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4章 首席智囊——张良(1)

  在著名的“南宫论功”中,刘邦盛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对他充满了敬佩、感激之情。而且在“汉初三杰”之中,刘邦对张良始终最为信任。不论是在楚汉之争中,还是在安定汉初政权的进程中,张良一直是刘邦所倚重的首席智囊。

  一、从“博浪椎击”到“纳履圯下”

  张良(?—前186),字子房。其先世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先后担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安〖〗王、悼惠王等五位韩国国君的丞相。因此,张氏有着“五世相韩”的家世仕宦荣耀。张平逝世后二十年,秦国灭韩国。当时张良还年轻,未曾在韩国入仕做官。韩国灭亡之后,张良立志为故国复仇。张良出身贵胄世家,资产自然不菲,家中有僮仆三百人,其弟不幸死去,他不经营丧葬之事,却把全部家财用于寻求勇士图谋刺杀秦王。

  张良曾经东游,求见著名隐士仓海君,寻得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定制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张良利用秦始皇东游之机,开始实施谋划已久的“刺秦”行动。秦始皇路经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时,张良亲率大力士设伏并且发动了狙击秦始皇的刺杀行动。大力士将足以致命的大铁椎抛向秦始皇的车驾,可惜的是,并没有命中,只是误中副车。由于张良事先经过周密安排,行刺失手之后,他们迅速逃离了现场。秦始皇侥幸逃过劫难,大发雷霆之怒,下令全天下公开搜捕刺客十天,严令限期破案。张良因此而成为被悬赏缉捕的“罪犯”,为了逃避搜捕,张良只好改变姓名,藏身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他依然在待机而动。

  张良发动的博浪一击,虽然功败垂成,却使得秦始皇感受到民间潜藏的反抗力量。后世的文人墨客,对张良的这一壮举,多有歌咏之作。元代学者陈孚的《博浪沙》,就很值得一读。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此诗的前两句,正面歌颂了张良的狙击豪气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秦始皇的震慑作用;后面两句则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对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做法,加以反讽与诘责。指出仅仅依靠收缴民间兵器的方法,是不可能消弭反抗行为的。

  不论后世文人如何赞颂张良的“博浪刺秦”之举,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言,此时的张良,还只是一位立志复仇的亡国贵族青年,虽然颇具壮烈之风,却没有表现出多少奇谋韬略。改变了张良处世风范的,是一件奇遇,一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老者。这就是“纳履圯下”与“黄石老人”的传奇故事。圯,是方言,即是“桥”。

  张良闲暇时,曾在下邳悠闲散步,来到一座桥上。一位老者,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看着张良说道:“年轻人,下去取鞋上来!”张良愕然,甚至有想打他一顿的冲动。但是因为他年老,便强忍着,下去捡起鞋子,随即跪着送上。老人伸脚穿上,笑着扬长而去。张良更是惊讶。老人走了约莫一里,又返回,说道:“年轻人,还值得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因而感到惊异,跪下道:“是。”第五天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竟然迟到,怎么回事?走吧,过五天早点来见。”过了五天,张良鸡鸣时分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又气愤地说:“又迟到了,为什么?回去吧,过五天再早点来。”过了五天,张良夜半时分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个样子。”取出一册书,说道:“读了这本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你会发达。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了。”说完离去不见了。张良在天亮后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它的出现极不寻常,就时常温习诵读。张良由此经历着由慷慨之士到谋略智囊的转变。甚至有后世论史者断言,张良善于忍耐的本事,就是由黄石老人开导而来;他的兵略奇谋,是由老人所赠的《太公兵法》启迪所得。

  唐朝著名的咏史诗人胡曾,有《圯桥》一诗(《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就大发感慨:

  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

  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

  唐代诗人崔涂《读留侯传》(《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也有一句可取:

  偶成汉室千年业,只读圯桥一卷书。

  诗人论史,往往有盛言其事的偏好,名句叠出,神来境界屡见,自为文坛幸事。至于黄石老人所赠的一册《太公兵法》,是否真有如此神通,完全可以在见仁见智之中,继续保持着传奇乃至于神秘的气氛,岂非雅事一件?此为闲话,姑且一笑为乐。

  张良隐居下邳之时,依然做着行侠仗义、救人于危难之间的事情,也因此而得到很高的舆论评价。其中,就有项伯曾经犯下杀人之罪,投奔张良避祸,张良不计利害,将他掩护下来。张良如此仗义援手,使得项伯得以活命,项伯对此自然感激不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生死之交,几年之后,才有了项伯的知恩图报,于是,刘邦借着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才有了鸿门赴宴、虎口余生的一段传奇经历。

  二、兴汉大计

  张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十年,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随即聚集起一百多青年壮士,投身到反秦的潮流之中。当时,各地率兵起义的豪杰,颇为不少。其中,景驹就是有点影响的人物,他自立为楚假王,驻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张良因为自己的部队势力弱小,想去投奔他。正所谓“风云集会”,张良在途中却遇见了时为“沛公”的刘邦。刘邦率领几千人攻占下邳,张良与刘邦稍事交谈,就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就改变了投奔景驹的初衷,归附了刘邦。刘邦自然高兴,立即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向刘邦陈说《太公兵法》的要义,刘邦每次都听得专心致志,非常高兴,并且常常采纳张良的计策。张良也曾经对别人讲《太公兵法》,听者都不能有所领悟。张良不由得感叹:“沛公大概是天赋之才。”因此,就跟随了沛公不再离去。留县相会,有如天意,使得刘邦与张良缔结了特殊的关系。日后,刘邦从中受益无穷。

  张良追随刘邦于战事方殷之时,此后在刘邦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运筹帷幄的作用。我们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回兵取宛城,设奇入关中。

  张良既敬佩沛公刘邦,把他视为将来可能平定天下的英主,心目中依然存留着故国情怀,希望看到韩国力量的崛起。张良很巧妙地把两个目标联系到一起——拥戴韩王立国,使之与沛公刘邦结为盟友。张良随刘邦到达薛县,会见了势力方盛的项梁,共同拥立楚怀王。张良乘机劝说项梁:“您已经拥立楚王的后代,韩国公子中以横阳君韩成最为贤明,可以择立为王,用以增加反秦阵营的力量。”项梁很尊重张良,立即派张良寻找韩成,立他为韩王。韩王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张良辅佐韩王率一千多人的队伍向西攻占韩国旧地,夺得数座城邑。但是,很快又被秦军夺占。张良只好率韩国军队,在颍川一带游动作战。(以上参见《汉书·张良传》)韩王韩成的军队实际上由张良指挥,由于张良与刘邦的特殊关系,在战场上双方开始了实际性的合作。当时,刘邦自身的势力尚弱,得到张良一军的配合,刘邦当然高兴。

  项梁战死之后,度过了反秦之战的消沉期,刘邦大发展的机遇突然出现了。根据楚怀王的约定,诸将分兵作战,刘邦负责西进伐秦,项羽则以宋义副将的身份北上救赵。刘邦出师之后,张良即领兵追随,攻下韩地十余座城邑,击溃了秦朝勇将杨熊的军队。随即,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他自己和张良一起作战。自此,张良一度脱离韩王成,而以刘邦友军将领的身份与之协同作战。刘邦的军队在洛阳周围与秦军作战失利,刘邦立即改变进军路线,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市东南),挥兵南下,兵锋直指中原腹地南阳郡。至此,刘邦不愿意打恶仗而要抢占关中的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因为自中原进入关中的捷径是经洛阳西进、取道函谷关。但是,函谷关自战国以来就是秦军重兵布防的雄关,难以攻克。刘邦弃攻洛阳而南下南阳,实际上就是要从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南县西南丹江上)进入关中。这一“避强攻弱”的战略设想,对刘邦后来能够抢先进入关中,无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战略决策可能出自张良的献策。不料,战事波折横生,秦朝的南阳郡守〖〗(〖〗,人名。史佚其姓)领兵与刘邦的军队在〖〗县(今河南鲁山东南)之东交战失利之后,立即退保宛城(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是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有坚固的城防,秦军据险防守,刘邦一时无法攻破。

  刘邦为了争取时间,决定置宛城守敌于不顾,引兵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感觉刘邦的决策有可能导致前后受敌的被动局面,进谏说:“沛公即便想要尽快进入关中,但是秦兵依然为数众多,又有险关可以据守。现在不攻克宛城,一旦宛城守敌从后追击,强大的秦军在前,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沛公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于夜间引兵从其他道路重返宛城。黎明之前,将宛城团团围困。

  刘邦的军队去而复还,并且摆出了全力破城的阵势。秦的南阳郡守〖〗的心理承受能力崩溃了,准备自杀而死。他的舍人陈恢逾城来见刘邦,劝说刘邦:“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立即表示采纳。他任命南阳守〖〗为殷侯,封给陈恢以千户的封邑。刘邦“约降”秦军守将、秋毫无犯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此后领兵西进,沿途秦军守城将士无不迎风而降。

  事实证明,张良必须攻克宛城才可以西进的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刘邦的军队乘胜西进,武关并无秦军重兵驻防,得以顺利攻破,刘邦进入了关中。与此同时,东方战场局势已经明朗,项羽取得了大捷,秦军统帅章邯归降了项羽。秦朝覆灭的丧钟已经敲响。秦朝统治集团高层先后发生了两次内乱:实际上掌控秦朝大权的赵高,为了自保而发动了“望夷宫”事变,杀死秦二世皇帝,改立子婴为秦王,而自废帝号。秦王子婴设计诱杀了赵高,随即加强〖〗关(关名,旧址在今陕西省商州市西北)的防御力量,力图抗御刘邦军队的继续进军。此时,关中的秦军人心惶惶,总体形势对刘邦特别有利。在通往秦都咸阳的道路上,只有〖〗关还有险可守。驻守关城的秦军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刘邦的军队如果贸然硬攻,秦军势必死守,双方大量伤亡的局面难以避免。刘邦的方案,就是准备以两万军队强攻〖〗关守军,张良提议说:“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关的守将是屠户之子,生意人容易用钱财打动。我建议沛公留守军营,派人先行一步,为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在各山头上多多张挂旗帜,布作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收买秦将。”秦将果然答应归降沛公,一起西进袭击咸阳。刘邦准备按照与秦将的约定行事。张良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只是那些秦将想要叛降,士卒恐怕不会听从他们。士卒若有不从,我们必然遇到危险,不如趁他们松懈麻痹之时进攻他们。”于是刘邦领兵进击秦军,大破敌人。诱降敌军将领在先,击敌不备于后,张良使用的是“兵不厌诈”的兵法。这在战场破敌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刘邦追击败兵到蓝田,再次击败秦兵。至此,关中已无可以御敌之兵。于是刘邦顺利地攻占咸阳,秦王子婴只好投降沛公。

  抢先进入关中,有效地提高了刘邦的威望,并且为此后在楚汉之争中打好舆论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回顾刘邦受命西进之后的历程,张良在关键时刻的两次建议,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鸿门宴前后的高明决策。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