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文章来源: 南风窗 于 2025-10-16 21:04:3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原本只是一次没有引起关注的签证政策调整,却突然在近2个月后,引爆了社交媒体。

9月底,网上出现大量短视频,标题大多是“印度人盯上K签证”“外国人要来抢中国人的饭碗”等,视频配着急促的音乐与醒目的字幕,评论区的疑问此起彼伏:“国内理工科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了,国家还要把门打开给外国人?”

类似的争论接连出现,成了国庆期间的热搜话题。一些AI视频里,长着南亚长相的人,在拥挤的高铁站排起了长队,正等着领取K签入境。一时间,“印度人偷家”的说辞,在各路自媒体和网友口中传开。

让舆论沸腾的,是国务院新增的一项K类签证。

8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关于K签的内容很简短:“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签证的类别和签发节选/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记者会上,相关部门解释称,K签面向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持K签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

此事原本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注意,却在海外(尤其是印度)掀起热议。《印度时报》称,这一举措可能为印度科技企业开辟新通道;印度《明特报》则评论说,中国在科技人才竞争中“正试图重写游戏规则”。

客观来看,K签证只是签证体系的一次调整。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它显然是一种信号:过去20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数以百万计的理工科毕业生前往欧美深造并长期定居。而如今,这个全球最大的科技应用市场,开始尝试逆转方向,从“送出去”转向“请进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魏华颖告诉南风窗:“这是国家层面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信号。”



10月14日,青岛机场边检站证研室内,移民管理警察通过光学仪器进行签证核查/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但这也引出一连串令公众焦虑的话题:中国的科技人才,到底缺不缺?我们为什么又需要引进青年科技人才?

魏华颖说:“公众更深层的焦虑,其实源于人才供需错配与社会分层。”

01

全球抢人大战

人才流向,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格局。

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科技人才,一直是各国手中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研究指出,掌握领先人才的国家,在相应技术领域维持领先的概率要高出其他国家17倍。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早期受益者。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统计显示,2019年《福布斯》人工智能50强中,有2/3的企业至少有一位移民创始人;《财富》500强中,有223家企业与移民背景有关。《硅谷指数2025》也显示,如今硅谷地区41%的居民为外国出生,在科技行业中,这一比例高达66%。



美国机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前20%)的主要原籍国

支撑这套体系的,是美国1990年确立的H-1B签证。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约六成H-1B获批者从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工作。这一制度让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了强大吸力。

然而,现在这种开放正在被削弱。2025年9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企业申请H-1B签证的费用将从数千美元上调至10万美元,并调整抽签机制,按工资水平分配名额。特朗普解释称,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并在记者会上说:“如果企业不愿付出10万美元,那就雇美国人。”

这一政策在科技行业引发震动。美联社报道指出,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是H-1B制度的主要受益者。新政迫使它们削减外籍招聘计划,并提醒持签员工谨慎出境,“因为重新入境可能变得困难”。

与此同时,美国国土安全部还在5月撤销了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项目资质,导致6800名学生的身份受影响。此外,英国《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尤其是职业起步阶段的年轻科研人员。



美国国土安全部在5月撤销了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项目资质,导致6800名学生的身份受影响

美国的收紧政策,意外制造了一个“人才真空期”。乔治敦大学分析师雅各布·费尔德戈伊斯指出,美国的摇摆,“为其他国家留下了窗口期”,只要及时行动,就可能承接这一波高技能流动。

机会很快被看见。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设立约5亿欧元科研激励基金,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法国拨款1.13亿美元,用于吸引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赴法工作;澳大利亚科学院推出“全球人才吸引计划”,为国家重点领域的科学家提供签证加速、搬迁补贴与研究经费;韩国总统办公室则要求,相关部门“抓住美国政策调整的机会”,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赴韩。

各国如此投入,不仅是经济需要,更是出于安全焦虑。AI、半导体、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是人。人才流失就意味着竞争力流失,这是各国在地缘政治竞争下的共识。

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的紧迫感更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2023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全球人才竞争力前20位,几乎都被发达国家占据,中国位列第40位,被列入“人才冠军组”,但与欧美仍有明显差距。



从左到右分别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毕业后工作的取向

如今,随着“抢人大战”进入下半场,中国的身影开始出现。2025年推出的K签证,正是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诞生的。

魏华颖告诉南风窗,K签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人才战略正在从“项目式引进”转向“制度化吸纳”。

02

过剩与短缺

反观国内,“人才过剩”的话题,却一再被推上热搜。短视频平台上,硕士送外卖、博士做保安、程序员回乡种地的报道不时出现。评论区里总有人感叹:我们是不是培养了太多“无用的高学历”?但另一边,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基础科研的招聘信息又在不断扩张,企业喊缺人、研究所喊缺人。

这种“过剩”与“短缺”的并存,成了当下中国人才版图最鲜明的特征。

公众关于“人才过剩”的认知,最直接的源头在于,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越来越多。2025届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但相当比例的年轻人徘徊在待业、灵活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之间。

冰火两重天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却在不断发布招聘需求。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也曾在2021年指出,中国AI高端人才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顶端稀缺、腰部拥挤,成了当下中国人才结构的真实写照。

科技人才因何稀缺?一方面,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导致了供需失衡。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留不住人。

经合组织(OECD)在2025年发布的《国际学生流动主要趋势》简报显示,2014年至2022年间,OECD国家接收的国际学生从300万增至460多万,其中约三成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中国与印度贡献了其中的1/3。庞大的教育体系,造就了数量可观的理工科人才,但他们的主要流向依旧是“出国深造”。对许多年轻人而言,科研与未来,似乎更容易在海外实现。

这种观念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留学”意味着一次彻底的机会。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的人大多怀着改变命运的渴望。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近30万人,回国者不到1/3。大量学者在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扎根,也让中国在高端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上,长期处于“缺席”状态。



9月1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国留学生在晚会上表演舞蹈/新华社发(张娜摄)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单向外流”。国家层面的反思,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的升级,“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启动,资源与政策集中向重点高校和实验室倾斜。

科研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海归学者回国任教、建组、办实验室,他们成为中国科研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但这并没有带来结构的平衡。

03

高端满意,基层困境

人们逐渐意识到,单靠“海归潮”,并不足以支撑持续的创新体系。要形成开放的人才生态,中国需要一种能吸引全球科研力量、鼓励国际流动的制度化机制。

2013年实施的R签证制度,正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它面向“高层次外国人才”,提供最长十年、多次入境的居留资格,并允许配偶、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推出本地配套措施:提供人才公寓,在子女教育、公立学校入学、居住证落户、税收优惠等方面给出便利。



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老村44栋,安居乐寓公司的管理员在整理床铺/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这些努力带来了可观的成效。深圳、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人才生态,具备“一站式签证服务、国际社区与产业集群”的综合模式。华为、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全球研发、国内转化”的模式,也为国际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合作与回流的机会。

然而,制度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超过80%的外籍专家,集中在北上深杭等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难以留人。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2023年中国共发放居留许可71.2万份,其中工作类占33%,学习类占29%。被认定为“长期专家”的不足一半,多数外籍人员停留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9月15日,上海移民管理警察帮助俄罗斯籍旅客完成入境卡填写/新华社记者唐斯琦摄

魏华颖教授指出,在华外籍人才总体体验呈现“高端满意、基层困境”的分化特征。在顶尖高校与大型企业,外籍人才享有相对优越的科研条件与待遇;但在地方机构或中小企业,他们常面临语言障碍、事务性工作繁琐、生活适配难等问题。这表明,中国的“引才制度”已较为成熟,但“留才环境”仍需完善。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留才能力”仍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9》,全球前100个城市中,中国大陆仅有7座城市上榜,且排名普遍靠后。要想真正提高国际人才吸引力,仅靠优惠政策并不够,更需要制度的灵活性与信任度。

在这种背景下,K签证的推出显得更有针对性。与R签证主要面向成熟专家不同,K签证聚焦年轻科研人才,尤其是刚从全球名校毕业、具备潜力但尚未被主流体系吸纳的研究者。它降低了申请门槛,弱化雇主绑定,给予更高的流动自由度。

这种设计,既能补充科研体系的年轻力量,也能让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更灵活的位置。

04

公众焦虑与政策边界

K签正式实施前,社交媒体上最先被点燃的,不是政策解读,而是大众疑问:“一大批印度人要来中国了吗?”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十年,美国的H-1B签证几乎被印度人占据七成。对数以万计的年轻程序员而言,H-1B是进入硅谷的通行证,也是阶层跃迁的希望。但今年,美国政府将申请费用提高至十万美元,同时收紧配额与审查程序,这条通道被突然堵塞。印度的理工科人才开始寻找新的落脚地——日本、阿联酋等都在其视野之中,中国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就在9月,日本宣布计划引进5万名印度工程师,以填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缺口。消息一出,舆论立刻分裂。在大阪、北海道等地,出现了反对移民的游行队伍,“移民NO”的标语出现在街头。



日本出现了反对移民的游行队伍

与日本类似的情绪波动,很快在中国的舆论场上蔓延开来。有人担心印度青年会挤占本土就业机会;有人忧虑会出现“假身份”“学历造假”“扰乱治安”等风险。也有人质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不宽松的当下,这项政策是否会加剧焦虑。

“公众更深层的焦虑,其实源于人才供需错配与社会分层。”魏华颖教授分析说。高端科技岗位的稀缺,导致本土精英外流;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限制流动”,而是“提高吸纳”。通过提升产业升级速度、改善教育与再培训体系,让人才流动成为互补而非对立的过程。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解决高端科技岗位问题,不是“限制流动”,而是“提高吸纳”/AI制图(诺言)

事实上,类似的争议几乎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曾出现过。美国的H-1B、日本的“高端专业人才签证”、英国的“全球人才计划”,都在开放与防范之间摇摆。任何国家在扩大人才通道时,都必须重新界定“谁能来”“谁不能来”。

如何平衡安全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劳动规则与社会认同,这些都是现实而复杂的考题。

05

如何留才?

开放并不意味着“抢饭碗”。

OECD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25个成员国的移民创业活动创造了超过39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增长的15%。这意味着,外来人才不仅能补充劳动力,更可能重塑一个国家的创新生态。

另一方面,即便K签落地,也并不意味着会出现大规模的印度人才流入。绝大多数出国发展的印度知识精英都能流利使用英语,却不会说中文。语言障碍与文化距离,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欧美、澳大利亚或中东,而非相对陌生的中国。

真正的挑战,并不在“能不能进来”,而在“能不能留下”。魏华颖教授指出,中国早期的引才政策大多依赖“补贴逻辑”——高薪、住房、项目、科研经费,短期吸引力强,却难以形成长期黏性,导致一些地方陷入“高价挖人—流失—再挖”的循环。



9月28日,两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练习帽子技巧/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相比之下,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来自制度层面的吸引,比如科研管理透明、职称体系合理、社会环境包容、法律与居留政策稳定。

签证只是入口,留下才是目的。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仅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远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的比例。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已居世界第二,但外籍科研人员在科研体系中的比例依然偏低。

因此,K签的真正考验,并不在政策出台的当天,而在若干年后,那些被吸引来的年轻科研人才,是否真的选择留下、创业,为中国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科研人员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中国拥有庞大的本土人才储备,短期内不大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依赖大规模移民,但如果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也将显著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K签证既是对外的姿态,也对内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重新思考:在全球人才流动重新洗牌的当下,我们究竟准备好了怎样的开放?我们如何引领未来?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6天前,全球又见证了一场“郁金香泡沫”的破裂
黄仁勋女儿直播亮相,聊了具身智能
16岁女孩治疗12天后去世,官方回应
“我爱希特勒!”…青年共和党领袖群聊遭曝光
宗馥莉的任性妄为,正在毁掉娃哈哈




24小时讨论排行

青年共和党领袖丑恶群聊曝光 万斯:他们还是孩子
黄仁勋:伤害中国的事,往往更严重伤害美国
“钱学森之后就是我”,北京公园话痨大爷火了
王毅见黑石集团董座:中美 “脱钩断链”不是理性选择
比索继续遭抛售,“阿根廷人相信,美国来救也没用”
“从修订教科书开始,我们正实践俄思想上去殖民化”
比索继续遭抛售 阿根廷人相信美国来救也没用
荷兰“接管”安世内幕曝光:已谋划数年之久!
中国大V反智言论愈发猛烈,世界人民都笑了
德总理:欧洲需要统一证交所 避免沦为美国附庸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去世,任内曾到访卢沟桥
这张卡脖子的稀土牌,习近平是否打过头?
美委紧张时刻,美军南方司令部司令司令突然辞职
首艘美国船只被罚446万元 航运公司想方设法规避
26岁女模被骗到缅甸园区 业绩不达标遭活摘器官惨死
南加大中国博士生被控鸡奸、强奸等8项重罪指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南风窗 2025-10-16 21:04:35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原本只是一次没有引起关注的签证政策调整,却突然在近2个月后,引爆了社交媒体。

9月底,网上出现大量短视频,标题大多是“印度人盯上K签证”“外国人要来抢中国人的饭碗”等,视频配着急促的音乐与醒目的字幕,评论区的疑问此起彼伏:“国内理工科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了,国家还要把门打开给外国人?”

类似的争论接连出现,成了国庆期间的热搜话题。一些AI视频里,长着南亚长相的人,在拥挤的高铁站排起了长队,正等着领取K签入境。一时间,“印度人偷家”的说辞,在各路自媒体和网友口中传开。

让舆论沸腾的,是国务院新增的一项K类签证。

8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公布,关于K签的内容很简短:“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签证的类别和签发节选/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记者会上,相关部门解释称,K签面向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持K签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

此事原本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注意,却在海外(尤其是印度)掀起热议。《印度时报》称,这一举措可能为印度科技企业开辟新通道;印度《明特报》则评论说,中国在科技人才竞争中“正试图重写游戏规则”。

客观来看,K签证只是签证体系的一次调整。但在更大的背景下,它显然是一种信号:过去20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数以百万计的理工科毕业生前往欧美深造并长期定居。而如今,这个全球最大的科技应用市场,开始尝试逆转方向,从“送出去”转向“请进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魏华颖告诉南风窗:“这是国家层面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的信号。”



10月14日,青岛机场边检站证研室内,移民管理警察通过光学仪器进行签证核查/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但这也引出一连串令公众焦虑的话题:中国的科技人才,到底缺不缺?我们为什么又需要引进青年科技人才?

魏华颖说:“公众更深层的焦虑,其实源于人才供需错配与社会分层。”

01

全球抢人大战

人才流向,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格局。

人才,尤其是高技能科技人才,一直是各国手中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研究指出,掌握领先人才的国家,在相应技术领域维持领先的概率要高出其他国家17倍。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早期受益者。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统计显示,2019年《福布斯》人工智能50强中,有2/3的企业至少有一位移民创始人;《财富》500强中,有223家企业与移民背景有关。《硅谷指数2025》也显示,如今硅谷地区41%的居民为外国出生,在科技行业中,这一比例高达66%。



美国机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前20%)的主要原籍国

支撑这套体系的,是美国1990年确立的H-1B签证。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约六成H-1B获批者从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工作。这一制度让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了强大吸力。

然而,现在这种开放正在被削弱。2025年9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企业申请H-1B签证的费用将从数千美元上调至10万美元,并调整抽签机制,按工资水平分配名额。特朗普解释称,这一举措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并在记者会上说:“如果企业不愿付出10万美元,那就雇美国人。”

这一政策在科技行业引发震动。美联社报道指出,亚马逊、微软、谷歌等是H-1B制度的主要受益者。新政迫使它们削减外籍招聘计划,并提醒持签员工谨慎出境,“因为重新入境可能变得困难”。

与此同时,美国国土安全部还在5月撤销了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项目资质,导致6800名学生的身份受影响。此外,英国《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尤其是职业起步阶段的年轻科研人员。



美国国土安全部在5月撤销了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项目资质,导致6800名学生的身份受影响

美国的收紧政策,意外制造了一个“人才真空期”。乔治敦大学分析师雅各布·费尔德戈伊斯指出,美国的摇摆,“为其他国家留下了窗口期”,只要及时行动,就可能承接这一波高技能流动。

机会很快被看见。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25年至2027年间设立约5亿欧元科研激励基金,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法国拨款1.13亿美元,用于吸引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赴法工作;澳大利亚科学院推出“全球人才吸引计划”,为国家重点领域的科学家提供签证加速、搬迁补贴与研究经费;韩国总统办公室则要求,相关部门“抓住美国政策调整的机会”,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赴韩。

各国如此投入,不仅是经济需要,更是出于安全焦虑。AI、半导体、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是人。人才流失就意味着竞争力流失,这是各国在地缘政治竞争下的共识。

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的紧迫感更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2023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全球人才竞争力前20位,几乎都被发达国家占据,中国位列第40位,被列入“人才冠军组”,但与欧美仍有明显差距。



从左到右分别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毕业后工作的取向

如今,随着“抢人大战”进入下半场,中国的身影开始出现。2025年推出的K签证,正是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诞生的。

魏华颖告诉南风窗,K签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人才战略正在从“项目式引进”转向“制度化吸纳”。

02

过剩与短缺

反观国内,“人才过剩”的话题,却一再被推上热搜。短视频平台上,硕士送外卖、博士做保安、程序员回乡种地的报道不时出现。评论区里总有人感叹:我们是不是培养了太多“无用的高学历”?但另一边,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基础科研的招聘信息又在不断扩张,企业喊缺人、研究所喊缺人。

这种“过剩”与“短缺”的并存,成了当下中国人才版图最鲜明的特征。

公众关于“人才过剩”的认知,最直接的源头在于,高校每年输送的毕业生越来越多。2025届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但相当比例的年轻人徘徊在待业、灵活就业或继续升学的选择之间。

冰火两重天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却在不断发布招聘需求。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也曾在2021年指出,中国AI高端人才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顶端稀缺、腰部拥挤,成了当下中国人才结构的真实写照。

科技人才因何稀缺?一方面,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导致了供需失衡。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留不住人。

经合组织(OECD)在2025年发布的《国际学生流动主要趋势》简报显示,2014年至2022年间,OECD国家接收的国际学生从300万增至460多万,其中约三成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中国与印度贡献了其中的1/3。庞大的教育体系,造就了数量可观的理工科人才,但他们的主要流向依旧是“出国深造”。对许多年轻人而言,科研与未来,似乎更容易在海外实现。

这种观念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留学”意味着一次彻底的机会。无论是公派还是自费,出国的人大多怀着改变命运的渴望。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近30万人,回国者不到1/3。大量学者在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扎根,也让中国在高端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上,长期处于“缺席”状态。



9月14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国留学生在晚会上表演舞蹈/新华社发(张娜摄)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单向外流”。国家层面的反思,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的升级,“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启动,资源与政策集中向重点高校和实验室倾斜。

科研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批海归学者回国任教、建组、办实验室,他们成为中国科研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但这并没有带来结构的平衡。

03

高端满意,基层困境

人们逐渐意识到,单靠“海归潮”,并不足以支撑持续的创新体系。要形成开放的人才生态,中国需要一种能吸引全球科研力量、鼓励国际流动的制度化机制。

2013年实施的R签证制度,正是这种思路的体现。它面向“高层次外国人才”,提供最长十年、多次入境的居留资格,并允许配偶、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也推出本地配套措施:提供人才公寓,在子女教育、公立学校入学、居住证落户、税收优惠等方面给出便利。



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老村44栋,安居乐寓公司的管理员在整理床铺/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这些努力带来了可观的成效。深圳、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国际人才生态,具备“一站式签证服务、国际社区与产业集群”的综合模式。华为、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全球研发、国内转化”的模式,也为国际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合作与回流的机会。

然而,制度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超过80%的外籍专家,集中在北上深杭等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难以留人。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2023年中国共发放居留许可71.2万份,其中工作类占33%,学习类占29%。被认定为“长期专家”的不足一半,多数外籍人员停留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9月15日,上海移民管理警察帮助俄罗斯籍旅客完成入境卡填写/新华社记者唐斯琦摄

魏华颖教授指出,在华外籍人才总体体验呈现“高端满意、基层困境”的分化特征。在顶尖高校与大型企业,外籍人才享有相对优越的科研条件与待遇;但在地方机构或中小企业,他们常面临语言障碍、事务性工作繁琐、生活适配难等问题。这表明,中国的“引才制度”已较为成熟,但“留才环境”仍需完善。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留才能力”仍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9》,全球前100个城市中,中国大陆仅有7座城市上榜,且排名普遍靠后。要想真正提高国际人才吸引力,仅靠优惠政策并不够,更需要制度的灵活性与信任度。

在这种背景下,K签证的推出显得更有针对性。与R签证主要面向成熟专家不同,K签证聚焦年轻科研人才,尤其是刚从全球名校毕业、具备潜力但尚未被主流体系吸纳的研究者。它降低了申请门槛,弱化雇主绑定,给予更高的流动自由度。

这种设计,既能补充科研体系的年轻力量,也能让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更灵活的位置。

04

公众焦虑与政策边界

K签正式实施前,社交媒体上最先被点燃的,不是政策解读,而是大众疑问:“一大批印度人要来中国了吗?”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十年,美国的H-1B签证几乎被印度人占据七成。对数以万计的年轻程序员而言,H-1B是进入硅谷的通行证,也是阶层跃迁的希望。但今年,美国政府将申请费用提高至十万美元,同时收紧配额与审查程序,这条通道被突然堵塞。印度的理工科人才开始寻找新的落脚地——日本、阿联酋等都在其视野之中,中国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就在9月,日本宣布计划引进5万名印度工程师,以填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的缺口。消息一出,舆论立刻分裂。在大阪、北海道等地,出现了反对移民的游行队伍,“移民NO”的标语出现在街头。



日本出现了反对移民的游行队伍

与日本类似的情绪波动,很快在中国的舆论场上蔓延开来。有人担心印度青年会挤占本土就业机会;有人忧虑会出现“假身份”“学历造假”“扰乱治安”等风险。也有人质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不宽松的当下,这项政策是否会加剧焦虑。

“公众更深层的焦虑,其实源于人才供需错配与社会分层。”魏华颖教授分析说。高端科技岗位的稀缺,导致本土精英外流;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限制流动”,而是“提高吸纳”。通过提升产业升级速度、改善教育与再培训体系,让人才流动成为互补而非对立的过程。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解决高端科技岗位问题,不是“限制流动”,而是“提高吸纳”/AI制图(诺言)

事实上,类似的争议几乎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曾出现过。美国的H-1B、日本的“高端专业人才签证”、英国的“全球人才计划”,都在开放与防范之间摇摆。任何国家在扩大人才通道时,都必须重新界定“谁能来”“谁不能来”。

如何平衡安全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劳动规则与社会认同,这些都是现实而复杂的考题。

05

如何留才?

开放并不意味着“抢饭碗”。

OECD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25个成员国的移民创业活动创造了超过39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增长的15%。这意味着,外来人才不仅能补充劳动力,更可能重塑一个国家的创新生态。

另一方面,即便K签落地,也并不意味着会出现大规模的印度人才流入。绝大多数出国发展的印度知识精英都能流利使用英语,却不会说中文。语言障碍与文化距离,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欧美、澳大利亚或中东,而非相对陌生的中国。

真正的挑战,并不在“能不能进来”,而在“能不能留下”。魏华颖教授指出,中国早期的引才政策大多依赖“补贴逻辑”——高薪、住房、项目、科研经费,短期吸引力强,却难以形成长期黏性,导致一些地方陷入“高价挖人—流失—再挖”的循环。



9月28日,两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练习帽子技巧/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相比之下,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来自制度层面的吸引,比如科研管理透明、职称体系合理、社会环境包容、法律与居留政策稳定。

签证只是入口,留下才是目的。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仅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远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的比例。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已居世界第二,但外籍科研人员在科研体系中的比例依然偏低。

因此,K签的真正考验,并不在政策出台的当天,而在若干年后,那些被吸引来的年轻科研人才,是否真的选择留下、创业,为中国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科研人员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中国拥有庞大的本土人才储备,短期内不大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依赖大规模移民,但如果能吸引到哪怕一小部分的全球科技人才,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也将显著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K签证既是对外的姿态,也对内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重新思考:在全球人才流动重新洗牌的当下,我们究竟准备好了怎样的开放?我们如何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