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广州地铁,是一个知名梗。
至今不知道是何物种的“地铁吉祥物”、声名远扬的“地狱3号线”、数不清的禁止标志构成了独特的“广州十八禁”……对这座城市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地铁是每天相伴的重要“搭子”。
截至2025年9月底,广州地铁运营里程位列全国第三。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广州人口总规模超2200万,而地铁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220.2万人次。在广州,超半数的人都离不开地铁。
也因此,对于“地下”玩法的探索,广州一直走在前列。
不久前,广州地铁陈家祠站的换乘通道完成了一次进化。以往出现在闸机外、地下通道里等站外区域的生鲜店、咖啡店们搬进了站内的换乘通道。人不出站,就能在地铁站内买菜、买水果、喝咖啡……累了甚至能坐下来歇歇脚。
“地面citywalk”尚且要看天公的脸色,“地下citywalk”似乎是更适合怕累星人的进阶玩法。
咖啡生鲜便利店“进站”,换乘路上能叹啡?
在地铁站内换乘通道行走时,你有想象过在这里可以买早餐、喝咖啡、带一束花甚至是选购衣服吗?
现在的陈家祠站内换乘通道有卖生鲜的“流动百千万·地铁优鲜购”,也有打工“续命剂”的瑞幸咖啡、7-11小食堂,还有谭木匠、浅浅秀服饰、发夹娃娃机等11家商铺,已经是能满足“早咖啡提神、午便当续能、晚生鲜归家”的全时段消费链了。
图源广州地铁
其中,“流动百千万·地铁优鲜购”生鲜门店是最早规划的项目。
早在去年3月,广州地铁集团就依托自身在运营里程、日均客流等方面的优势,联合相关企业完成了该生鲜品牌的打造。截至2025年7月,已经在番禺广场、万胜围等12个站点设立15个实体店,展销来自全国10省46县超250款特色农产品。
在陈家祠这家“优先购”里,就有一部分来自广东帮扶地区的蔬菜水果、优质粮油、中草药材等助农产品。
图源中国广州发布
比起在地铁站买菜,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在地铁买水买咖啡。
便利店、连锁咖啡店其实都是地铁站老熟人,陈家祠站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它们从闸机外搬进了站内换乘的通道里。
事实上,换乘通道或许才是最适合放置这些“店”的地方——试想一下,打工人在上班路上带杯咖啡、新鞋磨脚买张创可贴……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广州地铁车站商业中,93.9%的顾客选择在地铁站厅内消费的原因是顺路、节省时间;近半的乘客认为地铁站厅商业最大的存在价值也在于顺路、方便、节省时间。
在换乘的必经之路上,打工人可以顺手完成一些生活用品的消费。节约时间的同时,对地铁也不只有“拥挤”这一负面感受了。
图源中国广州发布
直通商场,citywalk从地铁开始
夏天越来越长,地铁直通商圈的地下citywalk,对市民和游客来说都是一种体感上更舒适的玩法。
在上海,打浦桥站的日月光中心是上海首个与地铁无缝衔接的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站厅直达商场;
在南京,坐落在“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站拥有约24个出口,与多家大型商场连通;
在无锡,三阳广场站拥有27个出入口,是全国之最,该站点500米范围内的建筑地面地下连成一片;
而在一年要过10个月夏天的广州,体育西路、体育中心和石牌桥三站将整个天河路商圈黏在一起,只要熟悉地下通道的走法,不出地面就能在天河城、正佳广场、天环广场、万菱汇、太古汇等多个商场之间穿梭。
走出地铁,逛完地铁通道商业,也许你会发现终点不是通往地面的出口,而是一个大型商场。
小红书@时尚天河/@文豪甜犬
有空调、不淋雨就可以到商场开逛,今天去哪逛的答案,可能就是“地铁直达”。在小某书,“地铁直达”与“周末去哪逛”关联极强,甚至还有博主专门盘点地铁直通商场清单。
除了购物,还有文化活动。长长的地下通道是天然的展览场所。今年8月14日,第十三届国际听障摄影展就在广州地铁石围塘站开展,共计展出92幅作品,该摄影展已经连续六年将地铁站用作摄影展厅了。
第十三届国际听障摄影展在广州地铁石围塘站展出,图源广州地铁
在粤港澳大湾区,地下citywalk玩得最溜的,当数港铁。
港铁历史悠久,第一条线路东铁线,在1910年10月1日就开始运营,也是国际地铁联盟(CoMET)成员之一,此外,它还是全球为数不多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港铁盈利的商业模式是在开发地铁的同时,运作相关的土地和物业,其中地铁商业是香港铁路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
小红书@香港旅游发展局/@TheSS
香港铁路打造过许多地铁商业,比如圆方ELEMENTS,不仅依靠港铁九龙站,而且奢侈品扎堆聚集。此外,还有位于东铁线、屯马线交汇处的大围站的社区商业围方The
Wai。
近十几年来,港铁还参与了北京、深圳、杭州、成都、郑州等城市的地铁运营商业开发,港铁模式持续为各个城市的地铁经营带来新思路。
地铁通道商业还有哪些可能性?
其实在广州陈家祠站之前,就已经有国内城市将菜市场开进地铁站,比如武汉百大鲜生洪广市集。
百大鲜生洪广市集位于武汉地铁洪山广场站B口,占地约4000平方米,有一百多个农贸经营摊位,主营蔬菜、鲜肉、水产、熟食等,这也是武汉首个开在地铁站里的菜市场。
图源武汉地铁
你以为菜市场已经是最大胆的尝试了吗?实际上,国内不少城市已经把“地下铁经济”放在了城市商业规划的蓝图上,与不同的品牌、合作单位,一同探寻地铁通道商业的更多可能性了。
比如MUJI无印良品就利用上海兴业太古汇的地铁区域,打造了一家“可持续概念店”。
原本地铁通道的开发一般是“通道+两侧店铺”,而MUJI将整家品牌店排列在地铁通道两侧,以柱子为区隔,进行“单元化”的品类划分。这样既保留了地铁通道的职能,又保证顾客能获得清晰且舒适的购物体验。
小红书@兴业太古汇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外,会发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地铁商业突破了“便利消费”的单一维度,更早地融入了城市生活的肌理。
早在1927年,日本乃至亚洲的第一条现代地铁线在东京开通,“世界首家交通枢纽百货店”日本阪急梅田百货店铺也在两年后建成。
近百年来,日本轨道交通与周边商业形成了一体化,这也成了日本商业的一大特色。
小红书@東京的小店
原本是为了“让乘客在等车时解决一顿饭”的面馆,登上了不少赴日旅游网友的打卡清单。必不可少的还有秋叶原地铁站的“两件套”:牛奶铺的新鲜牛奶,泡芙店的脆皮泡芙。
牛奶铺和泡芙店,小红书@房东
在韩国地铁站里,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更是常见。出了站也有售卖衣服、饰品、书籍等各种物品的地下商业街,比较有名的是江南站和高速客运站的地下商业街。
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城市,地铁通道早已跳出交通枢纽的单一定义,承载着探索城市空间的愿望,更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微型舞台。
如今,国内各个城市的地铁不断进阶:有的在打造便民服务,减少人们通勤的负担;有的在尝试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让通道里多一些城市的温度;还有的在探索利用城市的消费来助农帮扶……
未来,我国的地铁商业也必将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的重点,当然是“人的需求”。只有以人为本,从市民大众的实际消费场景出发,将地铁通道从“路过的地方”变成“人们愿意停留的空间”,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城市通勤生活的便利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