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门心思考研的黎叶为什么会突然选择去当老师?用她的话说,先开始“是买一送一的赠品”,后来发现“是命运的指引”。作为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县中班主任,她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三观要正”,她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哪怕成绩不好,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想要的生活。
以下是黎叶的讲述。
本来在家脱产考研,结果误打误撞去了县中当班主任
我是一枚双非英专生,算是小镇做题家吧。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我在大学期间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毕业后面对复杂的社会,我选择了暂时逃避,像身边的其他很多同学一样加入了考研大军,奈何自控力不够,以及目标院校定得过高,我一战未成,再战再败。当时在脱产备考的我每天除了机械地复习,没有其他任何目标与冲动,与社会切断了联系,只想在家里快乐地当一只米虫。
走上教师这条路是因为一个契机:我妈妈朋友的女儿准备考教师编,听说我还在家里待业,推荐我也去报班考,于是我像是“买一送一的赠品”,踏上了这条“不归路”。而当我学习考教资的资料时,我发现这种依赖记忆的模式完全在我的舒适区,不论是教育理论还是英语专业知识都手到擒来。记得那天报完班后,我坐在回家的车上,突然有种被命运指引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选择去县中教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在教师编日渐缩减的大环境下,我第一次以最后一年应届生的身份冲刺了市中心的一人岗,可惜面试时以0.3分之差没能成功,于是在第二年我已经失去应届生身份,且招聘岗位再腰斩的情况下,我不顾家里人的反对,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县中,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最后事实证明果然如此,下一年的学历要求已经提到了研究生。
我是刚入职一年的新老师,入职后还被指定担任了班主任一职。刚开始是很崩溃的,尤其加上换新教材,当班主任,教新初一,在自己都没有脱去学生气,也没有熟悉学校制度的时候,这些任务简直是地狱难度,现在想来也还会有些后怕。还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老师这项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过来人常说“不要跟学生打成一片”,说得很对,但我没能做到
作为新人教师的我刚从学生时代过来,比较能理解学生的种种心理,就是因为太理解了,导致最开始很难严格管理学生——迟到、不写作业、看小说、玩手机游戏等等,这都是我学生时代做过的事情,我心底里认为这很正常,于是会给学生一次又一次改正的机会,但结果却是他们的变本加厉。
有两个点是我当老师以来总结的经验,也可以说是教训吧:
1. 不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这是我听到过很多次的教学建议,网络上也会有很多老师发帖提到这句话,但是我没能做到。一是因为我本身性子比较软,从小不会骂人或者严厉批评人,没什么威严;二是我不喜欢强硬地要求他人,想尽量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观点;三是教师生涯理论中说的,在关注生存阶段,偏向于和学生打好交道以获得心理支持;四是角色还没有换过来,以上种种原因让我第一年没有树立起威严,虽然某些乖巧学生会很喜欢我,但是这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挺灾难的。
2. 尊重他人命运
这也是我与其他教师打交道时经常能听到的: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我们作为老师很难凭借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去彻底地改变一个人,有时候需要放下执念,有的孩子他没能按照你想培养的方向去发展,但没准最后他也可以过得不错呢。
网上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对立的帖子,我觉得跟大多数家长相处起来还是比较融洽的,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没有边界的要求、攻击性的言语,但大多数家长还是配合老师的工作的。每个群体中都有各式各样的人,我认为这不是家长好坏与否,而是社会上每个人都不同,好人不会因为做了家长就变坏,坏的人他也不会因为冠上家长的头衔就变得善良了。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评价人也不能只看学习一个方面
我所在的这个县里大部分家长都外出做生意,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由爷爷奶奶带大,缺乏父母陪伴,父母离异的也不在少数。
虽然来县里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有些问题是很显而易见的。县里不管是师资还是硬件都亟待改善,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是无法开口,发音困难的,从小学就基础很差,听课又很吃力,慢慢地这些学生偏科很严重,英语成绩最差,学着学着就直接放弃英语了。英语在我看来是县乡地区最难提升的一门学科。
成绩之外,有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我见过的有自残的、抑郁的,还有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他们在初中这个年龄段得不到心理支持,转向找寻跟他处于同一境遇的同伴的认同,很容易加入一些不良的小团队;另外还有厌学,厌学的情况应该不分年龄县区,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电子产品普及,学生受网络影响巨大,在不能自控的年龄段,面对连成年人都难以抵御的诱惑,真的很容易沉迷,网上一些言论煽动学生和家长对立、和教师对立,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人生灰暗,怨天尤人,怪罪原生家庭,陷入负面情绪出不来,这个时候身边人的陪伴和指引尤其是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而这却是很多县乡孩子缺失的。
作为新任班主任,我不要求学生的成绩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只要学习态度好,尊师重道,我觉得都是可造之材,我更看重的是这些孩子的三观塑造,不想看着他们走歪路。当然每次成绩一出来,我也会小发雷霆一下。活泼课堂、激发兴趣、留堂罚抄,这些办法我都试过,遇到真的完全学不进去的学生,我也会看开一些,学习能改变命运,靠勤劳的双手也能改变命运。
我带过的一名学生叫小周,他是我们学校前五名,他真的是单纯热爱学习,这种内源性的学习动力能够支持他走得很远,他的性格善良,比较内向,尊师重道,待人温和有礼,做事负责认真,我相信他未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学习之外,第二条路是靠自己打拼的,这种人不是学霸,但一定三观正,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对身边的家人朋友),最重要的是有坚定的目标和为目标付出努力的决心,这样的人哪怕学习成绩不好,在进入社会中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评价人也不能只看学习一个方面。这份平凡的工作里,我不是要培养多少学霸,而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不管成绩好坏,他们的三观、态度、对生活的勇气,才是能陪他们走得更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