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基辅记者会上聆听报道
乌克兰正经历着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任期内最严重的一场腐败丑闻。
基辅的权力中枢正弥漫着恐惧与不安,人们对后续事态的发展忐忑不已。
“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但最糟糕的是,我无法确定风暴是否已经平息,它或许仍在持续发酵,”一位要求匿名的亲政府乌克兰议员向《基辅独立报》透露。
“我建议总统立即采取严厉措施,清除身边的众多相关人员。”该议员补充道。
这场丑闻源于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的深入调查。该机构指控,泽连斯基的亲信提穆尔·明迪奇领导着一个团伙,通过能源建设与采购项目(其中包括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防御工程)收取巨额回扣并从事洗钱活动。
泽连斯基政府中另有数名官员亦牵涉案中,司法部长赫尔曼·哈卢申科与能源部长斯维特兰娜·格林丘克已因此被迫辞职。

(左起)司法部长赫尔曼·哈卢申科、电影制片人兼总统泽连斯基旗下“95区”制作公司合伙人提穆尔·明迪奇、能源部长斯维特兰娜·格林丘克均卷入了乌克兰当前的这场腐败丑闻。
对乌克兰而言,此时爆出丑闻可谓雪上加霜——该国正面临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最为严峻的冬季考验。
全国民众早已饱受长期断电之苦,而俄军对乌克兰民用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的攻击,不仅严重威胁电力供应,更危及燃气、供暖乃至供水系统。
在前线战场,俄罗斯在顿涅茨克州持续数年的缓慢推进,正威胁着要在未来数周之内吞噬战略要塞城市波克罗夫斯克。
当士兵与平民正在承受战争的无尽苦难之际,掌权者却在中饱私囊的消息赫然曝光,这迅速点燃了民众的强烈愤慨。
“这是苏联时期遗留的思维定式——掌权者总想着利用职权牟利,总想着窃取些什么。”
“这场战争将吞噬掉大多数积极、诚实、正直的人——而我们多数人恰恰正是如此。”军事志愿者玛丽亚·贝尔林斯卡在《乌克兰真理报》的一篇抨击性专栏中写道。
“想到总统的亲信们正在肆意挥霍我们的钱财——他们既要豢养情妇、购买豪车,又要耗费数以亿计的资金建造新的别墅——这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在基辅街头,类似的愤懑情绪随处可见。

2025年10月16日,乌克兰第152独立掷弹兵旅炮兵在顿涅茨克州波克罗夫斯克附近执行任务。

2025年11月5日,乌克兰基辅市因俄罗斯导弹袭击加剧导致能源基础设施受损,紧急断电持续进行,街道陷入黑暗。
“当乌克兰人每天必须忍受长达16小时断电的时候,他们却在忙着洗钱,”基辅学生伊丽莎白·德米多娃向《基辅独立报》表示。
“这完全令人无法接受。我认为这正是苏联遗留的心态——掌权者总想利用自己的地位去牟利,总想窃取些什么。”她补充道。
另一些人则将怒火径直指向了泽连斯基本人。尽管调查尚未公开点名所有涉案人员,但鉴于他与相关人士的密切关系,外界普遍认为他恐怕难辞其咎,无法全身而退。
“我们的总统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基辅导游叶夫根·马科夫斯基激动地向《基辅独立报》控诉。
尽管这场危机正将乌克兰领导层卷入巨大的漩涡,但调查本身却传递出了一丝微弱的乐观信号——这至少证明了该国的民主机制、调查体系和法律程序依然在有效运转。

2025年7月22日,乌克兰基辅,抗议者在集会中亮起手电筒并举着标语牌,反对一项限制反腐败机构独立性的法律。
“我衷心希望后续的行动能够证明我国的体制运转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的证明,就是让每一个腐败的败类都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非被愤怒的武装民众私下惩处。”
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之所以能够启动此次调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今年夏天爆发的民众大规模抗议——当时总统签署的一项法案,险些将摧毁包括该局在内的两个关键反腐败机构。
“倘若当时民众没有走上街头,这起刑事案件本来会被直接搁置。”24岁的抗议活动资深参与者柳博米尔·德米特里申向《基辅独立报》表示。
尽管此次政府最终被迫让步,恢复了这两个机构的运作,但在乌克兰短短33年的独立史中,人民为争取民主所付出的血泪代价比比皆是——从2014年的欧洲广场革命,到持续至今的抗俄斗争,便是其中最鲜明的例证。
“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觉醒过程——从最基本的个人生存层面,到逐渐认识到国家权力的真正源泉,其实是那些手持纸板标语进行抗议的民众,”乌克兰武装部队一位32岁的无人机操作员“建筑师”向《基辅独立报》坦言。
2025年7月22日,乌克兰基辅,抗议者在反对限制反腐败机构独立性的法律集会上亮起手电筒并高举标语牌。
“我衷心希望下一步的发展能证明我国的制度正在有效运作,而这种证明,就是让每一个腐败的败类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被愤怒的武装民众所惩处。”
人权律师、诺贝尔奖得主奥莱桑德拉·马特维丘克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上发文,将腐败比作癌症,此观点呼应了上述看法。
“癌症需要被发现,最好是在早期阶段。它是可以也应该被对抗的。鉴于最近的新闻,那些只是在诚实履行自身职责的人们所树立的榜样,让我感到温暖,”她说道,并补充:“所以和很多人一样,我不会放弃。”
基辅法官德尼·科瓦连科向《基辅独立报》坦言,尽管这些新闻“令我感到愤怒”,但民众不应因此偏离对抗俄罗斯的斗争主线。“我们必须聚焦于如何支援军队、如何筹集资金以及资金的流向,至于腐败问题,则应交由专门的机构去处理。”
但是,无论乌克兰的司法体系最终能否正常运转,许多人都在担忧,这场丑闻所造成的声誉损害,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平安归来”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塔拉斯·赫姆特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来自外国个人的捐助,因为他们明白“捐款的对象是士兵,而非这个国家”。
然而,他真正担忧的是西方政客们对此的反应。
“乌克兰的腐败问题总是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被提及,”他向《基诱独立报》表示。
“(倘若这引发了政治层面的负面反应)其后果将更为严重,因为它会显著降低伙伴国家对我国政府的信任——这非常糟糕。”
《基辅独立报》转而询问军事志愿者玛丽亚·贝尔林斯卡,她是否担忧这场丑闻会影响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
“我的观点很简单:欧洲必须继续支持乌克兰,否则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他们自己,届时他们就完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