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3个月16倍!“美国最火妖股”是家“房地产翻新公司”

3个月16倍!“美国最火妖股”是家“房地产翻新公司”

文章来源: 华尔街见闻 于 2025-10-04 12:59:0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家成立以来年年亏损的房地产科技公司Opendoor,在2025年上演了资本狂欢。

短短三个月内,其股价从不足1美元飙升至8.11美元,涨幅近16倍,市值冲上60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成交量最高的股票之一。

这场狂欢的导演,是一群自称“Open Army”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将Opendoor捧为新的“Meme股”,甚至成功“逼宫”管理层——推动CEO于8月离职、迎回两位联合创始人进入董事会,并聘请Shopify首席运营官Kaz Nejatian担任首席执行官。

然而,无论资本市场如何喧嚣,一个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Opendoor的核心业务——iBuying(即时买房翻新转售),似乎根本无法规模化。

“iBuyer”模式:一个难以规模化的生意

所谓iBuying,即利用算法快速买入房产,经轻度翻新后迅速卖出。

然而,这种模式与能够良好规模化的业务背道而驰。一个可规模化的业务,其收入增长应远快于成本增长,但房屋买卖是典型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Opendoor在约50个市场运营,每个市场的许可、检查、工人和物料供应等情况都千差万别,不存在一个可以通行无阻的标准化系统。

这门生意天然与“规模化”的互联网逻辑相悖。成功的规模化业务,其收入增速需远超成本,但房屋买卖是典型的资本与劳动密集型行业。Opendoor运营着约50个市场,每个市场的许可、检查、劳动力和材料供应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标准化的扩张几乎不可能。

行业巨头Zillow的惨痛失败便是前车之鉴。2021年,Zillow的房价预测算法出现灾难性失误,导致其iBuyer业务“Zillow Offers”大量高价拿房,最终只能亏本出售。

即便是在市场较好的年份,Zillow Offers的毛利率也极其微薄,利润被高昂的运营费用完全吞噬。在2021年最终关闭该业务之前,Zillow已因翻新工作积压和运营瓶颈而暂停购房。

在美国,过长的房屋持有周期意味着更高的维护、房产税等成本,这进一步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最终证明该业务在价格波动面前是不可持续的。

财报“魔法”:被“贡献利润”掩盖的亏损

Opendoor的财务故事,与Zillow如出一辙。

2025年上半年,Opendoor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7亿美元,毛利润2.27亿美元。公司特意强调了一项非标准的财务指标——录得1.23亿美元的“贡献利润”(contribution profit)。

但这只是“财报魔法”。在这张看似不错的成绩单之下,是1.14亿美元的真实税前亏损。

Opendoor计算“贡献利润”的方法,是排除了绝大部分的运营费用,以及公司背负的22亿美元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计算得出的。

这种财报处理手法,与当年的Zillow极其相似。2019年,Zillow的房屋翻新业务在财报中展示了一个名为“扣除利息费用后的售房回报”的非标指标,显示平均每套房亏损约5000美元。但如果将所有运营成本计算在内,其真实的税前亏损高达平均每套7.2万美元。

如今,散户们希望Opendoor转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连接买卖双方和中介以收取费用。但这并非什么新想法,市场上早已挤满了竞争者,Opendoor自己也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类似服务。

归根结底,房地产是一个成熟、有周期性且参与者众多的行业。即便Opendoor某天真的找到了iBuying模式的盈利秘诀,极低的进入壁垒也让竞争对手可以迅速复制。

对于Opendoor而言,当下最宝贵的资产,或许就是这股投机热潮本身。最理性的商业决策,也许是效仿GameStop等其他Meme股,趁机增发股票,为公司的转型探索争取宝贵的资金和时间。因为当炒作退潮,最终考验一家公司的,永远是其自我造血的能力。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3)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知名网红在攀岩时失足坠崖,直播间观众目睹坠亡瞬间
假期第3天:第一批赢家,已出现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修复”成了科幻片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威廉王子罕见详述家庭生活:凯特患癌对仨娃有影响




24小时讨论排行

王志安:只要能解封,“让我喊台湾独立万岁都可以”
美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 四星上将辞职信曝光
普丁警告川普政府!若援乌"战斧飞弹"俄美关系全面升级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清华登顶多项全球计算机科学榜 “冲击美国主导地位”
川普授权!向芝加哥部署300国民兵,解决"失控犯罪"
特朗普想上1美元纪念币 美国教授:过不了法律这关
中国国家安全部要求公民警惕“温柔陷阱”从天而降
哈里与国王见面秘密内容泄露 威廉继位将集中清算
政府关门危机持续,加州州长呼吁民主党坚定立场
川普:以色列同意撤军线,哈玛斯确认后停火将立即生效
特朗普前丈母娘过99岁生日,伊万卡和弟弟为她祝寿
马斯克等亿万富豪称,大学毕业生有望去太空上班
联邦法官暂时阻止特朗普在波特兰市部署国民警卫队
22起5G基站纵火案背后:美国阴谋论的狂热
马斯克晒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练功夫 招式精准应对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3个月16倍!“美国最火妖股”是家“房地产翻新公司”

华尔街见闻 2025-10-04 12:59:07



一家成立以来年年亏损的房地产科技公司Opendoor,在2025年上演了资本狂欢。

短短三个月内,其股价从不足1美元飙升至8.11美元,涨幅近16倍,市值冲上60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成交量最高的股票之一。

这场狂欢的导演,是一群自称“Open Army”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将Opendoor捧为新的“Meme股”,甚至成功“逼宫”管理层——推动CEO于8月离职、迎回两位联合创始人进入董事会,并聘请Shopify首席运营官Kaz Nejatian担任首席执行官。

然而,无论资本市场如何喧嚣,一个根本性问题依然存在:Opendoor的核心业务——iBuying(即时买房翻新转售),似乎根本无法规模化。

“iBuyer”模式:一个难以规模化的生意

所谓iBuying,即利用算法快速买入房产,经轻度翻新后迅速卖出。

然而,这种模式与能够良好规模化的业务背道而驰。一个可规模化的业务,其收入增长应远快于成本增长,但房屋买卖是典型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Opendoor在约50个市场运营,每个市场的许可、检查、工人和物料供应等情况都千差万别,不存在一个可以通行无阻的标准化系统。

这门生意天然与“规模化”的互联网逻辑相悖。成功的规模化业务,其收入增速需远超成本,但房屋买卖是典型的资本与劳动密集型行业。Opendoor运营着约50个市场,每个市场的许可、检查、劳动力和材料供应都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标准化的扩张几乎不可能。

行业巨头Zillow的惨痛失败便是前车之鉴。2021年,Zillow的房价预测算法出现灾难性失误,导致其iBuyer业务“Zillow Offers”大量高价拿房,最终只能亏本出售。

即便是在市场较好的年份,Zillow Offers的毛利率也极其微薄,利润被高昂的运营费用完全吞噬。在2021年最终关闭该业务之前,Zillow已因翻新工作积压和运营瓶颈而暂停购房。

在美国,过长的房屋持有周期意味着更高的维护、房产税等成本,这进一步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最终证明该业务在价格波动面前是不可持续的。

财报“魔法”:被“贡献利润”掩盖的亏损

Opendoor的财务故事,与Zillow如出一辙。

2025年上半年,Opendoor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7亿美元,毛利润2.27亿美元。公司特意强调了一项非标准的财务指标——录得1.23亿美元的“贡献利润”(contribution profit)。

但这只是“财报魔法”。在这张看似不错的成绩单之下,是1.14亿美元的真实税前亏损。

Opendoor计算“贡献利润”的方法,是排除了绝大部分的运营费用,以及公司背负的22亿美元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成本计算得出的。

这种财报处理手法,与当年的Zillow极其相似。2019年,Zillow的房屋翻新业务在财报中展示了一个名为“扣除利息费用后的售房回报”的非标指标,显示平均每套房亏损约5000美元。但如果将所有运营成本计算在内,其真实的税前亏损高达平均每套7.2万美元。

如今,散户们希望Opendoor转向更轻的平台模式——连接买卖双方和中介以收取费用。但这并非什么新想法,市场上早已挤满了竞争者,Opendoor自己也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类似服务。

归根结底,房地产是一个成熟、有周期性且参与者众多的行业。即便Opendoor某天真的找到了iBuying模式的盈利秘诀,极低的进入壁垒也让竞争对手可以迅速复制。

对于Opendoor而言,当下最宝贵的资产,或许就是这股投机热潮本身。最理性的商业决策,也许是效仿GameStop等其他Meme股,趁机增发股票,为公司的转型探索争取宝贵的资金和时间。因为当炒作退潮,最终考验一家公司的,永远是其自我造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