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夏天刚悄悄退场,台风却还在“狂飙”!18号台风桦加沙一出生就自带“狠劲儿”——风力从最初的8级一路猛蹿,最高直接飙到17级,成了今年最强台风。更吓人的是它直径超1000公里,光风眼就相当于3个香港,威力简直不敢想!
桦加沙
作为沿海长大的孩子,我对台风的“脾气”太熟了:小时候老家遇台风,要是忘了关窗户,一阵狂风就能把玻璃震得粉碎!所以台风天气“门窗紧闭”是我从小刻在基因里的习惯。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个事儿:每次台风要到,台风区的窗户上总贴满横七竖八的胶带。这胶带看着非常普通,真能让玻璃不碎吗?
2、玻璃是什么?
说起玻璃,大家是不是都有个共识——“脆”!比如不小心把桌上的普通玻璃片碰掉,“啪”一声就碎成好几瓣,连一点缓冲的余地都没有。这就是脆性材料的特点:一旦断裂,就来得干脆利落,没有半分“拖泥带水”的韧性,也难怪大家总觉得玻璃得小心捧着护着。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脆性的玻璃
但你知道吗?现在咱们生活里,越来越多地方用的不是普通玻璃,而是“强化玻璃”——也就是常说的钢化玻璃。它可比普通玻璃“结实”多了:家里淋浴房的玻璃门、汽车的侧窗,大多是钢化玻璃;哪怕用铁锤轻轻砸,它也不容易碎;就算遇上高温烈火烤,稳定性也比普通玻璃强不少,完全打破了大家对“玻璃易碎”的固有印象。
不怕火烧
不惧锤砸
3、强化玻璃为什么这么强?
那强化玻璃为啥能这么“抗造”?答案其实就藏在玻璃本身的“内部结构”里。
咱们先看普通玻璃:刚生产出来时,它的内部就像一碗彻底搅均匀的粥,密度处处一样,没什么“特殊防护”。但强化玻璃不一样,生产过程中会经过一道关键处理,让它的内部变成“内外两层”:外层像是被人用力挤压过,“密度”比内层略大;内层则有点“往外撑”的劲儿,“密度”相对小一些——简单说,就是外层挤、内层胀,形成了一种互相“较劲”的状态。
外压内拉
不过这密度差异还不是最关键的,真正让它变结实的是“受力状态”:外层被挤出来的“压应力层”,就像给玻璃裹了层紧箍;内层“往外胀”形成的“拉应力层”,又像在内部撑了根支架。这场景特别像一个吹满气的气球:里面的气总想往外跑(对应拉应力层),外面的橡胶皮却死死把它锁住(对应压应力层),一内一外互相制衡,整体就变得特别稳固。外层那层薄薄的压应力层,就像给玻璃穿了件“铠甲”,能直接扛住大部分外力冲击。
应力状态
这里还有个冷知识:几乎所有材料的“抗压能力”都比“抗拉能力”强得多——比如一块石头能扛住很重的压力,却容易被拉断。而强化玻璃正好把“抗压强”的优势用在了外层的压应力层上,等于把材料的“强项”全发挥出来了,强度自然远超普通玻璃。
4、胶带有什么影响?
台风天往玻璃上贴胶带,真能“麦克风”吗?不少同学可能听过这种说法:贴了胶带能改变玻璃的固有频率,这样就不容易跟风力共振碎掉了。这说法到底靠谱吗?来,大家先花三秒钟琢磨琢磨……
麦克风
其实咱们家里窗户的玻璃,装在框架里时是有“小心机”的:四周用玻璃胶封住,这种安装方式在力学上可以认为是“简支约束”。咱不用记专业词,简单说就是——玻璃不会被风吹得挪位置(限制位移),但能轻轻转个小角度(不限制转动)。这么设计是为了“护着”玻璃:要是约束太死,玻璃连转都转不了,狂风一来它会因为刚度太大连内应力都“憋”住,反而更容易裂开。而玻璃的固有频率,跟这种约束方式关系特别密切。
没有胶带的固有频率
咱拿块常见的3×4米玻璃举例:四周简支时,它的固有频率是2.1369Hz。可贴上“米”字形胶带后,测出来的固有频率最小值是2.1359Hz——前后就差了0.001Hz,几乎等于没变化!其实大家稍微想想也能明白:胶带软乎乎的,玻璃却硬邦邦的,就像用棉花去“掰”钢板,软胶带根本没法改变硬玻璃的“固有脾气”,自然也就没法影响它的固有频率啦。
贴胶带后的固有频率
5、总结
所以,同学们,贴胶带并不会“麦克风”,但是确实有一定的用处,就是万一玻璃碎了,被粘部分至少不会乱飞,减少二次伤害。最保险的,还是用夹胶钢化玻璃,即便碎了也不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