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美联储的最后一夜:独立央行将要输给政治了?

美联储的最后一夜:独立央行将要输给政治了?

文章来源: 月观世界 于 2025-09-17 02:58: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美联储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几乎都在重新定义着全球金融秩序的边界。

从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推特轰炸,到2025年直接"解雇"理事的宪政危机,从耶伦时代的"渐进加息"到鲍威尔面临的全方位政治围剿,美联储与白宫的关系在合作与对抗之间剧烈摇摆。FOMC会议不再是技术官僚的理性计算,而更像是政治压力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停火协议"。

2025年9月15日,当斯蒂芬·米兰以48比47的微弱优势通过参议院确认时,他成为了第一位同时担任白宫经济顾问的美联储理事。而就在三周前,特朗普刚刚试图解雇另一位理事丽莎·库克,理由是莫须有的"抵押贷款欺诈"。

可以想见,当明天的FOMC会议即将宣布今年首次降息时,市场交易员们会多么紧张地刷新着总统的Truth Social页面。

降息节点:从制度设计到政治现实

自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对美联储的攻击已经从第一任期的"推特治国"升级为系统性的制度颠覆。仅在过去8个月里,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攻击美联储的次数就超过了127次——平均每两天一次。从"必须立即降息,幅度要大!"到"全力一个点,火箭燃料!",再到给鲍威尔起绰号"太迟先生"(Mr. Too Late),总统的每一次发声都在实时重塑着市场预期。

更令人震惊的是8月25日的"周末政变"——特朗普通过行政令宣布解除理事库克的职务,这是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总统首次试图直接罢免在任理事。虽然联邦法官9月9日发布了临时禁令,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如果总统可以随意解雇央行官员,独立货币政策还有什么意义?

美联储的最后一夜:独立央行将要输给政治了?

值得玩味的是这次政策转向的时机选择。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拐点:失业率从历史低位3.4%攀升至4.3%,接近触发"萨姆规则"的衰退警戒线;制造业PMI连续1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但与此同时,核心通胀率仍在2.9%的高位徘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是给进口价格火上浇油。这种"滞胀"苗头本应让央行更加谨慎,但政治压力却在推动相反的方向。

从种种迹象判断,这次降息已经不是经济逻辑的产物,而是政治交易的结果。米兰的任命、库克的官司、2026年主席接班人的提前布局,每一步都在为同一个目标铺路:将美联储从独立的货币当局,改造为服务于白宫议程的政策工具。

米兰效应:当财政与货币的防火墙倒塌

斯蒂芬·米兰当选美联储理事不仅是人事胜利,更像是美国货币制度史上的分水岭时刻。

从9月15日参议院对米兰人事任命表决的戏剧性可见一斑——以48:47的一票之差通过的任命显示共和党与民主党几乎站在对立立场上,而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穆尔科斯基成为了唯一反对提名的"叛徒"。



然而,米兰带来的真正冲击远超人事变动本身。作为特朗普"关税经济学"的总设计师,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颠覆性理论:

首先是"关税中性论"。米兰认为关税带来的价格上涨只是"一次性冲击",央行应该看穿这种暂时影响,继续宽松以支持增长。这种理论巧妙地为"关税加降息"的矛盾组合提供了学术包装——既能通过关税"惩罚"贸易对手,又能通过降息"补偿"国内经济。

其次是"财政货币协同论"。在米兰与曼哈顿研究所合著的论文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债务占GDP超过130%的时代,坚持央行独立性是一种奢侈品。"他主张美联储配合财政部的融资需求——当赤字失控时,印钞就成了唯一选择。

第三是"民主赤字论"。米兰直言,非民选的技术官僚无权决定数亿人的经济命运,而货币政策应该回归民主控制。看上去,米兰选择和特朗普一起号称对华尔街控制的资本财团宣战,但实际上这类言论却极具迷惑性:正是因为货币政策需要长期视角和专业判断,才需要与短期选举周期保持距离。

更令人不安的是米兰的双重身份安排。白宫已经确认,他将继续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只是采取"无薪休假"的形式。这意味着每天早上,他可能先在白宫参加经济政策会议,下午再到美联储投票决定利率。而白宫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米兰的双重角色美化为政策协调的优势。

降息悖论:经济逻辑与政治算计的错位

9月降息几乎已成定局,但这个决定的逻辑链条充满了自相矛盾。

从纯经济角度看,当前并非降息的理想时机。核心PCE通胀率2.9%,距离2%的目标仍有距离;工资增长3.6%,高于与2%通胀相符的水平;房价在某些地区仍在快速上涨,租金通胀更是达到5.1%。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制造新的通胀压力——钢铁关税推高了建筑成本,消费品关税直接转嫁给了美国家庭。在这种背景下降息,无异于火上浇油。



但政治逻辑压倒了经济逻辑。特朗普需要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制造经济"奇迹"——股市新高、房地产复苏、消费繁荣。而实现这一切最快的办法就是降息。从他的Truth Social轰炸频率可以看出焦虑程度:3月要求"立即降息",6月升级为"全力一个点",8月更是威胁"不降息就换人"。

市场已经完全内化了这种政治逻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的交易数据显示,认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投资者高达97%——这个数字反映的不是经济基本面,而是对政治现实的考量。

这种错位正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连锁反应。黄金价格突破2300美元,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创下1971年以来的最快增速。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年内暴跌11%,国际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如果美联储沦为政治工具,美元还值得信任吗?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政治化降息可能引发的恶性循环——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激化民粹情绪,要求更多的财政刺激;财政刺激推高赤字,需要更多的货币宽松来消化债务。放眼全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土耳其或阿根廷的"高通胀陷阱"已经为我们写下了前车之鉴。

2026年接班危局:从技术治理到政治站队

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将在2026年5月15日午夜结束,但围绕继任者的博弈早已白热化。

财政部长贝森特7月就公开表示,"正式程序已经启动"。特朗普政府几乎已经跃跃欲试地将自己人推上这个位置。目前,特朗普已经公布了三位最终候选人:

凯文·哈塞特领跑,不是因为他的货币政策经验,而是因为他是特朗普最信任的经济学家。作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的核心任务是为总统的每一个经济决策提供学术背书——从关税到减税,从基建到能源。如果他成为美联储主席,央行将与白宫彻底步调一致。

凯文·沃什看似更有资格——他曾是最年轻的美联储理事,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有一定的独立性,曾在2018年公开批评特朗普的贸易战,认为关税会损害美国经济。当然,沃什也是坚定的降息派。

克里斯托弗·沃勒是唯一的"内部人选",但这可能正是他的致命伤。作为现任理事,他太了解美联储的传统和规范,很难成为彻底的"改革者"。更关键的是,他与特朗普并无个人渊源,在一个“忠诚高于专业”的用人逻辑下,这反而削弱了他的竞争力。

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谁会接任,而是选择标准的彻底政治化。历史上,美联储主席的遴选虽然也有政治考量,但专业能力始终是首要标准。从马丁到沃尔克,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每一位都是各自时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或金融家。而现在,全球市场的目光都寄托在下一任主席人选上。

关于明天:去美元是否成为共识?

美联储的政治化不仅是美国的内政,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地震。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美联储的独立性保证了币值稳定;美国的法治保证了产权安全;美军的实力保证了体系运转。现在,第一根支柱正在坍塌。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令人震惊:2025年上半年,各国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8%,创下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变化: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在减持,而增持的主要是依赖美国安全保护的小国。这表明,连最亲密的盟友都在对美元体系进行"风险对冲"。

人民币正在悄然填补真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升至4.3%,虽然绝对值仍然很小,但增速惊人——同比增长47%。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俄罗斯、伊朗的能源贸易已经基本"去美元化",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连沙特都在考虑石油人民币的可能性。

欧元区也在加快"战略自主"。欧洲央行正在推进数字欧元项目,明确目标是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法德两国提议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实质是要摆脱对美联储的依赖。虽然欧洲内部分歧严重,但美联储政治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动力。

这种"去美元化"的趋势一旦形成,将很难逆转。美元的替代选项在增加,信任赤字在扩大。而美联储的政治化可能成为压垮美元霸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黄昏还是黎明?

美联储的独立性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在无数次危机中赢得的。从1907年金融恐慌到大萧条,从滞胀年代到2008年金融海啸,每一次都是用巨大代价换来的教训:货币政策必须独立于短期政治压力。现在,这个用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共识,正在被缓缓侵蚀。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制度的生命力往往超出预期。美联储内部仍有抵抗的声音——鲍威尔拒绝辞职,库克诉诸法律,部分理事坚持专业判断。国会中也有维护独立性的努力,连共和党参议员都在警告"不要玩火"。市场的惩罚机制依然有效——美元的下跌、黄金的上涨、债券收益率的扭曲,都在发出警报。

更深远的影响可能是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央行独立性被视为"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的"国际最佳实践"。现在,当标杆本身都在坍塌时,是否意味着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这一轮降息不仅仅是利率层面的技术调整,它更像是一声警钟:提醒世界美元体系的基础正在松动。美联储的政治化也许意味着“美元世纪”的暮色,但黎明是否会到来、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仍无人能给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信任的基石动摇时,整个国际金融大厦都会随之震颤,而重建这种信任,往往远比摧毁它更艰难。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国大使馆涌“排队盛况”一眼望不到头 网骂:汉奸!
川普下令国家公园移除这张照片 “宣扬腐蚀性意识形态”
惊呆!非法移民小船靠近 被大爷大妈合力推回大海
女生上厕所人间蒸发 唯一线索是“内裤挂5米高树上”
恐怖!杭州女散步踩到“化骨水” 送医抢救仍不治




24小时讨论排行

卢比奥:那些庆祝的外国人 将被驱逐、吊销签证…(视)
首次出庭!嫌犯父亲“大义灭亲”细节曝光 FBI扩大调查
CNN:川普正酝酿一场对左翼大规模打压 Antifa将列恐怖组织
上海学生的午餐,吃出了发展中国家的纯正味道
美网球选手在华发表“冒犯中国菜”言论 被斥“极无知”
枪杀柯克嫌犯被控加重谋杀罪 检察官寻求死刑判决
邓聿文:美国控枪为什么如此之难
华人学者:中国造船无人机 美国再不改公厕都建不成
德州黑人女生柯克追悼会上挑衅被捕 州长:挑错了学校!
医生赞刺杀柯克枪手“枪法精准” 被永久禁止入境美国
贝森特爆TikTok达成协议内幕:美国威胁关闭…
12岁女孩被虐待致死案:生父为何哭着为继母求情
被日本害惨了,美韩贸易谈判几近“归零”
“清水衙门”中宣部 副部长成了大贪官
川普怒炒Fed理事再失利!法院驳回 恐上最高院
特朗普把中国,印度等23个国家指定为主要毒品过境国或生产国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美联储的最后一夜:独立央行将要输给政治了?

月观世界 2025-09-17 02:58:41

美联储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几乎都在重新定义着全球金融秩序的边界。

从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推特轰炸,到2025年直接"解雇"理事的宪政危机,从耶伦时代的"渐进加息"到鲍威尔面临的全方位政治围剿,美联储与白宫的关系在合作与对抗之间剧烈摇摆。FOMC会议不再是技术官僚的理性计算,而更像是政治压力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停火协议"。

2025年9月15日,当斯蒂芬·米兰以48比47的微弱优势通过参议院确认时,他成为了第一位同时担任白宫经济顾问的美联储理事。而就在三周前,特朗普刚刚试图解雇另一位理事丽莎·库克,理由是莫须有的"抵押贷款欺诈"。

可以想见,当明天的FOMC会议即将宣布今年首次降息时,市场交易员们会多么紧张地刷新着总统的Truth Social页面。

降息节点:从制度设计到政治现实

自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对美联储的攻击已经从第一任期的"推特治国"升级为系统性的制度颠覆。仅在过去8个月里,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攻击美联储的次数就超过了127次——平均每两天一次。从"必须立即降息,幅度要大!"到"全力一个点,火箭燃料!",再到给鲍威尔起绰号"太迟先生"(Mr. Too Late),总统的每一次发声都在实时重塑着市场预期。

更令人震惊的是8月25日的"周末政变"——特朗普通过行政令宣布解除理事库克的职务,这是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总统首次试图直接罢免在任理事。虽然联邦法官9月9日发布了临时禁令,但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如果总统可以随意解雇央行官员,独立货币政策还有什么意义?

美联储的最后一夜:独立央行将要输给政治了?

值得玩味的是这次政策转向的时机选择。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拐点:失业率从历史低位3.4%攀升至4.3%,接近触发"萨姆规则"的衰退警戒线;制造业PMI连续1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但与此同时,核心通胀率仍在2.9%的高位徘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是给进口价格火上浇油。这种"滞胀"苗头本应让央行更加谨慎,但政治压力却在推动相反的方向。

从种种迹象判断,这次降息已经不是经济逻辑的产物,而是政治交易的结果。米兰的任命、库克的官司、2026年主席接班人的提前布局,每一步都在为同一个目标铺路:将美联储从独立的货币当局,改造为服务于白宫议程的政策工具。

米兰效应:当财政与货币的防火墙倒塌

斯蒂芬·米兰当选美联储理事不仅是人事胜利,更像是美国货币制度史上的分水岭时刻。

从9月15日参议院对米兰人事任命表决的戏剧性可见一斑——以48:47的一票之差通过的任命显示共和党与民主党几乎站在对立立场上,而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穆尔科斯基成为了唯一反对提名的"叛徒"。



然而,米兰带来的真正冲击远超人事变动本身。作为特朗普"关税经济学"的总设计师,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颠覆性理论:

首先是"关税中性论"。米兰认为关税带来的价格上涨只是"一次性冲击",央行应该看穿这种暂时影响,继续宽松以支持增长。这种理论巧妙地为"关税加降息"的矛盾组合提供了学术包装——既能通过关税"惩罚"贸易对手,又能通过降息"补偿"国内经济。

其次是"财政货币协同论"。在米兰与曼哈顿研究所合著的论文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债务占GDP超过130%的时代,坚持央行独立性是一种奢侈品。"他主张美联储配合财政部的融资需求——当赤字失控时,印钞就成了唯一选择。

第三是"民主赤字论"。米兰直言,非民选的技术官僚无权决定数亿人的经济命运,而货币政策应该回归民主控制。看上去,米兰选择和特朗普一起号称对华尔街控制的资本财团宣战,但实际上这类言论却极具迷惑性:正是因为货币政策需要长期视角和专业判断,才需要与短期选举周期保持距离。

更令人不安的是米兰的双重身份安排。白宫已经确认,他将继续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只是采取"无薪休假"的形式。这意味着每天早上,他可能先在白宫参加经济政策会议,下午再到美联储投票决定利率。而白宫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将米兰的双重角色美化为政策协调的优势。

降息悖论:经济逻辑与政治算计的错位

9月降息几乎已成定局,但这个决定的逻辑链条充满了自相矛盾。

从纯经济角度看,当前并非降息的理想时机。核心PCE通胀率2.9%,距离2%的目标仍有距离;工资增长3.6%,高于与2%通胀相符的水平;房价在某些地区仍在快速上涨,租金通胀更是达到5.1%。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制造新的通胀压力——钢铁关税推高了建筑成本,消费品关税直接转嫁给了美国家庭。在这种背景下降息,无异于火上浇油。



但政治逻辑压倒了经济逻辑。特朗普需要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制造经济"奇迹"——股市新高、房地产复苏、消费繁荣。而实现这一切最快的办法就是降息。从他的Truth Social轰炸频率可以看出焦虑程度:3月要求"立即降息",6月升级为"全力一个点",8月更是威胁"不降息就换人"。

市场已经完全内化了这种政治逻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的交易数据显示,认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投资者高达97%——这个数字反映的不是经济基本面,而是对政治现实的考量。

这种错位正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连锁反应。黄金价格突破2300美元,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创下1971年以来的最快增速。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年内暴跌11%,国际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如果美联储沦为政治工具,美元还值得信任吗?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政治化降息可能引发的恶性循环——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激化民粹情绪,要求更多的财政刺激;财政刺激推高赤字,需要更多的货币宽松来消化债务。放眼全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土耳其或阿根廷的"高通胀陷阱"已经为我们写下了前车之鉴。

2026年接班危局:从技术治理到政治站队

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将在2026年5月15日午夜结束,但围绕继任者的博弈早已白热化。

财政部长贝森特7月就公开表示,"正式程序已经启动"。特朗普政府几乎已经跃跃欲试地将自己人推上这个位置。目前,特朗普已经公布了三位最终候选人:

凯文·哈塞特领跑,不是因为他的货币政策经验,而是因为他是特朗普最信任的经济学家。作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的核心任务是为总统的每一个经济决策提供学术背书——从关税到减税,从基建到能源。如果他成为美联储主席,央行将与白宫彻底步调一致。

凯文·沃什看似更有资格——他曾是最年轻的美联储理事,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有一定的独立性,曾在2018年公开批评特朗普的贸易战,认为关税会损害美国经济。当然,沃什也是坚定的降息派。

克里斯托弗·沃勒是唯一的"内部人选",但这可能正是他的致命伤。作为现任理事,他太了解美联储的传统和规范,很难成为彻底的"改革者"。更关键的是,他与特朗普并无个人渊源,在一个“忠诚高于专业”的用人逻辑下,这反而削弱了他的竞争力。

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谁会接任,而是选择标准的彻底政治化。历史上,美联储主席的遴选虽然也有政治考量,但专业能力始终是首要标准。从马丁到沃尔克,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每一位都是各自时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或金融家。而现在,全球市场的目光都寄托在下一任主席人选上。

关于明天:去美元是否成为共识?

美联储的政治化不仅是美国的内政,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地震。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美联储的独立性保证了币值稳定;美国的法治保证了产权安全;美军的实力保证了体系运转。现在,第一根支柱正在坍塌。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令人震惊:2025年上半年,各国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8%,创下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变化: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在减持,而增持的主要是依赖美国安全保护的小国。这表明,连最亲密的盟友都在对美元体系进行"风险对冲"。

人民币正在悄然填补真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升至4.3%,虽然绝对值仍然很小,但增速惊人——同比增长47%。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俄罗斯、伊朗的能源贸易已经基本"去美元化",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连沙特都在考虑石油人民币的可能性。

欧元区也在加快"战略自主"。欧洲央行正在推进数字欧元项目,明确目标是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法德两国提议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实质是要摆脱对美联储的依赖。虽然欧洲内部分歧严重,但美联储政治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动力。

这种"去美元化"的趋势一旦形成,将很难逆转。美元的替代选项在增加,信任赤字在扩大。而美联储的政治化可能成为压垮美元霸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黄昏还是黎明?

美联储的独立性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在无数次危机中赢得的。从1907年金融恐慌到大萧条,从滞胀年代到2008年金融海啸,每一次都是用巨大代价换来的教训:货币政策必须独立于短期政治压力。现在,这个用一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共识,正在被缓缓侵蚀。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制度的生命力往往超出预期。美联储内部仍有抵抗的声音——鲍威尔拒绝辞职,库克诉诸法律,部分理事坚持专业判断。国会中也有维护独立性的努力,连共和党参议员都在警告"不要玩火"。市场的惩罚机制依然有效——美元的下跌、黄金的上涨、债券收益率的扭曲,都在发出警报。

更深远的影响可能是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过去几十年,央行独立性被视为"华盛顿共识"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的"国际最佳实践"。现在,当标杆本身都在坍塌时,是否意味着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这一轮降息不仅仅是利率层面的技术调整,它更像是一声警钟:提醒世界美元体系的基础正在松动。美联储的政治化也许意味着“美元世纪”的暮色,但黎明是否会到来、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仍无人能给出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信任的基石动摇时,整个国际金融大厦都会随之震颤,而重建这种信任,往往远比摧毁它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