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6章 首席智囊——张良(3)

  汉王四年(前203)八九月间,是楚汉战争发生转折的阶段。双方在广武相持数月,僵局一时无法打破,由于韩信、彭越的进攻和牵制,项羽后方屡屡告急。战争的主动权实际上已经不在项羽一方。刘邦派遣辩士游说项羽,楚汉达成了罢兵合约。双方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鸿沟以东归楚。作为合约的内容之一,项羽同意释放汉王的父亲和妻室。在约定达成之后,项羽即如约释放了人质,并引兵东归。项羽已经准备接受分治天下的局面了,战争是否能够至此而结束?据说,刘邦也有守约撤兵的打算,但是,张良、陈平却提出了毁约追击的建议。他们认为如果错失这一消灭项羽的良机,将来必定后悔莫及。刘邦当然没有必须守信的意识,他接受张良、陈平的建议,废毁合约,挥兵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背信行为在战场上最为常见,“兵不厌诈”本来就是兵家规则。张良毁约追击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后来项羽被消灭的命运。从“兴汉”的角度考虑,自然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但是,战场胜负往往是瞬息万变。刘邦在毁约追击项羽的途中,曾经与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时间合击楚军。追及固陵,韩、彭之兵却没有如期到达。项羽被激怒了,他回军反击,汉军大败。汉王刘邦只好再度转入局部防御战,深沟高垒,坚壁不出。刘邦深知以自己的直辖军队,还是无法战胜项羽。他满腹惆怅地请教张良:“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张良认为韩信、彭越不统兵会战的原因是在拥兵观望,他对刘邦分析:“项羽败局已定,韩信、彭越的封地并未明确,他们不领兵参战,自有他们的道理。君王如果与他们共分天下,可使他们立即参战;君王如果下不了实地分封的决心,楚汉的胜负还是很难预料的。”张良建议刘邦立即与韩、彭约定:在战胜项羽之后,封立彭越为王,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土地,都分封给他;齐王韩信也进一步得到实利,封地除了故齐旧地之外,新增从陈向东直到大海的广大区域。这样,韩信的故乡淮阴一带,也归属于韩信所有。刘邦完全按照这一建议行事,派出使者,明确划分韩、彭的分封地域,二人欣然从命,领兵前来参加大会战了。张良劝刘邦以封地为诱饵,笼络韩、彭参战,使得项羽的败亡不可避免,但同时也揭示出此前韩、彭二人确实有借敌自重、要挟君主的嫌疑。在灭项之后,韩、彭二人不得善终,与张良的利害分析对刘邦产生的心理影响大有关系。此是后话。

  在随后发生的垓下之战中,神勇无敌的项羽之所以战败,除了韩信凭借优势兵力,施展其军事天才指挥布下“十面埋伏”,使得楚军疲于奔命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张良抓住了楚军将士在苦战之中特别眷恋故乡的心理,令包围楚军的汉军将士以楚语高唱楚地歌谣,诱发了楚军的求生念头因而大量逃亡。所以有“八千兵散楚歌声”之说。“四面楚歌”对人心的瓦解作用,我们只要看一下项羽本人的反应,就可以明确无误地得到确认。“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听闻汉营楚声都心神不定,更何况一般楚地将士?张良做楚歌吹散项羽八千子弟兵的说法,自古流传,当有所本。

  三、定汉奇策

  在西汉正式开国之后,张良继续以“帝师”的身份,为了稳定汉家天下,而贡献着他的聪明才智。略述其概要如下:

  第一,助成娄敬迁都之议。

  汉初开国,以洛阳为都城。齐人娄敬以戍卒身份建言,劝说皇帝建都关中,刘邦听后,犹豫不决。刘邦身边的大臣大都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的人,大多主张依然建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洛水,它的阻固也足可以凭借。”在刘邦征询意见时,张良说:“洛阳虽有这些险要,但它的地域狭小,不过方圆几百里,土地贫瘠,四面受敌,此地并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地区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蜀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北有畜牧资源的便利,三面险要可以固守,独用一面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黄河、渭水可转运天下粮食,西上供给京师;若诸侯反叛,顺流而下,足以供给军需。这就是所谓的铜墙铁壁、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娄敬的意见是正确的。”出于对张良战略思想的信任,再加之张良的这番话,把利害关系讲得非常透彻,于是,刘邦当天就决策,定都关中。

  第二,献策封雍齿以安群臣。

  大行封赏以酬谢功臣,是关系到稳定君臣关系和政治秩序的大事。其中因为涉及确定名位和利益分配的实际问题,因而得到了朝廷官员的高度关注。如何才能让各位感到公平和高兴,实实在在让刘邦伤透了脑筋。刘邦谨慎地按照分批封赏的原则进行。在已经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名之后,其余的人“日夜争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刘邦一时委决不下,只好放缓了封赏的进程。当时,刘邦住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中望见将领们常常几个人聚在一起悄悄议论。刘邦说:“他们在说什么呢?”张良以危言耸听的方式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呢。”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兵,和这批人共同夺取天下,如今陛下已经贵为天子,但所封赏的都是您所亲近、喜爱的萧何、曹参这些老朋友,而所诛杀的都是您平常所怨恨的人。如今军中官吏计算功劳,以为天下之地不够封赏,这班人担心陛下无法全部封赏,又害怕受到猜忌犯有过失而遭到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刘邦担心地问道:“那该怎么办?”张良说:“陛下往日最憎恨的人,并且是群臣都知道的,是谁?”刘邦说:“是雍齿。他和我有旧怨,曾多次困辱我,我有意杀他,因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赶快封赏雍齿,借以昭示群臣,他们看到雍齿先受封赏,对自己受封就会坚信不疑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宴,高调宣布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功行赏。群臣在参加酒宴之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更不用担心了。”群臣在一起聚谈,不见得一定是因为封赏不明确而图谋造反,但是,张良的顾虑肯定有现实的依据、潜在的危险。只要我们注意到刘邦立即采纳他的建议,并且在群臣之中,确实产生了预期的效应,就可以断言,此举对维护汉初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意义重大。

  第三,建言礼聘“四皓”稳定国本。

  刘邦晚年,想要废黜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嗣君,成为事关政治大局的问题。有很多大臣先后谏诤,依然不能使皇上明确改变态度。吕后为此而惶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提醒吕后说:“留侯张良善于出谋划策,深得皇上信任。” 于是,吕后派建成侯吕泽去恳请张良设法相助:“您经常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天天想要改立太子,您怎么能够高枕而卧呢?”张良回答:“当初,在战乱之中,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幸而采用了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安定,皇上因为私爱要改立太子,这是至亲骨肉之间的事情,即使有一百个像我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吕泽强行要求说:“您一定要出个安定太子地位的主意。”张良缓缓说道:“此事无法以言辞相争辩。我想到了皇上所不能招致的四个人。这四人是高年长者,因为皇上怠慢轻侮读书人,所以逃避山中,做隐士而不做汉臣。其实,皇上很尊敬这四人。现在如果确实能不吝惜金玉璧帛,并且请太子亲自写封书信,以谦逊言辞郑重致意,备好舒适的座车,派善于言辞的人前往敦请,他们可能会应邀而来。如果他们来了,要当做贵客招待,让他们时时随太子上朝。皇上见到他们,就一定能够对太子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吕后令人带上太子的书信,用谦逊的言辞、隆重的礼仪,去迎接这四个人。这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四个人到后,太子待以贵客之礼。

  张良献策让太子请出“商山四皓”为辅佐,确实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最后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意图,就是以太子“羽翼已成”为理由的。事见上述。张良、刘邦所共同器重的“商山四皓”,在盛名之下,是否有相应的政治才干呢?史书上记载的一件事,使后人有理由敬重他们的政治见识。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英布起兵反,刘邦有病,准备派太子统兵前去征讨。“商山四皓”商量说:“我们来的目的,是准备保全太子。如果太子领兵,事态就危险了。”于是对建成侯吕泽说:“太子领兵,有功也不会提高地位,无功就会从此招致祸端。况且和太子一起去的各位将领,都是和皇上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现在让太子统率他们,无异于以羊统狼,他们都不会愿意为太子出力,太子无功而返是一定的了。”为了消弭此次危机,四皓建议:赶紧请吕后找机会对皇上哭诉:“英布,是天下猛将,善于用兵,如今的各位将领都是皇上的同辈人,却让太子统帅,他们终究不肯为太子所用,况且英布一旦听说太子统兵,就会无所顾忌地向西进兵了。皇上虽然患病,也可勉强乘坐卧车,只要皇上亲征监督将领们,他们不敢不卖力。皇上虽然辛苦,但为了妻子儿女也要强打精神。”于是,吕后找个机会按照四皓的意思对皇上哭诉一番。刘邦说道:“我也想到了,这小子本来就不值得差遣,还是老子亲自出马算了。”于是刘邦亲自统兵东进,留守群臣都送到霸上。张良当时有病,强打精神前来送行,对刘邦说道:“我本该跟随皇上,实在是病得太厉害了。楚人勇猛敏捷,希望皇上谨慎行事,不要和他们正面硬拼。”接着提议让太子做将军,赋予太子以统一指挥关中军队的权力。刘邦感慨张良的思虑周全,一概批准。在皇帝御驾亲征的特殊时期,张良为太子所争取的实际上是“监国”的特权。刘邦特意叮嘱:“子房虽然病重,强撑病体也要打起精神辅佐太子。”此时叔孙通已经做了太傅,刘邦特命张良代行少傅之职。此种处理方式,显然有利于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四皓”与张良之间不论是否有所协商,实际效果是配合默契。由此可见,“四皓”确实有政治远见。他们无愧于张良的器重与推荐。

  张良在开国之后,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但是皇帝首席智囊的身份使他不能超然于政治之外,他不得已介入立储之争,献计请出“商山四皓”,最终得以避免了废长立幼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

  四、“愿弃人间事”

  刘邦在著名的“南宫论功”中,坦言能战胜强敌项羽,全依赖“三杰”,其尊重感激之情是由衷的。但曾几何时,韩信以“谋反”之罪被灭三族;萧何百般谨慎,仍难逃牢狱之灾;赖以打天下的“三杰”,唯有张良未受刘邦的猜忌和迫害。其中原因,不在于私交的深浅,而是张良最懂得君臣相处之道,尤其是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关系的微妙精奥。于是,他处处谦退自抑,最后干脆以出世的姿态,表明他无意于在政治上稍争长短。这成了他最有效的自保方法。

  天下初定,在分封功臣时,文臣武将们为争功邀赏,直闹得沸沸扬扬,而张良却恬静谦让。高祖刘邦为筹谢张良的运筹决策之功,让他在富饶的齐地,自选三万户的大县做封邑。张良则回答:“我第一次与陛下相会,就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付给陛下。陛下采用臣的计略,时常奏效,这都是天幸。把留县封给我,为臣心愿已足,不敢领受三万户的封邑。”刘邦即封张良为留侯,封地只有一万户。张良辞谢大县而自择小县,其见识已为武力功臣们所不及;他选择留为封邑,又以纪念与刘邦的初次相会为理由,把他的谋略多中,说成是上天佐佑刘邦开国,这就使得刘邦对他更为赏识。韩信以自请册立为齐王而埋下杀身之祸,张良则以选择留县而自安其身,两相对照,更显示出张良知所进退,避祸有术。

  在定都关中之后,西汉政权已基本稳定,张良认定该是自己从权力中心隐退的时候了。他早就宣称信奉道家之学,此后即开始修炼导引之术,避谷修行,杜门不出,长达一年有余。摆出了不问世事、专心修炼做神仙的姿态。

  随着宗室、功臣集团与外戚吕氏的矛盾日益尖锐,张良决意退出是非之地。他公开宣称:“凭着三寸之舌成为皇帝之师,封地万户,位居留侯,这是布衣百姓所能达到的顶点了,我张良于愿已足。愿弃人间事,只想追随仙人赤松子学道求仙。”于是,留侯张良苦修辟谷、导引轻身之术的消息,传遍了朝野上下。以至于吕后都出来劝解:“人生一世间,转眼即逝。何必如此自我摧残!”强制张良正常饮食。

  由于张良在巩固太子地位方面,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吕后和太子把他视为恩人。这也保证了张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前后的政治变动之中,未曾受到冲击。高皇后二年(前186),张良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了智慧和传奇的一生。朝廷赐谥号“文成侯”。张良以谋略盖世的帝师形象,而流芳百世。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