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公众号上出现了大量解读“电影行业为什么不行了”的文章。它们往往在相似的逻辑里循环:电影人偷懒、剧本不行、演员敷衍、“不走心”、靠关系混日子……于是观众离开,于是市场萎缩,于是电影人需要“沉下心来”拍好电影。
这种“道德式劝诫”听上去振奋人心,但它几乎完全错过了真正的问题。
电影市场不是因为电影人不够努力而衰退,而是因为——结构性变化已经把电影推到了产业链的边缘地带。
中国电影行业的萧条,归根到底有其实然的问题,它们都与“个人意志”无关,却深刻决定了行业的命运。

很多人不愿承认: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正在失去时代优势。
全球电影市场集体衰退。
这几年来,每个人从体感上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电影市场不如从前那样热闹了。其实,这种“热闹散去”的凋敝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从全球电影市场的形式上来看,整个电影市场的票房呈现出的数据是相当残酷的:
北美票房在2023年为89亿美元,仍比2019年疫情前的114亿美元低了接近22%(数据:Box
Office
Mojo)。全球票房2023年约337亿美元,较2019年的424亿美元下降20%以上。英国、韩国、日本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观影人数下降趋势。
全球电影市场的整体性疲软难道可以证明“整个电影业的电影人都不努力吗?”这其中当然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
真正能够与电影市场票房消化产生勾连的很可能是超出电影人自身主动性的外部原因。
自媒体、短视频、社交平台正在吞噬电影的生存空间
不得不说,要理解电影市场的整体萧条原因,必须先承认——电影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娱乐消费品,大多数走入影院的消费的普通观众都冲着电影能够提供视觉和情绪满足的价值而去的。(你不能执意认为某些电影提供了一些知识传授,道德教育,社会批判等功能就判定大部分观众也会花钱进电影院“受教育”)
实际情况也很明确——抖音、B站、YouTube,已经以短平快的方式占据了原本属于电影所能提供的价值(甚至包括上述的知识,道德,批判等资源)
对观众来说,我可以刷10分钟小视频获得同等娱乐,不需要坐在影院两个小时。我可以随时暂停、随时看解说、随时参与讨论,而电影院却提供不了这种额外的功能,我可以在手机上消费大量“比电影更刺激、节奏更快”的内容,甚至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找我需要的知识内容,道德需求和社会政治批判观点等等)
电影不再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媒介,跟其他信息媒介一样,并没有什么“神圣性”的特质。在这个道德和目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人生“信仰”其实也无可厚非。然而,了解电影历史的人也同样应该知道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作为一种视觉奇观(著名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诞生的。
随着光影技术的发展,电影承载起越来越多的视觉和听觉功能,以至于发展至今已经包罗万象——电影确实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载体,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电影艺术家(比如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小津安二郎、伯格曼、费里尼、黑泽明等,)出现了,这些人的电影成就完全可以跟文学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艺术家们不是电影工业的推手,真正推动电影工业的是受众广泛的电影形式和拍摄技巧,以及院线制度,电影工业技术等众多围绕市场而生的产物。
电影是一个信息传播媒介,前有文字媒体,后有流媒体和网络媒体,自媒体,这些媒体就功能之上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在传播技术上确实有优劣之别。电影电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代了文字媒介的市场地位,如今看来,网络媒体也已经将电影这个“传统技艺”渐渐淘汰出市场。
这是一个事实,虽然听起来有些悲伤。电影跟所有其他媒体一样,就本身而言没有任何自带“精怪”的魔法性特质足以让他“永垂不朽”。

题材与表达受限
—— 可拍的太少,好作品自然难产
电影市场的凋敝绝不仅仅只是由于电影形式本身造成的。有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当下又显得有些敏感的视角,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殊问题,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想想,在目前的中国电影院线能看到的电影类型到底有哪些?主旋律,喜剧,动画,家庭情感,中性化动作片,特定范围内的悬疑片……以上几种电影类型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最主流的类型,而那些关于社会议题的(《我不是药神》2018)边缘群体的(2014《推拿》娄烨
2018《爆裂无声》)性 暴力
犯罪伦理的(2014《白日焰火》2019《少年的你》2013《天注定》)制度讽喻的(上世纪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无人喝彩》《芙蓉镇》等)人性讨论的(1993《霸王别姬》1994《活着》1987《红高粱》等等)几乎已经渐渐淡出了整个中国市场。
中国不是没有过好的电影作品,也并不缺少好的电影导演。反观上世纪到今天,特别是在开放性比较高的80,90年代,甚至到2020年以前,中国其实诞生过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制作。这都受益于宽松的选题环境。
有人可能也会反驳说,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导演自己不去选择拍那些题材,因为你说的这些题材其实没有市场?这点看看韩国电影就知道了,韩国电影的选题无禁忌和自由是被公认的韩国电影崛起的关键因素。
不仅选题受限,内容受到的限制同样是越来越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选择离开电影或者说是不愿拍院线电影的原因。
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电影行业内部的情况,或者你有几位从事电影行业工作的朋友(甚至听过一些网上电影行业博主分享的内容)你大概都听说过“有一个编剧告诉我,要我删掉的东西太多,删着删着,这片子就不属于我了”这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当然是因为起普遍性。
电影创作跟其他创作一样,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如果表达这部分受到限制,那么这个工作也就沦为一般意义上的“打螺丝”工作了。既然其他“打螺丝”工作比电影行业承担的风险小,收入又比电影行业来的固定,我为什么要选择去拍电影呢?
表达范围过小不仅让人才流失,创作本身也会因为审查密度过大而陷入平庸和乏味。你看到的是“烂片”,但从创作者角度看——很多“原本可能很强”的剧本在审查后已经面目全非。当“想表达”变成“不能表达”,当“想创新”变成“风险太大”,行业自然陷入中产化、工业化、保守化的死循环。

电影已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资本退出,人才也被迫退出
那么,我们现在放下表达的欲求,在当下经济环境不振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不表达,我们就把电影当作一门生意行不行?
答案同样是悲观的。
事实上,电影行业确实不是艺术先行,而是商业先行。然而,从各个方面的数据显示电影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
2000—2015年,中国电影是风口:2010年票房:100亿。2015年票房:440亿。五年连翻4.4倍。电影行业当时是能“X10倍回报”的生意,资本疯狂涌入,人也大量进入行业。但2016年之后开始拐头:2019年票房:642亿(增长趋缓)2020年:305亿(疫情断崖式崩盘)2023年:549亿(恢复但不彻底)2024—2025年:观影人次疲软,利润率已经完全不具有吸引力。
现实当然是因为
流媒体正在吸走电影的投资,过去一个大IP拍成电影,现在一个大IP拍成剧:比如像奈飞的长剧集,其内容更长,回报周期更稳定,甚至可以创作新的营收项目,比如——绑定会员增长,同时广告和植入变现方式也更多。资本选择“剧”而不是“电影”。另外,手机短剧的兴起更是对本以缺乏市场的电影行业的当头一棒,无论你喜不喜欢短剧短视频,他才是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大风口。
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都要吃饭。行业不赚钱,就算你愿意拍好电影,没有钱的支撑,就无从谈起。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基础商业逻辑问题。甚至脱离现代社会的视角回到过去,看看从前的艺术家,他们大多也是当时寄身于达官显贵,或者服务于宗教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被赞颂和铭记的伟大艺术成就,是他们将艺术本身作为工作之后,在“这份工作中”勃发出的灵光和自由追求。
艺术不等于资本,但是,资本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资本,就没有人才流入,艺术无法靠自身生长,脱离了市场的需求终将是无源之水。

娱乐市场总量有限
——观众被分流走的,不是被“劣质电影”赶走的
如果你是一个上世纪出生的人,请你想象一下电影最好的年代里,我们的视觉娱乐有哪些形式?我记得当时我几乎每逢大作必去影院的时代,客厅还只有dvd和电视年代,那个年代电脑游戏的画面还很粗糙,各种视频也不是随时实地就可以观看的。家中的影音设备播放的其实也是电影。
然而,你在看看你现在的数字视觉娱乐形式,从过去的“五种”变成“几十种”:游戏(网游/手游)、短视频
、体育流媒体、网络直播、在线动漫、社交媒体、自媒体播客、网络剧集、综艺、微短剧……可以说,这是一个选择困难的年代,电影只是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一种,而且还是相对最费时费钱的一种。
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短视频日活用户超过10.5亿,截至2023年,中国人均每天刷短视频168分钟以上(数据:QuestMobile)。这意味着:观众在电影之外,已有足够多的娱乐方式分散注意力。即使你拍出“还不错”的电影,也不一定能把观众从手机里拉出来。这不是“市场不尊重艺术”,而是电影本身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是个正儿八经的视觉消费娱乐,然而当你从一个10后的视角来看,他们对电影院的印象可能就像面对家中那个常年不打开的电视和爷爷奶奶们会去的ktv一样,已经是个积满灰尘的“老物件”了。

整体消费水平下降
——电影已经不是成本最低的娱乐
刚才也说了,电影目前是众多视觉娱乐里相对较贵一种娱乐形式,电影票价在最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涨幅确实挺快的,2015年平均票价:33元,2024年平均票价:43—52元之间(部分城市甚至到60—90元)
电影票在涨,人们的工资却没有电影票涨得快。数据证明,电影票正在涨价的同时,中国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却在放缓。
而且,看个电影真的只要一张电影票钱吗?绝对不是。一般来说,我们去看电影至少两个人吧(其实大多情况现在去看电影都是拖家带口,至少三人以上)那么两张电影票就是100元左右(平均票价,另外算用优惠购买);现代院线基本都安排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之中,你为了准时看电影,大多也会选择在商场里把饭吃了,普通一顿算人均消费50吧,又是一百;进影院之前买个可乐爆米花小零食什么的也是很多人的选择,这部分花费大概算50吧(其实很多影院的吃喝消费是高于电影票的;看完电影出去逛一圈,搞不好又看中什么要消费一些,小东西买一下又是100.左转出门停车场,停车费20
。这样一笔账算下来,总计下来370元。请对比其他娱乐消费的支出对比,很多手机上的娱乐几乎都是“广义免费的”,300元可以在大多流媒体上充值一年会员,300元也同样可以购买一款制作精良的3a大作玩上个个把月……
所以要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让观众把这部分钱心甘情愿掏出来放入整个院线消费体系中去?那必然应该是“让人惊艳”的好电影啊!如果不是“堪称伟大”的电影,就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去观看。这种心态形成一种观众对电影的“谨慎”。这种谨慎使得电影创作者越来越不敢“冒险”,他们紧抓“大制作大成本”的“好电影”思路不断重复创作毫无新鲜感的视觉奇观和陈词滥调,导致那些本在严格审查之下苟延残喘的中小成本电影很难存活下来,而电影创新本都是来自这些中小电影。又因为高昂消费造成的观众的”谨慎选择“也导致观众对电影的容错度下降,他们一两次对电影的失望反过来就会造成他们选择今后再也不去影院的恶性循环。
这个循环的逻辑整理一下来说就是——票价高导致观众谨慎——观众谨慎导致创新空间消失——创新空间消失导致观众的失望离开影院——观众越少,越不敢创新……

结语:
电影衰退,不是人的问题,是时代结构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现代人背叛了电影,似乎电影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有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人们应该尊重这种表达形式并无条件得为电影人的理想和信念买单。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缺少综合视角的简单想象,也是一种自私的情绪。
电影行业的问题不是“电影人不努力”,也不是“道德滑坡”,他是一种实然的时代性。很多公众号文章中认为“电影人沉下心来就能拍出好电影”的呼吁,其实是一句非常模棱两可的话语,这个呼吁在产业逻辑中基本是也无效的。
最后,也随便说点如何能让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存续下去的看法,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只能从实然性上的逻辑观点来展开,若有错误欢迎指正讨论
首先,开放的创作环境是电影创作必须的条件,将电影审查的权力还给电影市场和观众是当务之急,分级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要的配套行动。韩国电影市场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外,院线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结合第一点来说,宽松的审核和引进制度可以促使小院线发展一些小众多元的电影放映业务,前文也提到了电影的创新来自于多元的中小成本制作,开放多元等于开放创新,创新就是在为大制作大投资的电影输血。
电影业必须抛开只有大成本大制作才能吸引观众的固定思路,在短剧和其他娱乐横行的年代依靠ai等新创作形式降低成本依靠多元化市场开拓出电影艺术独特的生存空间也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感谢阅读,这里是严禁烟火文章讨论区。我们将不定期在各相关平台发布一些当下发生的“事实”,并通过对”事实"的整理展开思考。这些思考从实际出发希望能总结和梳理"自我想法”里的陈杂乱象,熟练对世界不同视角的理解。也希望看完的你参与每次话题的讨论和批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