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电台
  • 2023年10月09日,秦晖老师在某讲座上花2个多小时的时间,系统讲述了从以色列建国前后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过程,事情来去讲的非常清楚,视频或音频不同平台有发,网上流传的标题是《巴以问题的由来》,但实际上,整个讲座跨越的部分,基本上是围绕着“阿以冲突的始末”讨论展开。
  • 商昌宝自述简介:文学博士,独立文史学者,曾在大学混迹多年,现为出版策划人、艺术策展人。本讲座向读者和听众们介绍商博士的学术著作。
  •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各种活动中方方面面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它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和各种现象之间构成的联系,帮助人们形成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能力。当下社会学蓄足巨大的思维能量,呈现清晰的逻辑线,棱角分明、秩序井然、和谐流畅。
  • 公益讲座《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奥秘》:由杨浦区图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主讲嘉宾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
  • 李新宇:鉴湖女侠秋瑾,侠之大者也。有一个与她有莫大关联、因她而死的人物,却被历史的灰尘重重覆盖了。秋瑾以慷慨就义的方式,赢得了千古芳名。生命虽然短暂,却绽放出了应有的光华。而这个人,其品性之高洁远迈常人,以一种殉难的方式结束生命,尤见悲壮。但是,今天,能够记住他的人,并不多。他就是清末山阴县令李钟岳,当年正是他押送秋瑾赴刑。整整102年前,即1907年10月29日,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他为什么要义殉秋瑾?
  • 《昆剧知识广播讲座》是早年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编辑以及昆曲专家共同制作的一部关于昆剧的广播知识讲座。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华东师大沈志华教授2016年演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现实挑战与历史研究。沈志华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目前主持的一些研究项目的情况,特别是有关中国周边国家的档案收集、整理和研究进展状况。 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迫切需要加强对世界各国的研究,尤其是作为我们近邻的周边各国。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周边国家的研究非常欠缺,很多领域都没有人研究,大量档案无人关注和整理,懂小语种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 现有一些研究要么仅仅跟踪现实问题,要么集中于1949年以前,或是古代时期的中国与周边关系研究。 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研究关注甚少,而这段时期恰恰是最需要我们了解的内容。 近年来,沈志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遍访周边各国,到处收集档案并进行整理和解读,以求全面梳理当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演变脉络。
  •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史学。祖籍湖南长沙,出生于湖北武汉;1985 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
  • 【题目】晋军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主讲人】苏圣雄 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员 【时间】2023年10月5日星期四10:00-10:30
  • 2014年3月13日下午两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自由在中国的命运——以五四运动为例”的讲座,此次讲座是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学术作为立场”系列讲座第一场,主讲人张鸣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对中国近代史颇有研究。在探讨五四运动之前,张鸣首先结合历史,阐释“自由”的多义性。隋文帝由于惧怕独孤皇后,在其私自选的妃子被皇后发现并且杀死之后,他骑马快跑,后面大臣询问原因,他如是回答:“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这里的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而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书中所指的自由则含有贬义,指自由散漫、不负责任的行为。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代华语文坛的传奇人物、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他创作的武侠小说风靡半个多世纪,让亿万读者爱不释手。金庸的魅力何在?今天还有金庸迷吗?南京理工大学陈尚荣教授讲述《金庸的武侠世界》。
  • 景凯旋:索尔仁尼琴熬过地下写作的岁月,就像神话中的勇士从海底走出。他的祖国完全理解他,用了半个世纪。中国读者真正理解他,看来还需要时日。就像近来陈丹青谈到鲁迅时所说:重要的不在于他是谁,而在于我们是谁?我们愿意被他照亮吗?
  • 复旦樊树志教授《威权震主––张居正与万历皇帝》。樊树志教授详细解读万历首辅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破解张居正死后何以招致万历皇帝清算的历史谜团。樊树志教授尤擅长在细节中呈现历史人物的性格,抽丝剥茧,环环相扣,读起来扣人心弦。作为政治人物的张居正,既是一个改革家,也是一个政客。以往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敬,讳言其政客的一面,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否则就不可能复原一个真实的张居正。改革家和政客,是他的两面,忽视了其中任何一面,对他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历史人物的兴衰起伏为我们理解现实提供很好的参照。樊树志教授读史阅世,见解深刻,让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和同情之中获得智性的陶冶。
  •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大勇教授主讲。表达了对金庸先生的悼念,感怀金庸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分享了他多年来阅读金庸小说的研究与思考和作为30余年金庸迷的所思、所感。通过列举金庸小说中的代表人物、典型事例,深入阐述了小说中的历史观念与哲学意蕴。他认为,金庸小说具有浓厚的历史关怀和当下关怀,富有温暖的人生关怀和深刻的哲学关怀。通过金庸小说能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政治,以及超越武侠小说的哲学与人性。马大勇对金庸小说的研究涉猎,对金庸诗词、小说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旁征博引语言诙谐。
  • (本讲座是秦晖教授2011在香港的讲演)秦晖:抹去历史或者篡改历史的事情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在过去,可能是真的试图塑造人们的记忆,但现在已经不太有这个可能。其实它也不想塑造什么记忆,就是想让大家把这些都忘记。他们其实也并不真正的指望大家能够记住某些谎言,但是的确希望大家都能忘掉一些事实。
  •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清朝疆域的变迁 海棠叶的形成。复旦的“网红教授”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清朝。清朝是一个“网红”朝代。 是众多清宫剧捧红了清朝。即使是少受历史教育的孺子村夫,也津津乐道于清朝的种种正记野史: 康熙长寿的开挂人生,雍正夺嫡的曲折离奇,乾隆三任皇后的情感走向…… 但清朝也是个被误解最多的朝代,这或多或少也是源于“清宫剧”的泛滥。 正如复旦的“网红”教授侯杨方所批判的: 这是不能正面事实,正面原因,正面自省的卢瑟、巨婴心态。他们会将真实的、动人的历史故事,扭曲简化为黑白对立、忠奸分明的评书、戏剧、童话。
  • 作为后人的我们已经知道,虽然中国人成功地结束了帝制,但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中国社会却并没有因为这场鼎革得到人们想得到的东西,反而堕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乃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失望地感到,历史在转了一圈后似乎又回到了一种起点,我们中国人依然在梦想着自由,渴望着自由……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已经具备了历史视野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再仔细地回望一下那段烽烟弥漫的历史,反思一下大清到底因何灭亡?而那场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又是如何取得意外之成功呢? 好的,带着这些疑问,就正式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吧。
  •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老节目《京剧知识广播讲座》由陈醇老师播讲。
  • 《大唐兴衰》主讲人为唐史学家张国刚教授为。课程主要内容涉及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以现代思维总结古代国家治理模式、民生休戚的经验教训。通过老师导读,同学们可深入经典文本内部,纵览王朝兴衰,汲取人生智慧。
  • 李秋零:努力成为康德,像康德那样去思维。学术道路的开拓得益于敢为人先者的积淀与耕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李秋零老师看来,德国古典哲学对我们今天的意义首先就在于思维,譬如重要的不是我们从康德那里学来什么观点,而是去学康德怎样思维。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翻译正是一种最佳的训练手段。文末附有李秋零老师的视频寄语,一起来看看吧!
  •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教授在闵行校区音乐学系267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音乐学系“五月音乐季”系列讲座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承办。杨燕迪教授以莫扎特音乐的人文价值为出发点,从引子、误解莫扎特、浅层理解:流畅性与歌唱性、中层理解:举重若轻的形式创意、莫扎特音乐的人文向度之一:复杂与多维、莫扎特音乐的人文向度之二:包容与超越、尾声这六个方面进行阐释,探讨了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因以及现代人对莫扎特音乐的误解之处,通过现场聆听莫扎特音乐,对其作品进行解读。
  • 徐锦川,编剧、作家,毕业于辽宁文学院。2019年8月1日,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兰桐花开》播出。主要作品还有《美丽生命》《城里城外东北人》《我的女儿是奇葩》。
  • “反右运动”及“大跃进”等无疑与后来的“文革”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1949年以后中国发展历史中绕不开的课题。想回避是不可能的。华东师大教授韩钢在香港科技大学所作的讲座:反右运动的来龙去脉
  • 李新宇(1955年2月- ),山东青州人。鲁迅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曾经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出版有《李新宇学术文集(六卷本)》《愧对鲁迅》《大梦谁先觉》《帝国黄昏》《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与王学泰 合著),与周海婴主编《鲁迅大全集》(全33卷)。最新出版有《走近胡适》《叩问陈独秀》《愧对鲁迅》。
  • 因美国警察执法过度造成黑人佛洛伊德死亡所引发的抗议,席卷美国,在新冠疫情仍没完全遏制,美国经济与社会正经历重大考验,且值大选年之际,此事件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引发高度关注,也间接影响到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中文世界就此也多有讨论,我们为此刊发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发表于2020的讲座。
  • 清朝此时没有平等国家的观念,在官方文献中的“外国”有三个概念:一是朝贡国,二是互市国(贸易国),三是“化外”……茅海建教授2019年7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视野下的东亚国际关系暑期班”的演讲,8月20日至25日修改于横琴,10月26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暨名师工作室年会”再次演讲。
  • 沉思的托克维尔《西方政治思想史》——大白话解读西方政治思想,用故事和评论带你了解西方政治的演进。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古希腊的民主是怎么一回事?·基督教观念如何造就了西方文明。·西方政治的思想根基自由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有哪些流派,社会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当代西方政党属于哪个思想流派?本专辑主要内容:·古代西方的政治思想(包括希腊、古罗马)。·基督教与西方文明。·自由主义与契约论。·反对革命的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崛起。·自由主义的分化和美国两党。·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简述。
  • 晚清清廷陷入权力与权威的双重危机。新政改革无法扩大政治参与,最终引发革命。辛亥革命的复杂面相在于民主与封建彼此纠缠。辛亥之后,中国不是以制度安排,而是通过权力攫取试图重建秩序的统一。宪政之下,政治是一门我活你也活的妥协艺术,但在权力为中心的乱局中,政治却变成你死我活的生死之争。近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症结在于只有政治权力的角逐,而始终缺乏政治的权威,缺乏超越于意识形态和派系利益之上的制度性法理和公认的政治价值。辛亥革命创建了新的政治共同体,却没有同时创建共和政体赖以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宪政。革命接踵而至,每次统一的结果,建立的都是独断权力的中央威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宪政和法治始终缺乏。
  • 大清帝国的龙旗落地,距今已近百年。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辉煌壮丽,它的黑暗腐朽,都已化作历史的云烟。按照我国的传统,早该给它修一部正史,以盖棺论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修史的条件,是否各方面均告成熟,至今仍难定音。好在条件也是人创造的,许多条件的成熟也正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的过程。清史的编纂,是一个盛举。共襄盛举的,清史学界自然责无旁贷,此外,还应有包括世界史在内的整个中国史学界。不仅如此,作为21世纪的宏伟学术成果,它还应该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晶,体现新世纪对学术研究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试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出一些浅见,将大清帝国放进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
  • 刘惠君,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发表文章《论近代经济、政治法律及文化转型》等数十篇;出版有《天国悲歌》等著作。
  • 二十世纪50年代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统一”,“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都是构成50年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那个时代的基本面相,但是新国家究竟是通过什么具体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它对全社会的“统合”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一些宏大的词语下被高度简略化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50年代新国家是怎样进行社会“统合”,如何实现高度一体化的?
  • 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之吴三桂。在真实的历史上,吴三桂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家世和成长经历,竟然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成为明朝驻守辽东的大将?
  • 明朝嘉靖皇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然而明朝最著名的奸臣严嵩,最著名清官海瑞,最善战的将领戚继光,都生活在这个朝代。嘉靖皇帝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皇位,就是打开嘉靖一朝往事的钥匙。
  • 张国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学者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成立之前1362年的历史,涉及22个王朝,共300万字。知道《资治通鉴》的人很多,但能够仔细读它的人很少,因为它篇幅大、头绪多、文字繁。可是,从政治家到学问家,乃至文化名人,大家都认为,需要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好书。
  •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但是,几乎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人物都逃不了世人对其毁誉参半的评价,王阳明的“心学”,被贴上了“主观唯心”的标签,曾经被视为“邪说”,而在气节、文章、功业即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中,黄宗羲和后来的“王学”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王阳明学术过程中功业和气节的作用,而对王阳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家”的这个层面,而总是忽略掉王阳明的“实践家”的身份,方志远在文中说到“在王阳明那里,没有不落在功业上的学术,也没有离开学术的功业,他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
  • 回首百年中国,张学良是现代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在他名下闹出的「渖阳事变」和「西安事变」,改写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他身为这两件大事的主角,生前若未能留下「第一手」的交代,殊属可惜。本书以张学良一九九○年自述为主体,以史学名家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透露出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更兼唐氏的论说精闢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边是研究人物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映,使历史变得更为真切而生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