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推出K字签证招人才,为何国民如此抵制?

中国推出K字签证招人才,为何国民如此抵制?

文章来源: BBC中文网 于 2025-10-02 08:24:2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关于“K签”的讨论很多。就在“K签”政策实行的前一天,一个名为“K签证会让外国人抢走我们的饭碗吗”冲上微博热搜,紧随其后的是“K签证引争议症结在于公平焦虑”。

民众的担心主要来自此前已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以及长久以来在社交媒体算法培养下形成的对南亚人的不满——在抖音上,涂黑脸假扮印度人的影片能轻易收获大量点赞,关于印度籍移民在海外生活、且抱有极大偏见的影片亦加强了民众对于南亚移民的不信任,这是中国多年来社交媒体算法机制所滋养出的恶果。

由公共知识分子带头,中国民众质疑:在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就不多的就业岗位是否要被外籍人士抢走?哪些人可以通过“K签”的审核?是否有年审人数限制?——萦绕在欧美国家头上的“移民是否在抢夺本地居民就业机会”这个问题终于伴随“K签”的出现在中国也落地生花。

三年疫情防控使得中国民间小微企业大量倒闭。根据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仅在2021年,中国就有349万户企业注销,个体工商户注销961.9万户。2022年上半年,中国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一共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

而这些小微企业本该是为社会新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这意味着直接就业机会数量上的腰斩。

2023年,中国毕业生就业率为55.7%,是年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由于统计调查工作的“健全优化”,8月之后将不再公布青年失业数据。但是就业难这样的话题早就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遍——今年初,中核集团发文称该司仅在今年春季校园招聘期间即收到1,196,273份简历,而这时在今年仅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的情况下。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中国民众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极为看重,高压就业环境下,加班、欠薪等都显得可以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K签开放后,哪些人要加入和中国民众抢饭碗的行列?有多少人要加入这场竞争?中国能为他们提供多少新增岗位?为什么这些岗位此前没有对本国民众开放?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有答案但是不能直陈答案的问题使得K签成了一个出口。

官方的声音

作为对民间焦虑的一种回应,中国大部分有官方背景的媒体纷纷发文,普遍把“K签”的出现称为“筑巢引凤”,将“K签”的初衷表达为中国发展强盛的表现,尝试在一次用民族自豪感维护既定的决定。

此外,这些官方、半官方的媒体再一次尝试“祸水东引”,提出美国如何给H-1B人才签证施加压力和条件,表示这体现了美国的封闭、中国人才的强手等,“才导致了美国的忌惮”。

这样内外兼修的舆论管控方式曾多次被证明有效。

《人民日报》等多个官方媒体同时发言阐述“K签”的一些疑点以解民间焦虑——在正式文件披露之前,多次重复解释“K签”的“年龄限制”、“领域限制”以及“时代需求”这样的口号式大背景。

媒体多次解释称“K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解释称引进人士并不参与全职岗位竞争、亦不是移民,而是只能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但这和普通全职职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依然没有落地。

官方媒体亦吹风表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历背景审核、对于“知名院校”的标准要进一步明确——但这并没有缓解民众的焦虑。

相较于从前,这一次的官方声音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时代需求”,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这目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近年来,中国就业率持续走低,找不到工作、不干跳槽、中年优化、成为人矿是民众有目共睹的时代痛点,媒体反复强调“人才桥梁”、“中国需要更多人才”的言论刺痛民众:我们本地人不是人才吗?为什么需要引进?

截至10月2日发稿前,中国仍未披露“K签”的具体申请条件,关于抵制“K签”的讨论依然在中国互联网发酵。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6)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China 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特朗普前丈母娘过99岁生日,伊万卡和弟弟为她祝寿
香港软饭王陈振聪:15年骗走女首富32亿
4名贵州刀迷自驾3000多公里去看演唱会,途中却...
知名网红在攀岩时失足坠崖,直播间观众目睹坠亡瞬间




24小时讨论排行

王志安:只要能解封,“让我喊台湾独立万岁都可以”
清华登顶多项全球计算机科学榜 “冲击美国主导地位”
特朗普想上1美元纪念币 美国教授:过不了法律这关
哈里与国王见面秘密内容泄露 威廉继位将集中清算
政府关门危机持续,加州州长呼吁民主党坚定立场
美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 四星上将辞职信曝光
“出片式旅行”,正在毁掉当代人的假期......
马斯克等亿万富豪称,大学毕业生有望去太空上班
中国国家安全部要求公民警惕“温柔陷阱”从天而降
讨厌隐藏式门把手的用户们,如今终于胜利了
日本首相争夺战今日“决战”,你看好谁?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哈马斯提交对特朗普“20点计划”回应,都说了些什么
22起5G基站纵火案背后:美国阴谋论的狂热
美国大豆丰收中国不买 “特朗普考虑100亿美元援助”
马斯克晒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练功夫 招式精准应对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推出K字签证招人才,为何国民如此抵制?

BBC中文网 2025-10-02 08:24:24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关于“K签”的讨论很多。就在“K签”政策实行的前一天,一个名为“K签证会让外国人抢走我们的饭碗吗”冲上微博热搜,紧随其后的是“K签证引争议症结在于公平焦虑”。

民众的担心主要来自此前已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以及长久以来在社交媒体算法培养下形成的对南亚人的不满——在抖音上,涂黑脸假扮印度人的影片能轻易收获大量点赞,关于印度籍移民在海外生活、且抱有极大偏见的影片亦加强了民众对于南亚移民的不信任,这是中国多年来社交媒体算法机制所滋养出的恶果。

由公共知识分子带头,中国民众质疑:在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就不多的就业岗位是否要被外籍人士抢走?哪些人可以通过“K签”的审核?是否有年审人数限制?——萦绕在欧美国家头上的“移民是否在抢夺本地居民就业机会”这个问题终于伴随“K签”的出现在中国也落地生花。

三年疫情防控使得中国民间小微企业大量倒闭。根据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仅在2021年,中国就有349万户企业注销,个体工商户注销961.9万户。2022年上半年,中国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一共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

而这些小微企业本该是为社会新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渠道,这意味着直接就业机会数量上的腰斩。

2023年,中国毕业生就业率为55.7%,是年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表示,由于统计调查工作的“健全优化”,8月之后将不再公布青年失业数据。但是就业难这样的话题早就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遍——今年初,中核集团发文称该司仅在今年春季校园招聘期间即收到1,196,273份简历,而这时在今年仅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的情况下。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中国民众对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极为看重,高压就业环境下,加班、欠薪等都显得可以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K签开放后,哪些人要加入和中国民众抢饭碗的行列?有多少人要加入这场竞争?中国能为他们提供多少新增岗位?为什么这些岗位此前没有对本国民众开放?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有答案但是不能直陈答案的问题使得K签成了一个出口。

官方的声音

作为对民间焦虑的一种回应,中国大部分有官方背景的媒体纷纷发文,普遍把“K签”的出现称为“筑巢引凤”,将“K签”的初衷表达为中国发展强盛的表现,尝试在一次用民族自豪感维护既定的决定。

此外,这些官方、半官方的媒体再一次尝试“祸水东引”,提出美国如何给H-1B人才签证施加压力和条件,表示这体现了美国的封闭、中国人才的强手等,“才导致了美国的忌惮”。

这样内外兼修的舆论管控方式曾多次被证明有效。

《人民日报》等多个官方媒体同时发言阐述“K签”的一些疑点以解民间焦虑——在正式文件披露之前,多次重复解释“K签”的“年龄限制”、“领域限制”以及“时代需求”这样的口号式大背景。

媒体多次解释称“K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签证”,解释称引进人士并不参与全职岗位竞争、亦不是移民,而是只能从事教育、科技交流或创业、商务活动——但这和普通全职职场的区别是什么?答案依然没有落地。

官方媒体亦吹风表示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历背景审核、对于“知名院校”的标准要进一步明确——但这并没有缓解民众的焦虑。

相较于从前,这一次的官方声音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时代需求”,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这目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近年来,中国就业率持续走低,找不到工作、不干跳槽、中年优化、成为人矿是民众有目共睹的时代痛点,媒体反复强调“人才桥梁”、“中国需要更多人才”的言论刺痛民众:我们本地人不是人才吗?为什么需要引进?

截至10月2日发稿前,中国仍未披露“K签”的具体申请条件,关于抵制“K签”的讨论依然在中国互联网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