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加拿大、澳洲、葡萄牙及法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西方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有何意义,又会带来什麽影响?以下为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的分析:
● 国家的构成要件
根据1933年“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国家必须具备4个构成要件:常住人口、明确的领土边界、有效统治的政府,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关係的能力。
国家承认是指官方正式认可某一潜在国家基本满足上述条件。即便其中某个要件(例如领土边界)存在争议,承认仍可发生。
“纽约时报”报导,许多国际法专家表示,承认巴勒斯坦建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巴勒斯坦国拥有常住人口与领土。儘管边界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其领土涵盖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包括以军1967年与阿拉伯联军交战后夺取的约旦河西岸(West
Bank)与加萨走廊(Gaza Strip),以及已被以色列实际併吞的东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是管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并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政府机构。它的设立获得在国际上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授权。
由于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以及巴勒斯坦伊斯兰主义组织哈玛斯控制加萨走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能力有限,但外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将意味著承认国与自治政府之间建立直接外交联繫。
● 承认巴勒斯坦国有何实际意义
路透社指出,认为承认只是象徵性举动的人指出,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许多阿拉伯国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承认巴勒斯坦国,但这对影响以巴冲突却非常有限。
由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联合国没有正式席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边界,因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进行双边外交能力十分有限。
以色列掌握货物、投资以及教育或文化交流的进入。巴勒斯坦国没有自己的机场,约旦河西岸是内陆地区,只能经由以色列或以色列控制下的约旦边境进出,而加萨走廊的所有出入口也都由以色列控制。
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都强调,这波承认潮的意涵高于象徵性。巴勒斯坦国驻英国代表处负责人佐姆洛特(Husam
Zomlot)表示,这可能促成各实体之间在平等基础上建立伙伴关係。
BBC报导指出,巴勒斯坦国既是一个存在、又不真正存在的国家。它得到国际社会高度承认,设有驻外机构,还有能参与奥运等体育赛事的国家代表队。
但因与以色列长期的争端,巴勒斯坦国并没有国际公认的边界、首都和军队。因为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军事占领,在1990年代和平协议后成立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无法完全掌控其领土与人民。而在同遭以色列占领的加萨走廊,目前正处于毁灭性的战争之中。
鉴于巴勒斯坦国的准国家(quasi-state)地位,承认巴勒斯坦国传递出强烈的道德与政治宣示,但对实际情况的改变却相当有限。
纽时指出,横跨三大洲的承认巴勒斯坦国风潮虽能进一步带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外交压力,然而迄今为止,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仍未能遏止以色列为消灭哈玛斯而在加萨的用兵。这场2023年10月以来的新一轮以哈战事已造成数万人罹难,让大部分加萨沦为废墟。
更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建国也不太可能改变当地局势。虽然更多国家承认是支持巴勒斯坦自决的表态,但一个可行的巴勒斯坦建国前景(在目前由以军佔领或封锁的许多土地上建国)在多方面看,却比过去数十年更遥不可及。
巴勒斯坦民族倡议(PNI)创办人巴固提(Mustafa
Barghouti)指出,这波承认潮的好处充其量只是空洞的象徵性,最糟的情况下甚至还会转移焦点,掩盖当前无人能制约以色列的窘境。任何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承认,都应伴随具体行动追究以色列毁灭性政策的责任。
巴固提表示,单靠承认巴勒斯坦国及弄出相关文件对改变现状毫无作用。国际社会必须制止以色列在加萨的战争,其次须施压以色列改变政策,包括废除以国“只有犹太民族拥有在巴勒斯坦土地上自决权”的法律。
● 两国方案受阻 历史争议未解
“两国方案”(two-state
solution)是以巴冲突的政治解决方案之一,主张居住于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两个民族(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建立不同国家,其中在约旦河西岸及加萨走廊建立巴勒斯坦国,范围大致依循1967年以阿战争前的界线,并以被以色列占领的东耶路撒冷为首都。
然而,国际社会推动两国方案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而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区兴建、扩张并维持犹太人屯垦区的政策与行为(依国际法属非法),已将这个概念变成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