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燕婷

进入“川普(Donald Trump)2.0”,俄乌停火始终在议程上,却总是功败垂成。归根结柢,是围绕战争各方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博弈僵局。
俄罗斯相对拥有战场优势,又刚好遇上相对“不反俄”的川普,但经济制裁正让其经济结构不断扭曲,将战略资源不断投入乌克兰的结果,更让莫斯科持续流失在中东、高加索、中亚的影响力,因此俄罗斯不是没有停战压力,只是希望停火条件能更接近自己的开战规划:除了获得乌东,还要乌克兰裁军、改变反俄倾向、永远不能加入北约。
而作为战场与博弈核心的乌克兰当然持续挨打,更缺乏谈判能量,问题是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这就导致乌克兰有机会在真正签署“城下之盟”前,尽可能利用美欧分歧争取更好的战后安排。显然,欧洲这一阶段的诉求也刚好与乌克兰一拍即合:乌克兰被占领土已不可挽回,但重点是战后的欧陆安全格局与乌克兰安全保障,足以避免下一次俄军进犯。
而美国作为不在场的永远在场国,面对这种局面同样意见不一。川普、MAGA、联俄制中派或许认为满足普京(Vladimir Putin)所求无所谓,但白宫的战略派、大西洋主义者们却很难看着俄罗斯心想事成,更认为美国不该轻易自弃在欧洲的角色。
这就导致停火僵局不断重复类似循环:川普大手一挥施压乌克兰,于是乌克兰转与欧洲抱团取暖,美国内部则同样杂音四起,结果美俄上演一阵你侬我侬的外交烟火后,情况再度回到原点,欧洲与乌克兰还是要求安全保障,俄罗斯既要领土又要军事残废且不反俄的乌克兰,美国只好开始一阵左右敲打。
基本上,这种循环从2月美乌白宫骂战、8月美俄阿拉斯加峰会以来,就已反复上演,现在又体现在两分停火方案的磨合上:10月21日由欧洲乌克兰提出的“12点方案”(12-point proposal),以及近来据传由美俄密谈的“俄乌和平28点方案”。

图为2025年11月2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与到访的美国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Daniel Driscoll)会谈。(Ukrainian Presidential Press Service/Handout via REUTERS )
12点与28点的差别
其实观察两份停火方案,两个版本既是继承又有分化。
首先是作为“版本1.0”的欧乌“12点方案”,基本上这份方案要求俄乌双方立即停火,并将当前前线作为未来谈判的基础;一旦双方停火并承诺停止领土扩张,俄罗斯就要将所有乌克兰儿童送回国内,并交换双方战俘和囚犯。乌克兰也将获得安全保障、修复战争破坏的资金以及快速加入欧盟的途径;并将与俄罗斯就被占领土的治理进行谈判,但欧洲和乌克兰都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任何被占领土属于俄方。
针对俄罗斯的制裁将被逐步解除;但只有俄方同意为乌方战后重建做贡献的情况下,其被冻结的约3,000亿美元欧洲央行存款才会被归还。提议还包括:确保基础设施安全和能源供应稳定;建立调查机制,追究侵害人权和战争罪行的责任;保证人道援助的自由通行等内容。最终,由川普担任主席的和平委员会将监督这项计划的实施。
而据传由美俄共拟的“俄乌和平28点方案”,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与“12点方案”类似,包括乌克兰将能提升与欧盟的关系、川普将担任和平委员会主席监督停火、各方合作重建乌克兰、逐步解除对俄制裁,却还是在几点上与“12点方案”不同。
第一,“28点方案”写明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且不只乌克兰必须在宪法中确定自己永不加入北约,北约也要在章程中加入未来不接纳乌克兰的条款,且同意不在乌克兰驻军。

图为2025年11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到访法国,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签署有关乌克兰采购阵风(Rafale)战机的意向书。(Reuters)
第二,有关战后安全格局,“28点方案”规划俄罗斯、乌克兰与欧洲签署全面互不侵犯协议,并要求俄罗斯在法律中明确自己对欧洲和乌克兰的不侵略政策。俄罗斯与北约也将在美国调解下举行对话,欧洲则将在波兰部署战斗机。美俄也将成立确保协议执行的安全问题联合工作组,并且同意延长核武器不扩散和控制相关条约的有效期,包括《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
第三,有关乌克兰安全保障,“28点方案”同样表示乌克兰能获得安全保障,并更加明确美国将参与担保:乌克兰如果入侵俄罗斯、对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发射导弹,保障即刻失效;同理,俄罗斯如果入侵乌克兰,除了美国将采取果断的协调式军事回应外,所有全球制裁将恢复,对新领土的承认及该协议带来的所有其他利益将被撤销。但乌克兰武装部队规模将限制在60万人以内,乌克兰也将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为无核国家。
第四,关于被占领土,“28点方案”比“12点方案”更进一步,美国在内各方将视克里米亚(Crimea)、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为俄罗斯实际控制领土,赫尔松(Kherson)、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将沿接触线冻结现状,俄罗斯将放弃在上述五个地区外控制的其他地块,乌克兰军队将从目前控制的顿涅茨克州部份地区撤出,该撤离区将被视为中立非军事缓冲区,国际社会承认其为俄罗斯联邦领土,俄罗斯军队则不得进入该非军事区。
第五,俄罗斯被冻结的1,000亿美元资产,将投资于由美国主导的乌克兰重建与投资计划,美国将获得其中50%的利润。欧洲将再增加1,000亿美元,以扩大乌克兰重建可用的投资规模。欧洲冻结资金将被解冻,其余被冻结资金将投入一个独立的美俄投资基金,用于在特定领域实施联合计划。
其他还有俄罗斯不会阻止乌克兰将第聂伯河(Dnieper River)用于商业活动、俄乌将就黑海粮食自由运输达成协议、扎波罗热核电站(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所产电力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平分、被冻结的1,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将投资于美国主导的乌克兰重建和投资专案、俄乌承诺在学校和社会中实施促进相互理解的文化政策、乌克兰将在100天内举行选举、所有参与该冲突的各方将获得战争期间行为的全面赦免等新细节。

2025年11月23日,华盛顿智库战争研究所(ISW)分析指,美方提议要求乌克兰从目前依然控制着的大片领土撤军,这项提议亦要求俄军从一些乌克兰领土撤离,但莫斯科最终将净获约2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与卢森堡的面积(2590平方公里)相当,约等于三个新加坡的面积。(战争研究所网站)
是南越或朝鲜方案
显然,“12点方案”与“28点方案”虽有许多类同,最大差异却还是以下五点:第一,明确要求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第二,俄欧乌签署互不侵犯协议,作为北约东翼的波兰将高度武装;第三,乌克兰获得美国安全保障并裁军;第四,用割让顿巴斯换取其他战线冻结;第五,明确写出美国将从乌克兰重建中获益的占比。而这也是争议焦点。
从当前内容来看,“28点方案”就像许多分析所说,与俄罗斯在伊斯坦堡谈判提出的条件相当接近,包括乌克兰裁军、改变文化政策、承诺不加入北约、放弃收复乌东等,并也因此引发不小争议与批评。
不过,“28点方案”其实存在许多语焉不详的条款,例如方案规定如果俄罗斯再次入侵乌克兰,将面临“果断的协调式军事回应”,各方的对俄制裁也将恢复,方案内原定承认俄罗斯新占领领土的条款也会取消。但何谓“果断的协调式军事回应”,恐怕需要各多定义与说明。
而这归根结柢,还是回到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欧乌的长期关切:乌克兰能用领土获得什么程度的安全保障?从“12点方案”到“28点方案”,其实都承诺乌克兰能获得安全保障,但究竟保障到什么程度,恐怕需要更多协商。或许正因如此,川普也在“28点方案”引发争议后表示这并非最终方案,一切都还能协商。
其实在笔者看来,“28点方案”的初稿,已经反映某种美欧俄实力再平衡的结果,不全然是川普对普京的全面让步,也不等于2022年由俄罗斯提出、规范极其严格的伊斯坦堡停火草案。

2025年8月15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左)在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Joint Base Elmendorf-Richardson)会面,就结束乌克兰战争进行谈判。
例如有关乌克兰裁军。在伊斯坦堡谈判时,各方原本争执的,是乌克兰希望拥有一支25万人规模的和平时期军队,俄罗斯却表示最多8.5万人,同时要求严格限制乌克兰拥有的武器数量和种类,当中也包括导弹射程限制。但来到“28点方案”,乌克兰可拥有的部队规模却上升到60万人,且并没有明文提到武器种类与射程限制,甚至还有一句“乌克兰如果对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发射导弹,保障即刻失效”,究竟乌克兰何以能有这种射程的导弹,实在相当耐人寻味。
再来是安全保障,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当然都是俄罗斯的一大让步。原本依照伊斯坦堡谈判草案,乌克兰除了裁军还必须接受俄罗斯与西方共同担保安全。之后随着谈判破裂,俄罗斯显然不可能再成为乌克兰的安全担保国,于是便将主力聚焦于“乌克兰不能获得北约安全保障”,包括持续被武装、开放北约驻军等。
只是随着战事僵持、制裁持续,俄罗斯当然也面临停战压力,因此8月阿拉斯加峰会的普京已经不反对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10月24日访美的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同样表示,俄方对今后乌克兰获取安全保障“持开放态度”。
当然,这次的“28点方案”写到北约不能在乌克兰驻军。但有鉴于战后乌克兰几乎不可能没有维和部队进驻非军事区,以及在冻结前线监管停火,“不能有驻军”放到实际操作层面,或许只是名目问题。也就是说,乌克兰几乎不可能排除由外部多国武装进行维和,只是名目不能是北约,但如果改用“联合国”名义,恐怕就不在“28点方案”限制内。

图为2025年10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访问白宫,与美国总统川普会面。(Reuters)
此外,关于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其实早在2022年伊斯坦堡谈判时,乌方就已同意这一要求;至于放弃领土,乌克兰与欧洲也早在“12点方案”时就达成共识,直接就当前前线停火,但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任何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其实也就等于实质放弃被占领土,从这个标准来看,当前“28点方案”也不过只是更进一步,要求乌军撤出整个顿巴斯,并且各方实质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至于改变文化政策,乌克兰也早在2022年伊斯坦堡谈判时就同意将俄与列为第二官方语言。
因此不论“12点方案”或“28点方案”,究竟谁让步更多,这恐怕更大程度是比较基准的问题。如果是与开战前的完好如初的乌克兰相比,那么基辅当然彻底惨输;但如果是与开战后的伊斯坦堡谈判草案,以及美欧俄一路博弈下的条件攻防相较,“28点方案”无疑是俄罗斯因为多年鏖战、而被迫让步的结果。
甚至如果就方案在正面表列、负面表列外的空间进行积极诠释,在乌克兰得到欧盟市场准入、美国主导战后重建、获得美国安全保障、方案也未禁止乌克兰接受美欧军援的背景下,乌克兰即便名目上没有加入北约,也或许不能排除实质成为欧美势力范围的现实。
换句话说,“28点方案”究竟更接近朝鲜方案或南越方案,其实有待各方进行进一步协商,甚至有待现实操作来进一步碰撞,但光就目前方案来看,这恐怕只能说是尽可能满足双方底线、鼓励双方停火谈判的权宜之计,而不是最终能落地的实际操作指引:俄罗斯需要能对内交代的战果,包括“解放”顿巴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与欧洲则需要反制俄罗斯兴战的法律条件与现实安全保障,乌克兰更想持续绑定欧美。
正因如此,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德国、法国、加拿大、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荷兰、英国、挪威、芬兰等多方才会在11月22日发表联合声明,认为美方就结束俄乌冲突提出的“28点”新计划可以作为基础,但仍需要额外的工作。显然,各方仍在通过多方博弈,企图让这份方案更接近自己所求。
从俄罗斯的视角出发,莫斯科当然希望“28点方案”更接近南越方案;乌克兰与欧洲则毫无疑问,更希望这是一份朝鲜方案。而最终结果究竟如何,恐怕还要一些时日才能见分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