国。满目望去,树林郁郁葱葱,田里庄稼长势喜人,成群牛羊满山跑。张骞等人被带到月氏王的面前。张骞手执节杖,递上出使证明,对月氏王说:“汉皇帝让我转达他的问候,目前,汉皇帝正在抗击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贵国,是希望月氏与汉联手对敌,夹击匈奴。”张骞不知,这时的月氏国的情形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国自国王被匈奴杀害后,大臣们拥国王的夫人做了王,西迁到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便合并成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了。所以张骞把他的来意说明后,国王不愿再回到几千里之外的故乡去对付匈奴。从此,月氏国王不再谈论匈奴,只是极其热情地款待张骞等人。

  在月氏国,张骞与许多前来做生意的别国商人开始交往,与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骞把汉朝的情况也介绍给了西域各国。一年多过去了,张骞决定返回汉朝。他们从匈奴人足迹较少的南山向东行,沿途又走访了不少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君主都十分向往汉朝。可是,当他们走到祁连山脚下时,又一次被匈奴逮捕。他们被软禁了一年。后来单于死了,为争夺王位,匈奴发生内乱,便无暇顾及张骞。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骞带着他的匈奴妻儿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当他们重新回到首都长安时,13年已经过去。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如今却两鬓已经雪霜。而去时的100多人也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见汉武帝后,张骞谈了月氏国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两次被俘的经过,还详细谈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汉武帝听得入了迷。为了表彰张骞的卓越贡献,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汉武帝得知匈奴正在内乱,便封张骞为校尉帮助大将军卫青制定最佳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按这个方案,卫青果然出师告捷,一举消灭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队。汉武帝很快将张骞提升为将军,并封了他“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一场决战,给予匈奴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将匈奴赶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畅。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300多人,带去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将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乌孙王决定先派人去长安。并送给汉武帝几十匹乌孙宝马。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繁华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后便对乌孙王详实地作了汇报。乌孙王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公主。

  张骞从乌孙回来的第二年便病死了。这一年,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到过36个国家,对于沟通西域和汉朝的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以后,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汉族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传到汉朝,汉族生产的丝绸等也带进西域,并由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国。后来,人们习惯把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军事目的,但预期的目的没完成,却为汉朝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汉朝的威名也远播四海。

  苏武牧羊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兵打败匈奴,使其退到大沙漠以北。有时候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访问,为了表示友好,汉朝也派使者去回访,还送一些中原地方的土特产。可是匈奴单于很不讲信用,经常扣留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匈奴派来的使者。日子一久,双方互相扣留使者的事就有十多起了。这时,西域已经安定,汉武帝便打算给匈奴一点颜色看看。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放了被他们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跑充国随同匈奴的使者回到了长安。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问明情况。路充国陈奏说:“现在匈奴由且继单于,他十分怕汉朝派兵打他,自称:‘我乃儿子,怎么敢对抗汉朝,汉天子是我丈人呢!’并且把原先扣留的汉使全部释放送回,奉书求和。”

  汉武帝听了路充国的报告,又招来匈奴使者,让其呈上来书,展阅一番后,觉得匈奴单于且果然还懂道理,决定与匈奴友好相处。就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到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返回汉朝。

  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苏武出使匈奴,虞常高兴极了。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说:“卫律这个卖国贼,干尽了坏事。我决定暗地里除掉他。”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被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审问。

  事情发生后,张胜只好把虞常跟他合计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来我也要受牵连了。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上公堂受审,等于我们汉朝受了侮辱,还不如趁早自杀为好。”说着,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卫律审问,虞常受尽了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第二天,卫律又提审虞常和张胜,叫苏武去旁听。在审问的过程中,卫律当场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荡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卫律让他投降匈奴,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厚颜无耻的做了汉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饮食,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了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作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

  北海终年白雪皑皑,荒原千里,人迹罕见。为了生存下去,回汉复明,苏武经常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苏武在北海一呆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和议。这时昭帝年纪还小,大臣霍光掌握着朝中大权,他对匈奴使者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可是,匈奴人却骗汉朝大臣说苏武已死了。与苏武一同出使的副使常慧被单于流放到别处,现在也活着,他收买了匈奴兵,得到了与汉使见面的机会。常惠告诉使者苏武还活着,并出了一个主意,让汉使救苏武。

  第二天,使者去见单于,提出放苏武回朝的要求。单于说:“我早说过,苏武已经死了。”使者脸色一沉道:“你们说想和汉朝和好,我看你们根本无诚意。苏武根本就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那大雁脚上系有一封信,说苏武就在北海牧羊。”单于听使者这么一说,不觉大惊。只好承认苏武还活着,并派人将苏武从北海接回。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苏武、常惠等9人才回到久别的首都长安。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40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19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历史著作。《史记》被后人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担任着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司马迁的少年时代是在他的家乡——今陕西省韩城县度过的。10岁时他跟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孔安国学过用古文字(大篆)写的先秦典籍,已能诵古文,还在儒学大师董仲舒门下学过用当时的文字(隶书)写的《公羊春秋》。

  20岁那年,司马迁离开了家乡,到各地考察游历:曾到过会稽(今绍兴),访问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萧何、曹参、樊哙的故乡;到过薜,访问孟尝君的封地;到过邹鲁,访问过孔子的故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沿途搜集的许多资料,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的父亲司马谈在京城做太史令,他也因此到了长安,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马迁到今川南、贵、滇一带视察,这又一次的大游历,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区风土人情,搜集遗闻旧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机会。

  就在这次出使归来,司马迁见到了垂危的父亲。父亲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祖先在周代就当太史,我死了以后,你一定成为太史,身为太史,别忘了我所说的著作啊!”原来,司马谈过去曾说过:周公死后500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是500年了,应该有人继承孔子,做一番著述事业。身为史官的司马谈,立志继孔子《春秋》之后修一部通史。现在,司马迁在父亲病榻前,泪如泉涌,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但父亲死后,司马迁没有能立即开始写作。主要忙于巡祭、封禅,跟从汉武帝先后到过泰山、长城内外诸多名山大川。到公元前108年,他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图书和档案资料。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著述《史记》的浩繁工作。这时他已步入中年了。

  为了尽早完成这部史书,他夜以继日地忘我写作,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记》著述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是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伐匈奴时,李陵自请独当一面,迎击匈奴,他长驱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军,他与部下虽奋勇战斗,但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援兵不到,终于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朝廷,那些平日交口赞誉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态,纷纷落井下石。

  司马迁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敬佩,因而仗义直言,陈述李陵平时为人和这次孤军奋战的功劳,认为不应该过分责备李陵。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他觉得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个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正是武帝极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了死刑。此时,是司马迁正式开始写作《史记》的第六个年头。

  按照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种办法是用50万钱赎罪。司马迁官小禄薄,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来。另一种办法是“减刑一等”,受宫刑。而宫刑在当时刑罚中是最残忍、最耻辱的一种。它不仅对人体是残酷的摧残,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侮辱。面对这种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想一死了之。

  此时此刻,他想到了《史记》的创作。这样一死,谁又来完成《史记》呢?他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更不会忘记自己撰写《史记》的宏伟理想,他要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用自己的著述,辩善恶是非,以有益于天下。于是,他决计接受宫刑。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在极度痛苦中,又曾想到过自杀。但痛定思痛,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鼓舞着他,为完成尚未著成的《史记》,他决心顽强地活下来。

  出狱后,他做了中书令,中书令就是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这个卑微的职务,也仍是为了不离开他所需要的皇家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为了继续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就这样,他又忍辱发愤地度过了8年。到公元前91年,当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正式写成,他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如果从他年轻时的游历算起,《史记》一书是他几乎用尽了毕生精力,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辨,融会贯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把历史学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中国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霍光辅佐昭帝

  汉武帝通西域,击败匈奴,保卫边疆安全,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贡献。但是他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库中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这时已所剩无几了。

  为了补充国库收入,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买爵位,卖官职。这些人做了官,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灾旱灾,搞得百姓日子很艰难,各地方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汉武帝在位的最后几年,才决心停止用兵,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个耕种的样子,吩咐全国官吏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汉昭帝年纪才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嘱咐,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

  霍光字子孟,是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由哥哥带到长安后,先做郎官,逐步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他为人沉着精细,公正无私,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把国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却把霍光看作眼中钉,想把他除去。左将军上官桀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没有同意。后来,上官桀靠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帮助,让孙女当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想封盖长公主的一个身边人做侯,霍光无论如何也不同意。

  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钉,他们勾结了燕王刘旦,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并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我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汉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搁在一边。

  第二天霍光要进宫朝见,听到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的消息,吓得他不敢进宫。

  汉昭帝吩咐内侍召霍光进来。霍光一进去,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尽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个头说:“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知道了,马上写奏章送来,还来不及赶到这儿。再说,大将军如果真的要叛乱,也用不着靠调一个校尉。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霍光和别的大臣听了,没有一个不佩服少年的汉昭帝的聪明。

  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得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问。”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紧,他们的阴谋要露陷,对汉昭帝说:“这种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从这时候起,汉昭帝就对上官桀这些陷害忠良的人开始怀疑起来。

  可是,上官桀等并不就此罢休,他们偷偷地商量好,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他们布置好埋伏,准备在霍光赴宴的时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刘旦,叫他到京师来。

  上官桀还打算在杀了霍光之后再废去昭帝,由他自己来做皇帝,没想到有人早把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让霍光知道了。

  霍光连忙报告汉昭帝。汉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发兵,把上官桀等人全部逮起来处死。这样一来,国家安全多了。

  汉昭帝是个不错的皇帝,他才二十一岁就得病死去,没有孩子。霍光听了别人的意见,把汉武帝的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皇帝。刘贺原是个浪荡子,他从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带来了二百多个亲信,天天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事,把皇宫闹得乌烟瘴气。像这样的人无法让他再继续做皇帝。因此霍光和大臣们一商量,联名上书,请皇太后下诏,把刘贺废了,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的时候也只有18岁,霍光又辅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皇帝。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葬礼,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把他安葬在汉武帝的陵墓旁边。

  王昭君出塞

  秦末汉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拥有骑兵三四十万人,成为西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由于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有待复兴,国力空虚,内部统治还不够巩固,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纳了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酒、肉、粮食等物,并且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由西汉统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尽管如此,这种“和亲”政策,却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极少侵犯西汉边境,两族人民开始了友好往来。

  随着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便放弃了对匈奴单于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贵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和匈奴断绝“和亲”80多年。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势力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向汉朝发动进攻的力量了。于是汉朝政府与匈奴贵族之间的战争渐渐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汉宣帝五风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对侍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1.6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国。还派人先后送去了3.4万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元帝即位。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侵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地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60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王莽篡汉改制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42岁。

  汉元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史称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8个兄弟,除一个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7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将军。

  王凤掌了大权,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他的侄儿王莽,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读书也很尽力,把四书五经读得个滚瓜烂熟。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亲尝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以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王莽。这样,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于叔叔王商的推荐,王莽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又过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前四个都是他的伯伯叔叔。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他的前辈,王莽恭谨勤劳,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还很注意招揽人才,有许多读书人慕名而来投奔他,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都一概收用,委以官职。为了收服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这样,王莽舍己为人、克己奉公、勤俭朴素的名声就传开了。

  汉成帝死后,不出10年,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9岁,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王莽为大司马,总揽朝政。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相争权。为防止他们对王莽的权力构成的潜在威胁变成现实,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然后,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分,地位更加显赫了。

  公元2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由于多少年来,贵族、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农民,逢到灾荒,老百姓没法活下去,都骚动起来。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建议公家节约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100万钱,30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这样一起头,有些贵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钱来。王莽也因此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太皇太后把新野的2万多顷地赏给王莽,他推辞了。然后,王莽就派8个心腹大臣到各地方去宣扬王莽怎么怎么虚心,怎样怎样谦让。当时,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王莽连封给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歌颂王莽。王莽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构成不利,因此一直也在寻找机会杀害平帝。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王莽还当众使劲痛哭了一场。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讨汉朝皇帝的玉玺。太皇太后这才大吃一惊,不肯把玉玺交出来。后来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这样,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变土地制度。他规定全国的土地都不允许自由买卖,而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这实际上是把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重新又搬了回来。在奴隶制社会里实行井田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当时已是封建社会,如果还要实行井田制,就会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土地制度变革实施不到3年,就被王莽无奈地下令取消,土地自由买卖可照旧进行。

  王莽还推行了几次货币制度变革,结果也是改来改去,甚至于把古代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逼着老百姓兑换来兑换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最后,钱越改越小,无形中老百姓手中的钱都被搜刮光了。商人也都不敢做买卖了。

  王莽还施行了其他一些制度变革,可是到头来除了扰民以外,什么也行不通,结果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王莽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就派兵去征伐匈奴、高丽、西南夷和西域,这就又引起了各部族的反对。同时,浩大的军费开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王莽这些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全国各地又普遍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在北方由于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南方人们成群结队到沼泽地里去挖野菜来充饥。关中地方四处流亡的几十万饥民,因为得不到救济,饿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又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社会矛盾就进一步激化了。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说:“我们如今这样的惨状,都是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的罪恶,大家何不联合起来,与他们打呢?”这话启发了大家,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数百人,还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第二年,正当起义军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起义军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吕母起义。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保持着穷苦农民的淳朴作风,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的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王莽见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

  昆阳大战

  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王凤、王常、刘秀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他们很快地打下昆阳,接着又打下了临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舞阳县)。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已经忐忑不安,如今连失了几座城池,更是又急又怕,立即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兵43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物色了一个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长得个子特别高,身子又像牛那样粗大。他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能够驯养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为校尉,让他带了一批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怕对付不了,主张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去。刘秀没有这样想,他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兵马和粮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协力打击敌人;如果大家散伙,昆阳一失守,汉军各部也被消灭。”

  众位将领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觉得王莽军兵力强大,死守在昆阳也不是个办法。商量的结果,就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

  这天晚上,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骑着快马,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王莽军防备不足,他们冲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王莽军凭着人多武器精,认为攻下昆阳不在话下。他们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点一样向城里射来。城里的人到井边打水,也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王莽军又用橦(chōn)车撞城,还挖掘地道想打进城里去。但是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全部调到昆阳去。但是有些汉军将领贪图财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刘秀劝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集中起来。打败了敌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这里,敌人打来了,咱们打了败仗,连性命都保不住,还谈得上财物吗?”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才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刘秀亲自带着步兵、骑兵一千多人组织一支先锋部队,赶到昆阳,他们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寻、王邑一瞧汉军人少,只派了几千兵士对付。刘秀趁敌军还没有站稳阵脚,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几十个敌人。汉军前来救援的大队人马赶到,见刘秀的先锋部队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气,几路人马一齐赶杀过去,王寻、王邑被迫后退。汉兵乘胜猛击,越战越勇。

  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寻一看汉军人少,不放在眼里。他亲自带着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但是一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的敢死队。打了一阵,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汉兵越打越有劲儿,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结果了王寻的性命。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王常,一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下夹攻,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

  这时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了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像倾盆一样地直倒下来。巨毋霸带来助威的猛兽,也吓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而往后面乱窜。汉军一股劲儿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了口子的大水一样直往今河南鲁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将王邑严尤带着王莽军逃回洛阳的时候,43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汉军打扫战场,战场上到处都是王莽军丢下的兵器、军车、粮草。汉军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搬完,最后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烧了。昆阳大战汉军大胜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汉军。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王莽惊慌失措,把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拼凑一支军队,抵抗汉军。这样的军队怎么肯替王莽打仗,还没有接触,就陆续逃散了。

  攻打长安的汉军很快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城里的居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大伙儿高声吆喝,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将士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一直围上几百层,等渐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汉兵冲上台去,其中有个对王莽改制痛恨入骨的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一口气冲上渐台,杀死了王莽。汉军将士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

  到此,维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最终土崩瓦解了。昆阳大战王莽军的惨败,是导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昆阳大战中,昆阳城内外的汉军总共不过1万人,却击败了王莽的43万新军,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光武中兴

  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消灭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其兄刘縯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暂时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刘秀兄弟势力强大起来,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刘秀的哥哥刘縯杀了。

  这时,刘秀正在别处,听说哥哥被刘玄杀了,内心又悲愤又恐惧。他知道自己的势力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谢罪。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儿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还把许多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对刘玄也是百依百顺。

  更始帝刘玄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后来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没想到,刘秀到了河北,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刘玄杀害,而且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

  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黄河以北的地主势力害怕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他们那里,纷纷组织起了地主武装。他们见刘秀到来,就都前来归附。刘秀到了以后,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起义军。这样,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城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而定都长安的更始帝却以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着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20万人进攻长安,推翻了更始帝。

  赤眉军进入了长安,声势浩大,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来到街上表示欢迎。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成了个大问题。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结果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天天都有人饿死。

  正在赤眉军陷入困境之时,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刘秀派大将邓禹一路打来,最终使赤眉军被迫投降。

  刘秀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后,又消灭了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他把洛阳为都城。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光武帝。

  连年的战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认为应当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兴复汉室,以保天下太平。光武帝决定缓和阶级矛盾,他调整了统治政策,来减轻百姓的压力,首先连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接着废除新朝时期的苛捐杂税。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从建武二年和建武十一年所下的这两道诏书基本上可以看出光武帝的决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朝政上,对于战争则尽量避免。从早到晚无闲暇,日理万机。他还和文武大臣们热烈讨论国富民强的办法及怎样兴利除弊,振兴汉朝。有的时候,他们整天整夜地研究,种种方略全是为百姓着想。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征处贪官,这些举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光武帝有个儿子叫刘庄,已立皇太子,他很年轻,对于父亲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处理朝政认为过于刻苦。有一次深夜他进宫见父亲还在伏案批柬,熬得双眼通红,就劝道:“父王,汉室兴复,大业显赫,应有黄帝、老子修身养性之福德,无须劳神伤体。”光武帝微微一笑道:“虽济大业乐此不疲,虽见天下稍起成效,何足夸骄。国事权纲须慎重适度,不到之处尚多,岂能无视。封赏开朝功臣,使其少要参与政治,以保太平,多预谋士三思而行,收敛兵刃,放还战马,停止武斗,方称圣贤。可明否?”一席话深使刘庄感到意外,明白了父亲中兴汉朝的雄伟胸怀,顿时暗自羞愧。

  光武帝生活很俭朴,与历史上的各位帝王有所不同,他对女色看得相当淡漠,后宫只设一名皇后,几名嫔妃,而且她们的吃穿花销都有数量规定,每年的赏赐也很少。光武帝这样做,大大减轻国家财政开支和人民的负担。但同时他也办了件错事,例如把土地随意赏赐给功臣王侯,造成官僚地主拼命抢占土地,天长日久竟然形成许多庞大的庄园,使社会分化加剧,民众普遍不满,从而留下严重的隐患,在封建社会土地集中极其正常,其主要责任并不在光武帝,但他的作法无疑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光武帝实行中兴政策最明智的地方在于他谨慎地对待战争,有个叫卢芳的人,他依靠匈奴的势力,占据着今陕北和内蒙一带,宣布称帝。但他打不过光武帝刘秀,先后两次投降又两次叛变,并且都是逃入匈奴避难。匈奴对东汉政权有所威胁,许多大臣乃至皇太子皆向光武帝建议讨伐匈奴。光武帝为保和平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坚决不采纳,战事的缓和是中兴的条件之一。

  相比前朝的君主,光武帝的这种态度是十分正确的。他经历过战乱的岁月,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王莽的覆灭是因为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在治国之道上极力避免战争,安养民众,就这样,他所统治的十多年间,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尽管如此,光武帝仍时常告诫皇太子和文武大臣,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保持和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同宗操戈

  有个成语叫“同室操戈”,后汉刘氏家族的人为当皇帝,同宗动刀、自相残杀的事情时常发生:刘玄怕刘縯抢他的皇位,杀了叔伯兄弟,而刘玄又被刘盆子打败惨亡,刘秀又将刘盆子降服。刘永也是皇族成员,他在建武元年刘玄势力瓦解后不久,于睢阳称帝,公开表示要与刘秀争夺天下。光武帝刘秀为保住他打下的江山就必须与刘永决一死战。

  其实若按皇族支系谱来看,刘永要比刘秀更加具有当皇帝的资格。刘永也打着汉朝的旗号,占据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南部等大片土地,兵力雄厚。

  光武帝于建武二年三月派虎牙大将军盖延带领数员战将率精兵浩浩荡荡,直奔睢阳,一路攻克襄邑、麻乡,进而包围睢阳城,把刘永困得动弹不得。但还没等盖延攻城,他手下有个叫苏茂的人忽然反叛,投降刘永,使汉军损失惨重。原来苏茂本是刘玄的部将,以后跟随了刘秀,可他对刘秀很有看法,这次被派来讨伐刘永他心里就非常不痛快,索兴趁机反叛对付盖延。盖延气得怒火万丈,爆竹开花般破口大骂一番,坚持围城,死困睢阳。就这样过去了三个月,刘永被围得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每况愈下,盖延一直没攻打城池,始终按兵不动,他将睢阳附近的麦子全部收走,断绝刘永的粮食来源。其实盖延不仅武艺高强,并且很有智谋,他猜测睢阳城内的情况必定相当困难,决定发动总攻击。

  阴历六月三十半夜,汉军趁黑摸到睢阳城下,他们悄无声息运来一批梯子。慢慢往上爬。由于汉军围城三个月无战事,刘永的士兵们警戒十分松懈,再加又饿又乏的情绪,都懒得巡视,所以谁也没发现汉军,汉军登上墙头溜到城门前,拿掉铁柽,把门打开,盖延指挥千万兵将高声呐喊着冲入城内,刘永的士兵还未明白过怎么回事,就被乱刀砍死。此时刘永正在睡觉,他听见喊杀声,从梦中惊醒,知道是盖延打进来了,他慌忙携带家属和护卫由东门逃出,往虞县而去。盖延正式占领睢阳,刘永刚逃到虞县就给一伙来历不明的人拦住道路,对方二话没说,挥刀就砍,混战中刘永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杀死,刘永跑得快,幸免于难。

  刘永又逃到谯县躲了起来,盖延趁胜追击,一路过关斩将,拿下薛县、萧县、彭城、浦郡各地,许多太守皆被杀,士卒投降。这时苏茂联合几员刘永的部将,率领3万大军赶往谯县,企图救刘永。盖延,一场血战,苏茂大败,伤亡惨重,只得夺路逃走。然而事情并未平息,建武三年,瞧阳又反了,迎接刘永入城,重整旗号,妄想东山再起,盖延气得双眼喷火,二度围城三个月,直到城中粮绝,刘永冒死突围,结果不是盖延的对手,兵将死伤无数,他的手下为投降保命,把他杀死,把首级奉献汉军。

  刘永死了,但他的儿子刘纡逃出重围,以苏茂辅助,据守垂惠,称作梁王。他们在皖北苏北一带活动,跟汉军战斗,极其顽强。盖延几次围剿效果不大。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平狄将军庞萌起兵叛乱,自称东平王,辅助刘纡,驻扎于桃乡以北,从前庞萌非常受刘秀的信任,所以叛乱后满朝哗然,刘秀险些气死,亲自率军讨伐庞萌,下奔睢阳。

  3万汉师围攻桃乡,但这不是刘秀的军队,刘纡也打着汉旗。刘秀带领3000骑兵,步卒数万,赶到距桃乡60里外的任城。诸将军都想迅速出战,刘秀却按兵不动。

  庞萌攻打桃乡20余日,毫无进展,伤亡惨重。刘秀从外围又调来大军,里应外合,将庞军打得人仰马翻,横尸累万。庞萌和苏茂什么都扔了,单骑去找刘纡,幸好刘纡还有几万兵力,驻扎在昌虑城中,先遣军一部分驻扎在城外30里的建阳县,以保护昌虑。刘秀与他们对阵良久就是不出兵,他说:“昌虑、建阳均缺粮草,难以维持局面,自会退却,无需交战。”果然,5日之后建阳军队退走。刘秀亲自指挥攻打昌虑,经过3天血战,终于占领全城,城内火光冲天,杀声四起,乱作一团。刘纡知道大势去矣,他疯了一般,叫手下人拼命抵抗。眼见刘秀的军兵越来越多,许多将士不愿再替刘纡作战牺牲,他们杀死刘纡,砍掉首级,向刘秀投降。可怜的刘纡,落得的下场与他父亲相差无几。

  刘秀见到刘纡的首级,心中暗喜,这两个心腹之患已除,只须捉拿逃走的庞萌和苏茂了,然而他表面上没有高兴之色,又对同宗之情唏嘘一番方才作罢。庞萌逃到缯县大山里,夜晚趁黑逃亡,可终究没跑掉,被汉军追上杀死。苏茂下落不明,再无音信。

  光武帝刘秀占据山东后,挺进中原,扩大势力,消灭了襄阳的秦丰,五当(今湖北十堰市东)的延岑,战到建武五年,与大将彭宠正面交锋。彭宠没能打过刘秀,拱手让出中原,从此刘秀成为中原的主人,一统天下。

  董宣和郅恽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

  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无视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但是,当时也出了一些执法严明、敢于跟皇帝贵戚、豪强地主作斗争的官吏,他们甚至不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外号叫做“强项令”的洛阳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湖阳公主气得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她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令”。

  当时,敢于执法的官员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别看郅恽官职低,这老头可倔得很。郅恽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时候就已名满天下。刘秀做皇帝后,听说过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认为没多大用处,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干得挺认真。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汉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