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联手英特尔微软,巨头退却,为何它死磕PC战场?

联手英特尔微软,巨头退却,为何它死磕PC战场?

文章来源: 深网 于 2025-11-20 18:13:4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联手英特尔微软,巨头退却,为何它死磕PC战场?

PC不再是过去时,它正成为AI浪潮爆发的关键阵地。

今年以来,微软将“Copilot+ AI”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植入 Windows 系统,试图重新定义 PC 体验。高通、英特尔的芯片竞速,从性能跑分升级成提供更优的端侧 AI 算力。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在数次演讲中强调,PC作为本地AI算力入口的不可替代性。

当巨头争相涌入PC这片曾被遗忘的“旧大陆”,他们却在同一款产品上产生了交集。英特尔开放了PC与移动的跨端核心技术,与这款产品共同优化PC体验;微软将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内置到Windows系统中;高通更是在近期与其共同发布了基于端侧AI 能力的“智能启动台”等一系列AI新功能。

这款产品便是腾讯应用宝。



时间拨回2022年。应用宝,这个曾经的国民级应用分发平台,正经历着它的“至暗时刻”。彼时,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失,手机厂商纷纷自建应用商店,用户获取应用的习惯也不断演变,这削弱了应用宝在安卓生态中的地位,导致其DAU下滑,收入下降。

应用宝急需一场“自救式”的变革。一方面,团队尝试优化移动端的产品体验,诸如上线小说专区、直播模块,推出“短云游”这类体验式的分发功能。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找新的产品机会。

“留给团队的选择不多,有一个就得抓住一个。”腾讯应用宝电脑版业务负责人蔡建涛提到。那时,蔡建涛在团队负责“腾讯手游助手”。这个产品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让用户能在电脑上玩手机游戏。尽管团队不大,投入不多,但它的用户留存、时长和付费都很稳定。

一个“反共识”的大胆想法开始在团队中酝酿——“既然PC上还有大量用户,为何不把移动应用生态的内容都搬到PC上?”在所有人都信奉“移动先行”的时代,应用宝选择把战略重心重新押注到PC端。2022年,一个名为“应用宝电脑版”的项目正式启动。

市面上,同类产品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安卓模拟器,专门解决安卓游戏在Windows电脑上的运行问题,大多服务于游戏主播、IT从业者。安卓模拟器的多开功能也常常被黑灰产利用,凭借批量操作、环境伪装和自动化执行等特点,成了低成本作弊工具。这导致此类产品声誉不佳。

安卓模拟器的体验也极其糟糕。用户首次使用,需要手动配置虚拟机,分配CPU核心数、内存大小,选择安卓版本,甚至模拟特定手机型号。完成这些繁琐的设置后,还得在网上四处寻找安卓应用的安装包。

应用宝团队想做的,不只是一个“更好用的模拟器”。他们将应用宝电脑版的受众,从特定游戏玩家,扩展到所有PC端用户;将适配产品从部分游戏,扩展到全品类移动应用;希望用户在电脑上使用移动应用,就像打开原生的PC软件一样,自然、流畅。

这个决策,意味着应用宝将从一个纯粹的应用分发商店,转型为一个底层的技术引擎,为移动应用在PC端运行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是一次从产品形态到核心能力的彻底蜕变。

方向似乎找到了,但这仅仅是长征的第一步。

摆在应用宝面前的是无数个“不可能”:为安卓触屏生态设计的数万个应用,如何能无缝运行在Windows的键鼠环境中?PC生态用户规模的天花板有多高?商业模式能否跑通?如何让更多开发者加入,共同探索PC生态规模增长?这些问题,只有不断“死磕”,才能走下去。

更意外的是,这次绝境中的自救竟在两年后与 AI 浪潮交汇,让应用宝在无心插柳中为AI时代的到来做了准备。而故事的开始,只是源于最初的念头——活下去。

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追求极致的原生体验,是应用宝电脑版最核心的产品理念,”应用宝跨端产品经理yifan提到。从“模拟”到“原生”,一词之差,是技术实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团队必须克服兼容性和稳定性两大核心难题。

兼容,意味着适配各种新旧不一、版本不同的硬件与系统,覆盖尽可能多的PC设备。稳定,则需确保移动应用在Windows平台的虚拟化层、CPU指令翻译层和图形渲染层等任何环节运行顺畅。

PC端环境复杂,一处微小的不适配,都可能导致整个应用的崩溃。

产品研发初期,团队做出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版本后,实测的崩溃率为20%。当时,传统模拟器的应用崩溃率一般是5%。这意味着用户每打开20次应用,就可能遭遇一次崩溃。这对于一个想服务全网用户的通用产品来说,完全无法接受。

降低崩溃率,成了应用宝电脑版第一个生死线。

当时团队有个习惯,在目标制定上不报保守数字,而是先定一个高目标,全力靠近它。于是,团队从一开始便定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将崩溃率做到接近原生移动端应用的水平。

只有达到这样的稳定性,才能让用户真正接受并使用这款产品。应用宝跨端技术总监的ziyuan坦言:“这个目标充满挑战,相当于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天花板。”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不能只在产品层面下功夫,必须深入硬件层面做适配。这件事除了应用宝团队自身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还需要找到有力的技术盟友。

转机很快出现了。

多年来,芯片公司英特尔也在尝试从技术底层打通Windows和安卓系统。比如,手机和电脑芯片架构不同,对应使用的编程语言也有差异。当你想在Windows电脑上运行安卓应用时,必须将安卓应用的Arm指令转换为PC上可运行的x86指令。为此,英特尔开发了IBT技术充当“翻译器”。

对英特尔而言,这类技术虽然实用且关键,但一直缺乏明确的商业化方向,以及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一个经典的“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

从行业发展看,2022 年全球 PC 出货量大幅下降。Gartner 的数据显示,该年第四季度PC出货量同比下降近 29%,创下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英特尔作为 PC 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其全年收入也随之下跌 23%。

营收压力之下,2022年底,英特尔决定对过去免费开放的IBT技术进行收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宝团队与英特尔展开了多轮谈判。起初,双方的沟通还是聊版权收费、谈分成方式,谈判一度陷入僵持。但“讨价还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大家便围绕一个超越简单付费的更大的愿景展开——共同打造全新的跨端产品。

这个提议打动了英特尔。亲历过谈判过程的蔡建涛记得,聊到最后大家更多是着眼于PC端生态的复苏,希望将产品体验打磨得更好,把技术应用到更丰富的场景,“一起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双方最终达成深度合作协议。英特尔解决硬件层级的适配难题,做更深度的能力定制。应用宝负责产品层面适配,同时帮助英特尔实现IBT等跨端技术更广泛应用。英特尔内部有个十人左右的团队专门与应用宝协作,需求密集的时候要每周开会对齐,遇到困难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共同商量。双方一同打了大大小小数千个补丁。

有了坚实的技术地基,崩溃率的改善曲线开始变得陡峭而激动人心。

与英特尔合作前,产品可用版本的崩溃率约为15%。这个数字到2024年中降至6%,此后六个月又降到1%。今年上半年,崩溃率进一步优化至0.5%。这已非常接近原生安卓应用的水平。

这次合作,也为应用宝电脑版带来了代际性的技术优势。

还是以IBT技术为例,传统模拟器普遍采用英特尔开源的版本。应用宝与英特尔合作优化的IBT技术版本,在双方技术团队密切协同下,性能大幅领先市场版本,仅“智能指令转化”这一个核心模块,应用宝就拥有领先行业几个代差的稳定性和性能体验。

发明一套新的交互语言

解决兼容和稳定性问题,产品仅仅是“能用”了。距离“好用”,还有一条漫长的征途。手机上的触屏操作(如点按、滑动等)与电脑上的键盘鼠标操作存在巨大差异。如果简单将手机界面搬到电脑上,用户体验必然是一场灾难。

比如一款应用在版本更新后,首次打开时通常会弹出“新手指引”。在手机上,用户只需要左右轻划几下屏幕,就能浏览新功能介绍。“左右划屏“这个简单的操作方式电脑上却没有。如果照搬不改,用户就会直接卡死在开屏页,连应用都进不去。

类似的卡点应接不暇。应用宝团队必须投入大量精力,重新梳理不同应用的交互逻辑,重构移动App在PC端上的交互方式。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但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

应用宝跨端产品经理yifan提到,为了系统解决交互适配问题,他和同事按照通用能力、内容查看能力、工具优化三个维度,先梳理出9大类别32种PC端常用的交互方式,再将其一一与移动端的交互方式做好对应。



浏览图片,在电脑上使用鼠标滚轮操作移动App示意图

比如浏览图片时,手机上是左右划动,PC上则适配为更符合直觉的鼠标滚轮操作。浏览视频时,手机上是上下划,PC上则用滚轮切换下一个视频。

这个过程就像发明一套全新的交互语言,通过对每种操作方式进行差异化设计和转换,最终创造出一套既保留移动应用核心功能,又符合PC原生体验的交互规范。

适配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是视频类软件。这类应用界面复杂,一个页面可能同时包含信息流、视频页、图片页等多种内容形态。

理想的方式,是先智能识别出用户当前正在浏览哪种内容类型,再匹配不同的操作方式。项目初期,团队还不具备场景识别的技术。他们没有因为开发难度就草率放弃一个可能便利用户的设计,而是在评估可行性后,逐步找到了实现方案。

视频软件的适配,还有一大挑战是解决PC端画面呈现不清晰的问题。清晰度不仅与屏幕尺寸有关,还与分辨率(如2K、4K等)以及Windows系统自带的“缩放比例”(如100%, 150%, 200%等)设置相关。这背后涉及复杂设备的兼容。

这个工作就像在解数学题。为了在各种组合下都提供清晰的显示效果,应用宝团队必须反复计算电脑屏幕上最理想的标准DPI(像素密度),并基于此进行了优化工作,以保证用户无论使用何种设备,都能获得清晰的视觉体验。

提升产品体验,离不开用户反馈。应用宝团队建立了“AI+人工”的客诉系统,并启动了“差评专项”,专门收集和处理用户意见。

有次,一位用户留言其使用一款旅行App订票时无法上传护照。应用宝跨端技术团队的ziyuan提到,虽然这类功能的使用频次不高,一旦碰上,却极为影响使用体验。应用宝电脑版内上线了App多达五万款,超过50%的功能都是特定场景下才会使用。哪些地方体验不流畅,不能等着用户来发现问题。

于是,团队动员了部门同事,对头部的1000款应用进行例行的体验巡查,每人每周认领几款应用,地毯式体验所有边边角角的功能,提交问题,跟进排期,逐一修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体验方面的客诉问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目前,应用宝电脑版主要有游戏、办公、休闲娱乐、学习工具四大类用户。团队还通过高频的用户深度访谈,去理解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痛点。

如针对有监控需求的家庭用户(看护新生儿或宠物),他们设计了窗口吸附功能,让监控窗口可以悬停在屏幕边缘,鼠标指向时自动展开,这样既不影响电脑使用又能随时查看。

团队甚至还发现了一个“不正经”但极其实用的场景——“摸鱼”。很多上班族在开会或工作间隙,需要刷刷社交媒体之类,但直接拿起手机又太显眼了。应用宝电脑版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用户可以在电脑上开一个小窗,直接使用移动应用。应用宝电脑版甚至为此开发了“老板键”功能,可以一键隐藏所有娱乐窗口。

一波三折的合作谈判

当应用宝电脑版在技术和体验上取得突破后,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款产品融入更广阔的PC端生态?

放眼全球,微软在PC生态上也面临着内容供给不足的挑战。为此,他们开发了一套名为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的子系统,作为移动应用在PC上的运行环境,配置在Windows系统中。内容供给上,微软首先找到了亚马逊,希望通过亚马逊的应用商店为其PC生态提供移动应用。

在微软看来,他们有Windows系统、有WSA技术、有自带的应用商店,只要找到更多的移动内容供应商,其PC生态的移动内容供给问题就能够解决。沿着这个思路,微软也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2022年,微软第一次找到应用宝团队,在内容合作方面做初步沟通后就没了消息。

直到2023年,这件事才有进展。彼时,微软与亚马逊的合作不如预期。用户在微软商店搜到移动软件后,得跳转到亚马逊的应用商店,才能完成下载安装。这种“店中店”的嵌套模式,使用体验既不流畅,也不接近“原生”。

也是2023年5月,应用宝电脑版与英特尔的合作正式官宣,消息面向全球发布。这项合作被外媒评价为“堪比WSA的技术方案”。微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立马给应用宝发来邮件征询,两周后就派团队飞到深圳面谈。会上,微软团队在看过应用宝电脑版的演示后当即表示,希望从技术到内容做更深度的产品共建。

同年9月,应用宝团队核心成员与微软总部团队见面,进一步敲定合作内容。微软的同事特地为这次会面准备了小惊喜,那是一段产品演示的demo,将应用宝电脑版未来如何嵌入到微软应用商店的界面,直观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当你展示出有做出替代性方案的实力,才可能真正赢得作为共创伙伴的合作机会,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内容提供方。

战略性合作的谈判往往是在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之间,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如果双方都锚定一个更远大的图景,那就一起把目光放长,坚定投入。

合作即将达成之际,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据了解,受微软人事调整波及,此前以生态共建为主的合作基调被推翻,转向以提升微软商业化收入为目标。一时间,双方都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

此后又是一年的谈判周期,双方慢慢将收入预期调整至一个更合理、有弹性的范围,之前沟通的更深度开发和以用户体验为先原则,再次成为彼此合作的共识。

2024年5月26日,应用宝与微软的合作正式对外宣布。区别于“店中店”模式,应用宝在微软应用商店内拥有一级独立入口的专区。用户打开后,就能搜索移动App,下载安装,直接使用。

专区的基础框架和开发由微软完成,以保证其符合Windows系统的原生设计规范。而专区内所有交互体验、排序逻辑、内容填充、各类产品的适配等,则由应用宝负责定义和提供。

不是嵌套式,而是嵌入式,这个专区的形态既保证了体验的流畅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宝电脑版在用户心智层面的问题。

过去,总会有用户疑惑,“为什么要用其他软件还得下载应用宝?”“这是捆绑安装吗?”现在,应用宝已不只是一个应用分发的工具,而是嵌入到微软的应用商店,作为Windows系统能力的一部分。用户首次使用应用宝电脑版,就像安装一个在后台运行的系统组件,其在电脑上打开各类移动App,启动页面会提示“应用宝为你启动”。

这也是微软多年来,首次将一个没有控股关系的第三方公司的技术方案,内置到自己的核心系统里。回顾这段历程,蔡建涛总结打动对方的秘诀就是“死磕”——凭借诚意和对产品价值的坚信,不断寻找合作的平衡点。

在PC生态的孤岛间搭桥

与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为应用宝电脑版打开了PC端生态的大门。但要把PC市场做大,还需要解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提升PC生态的商业效率,让更多开发者、品牌方等加入,实现从产品开发、用户增长、到商业变现的正循环。这也是一块更难啃的“骨头”。

可以把PC端的商业生态类比为一个四层结构:第一层是硬件层(如英特尔、高通),第二层是系统层(如微软),第三层是应用层(有开发者、流量主等),而最关键也是PC商业生态目前最缺失的是第四层——标准层。

移动端之所以商业成熟,变现效率高,是因为有开放匿名设备标识符(OAID)这类统一的归因和识别体系。广告主可以清晰识别用户身份、归因用户增长来源,衡量投放效果等。目前,PC安卓模拟环境针对移动应用分发,缺乏一套行业通用的用户识别和商业归因标准,这导致其无法准确判断用户身份和行为,商业增长难以规模化,并且容易滋生灰黑产。

应用宝跨端增长团队的larry将PC端的生态现状描述为一座座“孤岛”。这种“孤岛”状态,直接体现是缺少统一的广告投放平台。在移动端,广告主可以通过腾讯广告、巨量引擎等广告平台,依托高度标准化的移动生态商业基建,高效投放并触达各个移动场景及渠道的用户,实现移动用户增长获客。

反观PC端,这样的“高效通路”完全不存在。广告主想在PC上投放,只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方式,比如投SEM(搜索引擎营销),或直接与门户平台单独合作。这种分散、原始的投放方式效率低下,使得PC流量的商业价值难以被充分挖掘。

据了解,国内一款在移动端颇为成功的短视频App也曾全力开发PC版。起初,PC用户增长显著,势头向好,可持续一年多后,他们最终选择暂缓PC版投入。核心问题在于PC生态的商业基建不完善。仅依赖PC原生商业,流量变现效率低,开发投入与商业回报难以形成正循环。

这说明没有PC场景的移动商业基建,再大的流量也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开发者很难在PC生态中找到合理的变现模式,进而就会减少在PC端的投入。如此,PC端的产品类型、内容供应也很难繁荣。PC生态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过去十年来,移动端生态繁荣,百花齐放,但PC端生态一片凋敝的主要原因。

当下,PC端生态急需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基础设施,为其商业化发展打下地基,连接起一个个“孤岛“。从商业主体来看,这个基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开发者。对移动端开发者而言,PC端是个新场景,他们需要一套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其将移动应用以更低成本的方式迁移到PC场景,保证体验的一致性,并且解决开发者APP内商业及变现效率。

其次是流量主。诸如PC端的门户、大流量产品等,他们拥有大量的场景流量,但仅依靠PC原生商业变现效率不足。他们需要将PC流量改造成适配移动商业内容分发的场景,借助移动商业内容提升流量场景竞价。

再者是广告平台。他们需要建设PC场景的移动商业主标准化投放及归因通路能力,降低投放门槛,提升PC场景新增获客的商业转化效率。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应用宝凭一己之力就达成的事情。在应用宝业务负责人张沁晨看来,推动这样一个生态的建立,就是一个将“非共识”转变为“共识”的漫长过程。

当下,应用宝正经历从“闭门”到“开放”的转变——打破原有的“商店”模式,主动连接和改造更多场景,扮演“桥梁”的角色,让更多合作方加入,共同完善PC生态。

比如,应用宝已经在联合工信部等多方,推动PC端用户识别体系的标准化。应用宝也在与开发者共同探讨,基于在PC端产品适配的摸索与经验,形成一套行业公认的技术规范,降低开发者布局PC生态的门槛等。

有了开放的姿态和标准化的基础,应用宝才能更好地服务开发者,这也是生态繁荣的关键。对于开发者而言,独立开发PC客户端面临着“三座大山”:需要组建专门的PC开发团队、投入巨额预算用于PC端买量增长、探索并验证一套成熟的PC端商业模式。



开盘啦App为用户推荐腾讯应用宝电脑版解决方案

例如,理财软件“开盘啦”本身不做PC客户端,但其用户在电脑上交易的需求十分旺盛。于是,他们在官网提示用户可通过应用宝电脑版使用“开盘啦”,以极低的成本满足了用户的增量需求。使用应用宝的跨端方案,已然成为一个具备性价比的选择。

打造一款长青的产品

正当应用宝还在为打通PC生态的“最后一公里”而死磕时,一股席卷全球的AI技术浪潮汹涌而至。PC凭借其强大的算力、大尺寸的屏幕和天然的生产力场景,再次成为科技变革的舞台中心。

“我们看到了非常直接的信号。很多用户确实更愿意在电脑上和 AI 交互,”应用宝业务负责人张沁晨观察到,“目前跑得通的 AI 商业模式,比如写代码、做图,基本都依赖办公环境。这些服务在PC 上更能提供完整体验。”

AI探索初期,应用宝团队曾踩过一些“坑”,试图去修补大模型的缺陷,如增强模型的检索能力等。当他们辛苦做出技术方案后却发现,大模型自身迭代一次,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导致大家的工作“白干了”。

团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绝对不要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上做修补性工作,而应该选择一个与大模型发展平行的赛道。 即寻找关键场景,在场景中有效应用大模型能力,“这样的话,大模型的效果越好,你的产品效果就越好。“

做好“连接器”,便是应用宝选择的AI路径。“如果未来 AI 真的要成为通用助手、智能伙伴,它就必须广泛接入各类后端服务,很多环节需要真实履约,而我们愿意做好中间的串联。”张沁晨解释道。

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这种“连接器”的定位:

首先是端云结合,解决 AI 的成本和效率问题。纯云端AI成本高昂,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曾坦言,每天光是处理全球用户说的“你好”“谢谢”就要花费数千万美元。如果将简单高频的交互,交给PC本地的端侧模型处理,将复杂任务交给云端大模型,这种端云结合的路径,既能降低服务成本,又能实现更快响应。

其次是服务履约,打通 AI 的“最后一公里”。大模型可以理解“点一杯咖啡送到办公室”的指令,但目前还无法完成下单、支付和配送。这需要接入成熟的后端服务。应用宝可能的角色是成为 AI 意图和服务履约之间的桥梁,让指令能真正落地。

最后是工作流集成,降低 AI 的使用门槛。当前使用 AI 完成一个复杂任务,需要用户在多个不同应用间切换、操作,流程繁琐。应用宝也在尝试,将复杂的AI工作流变成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上手的简单操作。

应用宝近期与高通宣布的合作,正是这些愿景的初步落地。比如,依托高通骁龙最新AI PC的强大NPU算力,以及腾讯混元大模型的端侧能力,双方联合研发了一款“智能启动台”。

这个产品不再只依赖对话交互,而是通过“伴随式”AI设计,主动衔接用户需求与场景服务。例如,它可以将电脑文件按“出差发票”等主题自动聚类;当用户浏览发票时,能一键调用AI助手整理成报销单等。这就将传统的”我的电脑“文件资源管理器从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图标陈列界面,升级为一个能感知、会思考、主动服务的“AI版我的电脑”。

应用宝多年来深耕PC端,在无心插柳中为AI时代的到来做了准备。张沁晨提到,与纯工具类AI产品不同,应用宝拥有天然的用户和场景;与硬件厂商不同,它能直接触达海量的开发者和应用生态;更重要的是,应用宝理解PC,并具备打通PC与移动生态的跨端能力。

有复杂的供需关系,就会有分发的需求。张沁晨总结,应用宝的核心业务始终是“分发”,只是分发的对象和形式在不断进化。过去,它分发的是移动App(APK)。现在,它分发的是移动应用和PC应用的组合。未来,它将分发AI时代的服务和功能。这不再是传统货架式的分发,而将是一种全新的、更智能化的分发模式。

PC时代早期,是操作系统定义了人与机器的交互。AI时代,真正掌握未来的,或许不是那个最强大脑的单一模型,而是可能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如何让技术真正可用、好用,并形成一个能自我循环的商业生态。

正如当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消失,应用宝团队选择不放弃这个“老产品”,去追逐下一个风口,而是回归用户服务的本质,发现在PC场景下依然存在着大量未被满足的跨端使用需求。

他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长期价值的道路——无论是与英特尔、微软、高通的深度合作,还是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从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死磕底层技术,重构产品核心能力,重塑PC生态。

应用宝的PC长征,其实反映了腾讯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与产品哲学——打造“长青产品”。

无论是社交、工具类产品,还是游戏和内容平台,腾讯持续运营超过10年的产品多达数十款,像QQ、微信、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音乐、腾讯视频、应用宝、王者荣耀等一系列国民级产品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产品的共性在于,选定一个服务用户的领域,并深耕到底。

这种深耕不是固守旧模式,而是围绕用户核心需求,根据技术浪潮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持续迭代。始终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且与时俱进的服务,则是一款产品之所以为“长青”的关键。

在科技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胜者,也没有注定的败者。只有那些敢于在“非共识”道路上不断“死磕”的产品与团队,才可能不断穿越周期,实现长青。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机器人接电话,这个职业危险了!
她淡定递枪60秒劫囚画面疯传 冷血美人太美遇骚扰
为了帮她还债,法官们直播卖螃蟹
哈佛前校长萨默斯因爱泼斯坦案接受调查,暂停授课




24小时讨论排行

公开艾普斯坦档案,是川普挖的“巨坑”?
中国游客消失了?日网友惊呼:池袋好安静 快来玩…
川普再“失言”:称民主党议员“叛乱” 并要“绞死”他们
“党已帮你取消机票” 中国严查赴日旅游
“如此不懂礼貌的外交官员,可知中国的水准”
曝川普已批准结束俄乌战争的28点计划 鲁比奥发声
哈佛前校长找“淫魔”问招 婚内狂追中共高官女:我完蛋了
中日交锋,是否需要顾及外交礼仪
对日本大动肝火!中国会报复到什么地步?
那个开日系车被“爱国青年”砸穿脑袋的中国人
悲剧!快递员因送错包裹被杀 1个"幽灵定位"引发的血案
中国“稀土震撼”要来了?不过似乎对日本效果不大
特朗普让北京知道,中国已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
中国警察发片:“日本好危险”、“乖,咱不去”
台积电老臣被曝携20多箱机密资料跳槽英特尔?
罕见!以色列出土1.2万年前陶偶 疑见最早“人兽交”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联手英特尔微软,巨头退却,为何它死磕PC战场?

深网 2025-11-20 18:13:47
联手英特尔微软,巨头退却,为何它死磕PC战场?

PC不再是过去时,它正成为AI浪潮爆发的关键阵地。

今年以来,微软将“Copilot+ AI”的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植入 Windows 系统,试图重新定义 PC 体验。高通、英特尔的芯片竞速,从性能跑分升级成提供更优的端侧 AI 算力。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在数次演讲中强调,PC作为本地AI算力入口的不可替代性。

当巨头争相涌入PC这片曾被遗忘的“旧大陆”,他们却在同一款产品上产生了交集。英特尔开放了PC与移动的跨端核心技术,与这款产品共同优化PC体验;微软将这款产品的技术方案内置到Windows系统中;高通更是在近期与其共同发布了基于端侧AI 能力的“智能启动台”等一系列AI新功能。

这款产品便是腾讯应用宝。



时间拨回2022年。应用宝,这个曾经的国民级应用分发平台,正经历着它的“至暗时刻”。彼时,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失,手机厂商纷纷自建应用商店,用户获取应用的习惯也不断演变,这削弱了应用宝在安卓生态中的地位,导致其DAU下滑,收入下降。

应用宝急需一场“自救式”的变革。一方面,团队尝试优化移动端的产品体验,诸如上线小说专区、直播模块,推出“短云游”这类体验式的分发功能。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找新的产品机会。

“留给团队的选择不多,有一个就得抓住一个。”腾讯应用宝电脑版业务负责人蔡建涛提到。那时,蔡建涛在团队负责“腾讯手游助手”。这个产品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让用户能在电脑上玩手机游戏。尽管团队不大,投入不多,但它的用户留存、时长和付费都很稳定。

一个“反共识”的大胆想法开始在团队中酝酿——“既然PC上还有大量用户,为何不把移动应用生态的内容都搬到PC上?”在所有人都信奉“移动先行”的时代,应用宝选择把战略重心重新押注到PC端。2022年,一个名为“应用宝电脑版”的项目正式启动。

市面上,同类产品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安卓模拟器,专门解决安卓游戏在Windows电脑上的运行问题,大多服务于游戏主播、IT从业者。安卓模拟器的多开功能也常常被黑灰产利用,凭借批量操作、环境伪装和自动化执行等特点,成了低成本作弊工具。这导致此类产品声誉不佳。

安卓模拟器的体验也极其糟糕。用户首次使用,需要手动配置虚拟机,分配CPU核心数、内存大小,选择安卓版本,甚至模拟特定手机型号。完成这些繁琐的设置后,还得在网上四处寻找安卓应用的安装包。

应用宝团队想做的,不只是一个“更好用的模拟器”。他们将应用宝电脑版的受众,从特定游戏玩家,扩展到所有PC端用户;将适配产品从部分游戏,扩展到全品类移动应用;希望用户在电脑上使用移动应用,就像打开原生的PC软件一样,自然、流畅。

这个决策,意味着应用宝将从一个纯粹的应用分发商店,转型为一个底层的技术引擎,为移动应用在PC端运行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这是一次从产品形态到核心能力的彻底蜕变。

方向似乎找到了,但这仅仅是长征的第一步。

摆在应用宝面前的是无数个“不可能”:为安卓触屏生态设计的数万个应用,如何能无缝运行在Windows的键鼠环境中?PC生态用户规模的天花板有多高?商业模式能否跑通?如何让更多开发者加入,共同探索PC生态规模增长?这些问题,只有不断“死磕”,才能走下去。

更意外的是,这次绝境中的自救竟在两年后与 AI 浪潮交汇,让应用宝在无心插柳中为AI时代的到来做了准备。而故事的开始,只是源于最初的念头——活下去。

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追求极致的原生体验,是应用宝电脑版最核心的产品理念,”应用宝跨端产品经理yifan提到。从“模拟”到“原生”,一词之差,是技术实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团队必须克服兼容性和稳定性两大核心难题。

兼容,意味着适配各种新旧不一、版本不同的硬件与系统,覆盖尽可能多的PC设备。稳定,则需确保移动应用在Windows平台的虚拟化层、CPU指令翻译层和图形渲染层等任何环节运行顺畅。

PC端环境复杂,一处微小的不适配,都可能导致整个应用的崩溃。

产品研发初期,团队做出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版本后,实测的崩溃率为20%。当时,传统模拟器的应用崩溃率一般是5%。这意味着用户每打开20次应用,就可能遭遇一次崩溃。这对于一个想服务全网用户的通用产品来说,完全无法接受。

降低崩溃率,成了应用宝电脑版第一个生死线。

当时团队有个习惯,在目标制定上不报保守数字,而是先定一个高目标,全力靠近它。于是,团队从一开始便定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将崩溃率做到接近原生移动端应用的水平。

只有达到这样的稳定性,才能让用户真正接受并使用这款产品。应用宝跨端技术总监的ziyuan坦言:“这个目标充满挑战,相当于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天花板。”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不能只在产品层面下功夫,必须深入硬件层面做适配。这件事除了应用宝团队自身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还需要找到有力的技术盟友。

转机很快出现了。

多年来,芯片公司英特尔也在尝试从技术底层打通Windows和安卓系统。比如,手机和电脑芯片架构不同,对应使用的编程语言也有差异。当你想在Windows电脑上运行安卓应用时,必须将安卓应用的Arm指令转换为PC上可运行的x86指令。为此,英特尔开发了IBT技术充当“翻译器”。

对英特尔而言,这类技术虽然实用且关键,但一直缺乏明确的商业化方向,以及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一个经典的“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

从行业发展看,2022 年全球 PC 出货量大幅下降。Gartner 的数据显示,该年第四季度PC出货量同比下降近 29%,创下90 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英特尔作为 PC 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其全年收入也随之下跌 23%。

营收压力之下,2022年底,英特尔决定对过去免费开放的IBT技术进行收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宝团队与英特尔展开了多轮谈判。起初,双方的沟通还是聊版权收费、谈分成方式,谈判一度陷入僵持。但“讨价还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大家便围绕一个超越简单付费的更大的愿景展开——共同打造全新的跨端产品。

这个提议打动了英特尔。亲历过谈判过程的蔡建涛记得,聊到最后大家更多是着眼于PC端生态的复苏,希望将产品体验打磨得更好,把技术应用到更丰富的场景,“一起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双方最终达成深度合作协议。英特尔解决硬件层级的适配难题,做更深度的能力定制。应用宝负责产品层面适配,同时帮助英特尔实现IBT等跨端技术更广泛应用。英特尔内部有个十人左右的团队专门与应用宝协作,需求密集的时候要每周开会对齐,遇到困难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共同商量。双方一同打了大大小小数千个补丁。

有了坚实的技术地基,崩溃率的改善曲线开始变得陡峭而激动人心。

与英特尔合作前,产品可用版本的崩溃率约为15%。这个数字到2024年中降至6%,此后六个月又降到1%。今年上半年,崩溃率进一步优化至0.5%。这已非常接近原生安卓应用的水平。

这次合作,也为应用宝电脑版带来了代际性的技术优势。

还是以IBT技术为例,传统模拟器普遍采用英特尔开源的版本。应用宝与英特尔合作优化的IBT技术版本,在双方技术团队密切协同下,性能大幅领先市场版本,仅“智能指令转化”这一个核心模块,应用宝就拥有领先行业几个代差的稳定性和性能体验。

发明一套新的交互语言

解决兼容和稳定性问题,产品仅仅是“能用”了。距离“好用”,还有一条漫长的征途。手机上的触屏操作(如点按、滑动等)与电脑上的键盘鼠标操作存在巨大差异。如果简单将手机界面搬到电脑上,用户体验必然是一场灾难。

比如一款应用在版本更新后,首次打开时通常会弹出“新手指引”。在手机上,用户只需要左右轻划几下屏幕,就能浏览新功能介绍。“左右划屏“这个简单的操作方式电脑上却没有。如果照搬不改,用户就会直接卡死在开屏页,连应用都进不去。

类似的卡点应接不暇。应用宝团队必须投入大量精力,重新梳理不同应用的交互逻辑,重构移动App在PC端上的交互方式。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但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

应用宝跨端产品经理yifan提到,为了系统解决交互适配问题,他和同事按照通用能力、内容查看能力、工具优化三个维度,先梳理出9大类别32种PC端常用的交互方式,再将其一一与移动端的交互方式做好对应。



浏览图片,在电脑上使用鼠标滚轮操作移动App示意图

比如浏览图片时,手机上是左右划动,PC上则适配为更符合直觉的鼠标滚轮操作。浏览视频时,手机上是上下划,PC上则用滚轮切换下一个视频。

这个过程就像发明一套全新的交互语言,通过对每种操作方式进行差异化设计和转换,最终创造出一套既保留移动应用核心功能,又符合PC原生体验的交互规范。

适配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是视频类软件。这类应用界面复杂,一个页面可能同时包含信息流、视频页、图片页等多种内容形态。

理想的方式,是先智能识别出用户当前正在浏览哪种内容类型,再匹配不同的操作方式。项目初期,团队还不具备场景识别的技术。他们没有因为开发难度就草率放弃一个可能便利用户的设计,而是在评估可行性后,逐步找到了实现方案。

视频软件的适配,还有一大挑战是解决PC端画面呈现不清晰的问题。清晰度不仅与屏幕尺寸有关,还与分辨率(如2K、4K等)以及Windows系统自带的“缩放比例”(如100%, 150%, 200%等)设置相关。这背后涉及复杂设备的兼容。

这个工作就像在解数学题。为了在各种组合下都提供清晰的显示效果,应用宝团队必须反复计算电脑屏幕上最理想的标准DPI(像素密度),并基于此进行了优化工作,以保证用户无论使用何种设备,都能获得清晰的视觉体验。

提升产品体验,离不开用户反馈。应用宝团队建立了“AI+人工”的客诉系统,并启动了“差评专项”,专门收集和处理用户意见。

有次,一位用户留言其使用一款旅行App订票时无法上传护照。应用宝跨端技术团队的ziyuan提到,虽然这类功能的使用频次不高,一旦碰上,却极为影响使用体验。应用宝电脑版内上线了App多达五万款,超过50%的功能都是特定场景下才会使用。哪些地方体验不流畅,不能等着用户来发现问题。

于是,团队动员了部门同事,对头部的1000款应用进行例行的体验巡查,每人每周认领几款应用,地毯式体验所有边边角角的功能,提交问题,跟进排期,逐一修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体验方面的客诉问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目前,应用宝电脑版主要有游戏、办公、休闲娱乐、学习工具四大类用户。团队还通过高频的用户深度访谈,去理解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痛点。

如针对有监控需求的家庭用户(看护新生儿或宠物),他们设计了窗口吸附功能,让监控窗口可以悬停在屏幕边缘,鼠标指向时自动展开,这样既不影响电脑使用又能随时查看。

团队甚至还发现了一个“不正经”但极其实用的场景——“摸鱼”。很多上班族在开会或工作间隙,需要刷刷社交媒体之类,但直接拿起手机又太显眼了。应用宝电脑版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用户可以在电脑上开一个小窗,直接使用移动应用。应用宝电脑版甚至为此开发了“老板键”功能,可以一键隐藏所有娱乐窗口。

一波三折的合作谈判

当应用宝电脑版在技术和体验上取得突破后,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款产品融入更广阔的PC端生态?

放眼全球,微软在PC生态上也面临着内容供给不足的挑战。为此,他们开发了一套名为WSA(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的子系统,作为移动应用在PC上的运行环境,配置在Windows系统中。内容供给上,微软首先找到了亚马逊,希望通过亚马逊的应用商店为其PC生态提供移动应用。

在微软看来,他们有Windows系统、有WSA技术、有自带的应用商店,只要找到更多的移动内容供应商,其PC生态的移动内容供给问题就能够解决。沿着这个思路,微软也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2022年,微软第一次找到应用宝团队,在内容合作方面做初步沟通后就没了消息。

直到2023年,这件事才有进展。彼时,微软与亚马逊的合作不如预期。用户在微软商店搜到移动软件后,得跳转到亚马逊的应用商店,才能完成下载安装。这种“店中店”的嵌套模式,使用体验既不流畅,也不接近“原生”。

也是2023年5月,应用宝电脑版与英特尔的合作正式官宣,消息面向全球发布。这项合作被外媒评价为“堪比WSA的技术方案”。微软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立马给应用宝发来邮件征询,两周后就派团队飞到深圳面谈。会上,微软团队在看过应用宝电脑版的演示后当即表示,希望从技术到内容做更深度的产品共建。

同年9月,应用宝团队核心成员与微软总部团队见面,进一步敲定合作内容。微软的同事特地为这次会面准备了小惊喜,那是一段产品演示的demo,将应用宝电脑版未来如何嵌入到微软应用商店的界面,直观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当你展示出有做出替代性方案的实力,才可能真正赢得作为共创伙伴的合作机会,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内容提供方。

战略性合作的谈判往往是在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之间,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如果双方都锚定一个更远大的图景,那就一起把目光放长,坚定投入。

合作即将达成之际,戏剧性的转折发生了。据了解,受微软人事调整波及,此前以生态共建为主的合作基调被推翻,转向以提升微软商业化收入为目标。一时间,双方都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

此后又是一年的谈判周期,双方慢慢将收入预期调整至一个更合理、有弹性的范围,之前沟通的更深度开发和以用户体验为先原则,再次成为彼此合作的共识。

2024年5月26日,应用宝与微软的合作正式对外宣布。区别于“店中店”模式,应用宝在微软应用商店内拥有一级独立入口的专区。用户打开后,就能搜索移动App,下载安装,直接使用。

专区的基础框架和开发由微软完成,以保证其符合Windows系统的原生设计规范。而专区内所有交互体验、排序逻辑、内容填充、各类产品的适配等,则由应用宝负责定义和提供。

不是嵌套式,而是嵌入式,这个专区的形态既保证了体验的流畅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用宝电脑版在用户心智层面的问题。

过去,总会有用户疑惑,“为什么要用其他软件还得下载应用宝?”“这是捆绑安装吗?”现在,应用宝已不只是一个应用分发的工具,而是嵌入到微软的应用商店,作为Windows系统能力的一部分。用户首次使用应用宝电脑版,就像安装一个在后台运行的系统组件,其在电脑上打开各类移动App,启动页面会提示“应用宝为你启动”。

这也是微软多年来,首次将一个没有控股关系的第三方公司的技术方案,内置到自己的核心系统里。回顾这段历程,蔡建涛总结打动对方的秘诀就是“死磕”——凭借诚意和对产品价值的坚信,不断寻找合作的平衡点。

在PC生态的孤岛间搭桥

与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为应用宝电脑版打开了PC端生态的大门。但要把PC市场做大,还需要解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提升PC生态的商业效率,让更多开发者、品牌方等加入,实现从产品开发、用户增长、到商业变现的正循环。这也是一块更难啃的“骨头”。

可以把PC端的商业生态类比为一个四层结构:第一层是硬件层(如英特尔、高通),第二层是系统层(如微软),第三层是应用层(有开发者、流量主等),而最关键也是PC商业生态目前最缺失的是第四层——标准层。

移动端之所以商业成熟,变现效率高,是因为有开放匿名设备标识符(OAID)这类统一的归因和识别体系。广告主可以清晰识别用户身份、归因用户增长来源,衡量投放效果等。目前,PC安卓模拟环境针对移动应用分发,缺乏一套行业通用的用户识别和商业归因标准,这导致其无法准确判断用户身份和行为,商业增长难以规模化,并且容易滋生灰黑产。

应用宝跨端增长团队的larry将PC端的生态现状描述为一座座“孤岛”。这种“孤岛”状态,直接体现是缺少统一的广告投放平台。在移动端,广告主可以通过腾讯广告、巨量引擎等广告平台,依托高度标准化的移动生态商业基建,高效投放并触达各个移动场景及渠道的用户,实现移动用户增长获客。

反观PC端,这样的“高效通路”完全不存在。广告主想在PC上投放,只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方式,比如投SEM(搜索引擎营销),或直接与门户平台单独合作。这种分散、原始的投放方式效率低下,使得PC流量的商业价值难以被充分挖掘。

据了解,国内一款在移动端颇为成功的短视频App也曾全力开发PC版。起初,PC用户增长显著,势头向好,可持续一年多后,他们最终选择暂缓PC版投入。核心问题在于PC生态的商业基建不完善。仅依赖PC原生商业,流量变现效率低,开发投入与商业回报难以形成正循环。

这说明没有PC场景的移动商业基建,再大的流量也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开发者很难在PC生态中找到合理的变现模式,进而就会减少在PC端的投入。如此,PC端的产品类型、内容供应也很难繁荣。PC生态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过去十年来,移动端生态繁荣,百花齐放,但PC端生态一片凋敝的主要原因。

当下,PC端生态急需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基础设施,为其商业化发展打下地基,连接起一个个“孤岛“。从商业主体来看,这个基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开发者。对移动端开发者而言,PC端是个新场景,他们需要一套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其将移动应用以更低成本的方式迁移到PC场景,保证体验的一致性,并且解决开发者APP内商业及变现效率。

其次是流量主。诸如PC端的门户、大流量产品等,他们拥有大量的场景流量,但仅依靠PC原生商业变现效率不足。他们需要将PC流量改造成适配移动商业内容分发的场景,借助移动商业内容提升流量场景竞价。

再者是广告平台。他们需要建设PC场景的移动商业主标准化投放及归因通路能力,降低投放门槛,提升PC场景新增获客的商业转化效率。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应用宝凭一己之力就达成的事情。在应用宝业务负责人张沁晨看来,推动这样一个生态的建立,就是一个将“非共识”转变为“共识”的漫长过程。

当下,应用宝正经历从“闭门”到“开放”的转变——打破原有的“商店”模式,主动连接和改造更多场景,扮演“桥梁”的角色,让更多合作方加入,共同完善PC生态。

比如,应用宝已经在联合工信部等多方,推动PC端用户识别体系的标准化。应用宝也在与开发者共同探讨,基于在PC端产品适配的摸索与经验,形成一套行业公认的技术规范,降低开发者布局PC生态的门槛等。

有了开放的姿态和标准化的基础,应用宝才能更好地服务开发者,这也是生态繁荣的关键。对于开发者而言,独立开发PC客户端面临着“三座大山”:需要组建专门的PC开发团队、投入巨额预算用于PC端买量增长、探索并验证一套成熟的PC端商业模式。



开盘啦App为用户推荐腾讯应用宝电脑版解决方案

例如,理财软件“开盘啦”本身不做PC客户端,但其用户在电脑上交易的需求十分旺盛。于是,他们在官网提示用户可通过应用宝电脑版使用“开盘啦”,以极低的成本满足了用户的增量需求。使用应用宝的跨端方案,已然成为一个具备性价比的选择。

打造一款长青的产品

正当应用宝还在为打通PC生态的“最后一公里”而死磕时,一股席卷全球的AI技术浪潮汹涌而至。PC凭借其强大的算力、大尺寸的屏幕和天然的生产力场景,再次成为科技变革的舞台中心。

“我们看到了非常直接的信号。很多用户确实更愿意在电脑上和 AI 交互,”应用宝业务负责人张沁晨观察到,“目前跑得通的 AI 商业模式,比如写代码、做图,基本都依赖办公环境。这些服务在PC 上更能提供完整体验。”

AI探索初期,应用宝团队曾踩过一些“坑”,试图去修补大模型的缺陷,如增强模型的检索能力等。当他们辛苦做出技术方案后却发现,大模型自身迭代一次,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导致大家的工作“白干了”。

团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绝对不要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上做修补性工作,而应该选择一个与大模型发展平行的赛道。 即寻找关键场景,在场景中有效应用大模型能力,“这样的话,大模型的效果越好,你的产品效果就越好。“

做好“连接器”,便是应用宝选择的AI路径。“如果未来 AI 真的要成为通用助手、智能伙伴,它就必须广泛接入各类后端服务,很多环节需要真实履约,而我们愿意做好中间的串联。”张沁晨解释道。

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这种“连接器”的定位:

首先是端云结合,解决 AI 的成本和效率问题。纯云端AI成本高昂,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曾坦言,每天光是处理全球用户说的“你好”“谢谢”就要花费数千万美元。如果将简单高频的交互,交给PC本地的端侧模型处理,将复杂任务交给云端大模型,这种端云结合的路径,既能降低服务成本,又能实现更快响应。

其次是服务履约,打通 AI 的“最后一公里”。大模型可以理解“点一杯咖啡送到办公室”的指令,但目前还无法完成下单、支付和配送。这需要接入成熟的后端服务。应用宝可能的角色是成为 AI 意图和服务履约之间的桥梁,让指令能真正落地。

最后是工作流集成,降低 AI 的使用门槛。当前使用 AI 完成一个复杂任务,需要用户在多个不同应用间切换、操作,流程繁琐。应用宝也在尝试,将复杂的AI工作流变成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上手的简单操作。

应用宝近期与高通宣布的合作,正是这些愿景的初步落地。比如,依托高通骁龙最新AI PC的强大NPU算力,以及腾讯混元大模型的端侧能力,双方联合研发了一款“智能启动台”。

这个产品不再只依赖对话交互,而是通过“伴随式”AI设计,主动衔接用户需求与场景服务。例如,它可以将电脑文件按“出差发票”等主题自动聚类;当用户浏览发票时,能一键调用AI助手整理成报销单等。这就将传统的”我的电脑“文件资源管理器从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图标陈列界面,升级为一个能感知、会思考、主动服务的“AI版我的电脑”。

应用宝多年来深耕PC端,在无心插柳中为AI时代的到来做了准备。张沁晨提到,与纯工具类AI产品不同,应用宝拥有天然的用户和场景;与硬件厂商不同,它能直接触达海量的开发者和应用生态;更重要的是,应用宝理解PC,并具备打通PC与移动生态的跨端能力。

有复杂的供需关系,就会有分发的需求。张沁晨总结,应用宝的核心业务始终是“分发”,只是分发的对象和形式在不断进化。过去,它分发的是移动App(APK)。现在,它分发的是移动应用和PC应用的组合。未来,它将分发AI时代的服务和功能。这不再是传统货架式的分发,而将是一种全新的、更智能化的分发模式。

PC时代早期,是操作系统定义了人与机器的交互。AI时代,真正掌握未来的,或许不是那个最强大脑的单一模型,而是可能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上:如何让技术真正可用、好用,并形成一个能自我循环的商业生态。

正如当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消失,应用宝团队选择不放弃这个“老产品”,去追逐下一个风口,而是回归用户服务的本质,发现在PC场景下依然存在着大量未被满足的跨端使用需求。

他们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长期价值的道路——无论是与英特尔、微软、高通的深度合作,还是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从用户的核心需求出发,死磕底层技术,重构产品核心能力,重塑PC生态。

应用宝的PC长征,其实反映了腾讯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与产品哲学——打造“长青产品”。

无论是社交、工具类产品,还是游戏和内容平台,腾讯持续运营超过10年的产品多达数十款,像QQ、微信、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音乐、腾讯视频、应用宝、王者荣耀等一系列国民级产品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产品的共性在于,选定一个服务用户的领域,并深耕到底。

这种深耕不是固守旧模式,而是围绕用户核心需求,根据技术浪潮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持续迭代。始终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且与时俱进的服务,则是一款产品之所以为“长青”的关键。

在科技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胜者,也没有注定的败者。只有那些敢于在“非共识”道路上不断“死磕”的产品与团队,才可能不断穿越周期,实现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