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从港姐冠军到艺术家 67岁朱玲玲摄影30年 活出B面人生

从港姐冠军到艺术家 67岁朱玲玲摄影30年 活出B面人生

文章来源: 外滩 于 2025-11-02 07:20:1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从港姐冠军到艺术家 67岁朱玲玲摄影30年 活出B面人生

走过花团锦簇,路过繁华喧嚣,港姐传奇是罗朱玲玲的A面;沉浸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艺术家是她的B面。

大家熟悉的罗朱玲玲,是惊豔全场的港姐“双料冠军”,更是追求自我的一代传奇。如今,67岁的她穿梭在人群间,热情交谈,笑眼弯弯,依然那么活泼生动、充满能量。

曾经是港姐冠军的罗朱玲玲,追求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爱好,现在在上海开艺术展▼▼▼











罗朱玲玲的摄影艺术展《大自然之美与神话之境》在上海正式启幕。在上海蟠龙新天地的程祠故里,修复后的老宅保留着原有的骨架与脉络,砖雕与小青瓦延续着江南古韵,和镜头里的致美自然意境,相映成趣。

罗朱玲玲与满头银发的罗康瑞携手现身,两人默契地选择黑色中装。她一边俏皮地直呼天气炎热,一边看着悉心挑选的画面,兴奋于这些作品与空间碰撞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当天,姚祖辉及多位港姐代表等名流也纷纷到场,见证艺术表达。在致谢环节,罗朱玲玲最后特别提到了罗先生。她说,自己去非洲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时,感谢他一直陪伴在身边,好几个小时哪里也不能去。

台下的罗康瑞随即接过话,半认真半打趣:“不仅只能呆在车上,一动也不能动,还被要求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他接着补充,“等我退休了,就靠这些艺术作品养老了”全场宾客都会心笑了。

接受专访时,罗朱玲玲坦言,摄影是一种“自私的爱好”。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时候,她一个人出门拍照,再独自坐在电脑前做后期,常常忙到深夜。罗先生会忍不住喊:“你怎么还不睡?怎么比我还忙?”但对她而言,这些运用摄影师热情和直觉的时刻,恰恰最充实、最快乐。

  出生在缅甸,用摄影连接记忆和情感

进入程祠故里,迎面而来的是蒲甘古城的黄昏。雄伟的摩诃菩提寺与当地常见的红砖建筑佛塔错落,竖立于朦胧气息中,历史、灵性和土地在此融为一体。这是20多年前,罗朱玲玲扛着一堆很重的相机设备,爬到对面的另一座佛塔上面,才能拍下这个瞬间视角。而现在,这座佛塔已经不安全,无法再开放给游客。











在罗朱玲玲的镜头里, “千佛之都”蒲甘的佛塔群像,处在清晨的薄雾中,或者是落日的馀晖中,运用了多种层次的手法,散发着近似水墨画的意境,灿烂而辉煌。

缅甸对于罗朱玲玲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是她的故乡。上世纪50年代末,她出生于曼德勒,9岁时随父亲搬到香港。然而,2025年三月的缅甸大地震,震中距离昔日拍摄地仅百馀英里。蒲甘地区历史上曾经拥有上万座佛塔寺庙,如今仅存约 2200 座。灾难过后,众多佛塔坍塌、损毁的画面,令她痛心不已。

目睹这份遗产消逝,罗朱玲玲心怀悲悯,她将20年里自己记录的古城遗蹟摄影作品,分享给众人,帮助这些文明的修复之路。摄影,也成为她存储记忆,连接家乡情感的介质。

罗朱玲玲妈妈是缅甸人,她从小对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都不陌生。在她的回忆中,幼年时光总是欢乐而无忧。最难忘的是宗教节日,新年泼水节里,孩子们常常连续五天嬉水,沉浸在飞溅的水花中;点灯节来临,她又和伙伴在摇曳的烛火中,尽情玩乐。平时,长辈们常常讲述神明与精灵的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滋养了她的想象力,也悄然融入她的血脉。热带的气候、繁盛的植被与交替的晴雨,赋予了她活泼自在的天性。

18岁那年,罗朱玲玲摘得香港小姐冠军、与“最上镜小姐”奖项。镁光灯下,她的笑容带有超越镜头的感染力,彷彿身体里仍埋藏那永不结束的夏天。但是直到30岁,她才第一次有机会回到缅甸。1991年,她乘坐从香港飞往缅甸的第一架飞机,重返出生地。

罗朱玲玲记得很清楚,她带着人生中的第一部数码相机,乘坐热气球追日出,在伊洛瓦底江畔,定格于迷濛光线下的古建筑群。而在她的镜头里,村庄里的缅甸女性,辛苦而勤劳,甚至赤脚走在乡间路上;佛学修道院里的年轻的僧侣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盛大的节日里,整个河面上都洋溢着人们的热情和力量……

那里的气候、味道、生活,依然深植于心。

她感叹道,“注视它们,总让我反观自身的文化根脉。”此后,每隔两三年,她就会回去採风,在街边走走,吃自己喜欢的美食,聆听亲切的缅甸话。

  从港姐传奇,到细腻、严格的摄影师

这些古城的人文记录,在数十年后再看,依然震撼。但对于罗朱玲玲个人而言,绝美、有意境的花卉,才是她内心的最爱。

年轻的时候,她研习日式花道,为她的摄影作品在绚丽中增添了写意之美。开封菊花的傲然绽放、京都的红梅绚丽,加利福尼亚的秋日树影……都展现了罗朱玲玲活泼性格之外,作为艺术家细腻、沉静的那一面。











她最喜欢拍摄花卉的地方,是上海。她把上海当作第二个家,自从2008年和罗康瑞结婚后,经常会来到上海小住。在这里,大量的公园,路边的寻常花朵,都能给她灵感。辰山植物园中,她可以在不同时节发现心仪的花卉;而古猗园,则是她最喜欢去拍荷花的地方。

这次展览中,罗朱玲玲特别挑选了一幅绣球花作品:一隻绿燕尾蝶孤独徘徊,在上海的绣球花丛间寻觅拥抱。在她看来,拍摄花卉和花道一样,并不需要追求昂贵、珍稀的花材,能够于日常中发现不同的美和神韵,才见功底。而这也是罗朱玲玲务实的考量。她的时间并不多,需要在不同的城市地区,在短时间内,找到拍摄场地,并轻鬆进入。

身为名人,她也有困惑:每次出门拍照,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干扰诸多,她没有办法安静沉浸于拍摄。但在公园,这样的情况就很少发生。

摄影梦一直都在罗朱玲玲的心里。读书的时候,她学理工科,被教育用理性、逻辑去思考。刚刚做模特、港姐出道时,她就留意到摄影师的拍摄工作方式,默默开始观察。但是直到1994年,把最小的儿子霍启人送入小学,她才终于为自己每周留出2个小时,开始系统性学习摄影。

那一年,她结识了自己的老师,摄影大师陈绍文——他是香港中华摄影学会的成员,也是著名摄影师陈复礼的挚友。从此,每周上课的两个小时,成为了她最珍视的时光,几乎从不间断。这段师生情谊维繫了整整二十年,直到2014年陈绍文辞世。

在别人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摄影需要学习这么多年。罗朱玲玲喜欢琢磨技术,让它足够承载灵感,就只能日复一日,不断磨砺,反覆跟老师探讨。而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摄同一处花朵,经常会经历失败。“我经常要尝试好多次,而且一旦失败,那就只能等第二年再来拍,让我对下一年又充满期待。”

如果说日本艺术家蜷川石花的作品,是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绚烂。而罗朱玲玲热爱的花卉世界,则代表着她个人的宁静能量,让内心沉浸在平静的禅意之中。

  野外摄影,除了体力更重要的是脑力

自2011年,罗朱玲玲前往非洲,开始拍摄野生动物。和花卉不同,动物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偶遇,能否抓拍到心仪的照片,很大程度上也仰赖运气。因此,在每次开始行程之前,她都要做好周密规划:路线、设备、行程,都不能有疏漏。

她也坦言,体能是野外摄影的一种挑战。

全副武装,在非洲拍了5个多钟头,我的手都烫了,身体也很痛。

自然摄影表面看似从容,但在按下相机快门之前,她的脑海中早已完成无数决策。沉浸于这种状态时,时光总在不知不觉中飞逝。









她尤其喜欢英国摄影师尼克·勃兰特(Nick Brandt)——他曾经替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执导音乐视频,以静默而凝重的黑白风格著称。在罗朱玲玲看来,他的野生动物作品,“极具艺术性,将本来可能只是纪实的摄影提升到充满了表现力与震撼力的艺术高度。”

罗朱玲玲在草原拍摄时,也格外注重画面的艺术感。苍茫大地的壮美、天际流云的无常,大象穿过绿洲的悠游……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都被她收拢进作品中。

从惊豔众人的香港小姐到细腻、写意的摄影师;从被别人拍摄到做掌握镜头的主人,罗朱玲玲不仅是话题中心,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自然光影诗人。

  不畏惧衰老,但害怕“举不起相机”

自然、细腻、禅意。不追求拍摄材料的名贵,不完美中也依然可以找到宁静的能量。“我最喜欢大自然,花朵和动物都是自然的创作。”30年如一日,罗朱玲玲在不断的磨砺中,逐渐打磨出自己的美学。这种观念也延续到她的日常生活中,身为港姐“双料冠军”的她,却没什么偶像包袱,自然而强大。









在採访中,每每谈到尽兴处,罗朱玲玲便会快乐地大笑起来,眼睛弯起来,眼角的皱纹一起构成了她的大气、光彩。罗朱玲玲说,比起衰老,她更怕医美。但最担心的,“还是身体机能下降,让我没有办法长久抬起沉甸甸的相机和器材。”疫情那3年,她暂停了外出摄影。之后再拿起相机,第一天就发现胳膊痛得几乎抬不起来。

上个月,罗朱玲玲迎来自己67岁的生日。活动当天,朋友为她带来了生日蛋糕。有人提议,让罗朱玲玲和罗先生一起在蛋糕前合影,她当即爽朗拒绝:不要吧,搞得像我们结婚一样。当她需要忙着跟来宾们合影时,罗先生则拎着太太的包包,在一旁默默等着。他会跟人说:“都习惯了,这么多年都这样,大家直接忽略我,喜欢找她去拍照。”

走过花团锦簇,路过繁华喧嚣,港姐传奇是罗朱玲玲的A面;沉浸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艺术家是她的B面。众人都赞歎她是生活的大赢家,但或许,罗朱玲玲从来想的都是体验生命、和自由,而不是如何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习近平饮酒表情“痛苦”画面曝 韩国晚宴马格利酒爆红
如果登机牌上出现这4个令人畏惧的代码 要小心了
惊天一拥!手放哪裡?网络热议万斯拥抱柯克遗孀
上海老翁一屁股坐女乘客大腿 狂蹭偷摸 露诡异笑容
马斯克大胆预言!5年内手机、App全面消失




24小时讨论排行

撞死3岁华裔幼童的无照司机重罪全免,家属痛哭…
川普再爆猛料:习近平亲口保证 他任内绝不对台动武
联邦政府关门停摆之际,特朗普举办奢华万圣节派对
郑丽文说普京不是独裁者 美共和党大老:她可能做不久
俄军猛攻乌东重镇,乌克兰招架不住了
特朗普遭扎心3连问:普京为何不停火?他无视你吗?…
伏尸百万,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大屠杀模式
纽约“红潮”:33岁“社会主义市长”马姆达尼的惊天逆袭
“了不起的特朗普”花天酒地,4200万美国人却正挨饿
打脸“抛售美国” 三大因素 美债或创5年最强表现
川普受访:习近平与普京同样难缠 都不是好惹的
全世界静待美国最高法怎么判,特朗普又改口说"不去了"
习近平原不想跟高市早苗会谈 看到这事后态度大变
自封玉皇大帝 河南邪教头目敛500万 奸淫妇女10人
特朗普:习近平知道中国若侵台会有什么“后果”
纽约市长是他?左派菜鸟履历单薄 支持者也看不下去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从港姐冠军到艺术家 67岁朱玲玲摄影30年 活出B面人生

外滩 2025-11-02 07:20:12
从港姐冠军到艺术家 67岁朱玲玲摄影30年 活出B面人生

走过花团锦簇,路过繁华喧嚣,港姐传奇是罗朱玲玲的A面;沉浸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艺术家是她的B面。

大家熟悉的罗朱玲玲,是惊豔全场的港姐“双料冠军”,更是追求自我的一代传奇。如今,67岁的她穿梭在人群间,热情交谈,笑眼弯弯,依然那么活泼生动、充满能量。

曾经是港姐冠军的罗朱玲玲,追求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爱好,现在在上海开艺术展▼▼▼











罗朱玲玲的摄影艺术展《大自然之美与神话之境》在上海正式启幕。在上海蟠龙新天地的程祠故里,修复后的老宅保留着原有的骨架与脉络,砖雕与小青瓦延续着江南古韵,和镜头里的致美自然意境,相映成趣。

罗朱玲玲与满头银发的罗康瑞携手现身,两人默契地选择黑色中装。她一边俏皮地直呼天气炎热,一边看着悉心挑选的画面,兴奋于这些作品与空间碰撞出了完全不同的味道。当天,姚祖辉及多位港姐代表等名流也纷纷到场,见证艺术表达。在致谢环节,罗朱玲玲最后特别提到了罗先生。她说,自己去非洲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时,感谢他一直陪伴在身边,好几个小时哪里也不能去。

台下的罗康瑞随即接过话,半认真半打趣:“不仅只能呆在车上,一动也不能动,还被要求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他接着补充,“等我退休了,就靠这些艺术作品养老了”全场宾客都会心笑了。

接受专访时,罗朱玲玲坦言,摄影是一种“自私的爱好”。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时候,她一个人出门拍照,再独自坐在电脑前做后期,常常忙到深夜。罗先生会忍不住喊:“你怎么还不睡?怎么比我还忙?”但对她而言,这些运用摄影师热情和直觉的时刻,恰恰最充实、最快乐。

  出生在缅甸,用摄影连接记忆和情感

进入程祠故里,迎面而来的是蒲甘古城的黄昏。雄伟的摩诃菩提寺与当地常见的红砖建筑佛塔错落,竖立于朦胧气息中,历史、灵性和土地在此融为一体。这是20多年前,罗朱玲玲扛着一堆很重的相机设备,爬到对面的另一座佛塔上面,才能拍下这个瞬间视角。而现在,这座佛塔已经不安全,无法再开放给游客。











在罗朱玲玲的镜头里, “千佛之都”蒲甘的佛塔群像,处在清晨的薄雾中,或者是落日的馀晖中,运用了多种层次的手法,散发着近似水墨画的意境,灿烂而辉煌。

缅甸对于罗朱玲玲有着特殊的情感,这是她的故乡。上世纪50年代末,她出生于曼德勒,9岁时随父亲搬到香港。然而,2025年三月的缅甸大地震,震中距离昔日拍摄地仅百馀英里。蒲甘地区历史上曾经拥有上万座佛塔寺庙,如今仅存约 2200 座。灾难过后,众多佛塔坍塌、损毁的画面,令她痛心不已。

目睹这份遗产消逝,罗朱玲玲心怀悲悯,她将20年里自己记录的古城遗蹟摄影作品,分享给众人,帮助这些文明的修复之路。摄影,也成为她存储记忆,连接家乡情感的介质。

罗朱玲玲妈妈是缅甸人,她从小对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都不陌生。在她的回忆中,幼年时光总是欢乐而无忧。最难忘的是宗教节日,新年泼水节里,孩子们常常连续五天嬉水,沉浸在飞溅的水花中;点灯节来临,她又和伙伴在摇曳的烛火中,尽情玩乐。平时,长辈们常常讲述神明与精灵的传说,这些古老的故事滋养了她的想象力,也悄然融入她的血脉。热带的气候、繁盛的植被与交替的晴雨,赋予了她活泼自在的天性。

18岁那年,罗朱玲玲摘得香港小姐冠军、与“最上镜小姐”奖项。镁光灯下,她的笑容带有超越镜头的感染力,彷彿身体里仍埋藏那永不结束的夏天。但是直到30岁,她才第一次有机会回到缅甸。1991年,她乘坐从香港飞往缅甸的第一架飞机,重返出生地。

罗朱玲玲记得很清楚,她带着人生中的第一部数码相机,乘坐热气球追日出,在伊洛瓦底江畔,定格于迷濛光线下的古建筑群。而在她的镜头里,村庄里的缅甸女性,辛苦而勤劳,甚至赤脚走在乡间路上;佛学修道院里的年轻的僧侣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盛大的节日里,整个河面上都洋溢着人们的热情和力量……

那里的气候、味道、生活,依然深植于心。

她感叹道,“注视它们,总让我反观自身的文化根脉。”此后,每隔两三年,她就会回去採风,在街边走走,吃自己喜欢的美食,聆听亲切的缅甸话。

  从港姐传奇,到细腻、严格的摄影师

这些古城的人文记录,在数十年后再看,依然震撼。但对于罗朱玲玲个人而言,绝美、有意境的花卉,才是她内心的最爱。

年轻的时候,她研习日式花道,为她的摄影作品在绚丽中增添了写意之美。开封菊花的傲然绽放、京都的红梅绚丽,加利福尼亚的秋日树影……都展现了罗朱玲玲活泼性格之外,作为艺术家细腻、沉静的那一面。











她最喜欢拍摄花卉的地方,是上海。她把上海当作第二个家,自从2008年和罗康瑞结婚后,经常会来到上海小住。在这里,大量的公园,路边的寻常花朵,都能给她灵感。辰山植物园中,她可以在不同时节发现心仪的花卉;而古猗园,则是她最喜欢去拍荷花的地方。

这次展览中,罗朱玲玲特别挑选了一幅绣球花作品:一隻绿燕尾蝶孤独徘徊,在上海的绣球花丛间寻觅拥抱。在她看来,拍摄花卉和花道一样,并不需要追求昂贵、珍稀的花材,能够于日常中发现不同的美和神韵,才见功底。而这也是罗朱玲玲务实的考量。她的时间并不多,需要在不同的城市地区,在短时间内,找到拍摄场地,并轻鬆进入。

身为名人,她也有困惑:每次出门拍照,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干扰诸多,她没有办法安静沉浸于拍摄。但在公园,这样的情况就很少发生。

摄影梦一直都在罗朱玲玲的心里。读书的时候,她学理工科,被教育用理性、逻辑去思考。刚刚做模特、港姐出道时,她就留意到摄影师的拍摄工作方式,默默开始观察。但是直到1994年,把最小的儿子霍启人送入小学,她才终于为自己每周留出2个小时,开始系统性学习摄影。

那一年,她结识了自己的老师,摄影大师陈绍文——他是香港中华摄影学会的成员,也是著名摄影师陈复礼的挚友。从此,每周上课的两个小时,成为了她最珍视的时光,几乎从不间断。这段师生情谊维繫了整整二十年,直到2014年陈绍文辞世。

在别人看来很难理解,为什么摄影需要学习这么多年。罗朱玲玲喜欢琢磨技术,让它足够承载灵感,就只能日复一日,不断磨砺,反覆跟老师探讨。而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摄同一处花朵,经常会经历失败。“我经常要尝试好多次,而且一旦失败,那就只能等第二年再来拍,让我对下一年又充满期待。”

如果说日本艺术家蜷川石花的作品,是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绚烂。而罗朱玲玲热爱的花卉世界,则代表着她个人的宁静能量,让内心沉浸在平静的禅意之中。

  野外摄影,除了体力更重要的是脑力

自2011年,罗朱玲玲前往非洲,开始拍摄野生动物。和花卉不同,动物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偶遇,能否抓拍到心仪的照片,很大程度上也仰赖运气。因此,在每次开始行程之前,她都要做好周密规划:路线、设备、行程,都不能有疏漏。

她也坦言,体能是野外摄影的一种挑战。

全副武装,在非洲拍了5个多钟头,我的手都烫了,身体也很痛。

自然摄影表面看似从容,但在按下相机快门之前,她的脑海中早已完成无数决策。沉浸于这种状态时,时光总在不知不觉中飞逝。









她尤其喜欢英国摄影师尼克·勃兰特(Nick Brandt)——他曾经替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执导音乐视频,以静默而凝重的黑白风格著称。在罗朱玲玲看来,他的野生动物作品,“极具艺术性,将本来可能只是纪实的摄影提升到充满了表现力与震撼力的艺术高度。”

罗朱玲玲在草原拍摄时,也格外注重画面的艺术感。苍茫大地的壮美、天际流云的无常,大象穿过绿洲的悠游……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都被她收拢进作品中。

从惊豔众人的香港小姐到细腻、写意的摄影师;从被别人拍摄到做掌握镜头的主人,罗朱玲玲不仅是话题中心,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自然光影诗人。

  不畏惧衰老,但害怕“举不起相机”

自然、细腻、禅意。不追求拍摄材料的名贵,不完美中也依然可以找到宁静的能量。“我最喜欢大自然,花朵和动物都是自然的创作。”30年如一日,罗朱玲玲在不断的磨砺中,逐渐打磨出自己的美学。这种观念也延续到她的日常生活中,身为港姐“双料冠军”的她,却没什么偶像包袱,自然而强大。









在採访中,每每谈到尽兴处,罗朱玲玲便会快乐地大笑起来,眼睛弯起来,眼角的皱纹一起构成了她的大气、光彩。罗朱玲玲说,比起衰老,她更怕医美。但最担心的,“还是身体机能下降,让我没有办法长久抬起沉甸甸的相机和器材。”疫情那3年,她暂停了外出摄影。之后再拿起相机,第一天就发现胳膊痛得几乎抬不起来。

上个月,罗朱玲玲迎来自己67岁的生日。活动当天,朋友为她带来了生日蛋糕。有人提议,让罗朱玲玲和罗先生一起在蛋糕前合影,她当即爽朗拒绝:不要吧,搞得像我们结婚一样。当她需要忙着跟来宾们合影时,罗先生则拎着太太的包包,在一旁默默等着。他会跟人说:“都习惯了,这么多年都这样,大家直接忽略我,喜欢找她去拍照。”

走过花团锦簇,路过繁华喧嚣,港姐传奇是罗朱玲玲的A面;沉浸自我,用30年打磨摄影,艺术家是她的B面。众人都赞歎她是生活的大赢家,但或许,罗朱玲玲从来想的都是体验生命、和自由,而不是如何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