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事发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女子崩溃:就诊过程被偷拍放网上

事发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女子崩溃:就诊过程被偷拍放网上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于 2025-09-19 20:35:1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发现其看诊视频,未经同意就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有被打码,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认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就诊过程,网上公开发布后朋友来问,回想自己的就诊经历。李女士表示,当天就已经感觉到不适。

6月13日,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进入诊室后,就看到除医生之外,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

只见上述几名年轻人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低头记录,但始终无人告知李女士他们的身份以及在场的原因。“坐在诊椅上,感觉像是被围观。”整个问诊过程,这些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诊室。

因急于问诊,李女士只得按捺住不适,全神贯注于与医生交流。她表示,在就诊过程中并未察觉有拍摄设备正记录其看诊情况,也无人告知会被用作“诊疗素材”,更没有意识到一次普通就诊会在一个月后给自己带来巨大困扰。

7月中旬,李女士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视频,“问视频里的人是不是我”,点开视频的瞬间,她就一阵头皮发麻,视频内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诊的经历。尽管在公开发布的视频中,对自己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话语声,以及医生分析病情过程中提及的关键病史信息,都让朋友“一眼认出”,也让其陷入尴尬与不安。

事发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女子崩溃:就诊过程被偷拍放网上

医生账号公开发布的视频(受访者供图)



该医生视频账号的“门诊实录”合集,发布了78个患者看诊案例

“太生气了,我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彻底侵犯了。”说起看见视频的瞬间,李女士语气还是很激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我的明确同意了。”李女士强调,“看病是极其私密的事,谁愿意未经同意就把它公之于众?”

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不少网友感同身受:真的很过分。







患者隐私保护应该如何认定?仅面部打码是否算尽到隐私保护义务?事实上,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在自媒体日益普遍的时代,这一幕已在众多患者身上上演。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均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且普遍采用“专业解读+病例分享”的模式,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账号通常拥有可观的粉丝数,所发布的案例视频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但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



许多有此经历的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达不满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少的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为公开发布视频里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权没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医生告知会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可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发现或投诉后才下架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的权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明确指出“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要怎样界定“侵犯他人隐私”的标准,各方的意见不一。



许多医疗自媒体创作者认为,只需对患者面部进行打码处理即尽到隐私保护义务。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一做法存在明显局限:

一方面,只对面部进行处理,无法有效隐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着、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面,诊疗过程中,透露出工作类别、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信息,或均成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关键线索。

且一旦此类看诊视频发布,其传播范围难以控制,可能被下载、转发,甚至被二次剪辑传播,进一步扩大隐私泄露风险。而现有下架机制通常滞后于传播速度,如若发生隐私泄露,损害难以挽回。

自发现视频的次日,李女士便开启维权之路。经多次沟通,目前相关视频已被删除,但李女士坚持要求医生道歉的诉求,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应。

其间,李女士曾咨询专业律师。律师明确表示,医生未经明确同意拍摄并发布就诊过程,确实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从法律层面构成侵权。同时,律师也提醒李女士,这一类侵权案件维权面临现实困境。患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收集证据、进行公证、提起诉讼,且即便胜诉,赔偿金额一般都弥补不了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损害。

寻求医学科普与平衡隐私保护,医学科普有重要社会价值,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如今,医疗自媒体快速发展,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与患者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市民普遍呼吁,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视频用途、传播范围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同意形式做出真实意愿表达;同时,明确患者可以随时撤回意见并且不影响后续就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为隐私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除基本面部打码,还可采用变声、背景替换、体型模糊等处理技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

此外,医疗自媒体监管需建立多方共治机制:

平台方应完善审核机制,重点审核医疗科普内容;

行业协会制定更细致行业准则;

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在隐私保护判断标准上,充分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建立便捷反映渠道,及时回应患者关切。

“希望我的经历能推动医疗自媒体行业规范发展。”李女士表示,“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普通人隐私为代价。”

你在就诊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你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讨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习近平女儿信息泄露案:牛腾宇被判14年,父母喊冤5年遭暴力
川普突袭H-1B签证!上海飞夏威夷机票"半小时飙涨4.5倍"
不只科技业!美H-1B签证费暴涨,律师"点名3产业"也成重灾户
全球最受欢迎"留学国家"最新排名,美国下滑至第3
会谈后确定「川普不会出手」,普丁升高对乌攻势




24小时讨论排行

吉米不是最后一个 FCC主席:美国传媒将有巨变
川普出H-1B工作签证七伤拳 谁受创最深
北京警方通报于朦胧坠楼身亡事件 三人因造谣被查处
H1B签证费爆增至每年10万美元,印度中国申请人最多
美国人组团“恶意”抢票,印度人怒了!
10万人悼念!柯克葬礼"维安层级堪比超级杯",川普范斯将出席
川普轰媒体97%负面报导"非言论自由":这根本不合法!
柯克葬礼入场规定、转播时间及致辞名单一次看
H1-B签证费飙涨 白宫怒揭4企业:砍上万美国人
《731》票房上看15亿 面临差评危机 留言区“沦陷”
中国签证9月30日起可线上申请 这些类别不适用
承认巴勒斯坦"英国恐赔2兆",人质家属痛诉遭背叛
中企负责人王庆周走私芬太尼原料至美国 重判25年
始祖鸟自杀式营销,太震惊了!
柯克之死背后 特朗普为何异常激动 非要判死嫌疑人?
加拿大、澳洲、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事发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女子崩溃:就诊过程被偷拍放网上

新民晚报 2025-09-19 20:35:19

近日,市民李女士反映,自己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发现其看诊视频,未经同意就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有被打码,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认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就诊过程,网上公开发布后朋友来问,回想自己的就诊经历。李女士表示,当天就已经感觉到不适。

6月13日,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进入诊室后,就看到除医生之外,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诊室里。

只见上述几名年轻人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低头记录,但始终无人告知李女士他们的身份以及在场的原因。“坐在诊椅上,感觉像是被围观。”整个问诊过程,这些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诊室。

因急于问诊,李女士只得按捺住不适,全神贯注于与医生交流。她表示,在就诊过程中并未察觉有拍摄设备正记录其看诊情况,也无人告知会被用作“诊疗素材”,更没有意识到一次普通就诊会在一个月后给自己带来巨大困扰。

7月中旬,李女士收到朋友转来的一条视频,“问视频里的人是不是我”,点开视频的瞬间,她就一阵头皮发麻,视频内容正是自己此前就诊的经历。尽管在公开发布的视频中,对自己面部做过小范围马赛克处理,但衣着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话语声,以及医生分析病情过程中提及的关键病史信息,都让朋友“一眼认出”,也让其陷入尴尬与不安。

事发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女子崩溃:就诊过程被偷拍放网上

医生账号公开发布的视频(受访者供图)



该医生视频账号的“门诊实录”合集,发布了78个患者看诊案例

“太生气了,我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彻底侵犯了。”说起看见视频的瞬间,李女士语气还是很激动。“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我的明确同意了。”李女士强调,“看病是极其私密的事,谁愿意未经同意就把它公之于众?”

李女士的经历被报道后,不少网友感同身受:真的很过分。







患者隐私保护应该如何认定?仅面部打码是否算尽到隐私保护义务?事实上,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在自媒体日益普遍的时代,这一幕已在众多患者身上上演。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均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且普遍采用“专业解读+病例分享”的模式,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科普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其中,部分账号通常拥有可观的粉丝数,所发布的案例视频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但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



许多有此经历的患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达不满

社交平台上,为数不少的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作为公开发布视频里的主要人物,患者知情同意权没有被充分尊重:

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医生告知会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可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发现或投诉后才下架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的权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其中明确指出“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究竟要怎样界定“侵犯他人隐私”的标准,各方的意见不一。



许多医疗自媒体创作者认为,只需对患者面部进行打码处理即尽到隐私保护义务。但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这一做法存在明显局限:

一方面,只对面部进行处理,无法有效隐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着、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面,诊疗过程中,透露出工作类别、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信息,或均成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关键线索。

且一旦此类看诊视频发布,其传播范围难以控制,可能被下载、转发,甚至被二次剪辑传播,进一步扩大隐私泄露风险。而现有下架机制通常滞后于传播速度,如若发生隐私泄露,损害难以挽回。

自发现视频的次日,李女士便开启维权之路。经多次沟通,目前相关视频已被删除,但李女士坚持要求医生道歉的诉求,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应。

其间,李女士曾咨询专业律师。律师明确表示,医生未经明确同意拍摄并发布就诊过程,确实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从法律层面构成侵权。同时,律师也提醒李女士,这一类侵权案件维权面临现实困境。患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收集证据、进行公证、提起诉讼,且即便胜诉,赔偿金额一般都弥补不了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损害。

寻求医学科普与平衡隐私保护,医学科普有重要社会价值,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如今,医疗自媒体快速发展,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与患者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市民普遍呼吁,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视频用途、传播范围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同意形式做出真实意愿表达;同时,明确患者可以随时撤回意见并且不影响后续就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为隐私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除基本面部打码,还可采用变声、背景替换、体型模糊等处理技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

此外,医疗自媒体监管需建立多方共治机制:

平台方应完善审核机制,重点审核医疗科普内容;

行业协会制定更细致行业准则;

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在隐私保护判断标准上,充分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建立便捷反映渠道,及时回应患者关切。

“希望我的经历能推动医疗自媒体行业规范发展。”李女士表示,“科普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普通人隐私为代价。”

你在就诊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你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