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文章来源: 情况有点复杂 于 2025-10-04 18:46:5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湾区之眼,每天成千上万的读者或遭“甲醛”袭击

深圳,一座永远在奔跑的城市,为自己最新的文化皇冠——“湾区之眼”书城,按下了启动键。开业那天,人潮几乎要溢出这座13.1万平米的巨型建筑。媒体的闪光灯下: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客厅、每年千万级的客流预期。国庆假期第一天,12.6万人次的客流数据,似乎印证了这场盛大的成功。

这是故事的A面。光鲜,宏大,充满了“深圳速度”式的骄傲。

现在,我们切换到B面。一个更真实,也更刺鼻的维度。

在社交媒体的角落,在朋友间的闲聊里,另一种声音开始蔓延:“味道太大了。”“逛了半小时,头晕。”“一股没散掉的装修味。”……这些抱怨,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细针,戳破了那个完美的气球。

一个巨大的悖论摆在我们面前:一座“以人为本”、“舒适惬意”的文化殿堂,为什么会让置身其中的人,产生生理性的不适?

这不仅仅是一点“新房子的味道”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信号,一个警告。它告诉我们,在一场关于城市雄心、文化地标和公众健康的博弈中,有些东西,可能被悄悄地牺牲掉了。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面临“毒气”争议,何以至此?



要搞清楚为什么“味道很大”,我们得先扮演一次侦探,追溯气味的源头。这股让鼻子和喉咙感到不适的味道,其实是一锅由多种化学物质熬成的“迷魂汤”。

主角通常是这几位:

甲醛:一类致癌物,胶水和人造板材里的“钉子户”,释放周期长达数年。

苯系物:油漆和涂料里的“芳香刺客”,闻起来有点“香”,但对神经和造血系统有潜在危害。

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个庞大的“化学游击队”,来源五花八门,能让你头晕、乏力。

任何新装修的空间,都免不了和这几位打交道。但“湾区之眼”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它的问题根植于它的身份——一座书的巨城。

这带来了三重无法回避的问题:

1、规模:体量即是压力。13.1万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要把这么大的空间填满,从天花板到地板,从墙面到隔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污染物的释放量,是与材料的用量成正比的。

2、功能:书越多,风险越大。这里最致命的误解,是以为污染只来自“装修”。错了。对于一座书城,真正的“大头”可能来自那些实现其核心功能的部件——书架和书。 为了陈列30多万册图书,需要成千上万个书架。出于成本和造型的考虑,这些书架大概率是由人造板材制成。而人造板材,本质上就是木屑和胶水的混合物,是甲醛最稳定、最持久的释放源。

更别提,那30万册崭新的图书,每一本都带着油墨和装订胶水的味道。 所以,一座书城的污染负荷,绝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指数级的叠加。它像一个巨大的“污染物海绵”,把无数个小污染源压缩在同一个密闭空间里。

3、速度:“剪彩仪式”综合征。这是一个所有“献礼工程”都难以摆脱的魔咒。 “湾区之眼”从立项之初,就被冠以“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的名号,由深圳出版集团这家市属国企亲自操刀。它的开业日期——9月26日——被早早地公之于众,成了一个必须兑现的军令状。

这就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冲突:政治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冲突。 所有的化学污染物,都需要时间去挥发、去消散。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晾味儿”。但一个被定死的、万众瞩目的开业日期,就像一个倒计时的炸弹,会无情地压缩这个“晾味儿”的时间。 8月底还在试运营和媒体体验,9月26日就正式开门迎接汹涌的人潮。这中间留给建筑“呼吸”的时间,有多少?

当一个项目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当“按时剪彩”的重要性压倒一切时,“让市民早点进来”就可能悄悄替换掉“让市民安全地进来”。这股刺鼻的味道,就是这种“速度压倒一切”的逻辑下,最诚实的产物。

很可能合法,但将每天数万读者暴露在污染风险里

——“合法”与“健康”之间的致命鸿沟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这么大的项目,难道没有经过环保检测吗?难道它是违法开业的吗?

这恰恰是整个事件中最核心,也最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点:“湾区之眼”很可能是完全“合法”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合法”上。

在中国,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我们有两个主要的国家标准,它们就像两把尺子,但量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第一把尺子:《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

性质:强制性。这是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的“生死线”,过不了这条线,开发商连钥匙都不能交。

目的: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在交付那一刻是合格的。

关键点:它的检测条件相对宽松。比如,在检测前,通常只需要把门窗关1个小时。

第二把尺子:《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

性质:推荐性。国家建议你这么做,但不强制。

目的:保护“人”的健康,衡量的是一个空间是否“适宜居住”。

关键点:它的检测条件严苛得多。它要求在检测前,必须关闭门窗至少12个小时。

两者区别是:1小时 vs 12小时。

这一个数字的差别,就是“合法”与“健康”之间的鸿沟。

1小时的封闭,检测的是一个通风尚可的瞬时状态。而12小时的封闭,模拟的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比如,你在办公室待一天,或者在家里睡一晚,门窗紧闭,污染物不断累积,那才是你真正呼吸的空气浓度。

但在空调全开的条件下,已有太多游客感觉身体不适,“味道很大”。

如果按照更严格的12小时标准来衡量,可能早已超标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湾区之眼”刺鼻气味背后的制度性尴尬:它通过了一场法律上的开卷考试,却在关乎公众健康的闭卷考试中,露了馅。

运营方深圳出版集团,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那份“合格”的验收报告。但市民的鼻子和身体,同样也给出了最诚实的“不合格”报告。当一个旨在服务公众的文化地标,可以利用标准之间的差异,提供一个“合法但不健康”的空间时,我们整个监管体系,就出现了一个危险的盲区。

谁来为我们的呼吸负责?

当一个公共问题出现时,我们习惯于寻找一个“坏人”。但在“湾区之眼”的案例中,事情可能更复杂。它更像一个系统性的失灵。

深圳出版集团,作为运营方,无疑是第一责任人。作为一家市属国企,它的使命不仅仅是盈利,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安全的公共文化服务。面对汹涌的负面反馈,它的选择将定义它的身份:是选择躲在“合法”的盾牌后,等待风波过去?还是选择直面问题,以超出法律底线的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赢回公众的信任?

这不仅仅是一次公关危机,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拷问。一个连呼吸都让人不悦的“文化客厅”,最终只会沦为一个昂贵的笑话。

监管部门,同样需要反思。当推荐性的健康标准(12小时封闭)和强制性的工程标准(1小时封闭)存在巨大差异,并被反复利用来“合法”地交付有健康隐患的公共空间时,这究竟是制度设计的智慧,还是懒政?对于学校、医院、图书馆、书城这类服务老人和孩子的敏感场所,我们是否应该用那把更严苛的尺子,作为它们开门迎客的强制性前提?

而我们,作为公众,也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习惯了忍受。我们告诉自己,“新房子嘛,都有味儿”。我们用绿萝和活性炭进行自我安慰,默认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荒诞循环。

但“湾区之眼”的案例应该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的每一次沉默,都是在为下一次的“合法伤害”投票。

湾区之眼,如何重建公众信任?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真正解决问题,重建信任,需要的不是漂亮的公关稿,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给“湾区之眼”的建议:

1、放下身段,承认问题。发布一份诚恳的声明,承认收到了公众的反馈,正视问题的存在。这是任何危机公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来一次“裸检”,公之于众。立即委托一家有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按照那个更严苛的“关窗12小时”标准(GB/T 18883-2022),对书城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然后,把未经美化的完整报告,贴在书城最显眼的位置,向所有人公开。

3、用行动代替解释。立即采取最高强度的补救措施。找到并处理关键的污染源头。让市民看到你在做什么,比你说什么重要一万倍。

4、把“透明”变成标配。在书城入口装一个实时空气质量监测屏,像播报天气一样,实时显示甲醛、TVOC的浓度。把选择权和知情权还给公众。

如果你是读者/市民:如何维权

1、给书城客服和市政热线(12345/12369或当地生态环境局)同时提交投诉。

2、组织联合投诉,向监管部门申请执法抽检。

3、如身体不适就医并保存病例单据——这是将来索赔的重要证据。

与此同时,呼吁NGO关注跟进,前往检测……

最后,温馨提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7)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哈里与国王见面秘密内容泄露 威廉继位将集中清算
马斯克晒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练功夫 招式精准应对
中国国家安全部要求公民警惕“温柔陷阱”从天而降
清华登顶多项全球计算机科学榜 “冲击美国主导地位”
王志安:只要能解封,“让我喊台湾独立万岁都可以”




24小时讨论排行

普丁警告川普政府!若援乌"战斧飞弹"俄美关系全面升级
美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 四星上将辞职信曝光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川普授权!向芝加哥部署300国民兵,解决"失控犯罪"
特朗普想上1美元纪念币 美国教授:过不了法律这关
政府关门危机持续,加州州长呼吁民主党坚定立场
知名网红在攀岩时失足坠崖,直播间观众目睹坠亡瞬间
加萨女性被逼"用肉体换食物"!性侵恶狼竟全是救援人员
川普:以色列同意撤军线,哈玛斯确认后停火将立即生效
联邦法官暂时阻止特朗普在波特兰市部署国民警卫队
特朗普前丈母娘过99岁生日,伊万卡和弟弟为她祝寿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马斯克等亿万富豪称,大学毕业生有望去太空上班
孙立平:该关心一下农村了
土耳其总统:哈马斯已做好和平准备 一扇“机会之窗”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情况有点复杂 2025-10-04 18:46:52

湾区之眼,每天成千上万的读者或遭“甲醛”袭击

深圳,一座永远在奔跑的城市,为自己最新的文化皇冠——“湾区之眼”书城,按下了启动键。开业那天,人潮几乎要溢出这座13.1万平米的巨型建筑。媒体的闪光灯下: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客厅、每年千万级的客流预期。国庆假期第一天,12.6万人次的客流数据,似乎印证了这场盛大的成功。

这是故事的A面。光鲜,宏大,充满了“深圳速度”式的骄傲。

现在,我们切换到B面。一个更真实,也更刺鼻的维度。

在社交媒体的角落,在朋友间的闲聊里,另一种声音开始蔓延:“味道太大了。”“逛了半小时,头晕。”“一股没散掉的装修味。”……这些抱怨,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细针,戳破了那个完美的气球。

一个巨大的悖论摆在我们面前:一座“以人为本”、“舒适惬意”的文化殿堂,为什么会让置身其中的人,产生生理性的不适?

这不仅仅是一点“新房子的味道”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信号,一个警告。它告诉我们,在一场关于城市雄心、文化地标和公众健康的博弈中,有些东西,可能被悄悄地牺牲掉了。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刚开业,国庆期间面临"毒气"争议



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面临“毒气”争议,何以至此?



要搞清楚为什么“味道很大”,我们得先扮演一次侦探,追溯气味的源头。这股让鼻子和喉咙感到不适的味道,其实是一锅由多种化学物质熬成的“迷魂汤”。

主角通常是这几位:

甲醛:一类致癌物,胶水和人造板材里的“钉子户”,释放周期长达数年。

苯系物:油漆和涂料里的“芳香刺客”,闻起来有点“香”,但对神经和造血系统有潜在危害。

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个庞大的“化学游击队”,来源五花八门,能让你头晕、乏力。

任何新装修的空间,都免不了和这几位打交道。但“湾区之眼”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它的问题根植于它的身份——一座书的巨城。

这带来了三重无法回避的问题:

1、规模:体量即是压力。13.1万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18个标准足球场。要把这么大的空间填满,从天花板到地板,从墙面到隔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污染物的释放量,是与材料的用量成正比的。

2、功能:书越多,风险越大。这里最致命的误解,是以为污染只来自“装修”。错了。对于一座书城,真正的“大头”可能来自那些实现其核心功能的部件——书架和书。 为了陈列30多万册图书,需要成千上万个书架。出于成本和造型的考虑,这些书架大概率是由人造板材制成。而人造板材,本质上就是木屑和胶水的混合物,是甲醛最稳定、最持久的释放源。

更别提,那30万册崭新的图书,每一本都带着油墨和装订胶水的味道。 所以,一座书城的污染负荷,绝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指数级的叠加。它像一个巨大的“污染物海绵”,把无数个小污染源压缩在同一个密闭空间里。

3、速度:“剪彩仪式”综合征。这是一个所有“献礼工程”都难以摆脱的魔咒。 “湾区之眼”从立项之初,就被冠以“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的名号,由深圳出版集团这家市属国企亲自操刀。它的开业日期——9月26日——被早早地公之于众,成了一个必须兑现的军令状。

这就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冲突:政治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冲突。 所有的化学污染物,都需要时间去挥发、去消散。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晾味儿”。但一个被定死的、万众瞩目的开业日期,就像一个倒计时的炸弹,会无情地压缩这个“晾味儿”的时间。 8月底还在试运营和媒体体验,9月26日就正式开门迎接汹涌的人潮。这中间留给建筑“呼吸”的时间,有多少?

当一个项目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当“按时剪彩”的重要性压倒一切时,“让市民早点进来”就可能悄悄替换掉“让市民安全地进来”。这股刺鼻的味道,就是这种“速度压倒一切”的逻辑下,最诚实的产物。

很可能合法,但将每天数万读者暴露在污染风险里

——“合法”与“健康”之间的致命鸿沟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这么大的项目,难道没有经过环保检测吗?难道它是违法开业的吗?

这恰恰是整个事件中最核心,也最值得我们警惕的一点:“湾区之眼”很可能是完全“合法”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个“合法”上。

在中国,关于室内空气质量,我们有两个主要的国家标准,它们就像两把尺子,但量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第一把尺子:《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

性质:强制性。这是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的“生死线”,过不了这条线,开发商连钥匙都不能交。

目的:控制“工程”质量,确保建筑物在交付那一刻是合格的。

关键点:它的检测条件相对宽松。比如,在检测前,通常只需要把门窗关1个小时。

第二把尺子:《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

性质:推荐性。国家建议你这么做,但不强制。

目的:保护“人”的健康,衡量的是一个空间是否“适宜居住”。

关键点:它的检测条件严苛得多。它要求在检测前,必须关闭门窗至少12个小时。

两者区别是:1小时 vs 12小时。

这一个数字的差别,就是“合法”与“健康”之间的鸿沟。

1小时的封闭,检测的是一个通风尚可的瞬时状态。而12小时的封闭,模拟的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比如,你在办公室待一天,或者在家里睡一晚,门窗紧闭,污染物不断累积,那才是你真正呼吸的空气浓度。

但在空调全开的条件下,已有太多游客感觉身体不适,“味道很大”。

如果按照更严格的12小时标准来衡量,可能早已超标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湾区之眼”刺鼻气味背后的制度性尴尬:它通过了一场法律上的开卷考试,却在关乎公众健康的闭卷考试中,露了馅。

运营方深圳出版集团,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拿出那份“合格”的验收报告。但市民的鼻子和身体,同样也给出了最诚实的“不合格”报告。当一个旨在服务公众的文化地标,可以利用标准之间的差异,提供一个“合法但不健康”的空间时,我们整个监管体系,就出现了一个危险的盲区。

谁来为我们的呼吸负责?

当一个公共问题出现时,我们习惯于寻找一个“坏人”。但在“湾区之眼”的案例中,事情可能更复杂。它更像一个系统性的失灵。

深圳出版集团,作为运营方,无疑是第一责任人。作为一家市属国企,它的使命不仅仅是盈利,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安全的公共文化服务。面对汹涌的负面反馈,它的选择将定义它的身份:是选择躲在“合法”的盾牌后,等待风波过去?还是选择直面问题,以超出法律底线的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赢回公众的信任?

这不仅仅是一次公关危机,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拷问。一个连呼吸都让人不悦的“文化客厅”,最终只会沦为一个昂贵的笑话。

监管部门,同样需要反思。当推荐性的健康标准(12小时封闭)和强制性的工程标准(1小时封闭)存在巨大差异,并被反复利用来“合法”地交付有健康隐患的公共空间时,这究竟是制度设计的智慧,还是懒政?对于学校、医院、图书馆、书城这类服务老人和孩子的敏感场所,我们是否应该用那把更严苛的尺子,作为它们开门迎客的强制性前提?

而我们,作为公众,也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习惯了忍受。我们告诉自己,“新房子嘛,都有味儿”。我们用绿萝和活性炭进行自我安慰,默认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荒诞循环。

但“湾区之眼”的案例应该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的每一次沉默,都是在为下一次的“合法伤害”投票。

湾区之眼,如何重建公众信任?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真正解决问题,重建信任,需要的不是漂亮的公关稿,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给“湾区之眼”的建议:

1、放下身段,承认问题。发布一份诚恳的声明,承认收到了公众的反馈,正视问题的存在。这是任何危机公关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来一次“裸检”,公之于众。立即委托一家有资质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按照那个更严苛的“关窗12小时”标准(GB/T 18883-2022),对书城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然后,把未经美化的完整报告,贴在书城最显眼的位置,向所有人公开。

3、用行动代替解释。立即采取最高强度的补救措施。找到并处理关键的污染源头。让市民看到你在做什么,比你说什么重要一万倍。

4、把“透明”变成标配。在书城入口装一个实时空气质量监测屏,像播报天气一样,实时显示甲醛、TVOC的浓度。把选择权和知情权还给公众。

如果你是读者/市民:如何维权

1、给书城客服和市政热线(12345/12369或当地生态环境局)同时提交投诉。

2、组织联合投诉,向监管部门申请执法抽检。

3、如身体不适就医并保存病例单据——这是将来索赔的重要证据。

与此同时,呼吁NGO关注跟进,前往检测……

最后,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