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BBC:官方通报于朦胧坠楼案后 民众为何继续质疑?

BBC:官方通报于朦胧坠楼案后 民众为何继续质疑?

文章来源: BBC 于 2025-09-23 16:21:2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BBC:官方通报于朦胧坠楼案后 民众为何继续质疑?

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在周日(9月21日)晚发布警情通报,指挑动中国网民讨论数日之久的男星于朦胧跳楼案背后的疑点均为谣言。

朝阳公安此次通报将于朦胧案相关处置归进“净网2025”专项工作,指出网络盛传的说法均为谣言,包括“于某某被他人组局侵害后跳楼”,“大佬要潜规则他,狗腿子替大佬组的局,他被灌醉后侵害,想不开跳楼”,“于朦胧母亲被控制”,“监控被人为毁坏,背后有挺大势力。现在于某某母亲和妹妹都被控制起来了”,以及“于某某被吊在高楼,活活拔掉指甲、开膛破肚,被丢下楼”。

这则通报表示,三个主要谣言发布者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对编造谣言行为供认不讳”。



Getty Images 于朦胧(中)是一名中国歌手、演员,曾出演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曾参加《快乐男声》等选秀综艺。

于朦胧是一名中国歌手、演员,曾出演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曾参加《快乐男声》等选秀综艺。9月11日上午,中国博主“名侦探小宴”引述知情人士在微博爆料称,他于当天凌晨时分在北京坠亡,事发前“和五六个好友在朋友家吃饭”。

该事件随后立刻被自称知情人士的网民描述为“自杀”。

中国媒体《极目新闻》表示,其记者发现有警车出现在坠楼案事发地点附近,小区内亦有警察巡逻,五楼亦有纱窗破损,随后再报称有粉丝前往事发地附近献花,但花束很快被收走。

从来源极难确认的“自杀”消息放出后,“于朦胧死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持续至今的议题——即便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于朦胧主题的帖文被严格管控,久经审核系统训练的中国网友依然通过表情符号、谐音、拼音字符、代称、发倒转图片等方式接力传播来源不明的消息。

这些消息包括但不限于:于朦胧独自对抗娱乐圈潜规则、有官员之子参与迫害,等等。

BBC中文无法独立还原证据视频和以上言论的真实性。

于朦胧的母亲在9月16日晚,也就是坠楼事发五天后,通过于朦胧工作室微博发文再度确认官方说法:因饮酒意外坠楼,并呼吁各方停止猜测。这则声明否认了民众的疑虑重点:于朦胧之死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前者直接指向中国娱乐圈黑幕。

这条微博收穫了超过39万条评论,民众在对于朦胧母亲表达惋惜的同时指出:查明真相才是对死者的尊重。

当日稍晚时候,中国男星李亭哲在直播中表示,他觉得中国内地娱乐圈“恶心”,并呼吁曾和于朦胧聚餐的人出面解释以还原事件经过。

  网络判案进一步发酵

中国政府对社交媒体长期实行严格的言论管控制度,网民为了规避审核、延续讨论而开发出多种语言系统,拼音缩写、谐音等,同时也开发出用暗示、黑话替代正常语序语句的语言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审核,但实际上亦肢解了公民讨论的空间。

发现于朦胧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遭遇审核之后,网民转向Threads和脸书等境外平台,并按照微博的发言习惯用倒立发图、左右对称文字来持续规避审核,但实际上导致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使得非中国网民难以閱读、理解来自中国网友的讨论和疑虑,连基础事实都难以确认。

于朦胧坠亡案事发后,中国网友持续“判案”,甚至锁定称某网络歌手参与迫害,原因是该歌手的“墨镜反光倒映出剧组模样”,而这一剧组和于朦胧有关。而自称出于安全考虑用匿名出现的“知情人士”更是让难以验证的信息遍布网路。

  警方通报一辟了之?



Getty Images

关于于朦胧事件,中国官方的态度非常谨慎,甚至称得上态度坚决。

事件发生后,在第一现场被警方封锁的情况下,民间的现场调查已经不可能。于朦胧母亲肯定官方说法后不久,网络舆论继续围绕“是否是自杀?是否有娱乐圈潜规则存在?是否有特权阶级介入?”这三个重点问题展开,中国当局在上周六(9月20日)处理了快手和微博,原因是“热搜榜单主榜高位大量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

紧随其后的21日晚,官方发布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在中国媒体新常态下,这种通报一般意味着公共讨论的结束。警方通报发出之后,微博上不再可见质疑的声音,即便有针对通报可信度的疑问,几秒钟后就被删除。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贴文被删除的截图。

22日,中国网络监管部门宣布开始新一轮清朗行动。

整个处理过程可以说干净利落。唯一来自官方确定的消息仅仅做到了把民众的疑虑来源全部“辟谣”:

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坠楼?——“于某某被他人组局侵害后跳楼”是谣言;

是否曾遭遇娱乐圈潜规则?——“于朦胧母亲被控制”,“监控被人为毁坏,背后有挺大势力。现在于某某母亲和妹妹都被控制起来了”是谣言;

是否有权贵之子仗势欺人?——“大佬要潜规则他,狗腿子替大佬组的局,他被灌醉后侵害,想不开跳楼”是谣言。

该通报只是针对网络传闻进行辟谣,但没有披露案件本身的细节。

通报表示公安机关的调查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调查访问、调取视频监控等方式完成,并直接宣布“家属无异议”,于朦胧的母亲通过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发布了声明”。

朝阳警方也没有解释他们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取样、以何种形式完成现场勘查、抑或是法医检验、哪些监控作为证据出现又为何这些证据被取信——现场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有谁参与了于生前最后一次聚会?经过如何?谁录制了口供?网民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自新冠疫情以来,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在中国已逐渐有取代新闻之势,成为官方确定口径、进行舆论管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车祸、洪水、大火等突发新闻已不再是中国媒体的报道权责所在,反而成为蓝底白字地方通报的专利——民众需要从公安口中得知某地是否有灾情,社交媒体上却罕见这些信息。

但中国官方并不总是如于朦胧一案这般囫囵得结论——中国公安一直都有做详细通报的能力和惯例。

以曾震惊中国的2022年徐州铁链女事件为例,同样是警方通报,同样是对于当局来说“重大舆情事故”,江苏省出具的通报虽然同样没有说服中国民众,但仍然详细陈述了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了DNA检验比对确定亲缘关系,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生物确认,哪些机构、医院参与其中,呈现出可追溯的状态。

去年末湖南常德一男子在小学门口驾车冲撞,警方亦在通报中表达了男子的做案动机和行为历史。

但对于于朦胧事件,中国官方截至目前仅寥寥数语用于辟谣。

  明星举止为何成网民新目标?



Getty Images,于朦胧案发生之前,有网友逐帧分析另一位网红虞书欣的行为。

中国网信办在次日即发文宣布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网信办负责人点名指出此次专项行动将着力长处理“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于朦胧案官方通报发布前一天,微博、快手等平台因“热搜榜单主榜高位大量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的问题”而被查处。

于朦胧坠亡案发前,中国另一明星虞书欣即深陷网络舆论数月之久:网民称通过天眼查等企业信息检索平台试图挖出虞父或涉非法占用国企资金等问题。

不久前,明星黄杨钿甜因佩戴价值230万元的天价耳环同样引起网友注意并要求彻查其父是否涉嫌贪污受贿。哈佛毕业生蒋雨融的发言亦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同样一度将目光放向她背后的家族势力,同样要求清查是否有特权行使其中。这些指认和网络上的其它热点事件一样,最后并没有出现实证。

新冠疫情结束至今,中国深陷经济危机,失业率高企,经济环境并不景气,民众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日俱增,并直接反映在对特权阶级的额外关注、以及厌恶情绪上。

这种额外关注如果在蒋雨融时期依然停留在用放大镜去观察是否有出格言行,到对待虞书欣时已经有了滋生阴谋论的倾向:中国当局对于当权者相关话题讳莫如深,灰色地带里自有阴谋论生长。

民众在对待虞书欣时已经开始热衷于解剖综艺、直播,详细查看和猜测哪些人因为哪些表情、言论令虞书欣不满,从而招致被“雪藏”或“失去资源”。

这一模式也被继承到了关于于朦胧的讨论上,民众尝试去找综艺、通稿的时间轴,去深挖都有谁在出席于朦胧最后的晚餐,此前哪些权贵交往密切、共享“男宠”,而于朦胧是否成为了他们的猎物——BBC中文无法独立验证这些影片、推论以及“知情人士内幕”的真实性。

于朦胧案紧随黄杨钿甜、蒋雨融、虞书欣的舆论风波之后,尽管中国官方通报有针对性地辟谣,但中国民众依然围绕这个权贵特权阶层话题展开讨论。中国网民在信息几乎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似乎涌向了一种最能接受的叙事:是特权阶级在背后运作。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3)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杀妻案背后,一场“离不掉”的婚
77岁风流巨富去世,留下一个悬案,一笔遗产
连续上3周夜班后,大二实习生猝死
波音公布美空军第六代战机F-47,配文"主宰明日的天空"
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3×8”还是“8×3”?一道小学数学题,网友吵翻了
川普发惊人之言 终于发挥正面影响 泽连斯基:重大转变
川普联大开砲:联合国只会空谈 “气候变迁是骗局”
7年过去了,今年大家谁还敢取笑川普
美国从联合国“撤退”,北京趁机提升影响力
川普又让MAGA们失望?对H-1B签证收年费是乌龙
川普联大演说批开放边境:你们正在“沦入地狱”
H-1B签证费大增 印部长率谈判团队 寻求放宽限制
“司马南们”,还在美国疯狂买房
川普施政乱糟糟还获广大支持 正视他背后的力量吧
台女在英国遭围殴:对方往死裡打 当地人冷眼旁观
以誓言报复"承认潮",内塔尼亚胡:我下周见特朗普,等着瞧
美6成核潜艇埋伏中国周边!水下难侦测 随时应对…
走线男被ICE关押 焦虑症失控 父愿自掏机票求速遣返
网红赛道容不下户晨风 他的“八大观点”你认同吗?
都说她辱华了,但全智贤具体说了什么?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BBC:官方通报于朦胧坠楼案后 民众为何继续质疑?

BBC 2025-09-23 16:21:28



BBC:官方通报于朦胧坠楼案后 民众为何继续质疑?

北京朝阳公安分局在周日(9月21日)晚发布警情通报,指挑动中国网民讨论数日之久的男星于朦胧跳楼案背后的疑点均为谣言。

朝阳公安此次通报将于朦胧案相关处置归进“净网2025”专项工作,指出网络盛传的说法均为谣言,包括“于某某被他人组局侵害后跳楼”,“大佬要潜规则他,狗腿子替大佬组的局,他被灌醉后侵害,想不开跳楼”,“于朦胧母亲被控制”,“监控被人为毁坏,背后有挺大势力。现在于某某母亲和妹妹都被控制起来了”,以及“于某某被吊在高楼,活活拔掉指甲、开膛破肚,被丢下楼”。

这则通报表示,三个主要谣言发布者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并“对编造谣言行为供认不讳”。



Getty Images 于朦胧(中)是一名中国歌手、演员,曾出演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曾参加《快乐男声》等选秀综艺。

于朦胧是一名中国歌手、演员,曾出演大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曾参加《快乐男声》等选秀综艺。9月11日上午,中国博主“名侦探小宴”引述知情人士在微博爆料称,他于当天凌晨时分在北京坠亡,事发前“和五六个好友在朋友家吃饭”。

该事件随后立刻被自称知情人士的网民描述为“自杀”。

中国媒体《极目新闻》表示,其记者发现有警车出现在坠楼案事发地点附近,小区内亦有警察巡逻,五楼亦有纱窗破损,随后再报称有粉丝前往事发地附近献花,但花束很快被收走。

从来源极难确认的“自杀”消息放出后,“于朦胧死前究竟经历了什么?”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持续至今的议题——即便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于朦胧主题的帖文被严格管控,久经审核系统训练的中国网友依然通过表情符号、谐音、拼音字符、代称、发倒转图片等方式接力传播来源不明的消息。

这些消息包括但不限于:于朦胧独自对抗娱乐圈潜规则、有官员之子参与迫害,等等。

BBC中文无法独立还原证据视频和以上言论的真实性。

于朦胧的母亲在9月16日晚,也就是坠楼事发五天后,通过于朦胧工作室微博发文再度确认官方说法:因饮酒意外坠楼,并呼吁各方停止猜测。这则声明否认了民众的疑虑重点:于朦胧之死究竟是自杀还是意外?前者直接指向中国娱乐圈黑幕。

这条微博收穫了超过39万条评论,民众在对于朦胧母亲表达惋惜的同时指出:查明真相才是对死者的尊重。

当日稍晚时候,中国男星李亭哲在直播中表示,他觉得中国内地娱乐圈“恶心”,并呼吁曾和于朦胧聚餐的人出面解释以还原事件经过。

  网络判案进一步发酵

中国政府对社交媒体长期实行严格的言论管控制度,网民为了规避审核、延续讨论而开发出多种语言系统,拼音缩写、谐音等,同时也开发出用暗示、黑话替代正常语序语句的语言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审核,但实际上亦肢解了公民讨论的空间。

发现于朦胧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遭遇审核之后,网民转向Threads和脸书等境外平台,并按照微博的发言习惯用倒立发图、左右对称文字来持续规避审核,但实际上导致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使得非中国网民难以閱读、理解来自中国网友的讨论和疑虑,连基础事实都难以确认。

于朦胧坠亡案事发后,中国网友持续“判案”,甚至锁定称某网络歌手参与迫害,原因是该歌手的“墨镜反光倒映出剧组模样”,而这一剧组和于朦胧有关。而自称出于安全考虑用匿名出现的“知情人士”更是让难以验证的信息遍布网路。

  警方通报一辟了之?



Getty Images

关于于朦胧事件,中国官方的态度非常谨慎,甚至称得上态度坚决。

事件发生后,在第一现场被警方封锁的情况下,民间的现场调查已经不可能。于朦胧母亲肯定官方说法后不久,网络舆论继续围绕“是否是自杀?是否有娱乐圈潜规则存在?是否有特权阶级介入?”这三个重点问题展开,中国当局在上周六(9月20日)处理了快手和微博,原因是“热搜榜单主榜高位大量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

紧随其后的21日晚,官方发布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在中国媒体新常态下,这种通报一般意味着公共讨论的结束。警方通报发出之后,微博上不再可见质疑的声音,即便有针对通报可信度的疑问,几秒钟后就被删除。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贴文被删除的截图。

22日,中国网络监管部门宣布开始新一轮清朗行动。

整个处理过程可以说干净利落。唯一来自官方确定的消息仅仅做到了把民众的疑虑来源全部“辟谣”:

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坠楼?——“于某某被他人组局侵害后跳楼”是谣言;

是否曾遭遇娱乐圈潜规则?——“于朦胧母亲被控制”,“监控被人为毁坏,背后有挺大势力。现在于某某母亲和妹妹都被控制起来了”是谣言;

是否有权贵之子仗势欺人?——“大佬要潜规则他,狗腿子替大佬组的局,他被灌醉后侵害,想不开跳楼”是谣言。

该通报只是针对网络传闻进行辟谣,但没有披露案件本身的细节。

通报表示公安机关的调查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调查访问、调取视频监控等方式完成,并直接宣布“家属无异议”,于朦胧的母亲通过工作室的官方微博“发布了声明”。

朝阳警方也没有解释他们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取样、以何种形式完成现场勘查、抑或是法医检验、哪些监控作为证据出现又为何这些证据被取信——现场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有谁参与了于生前最后一次聚会?经过如何?谁录制了口供?网民之前提出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自新冠疫情以来,蓝底白字的警方通报在中国已逐渐有取代新闻之势,成为官方确定口径、进行舆论管控的一个主要手段。车祸、洪水、大火等突发新闻已不再是中国媒体的报道权责所在,反而成为蓝底白字地方通报的专利——民众需要从公安口中得知某地是否有灾情,社交媒体上却罕见这些信息。

但中国官方并不总是如于朦胧一案这般囫囵得结论——中国公安一直都有做详细通报的能力和惯例。

以曾震惊中国的2022年徐州铁链女事件为例,同样是警方通报,同样是对于当局来说“重大舆情事故”,江苏省出具的通报虽然同样没有说服中国民众,但仍然详细陈述了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了DNA检验比对确定亲缘关系,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生物确认,哪些机构、医院参与其中,呈现出可追溯的状态。

去年末湖南常德一男子在小学门口驾车冲撞,警方亦在通报中表达了男子的做案动机和行为历史。

但对于于朦胧事件,中国官方截至目前仅寥寥数语用于辟谣。

  明星举止为何成网民新目标?



Getty Images,于朦胧案发生之前,有网友逐帧分析另一位网红虞书欣的行为。

中国网信办在次日即发文宣布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网信办负责人点名指出此次专项行动将着力长处理“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于朦胧案官方通报发布前一天,微博、快手等平台因“热搜榜单主榜高位大量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的问题”而被查处。

于朦胧坠亡案发前,中国另一明星虞书欣即深陷网络舆论数月之久:网民称通过天眼查等企业信息检索平台试图挖出虞父或涉非法占用国企资金等问题。

不久前,明星黄杨钿甜因佩戴价值230万元的天价耳环同样引起网友注意并要求彻查其父是否涉嫌贪污受贿。哈佛毕业生蒋雨融的发言亦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同样一度将目光放向她背后的家族势力,同样要求清查是否有特权行使其中。这些指认和网络上的其它热点事件一样,最后并没有出现实证。

新冠疫情结束至今,中国深陷经济危机,失业率高企,经济环境并不景气,民众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日俱增,并直接反映在对特权阶级的额外关注、以及厌恶情绪上。

这种额外关注如果在蒋雨融时期依然停留在用放大镜去观察是否有出格言行,到对待虞书欣时已经有了滋生阴谋论的倾向:中国当局对于当权者相关话题讳莫如深,灰色地带里自有阴谋论生长。

民众在对待虞书欣时已经开始热衷于解剖综艺、直播,详细查看和猜测哪些人因为哪些表情、言论令虞书欣不满,从而招致被“雪藏”或“失去资源”。

这一模式也被继承到了关于于朦胧的讨论上,民众尝试去找综艺、通稿的时间轴,去深挖都有谁在出席于朦胧最后的晚餐,此前哪些权贵交往密切、共享“男宠”,而于朦胧是否成为了他们的猎物——BBC中文无法独立验证这些影片、推论以及“知情人士内幕”的真实性。

于朦胧案紧随黄杨钿甜、蒋雨融、虞书欣的舆论风波之后,尽管中国官方通报有针对性地辟谣,但中国民众依然围绕这个权贵特权阶层话题展开讨论。中国网民在信息几乎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似乎涌向了一种最能接受的叙事:是特权阶级在背后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