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四、学习是年轻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必备条件

刘少奇在1941年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人的党性,集中地表现为思想上的高度觉悟性,政治上的坚定革命性,组织上的严格纪律性。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共产党员的具体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辩证统一。离开了党性教育的党性锻炼,是一种盲目的党性修养;离开了党性锻炼的党性教育,是一种空洞的党性修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习是年轻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的必备条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觉悟从低到高,工作能力从弱到强,法纪观念从淡到浓,忧患意识从无到有,前进方向从暗到明,社会贡献从小到大。学习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是一项光荣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必须牢固树立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思想。年轻的时候要认真学习,要提高党性修养;年老的时候也要认真学习,也要提高党性修养。周恩来那种“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继承和发扬。试想一个既不善于学习理论和历史,又不勤于学习经济和科技,还不精于学习法律和管理的干部,才疏学浅,心浮气躁,是不可能在深化改革中获取成功的,是不可能在促进发展中创造成绩的,是不可能在保持稳定中求得成效的。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主要不是取决于年轻干部在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年轻干部在素质上的高低。在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中,德要从修身养性中形成,而修身养性一刻也离不开学习;才要从勤学苦练中培养,而勤学苦练一刻也离不开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中,革命化需要通过学习来奠基,知识化需要通过学习来扬帆,专业化需要通过学习来创新。知识就是形象,知识就是威望,知识就是力量。谁如果不去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谁就不会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谁如果不去认真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谁就不会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谁如果不去认真学习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谁就不会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正确性;谁如果不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谁就不会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和转变工作作风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

总之,在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年轻干部的成长应是一种健康的成长,应将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旦忽视或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年轻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走更多的弯路,缴更多的学费,甚至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美国之我见郑永强这次赴美国学习考察历时28天,通过教授、专家讲课,介绍美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以及实地考察,对美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对美国历史的了解,更清楚看到美国经济科技发达的主要因素。下面就从美国的历史谈一谈美国经济、科技发达的粗浅看法。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北接加拿大、西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美洲大陆原来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1497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英国后来居上,于1607年建立了第一个城镇——詹姆斯敦。1620年12月21日,一群不堪忍受迫害、要求信仰自由的英国清教徒,搭乘一艘“五月花”号帆船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波士顿附近的普利茅斯,由于他们有崇尚信仰自由的精神和建设新世界的美好想像,一直激励着美国人不断开拓进取。以后大批的英国移民接踵而至,大约经过100年的时间,到了18世纪30年代,英国经过同荷兰、法国的激烈争夺,相继在东海岸成立了弗吉尼亚、纽约、马萨诸塞等13个殖民地。1763年,英国在和法国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中取胜,但英国政府国库因此而空虚,于是加紧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引发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于1773年因波士顿茶叶事件而引发了武装起义;1775年4月,在波士顿以北的列克星敦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的权力机构——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草案;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国会宣布宪法生效,当时13个殖民地成为建国时最早加入联邦的13个州。

美国独立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至1860年工业总产值升至世界第4位,仅次于英、法、德三国。美国领土迅速扩张,1803年美国利用英、法矛盾,当拿破仑在海地战败时,以1500万美元购买了法国在北美的整片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翻了一番。1804年,美国总统杰斐逊派出一支考察队一直西进至哥伦比亚河流入太平洋的河口,之后在1806年,美国便声称拥有这片沿太平洋岸西北角的俄勒冈地区。1805年又派出第二支考察队,最后到达当时属于西班牙的圣菲,从此开始了向太平洋的西进过程。1818年,美国向英国购买了现在是北达科他州的部分土地;1819年又向西班牙买来了佛罗里达。1846-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开战,先后侵占了得克萨斯,又迫使墨西哥让出了美国今天的加利福尼亚、亚利桑拿、内华达、伏他、新墨西哥、科罗拉多等州的地盘,近100年时间,美国领土增加到48个州。最后还有以720万美元向沙皇俄国购买的阿拉斯加州和兼并过来的夏威夷群岛。美国面积937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少一点,其中70%是平原(而我国70%是山区),土地肥沃,且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海岸线22680公里,美国目前仅有2.8亿人口,几乎是我国人口的1/5。

美国国土面积大量扩张之后,大约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南北战争之前,美国是个农业国家,以后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870年工业比重超过农业,189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一位。从186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以平均4%的年增长率发展。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实现机械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从1910年到1940年,美国用了30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村中几乎所有劳作全部由机器代替,工农之间差别已经不大。由于美国可耕种土地之肥沃、面积之大一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广阔的市场,使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出口大国。每年向世界市场提供大量的大豆、稻米、小麦、棉花和饲料粮。美国又拥有世界一流的大草原,畜牧业高度发达,以饲养为主,肉类和乳品产量都在世界上领先。100多年前,美国的2/3人口在农村,1930年农业人口3000万,占全国人口的1/4,到了1980年农业人口为600余万,仅占2.7%。

交通运输极为发达,全国已建立起庞大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网络。铁路总长53.9万公里,铁路网的平均密度为100平方公里,有80公里的铁路线。高速公路系统遍布全国,全长590万公里,其中515万公里铺好的路面(如1935年建成的金门大桥,现在仍然是先进的),约有1.4亿辆车使用这些公路系统。航空运输更是后来居上,定期航线约30多万公里,遍布全国各地近千个大中城市都有飞机航班相通,国内航线每年可运输2.4亿旅客。

美国从19世纪开始重视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在1862年就颁布了莫里尔法案,大力提倡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教育。

1887年颁布哈契尔法案,给农业试验站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联邦基金。1914年的斯密·利维法案,要求州立农业院校定期举办展览,向农场介绍和推广农业科研成果,输送人才,提高政府主管农业公务员的素质并改善其待遇。

美国许多有名的学者、实业家和亿万富翁都热心于创办一流的大学。例如创建于1636年,比美国建国还早140年的哈佛大学,就是由一位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绅士约翰·哈佛把自己遗产的一半和400本珍藏书捐献给该校,从而带动社会各界集资建成的。1876年,巴尔的摩银行家约翰斯·霍普金斯捐款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是由修建横跨美国大铁路的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投资创办于1885年。1891年,石油大王J·D洛克菲勒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并于生前捐赠给该校8000多万美元。这些有名的大学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科技人员,都发挥了巨大而长远的作用。

美国十分重视创造发明,在19世纪就有电话、铁路信号系统、磁力矿石精选机、贝氏炼钢炉。20世纪中后期,美国又大力加强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主要是建立技术密集的高科技园区。短短十余年间,全国建立了近百处高科技园区,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的科研三角园区,其规模超过了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它最早以发展微电子、生物工程、激光和光导纤维等高技术为主,工作人员约3万余人。还有有名的斯坦福工业园区的硅谷,美国技术公路园区,普林斯顿森林中心高技术园区等,这些园区都为美国技术创新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美国现代化的历程中,教育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次是独立战争后改革殖民地教育,创办和发展本国的学校教育,使教育从家庭、教会的范围内走出来。第二次是南北战争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从单纯的人文科学的圈子里转向科学技术方面。第三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促使大量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移民加速融合,创造新型的文化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行统一的中小学教育计划。第四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卫星上天的冲击下,大力革新中小学教育,要求加强基础教学和训练。第五次是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大学运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两年制的初级(社区)大学纷纷建立起来。至1980年秋,共新建1231所学校,学生达880多万人,占当时大学生总数40%。

美国法律很早就规定6-16岁的青少年必须入学,人们普遍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公立中小学由政府的税收支持,目前一般由州政府负担40%,联邦政府负担10%,镇政府负担50%,主要是由本镇房地产税支持。本地区学生免费入学,外镇学生要交很高费用。私立中小学大多由教会支持,收费较为昂贵。美国于19世纪末即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世纪70、80年代后又向普及两年制高等教育方向努力。

美国高等教育十分发达。从1636年建立最早的哈佛大学以来,目前已有各类公立和私立大学、学院2700所,每年入学注册的大学生有290万,在校学生近1000万人,是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美国大学生集中了大批专家和教授,联邦政府每年给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占整个科研费用的2/3,其余的1/3是投放到有关公司和生产部门的研究、设计单位,绝大多数科学研究实体都设在大学里。哈佛大学建校360多年来培养出了亚当斯、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肯尼迪等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的师生以“未有美国,先有哈佛”而自豪。1693年建立的威廉与玛丽学院,是一所专科大学。美国独立宣言的7名签字人和3名起草人,都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1701年创建的耶鲁大学学术水平及高,有很高的社会声望。

美国目前在校学生6500万人,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4,美国教育费用由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承担。1999年度美国教育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3%。

通过以上对美国历史的简单了解,不难看出,美国幅员辽阔,人口不多,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海岸线约22680公里,海、陆、空交通便捷,国内资源丰富,从一开始,聚集了世界多个国家优秀民族和优秀人才。独立后,美国本土没有战争,给这些先期来到美国的人们提供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所以农业、工业发展很快,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又很发达,加之有一个比较适合美国的经济制度,所以美国成为一个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这是必然的,这是由它所具备基本条件所决定的,没有什么神秘的。而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闭关自守,加之多起内战,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很慢,而我国还处于民不聊生阶段,不能安定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了国门,走了出去,请了进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短短20多年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要我们能继续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相信我国一定会强大起来。

关于现阶段先进生产力代表是一个系统的论述郑永强薛惠锋(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系统,包括各个方面。正确认识当前工人阶级的状况、科学界定新的社会阶层,确立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吸收其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先进生产力私营企业主私营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产生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前科技革命的新形势、新实践,深化对先进生产力的再认识,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对先进生产力的系统论述及现阶段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劳动主要指工人、农民的劳动,因而认定他们才是劳动者,其中工人阶级是先进的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因而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含义与形式发生了变化,不但工人、农民的劳动是劳动,而且科技人员、服务人员的劳动也是劳动,其劳动也创造价值。更因为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投资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因而他们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先进的生产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分析的是先进生产要素。为了科学地认识各种要素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有必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马克思运用抽象法,在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商品,从商品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中抽象出劳动,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活动,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的总和,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他们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二是“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到封建社会末期逐步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化。马克思强调指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劳资矛盾非常尖锐。

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与资本的可变部分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只有那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如果劳动同某种收入相交换,而并不创造剩余价值就是非生产性劳动。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将服务性行业列入非生产性劳动的范围,物质产品的生产居于支配地位,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同整个生产比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生产劳动“是为了它们使用价值被消费”,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也曾提到流通领域里的包装、分类、运输等劳动属于生产劳动,但在他看来,凡是服务于价值形式变化而与使用价值无关的劳动,都不是生产劳动。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冲破了这个理论框架,现代社会包括我国在内,已经将第三产业的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的劳动已得到确认。就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来说,现在的绝大部分私营企业家通过其管理、技术的投入以及市场的开拓而参与价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其技术创新和管理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话,其创造的价值可能多倍于直接劳动者的简单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条件相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劳动者一无所有,人要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劳动就得被资本所有者雇佣。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建设者就不能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而应该成为有产者,分享建设的成果。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富裕,富民不仅是增加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的财产。在此前提下,劳动者就不一定是无产者,也不一定与劳动条件相分离,他可能是以一个资产所有者的身份进入生产过程。这就是“工者有其产”,劳动者不仅以劳动得到收入,还可能以其持有的股权,或以其投入的技术和管理才能以及不动产获取财产收入。反过来资本所有者也可能通过其管理和技术的投入而投入劳动,他们在生产中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管理,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备,产出的是最先进的产品,成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一个组成部分。规模大的私营企业已不是私营企业,它已经成了股份制企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营方式。工人、农民是一种职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也就慢慢变成工人。

二、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系统包括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的一部分,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的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中的一部分,都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系统,包括各个方面。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人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但党的阶级基础中的工人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职工要经受竞争的考验和市场的选择,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阶级的历史地位。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仍然是国家的主人。

职工下岗分流是市场发展中对其劳动结构进行的调整,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其整体优势;有利于清除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气,锤炼出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品质。二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之际,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坚持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当今先进生产力主要以高科技为龙头,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掌握着科技、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理所当然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他职工群众,尽管与传统产业相联系,但由于我国仍然存在着相当部分的手工劳动,在一段时期内,机械化的传统产业还保持着相对的先进性,何况这部分职工所处的生产力层次已经和正在受到现代化科技的改造和提升,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产业了。三是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管理劳动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管理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物化劳动不同,管理劳动作为一种活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具体劳动表现为在特定生产条件下,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等活动;其抽象劳动表现为管理者与其他生产人员一道作为生产过程中人的总体要素,利用物化劳动要素,创造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即其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的工人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管理劳动是极为复杂且更为高效的劳动,是一种“生产力(率)特别高的劳动”,而“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多得多”。

可见,管理者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灵魂,管理创新能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值,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总之,从整体上和本质上看,中国工人阶级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工人阶级的状况,科学界定新的社会阶层,确立现阶段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群众基础的分析涉及到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界定,如何认识私营企业的企业主、管理者、技术人员、职工、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的社会属性呢?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发展起来的,其生成、存在与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这些阶层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努力工作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生产力作贡献,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底已达202.85万户,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据有关部门测算,2000年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00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0.13%”。私营企业主前身大部分是劳动者,他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尽管部分私营企业主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现象,但总的看,其经济活动受到国家的指导和严格制约,绝大多数人在政治上是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私营企业主正常的管理劳动属于高级劳动,比一般职工的劳动可以形成更多的价值,如果他们同时从事科技工作,兼有管理与科技工作的职能,就是倍加的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如果说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和企业分工还不复杂的历史时期,只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那么在分工日趋发达和生产日益社会化时期,劳动者不一定要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只要他构成总体工人的一个有机部分就属于生产工人,其劳动也和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人劳动一样,属于生产劳动。私营企业主、管理者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获取更多的利益,运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预测未来以确定企业的前进方向。从总体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他们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不同于旧社会的资本家,不是“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马克思在揭露资本的残酷一面时,又肯定资本家的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给予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要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的各个方面,掌握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以科学标准判断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江泽民曾经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这就是说,应当以此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依据,而不能以从事何种职业和是否拥有财产作为依据。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一些人通过诚实劳动、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按贡献参与分配先富起来,这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符合十六大报告关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看其是否坚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看他们是否代表了中国的先进生产力。

三、认识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现实意义认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系统,包括各个方面,有利于在政治上把握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把其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壮大党的力量,在经济上调动先进生产力代表各组成部分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先,认识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问题是一个系统,尤其是认识到私营企业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一是私营企业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新企业,它们大都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而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是私营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私营企业又具有灵活有效的市场退出或者转换机制,使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退自如。私营企业的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机制容易先天地和直观地从市场竞争中自然地获取,把这些机制带入国有企业,可以给国有企业带来活力。二是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充分条件。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要成功地实现企业转型,要依赖私营企业吸收社会的剩余劳动力,要依赖私营企业来满足社会越来越多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三是私营企业和政府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所以,私营经济将是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推动力量,将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控制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四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紧密相融,私营企业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将可获得稳定的、多边公平竞争环境。总之,发展私营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其次,搞好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是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一是搞好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使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搞好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党有长期领导国有制经济的经验,而对私营经济的领导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这些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纳新党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新领域,也是亟待我们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能不能适应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新考验。

三是搞好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同私营企业广大员工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其中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员工也是执政党的重要社会基础。在私营企业中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正确认识党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对于加强党与企业员工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搞好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同私营企业主的联系,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做好对私营企业主的团结、引导和教育工作,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他们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关心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是摆在执政党面前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在党和私营企业家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也有利于私营企业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理念,使其更健康地发展。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郑永强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正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去分析认识知识经济的产生、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人类必须研究其发展方向,探索其发展规律,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进行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产业改造科技创新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中国加入WTO,人类将进入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1990年由联合国的研究机构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个全新的概念。如何认识它,如何迎接这样一个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历史发展看知识经济的产生1.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第一次指出了知识的功利性。人们探讨知识,探讨未知世界,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掌握了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第二阶段是马克思提出科技是生产力的观点,把生产力作为科技和知识来看,把知识引入了经济范畴。第三阶段,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科技已经由从属地位变为主导地位,而且是“第一位”的,成为一种变革力量,一种创新力量。现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兴起,正好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正确性,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科技是如何演变成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本身的发展日益成为对经济的一种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本身的特征以及动力机制的变化,使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兴起了知识经济;长期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与人类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于是指出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整个政治系统之间和谐发展问题。在发展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当代的需求和利益,也要用足够的才智、能力和政治意识,去考虑下一代人类社会的需求和依赖。只有技术的推动和社会的需求结合的时候才有可能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才有可能出现知识经济。

3.知识经济的由来。真正的知识经济概念大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以后有人提出“信息经济”,1986年英国又提出“高技术经济”。作为“知识经济”第一次正式提出是1990年由联合国的研究机构提出的。

4.知识经济的概念。所谓知识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描述,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当今世界知识以各种形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效地开发和管理知识资产;知识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增加研究和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政府应侧重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创造、应用能力。

把“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强调对教育科技的投资和对知识产生的高投入,这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

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1.知识直接成为财富和商品。知识成为我们一切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一切经济领域,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知识都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并始终贯彻着。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这是劳动力结构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千百年来主要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比重很小,而现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发生一个新的转变,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的主体。

3.人真正成为物的主宰。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是人逐渐成为机器的奴隶,而知识经济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新的面貌,人越来越成为物的主宰。主要表现为:消费的个性化,不仅是一般的多样化,发展到个性化;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平等,平等参与;计算机智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得大量的重复性的记忆性的脑力劳动、低级的脑力劳动用计算机替代,从而解放出来人的思维活动,去从事更高级的创造性活动。

4.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还有如下主要特征:

(1)持续与全面的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和火力之源。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以及各种创新组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只有持续和全面的创新,使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2)知识经济一体化。所谓知识经济一体化,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企业间的竞争焦点集中在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也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另一方面,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知识在产品和劳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含量越来越高。

(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产生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的时代,它把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使人类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作为知识经济发展基础的知识是可再生的,人类的知识资源是无限的,且具有广泛的共享性,这使得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4)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工业,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它使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可以在同一时间交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交往方式。据美国商务部近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其中包括INTERNET业务,正以比全美经济增长快一倍的速度增长,INTERNET的信息流量每100天翻一番,仅网上交易额就已近3000亿美元。

(5)全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知识经济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本身也促使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知识经济的高度信息化使空间变小,距离缩短。INTERNET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财富的分配和转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的高度开放和信息的自由、迅速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6)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服务业所占份额愈来愈大。制造业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全新消费理念的提供,因而,制造业中服务功能日益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7)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知识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知识经济使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要素结构方面,知识与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结构正在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在生产工具方面,机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用机器控制机器;在劳动力结构方面,大量的劳动力由生产领域转向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白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增加,“蓝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减少,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将是未来社会的重心;在知识经济体制中,关于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关于人本身生产和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其对人类生产和生产力发展将起巨大推动作用。

2.知识经济将使传统经济发生根本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使国民经济由能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知识经济给人类生产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产业的崛起和发展,而且还包括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全方位改造。

3.知识经济将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型,即经济增长方式不再主要是依赖资源和就业的增加,而主要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知识作为蕴涵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这不仅使经济长期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4.知识经济将改革生产关系。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不只包括科学技术,还包括两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是管理科学,一个是人文科学。科技整体的发展和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使用流通,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跟上,那是没有结果的。知识经济中的管理正在变为一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的兴起,因而也对生产关系本身提出了改革要求。

5.知识经济的负面影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知识经济也有其负面影响,一是贫富差距、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二是失业增加;三是犯罪分子将利用高技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以及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现实讲,知识经济所指的知识主要是科技知识。我们知道,科技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科技知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管理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所指的知识,除了科技知识外,还应包括管理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而其中科技知识是基础。

2.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要使科技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必须依靠不断地创新。

如果一种产品几十年老面孔不变,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几十年如一没有创新,或是只注重从国外引进技术自己不加以创新,那是形不成知识经济的。作为知识经济支柱的高科技产业,其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推出速度非常之快;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要走向知识化,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所以江泽民总书记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是一个从新知识产生到技术开发、试产、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完整过程,既包括创造新知识的知识创新,也包括应用新知识进行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因而创新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有别于原来所讲的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因此要求企业、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协同作战,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机制,因为任何部门都无法独自完成整个创新过程。如创新中新知识的创造要靠科技部门;

而把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则要靠科技界与企业界共同合作;创新最主要的人才资源,必须靠教育部门培养;

创新同样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所以,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不断地创新,而要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创新机制,就必须把科技、经济、教育和政府部门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4.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就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创造新的科技知识,并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所以,创新有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其他辅助性的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为了把各种创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必须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总目标下,最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有各部门的有效合作;

必须既不断地创造新的科技知识,又有效地把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一种良性科技创新机制。

五、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现在,全球已经掀起了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各国都在纷纷制定战略计划,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经济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成长阶段,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相当落后。在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改变传统的工业化的思维定式。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只能来自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科教体系。建立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组成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使得知识得以生产、传播、扩散,人们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

2.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济发展战略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的科技战略,加快国家主要产业的科技进步。

3.发展和改革科教事业。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重,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创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分配和知识的使用,都需要高素质的知识活动主体,这种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能在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强化。

4.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优化现有产业结构。

完善、发达的基础产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高科技产业是未来经济的增长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来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是简单的设备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结构的适应度,从而提高人才整体的利用率。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