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各大直播间,有一种新的相亲模式正在走红。
只需一块白板、几个语焉不详的个人条件,这些自封为“相亲分析师”的主播就能从中抽丝剥茧,找到相亲对象试图隐藏的秘密信息,评估一个人的“婚恋竞争力”。
到了晚上,更是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入名为“相亲分析师”或“相亲鉴定师”的直播间,期待着主播们用他们的“神奇公式”为自己或心仪的对象打分。
“这个男人能嫁吗?”
“这个女孩能娶吗?”
已经成为新时代相亲界的流量开场白。
在短视频平台上,如果你搜索“相亲鉴定师”,通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经典的场景:
一个板子上写着这个人的条件,大多包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等传统相亲需要了解的项目,此外还会有经济状况、家庭成员情况以及择偶需求等等——这些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看似简单罗列,却能让相亲鉴定师破译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
实际上,相亲鉴定师的核心工作并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真的“值得嫁/娶”,而是像侦探一样推理出信息背后的真相。他们会将个人信息拆解成若干要素,再套用自创的“爱情公式”进行分析。分析的标准各不相同,但聚焦的核心大致趋同——
比如身高:大部分鉴定师都有一套心照不宣的“修正法则”:以“17X厘米”为区间的,个位数超过5就要减去4厘米,低于5则直接按0处理。例如标注为174的相亲对象,实际身高可能只有170左右;若遇到180厘米这类整数,则通常默认减去3厘米——
然而,超过180厘米的数值通常会被判定为真实,因为在这些分析师看来,男生报身高只要超过180这个数值,通常就没有造假的必要了。
再比如学历:对方给出的细节披露程度往往与真实性成正比。比如一位美国留学生仅标注“本科学历”却刻意隐去院校名称,鉴定师会立刻警告这个人的毕业院校排名不佳。
如果是国内,条件只提本科,则说明此人的大学不是985、211类院校。
类似逻辑也适用于职业描述,比如“自主创业”暗示着不稳定的收入来源;“未来发展前景巨大”暗示着现在很可能一事无成。
此外,语言表述中的“断句陷阱”也是鉴定师们的关注重点。“为人老实话不多”被拆解为“人老,实话不多”;“性格独立有主见”则可能被解读为“难以沟通”……
而随着这类相亲鉴定师流量越来越大,各位“鉴定师们”也开始有不同的垂直领域,有专门定位传统相亲市场的,有将注意力放到留学生赛道的,其分析法倒是万变不离其宗。
比如在某留学生对象分析师的视频中,有人在个人简历里写了身高体重,但没有写年龄只写了生肖,分析师马上判断如果是23岁的留子不会报生肖,所以是个“老留子”。
其身份也从对未来亲密关系预期的叙述中被分析了出来——
“未来不打算要小孩”不代表和别人没有小孩;
“有两辆车,保姆车可以给你开”因为需要你用保姆车接小孩;
“每月可以给伴侣5万”说明你要保证他小孩的生活质量。
……
短短几个条件,一个大龄离异带娃、体重膨胀的爹系男友就跃然纸上。
而在这位分析师的系列视频中,充斥的都是类似的内容,那些优质的条件被一通分析下来,大多藏满了算计。
难怪围观网友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在当下这些所谓的“相亲分析师”的分析体系中,形容词与真实情况的映射关系完全被重构,还有很多相亲常用词是如何被“祛魅”的——
不帅不丑就是“丑”,不胖不瘦就是“胖”;
喜欢伸张正义=爱多管闲事;
擅长沟通=爱狡辩;
不太会处理感情问题=之前的感情都很失败。
这些粗暴的等式背后,是对传统相亲话术的解构与反叛。这类视频内容之所以引发共鸣,就是戳破了相亲市场长期存在的“滤镜文化”。天下苦媒婆话术久矣,鉴定师们的“反向翻译”在此刻有了某种“拨乱反正”的意味。
“长相大方端庄”就是国字脸;
“相貌不惊艳但自有儒雅气质”,就是“长得丑但带眼镜”;
“潜力股”,就是现在什么都没有;
“人不高”,就是非常矮;
“有福相”,就是体重飙高。
而围观者之所以对这样的视频趋之若鹜,也是因为看到精心包装的条件被还原成本来面目——就像看到现实版“爽文”,让人们在压抑的社交规则中找到了情绪出口。
这些相亲分析,看上去这是一场“婚恋指导”,其实更接近“奇葩人类观察实验”。
如果说“这个男生能嫁吗?”的鉴定式分析带着几分调侃与猎奇,那么当下互联网另一类“相亲分析师”则更为落地。他们通常不拆解别人文字的相亲简历,直面的是连麦者真实的条件与择偶困惑。
需要强调的是,这类相亲分析师并不是情感导师,他们不提供具体情感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用当下世俗的“婚恋市场定价体系”,为连麦者校准自我认知与择偶预期。
在这类“相亲分析师”的直播间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现实碰撞:有人带着“工作前景好的优越感想找一线城市的女孩”自信连麦,却被分析师直言“毫无竞争力”;
也有人自认“优质剩女”困惑不明白为何遇不到良人,最终会被分析师戳破“眼高手低”的真相。
这类分析师的工作场景往往很接地气:连麦者会直接说出自己的实际条件,以及一些基础的自我判定,分析师则会立刻启动“条件拆解程序”。
比如有位连麦男士在说了自己的条件(身高177、体重155、建材销售、年薪12个w),又说想要找能共同奋斗的女士,不接受向下兼容,还希望女生提供资源,这位相亲博主马上就对他给予了评价——
“看着老实,一肚子坏水。”
“不具备向上社交的属性。女生什么都好,她和你结婚,她能得到什么好处?”
是的,这类相亲分析师的评估标准就是直接到冷酷,而且带着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比如一线城市有房者获得加分项,体制内工作比自由职业更受青睐,独生子女身份可能成为“隐性优势”,这种近乎冰冷的量化分析,彻底剥离了婚恋关系中的浪漫滤镜,将其还原为一场现实条件的匹配游戏。
还有网友会在博主发布的相亲分析视频下,发出自己的相亲对象的个人信息,求点评。博主的回复也是一针见血,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在这些博主面对的“嘉宾”里,社会现实以更赤裸的方式展开。
有男生直言“绝不娶农村女孩”理由是“负担太重”;“妈宝男”则强调找对象一定要母亲满意;也有女生虽然自己有兄弟姐妹,却要求对方一定要是独生子……
这些被放大的个体选择,实则是当代婚恋市场中各类隐性歧视的集中暴露——地域偏见、年龄焦虑、性别分工刻板印象,都在这场公开的“条件谈判”中无所遁形。
更值得玩味的是分析师给出的“落地建议”。由于这类分析师通常都有从事相亲相关的工作,手里也确实有需要相亲的对象,他们往往不会空谈“真爱至上”,而是的确能将连麦的网友细分进某一个赛道,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的条件情况,并给予建议。
这些建议或许充满世俗智慧,折射出的是婚恋市场的残酷逻辑:当爱情被简化为条件匹配,个体的独特性就只是不可量化的参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感情市场中重要的品质——比如幽默感、共情能力、精神共鸣等等,统统不算数。
他们的存在,消解了爱情的浪漫,摘掉了妙趣横生的调侃,为迷茫的都市男女提供了另类的“清醒剂”,同时也让传统的相亲行业,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新时代。
从“这个男生能嫁吗”的调侃式分析,到直播间里明码标价的“婚恋竞争力评估”,不难发现线上相亲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这些活跃在社交平台的“情感军师”,其主业往往也与“相亲活动”紧密相关。
在他们的账号主页上,大多会标注自己专注的领域,有的也会办相亲会。这些相亲会有各种各样的门槛,有卡颜值的、有需要验资的,力求将优质的相亲人力资源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你想进入这样的相亲会,就必须要交纳报名费,或者是成为他们的会员。无论是1v1的相亲服务还是广撒网的相亲会,最终的导向都是线下的相亲服务,与早年我们熟悉的“婚姻介绍所”没什么本质区别。
曾有媒体曝光过一位相亲分析师的收费标准,个人咨询5万包年。一对一咨询由他的徒弟们进行,每次180元,抖音连麦10块钱10分钟……
看懂了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很多相亲分析师的短视频内容中,博人眼球的话题和有争议的个人条件总会频繁出现——
它们能带来的话题度和粉丝,都有可能在后期转化为真正的消费,那些原本只是想看个热闹的年轻人,在与相亲分析师建立了一定的了解后,也可能迅速投身其中,为了脱单一掷千金。
而只要这种相亲咨询师的服务进入到线下,就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领域。就可能会有纠纷出现。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个“相亲鉴定”的直播链接,支付了198元买下咨询服务,在后续近一年的时间里咨询过5次,但得到的回答都大同小异。
但当网友意识到主播不靠谱提出退款时,该主播却以已经提供多次服务为由,拒绝退款申请。总之,消费者很难维权。
其实最早相亲分析师大火,是因为大众对相亲介绍人的吐槽。那些被介绍人美化的相亲话术“忽悠”过的人,对于相亲分析师说的“话术拆解”颇有共鸣,这才让网络新兴职业“相亲分析师”迅速走红。
然而感情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除了动用大量的人脉,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做相亲会这样实实在在的落地活动,大部分相亲分析师能做的不过就是罗列条件,分析匹配人群。
在这些人的直播间,感情被量化为无数的数值,但无论是条件还是公式,都无法解决现实环境下的感情问题。
“相亲鉴定”的流行,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年轻人在情感和婚恋上的迷茫。
在这个信息密集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喜欢用对外诉说、询问等方式,依靠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生活。
他们听着分析主播分析别人的条件,同时不断拼凑自己的恋爱喜好。他们反复求证“相亲对象到底是怎么样的”、“自己的竞争力排在什么位置”。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婚恋中也渴望一份确定感。
因此在这些分析师的直播间,你看不到喜欢、看不到情感,只有赤裸裸地数字——收入、硬性条件、背景家世……而这些连麦的年轻人,寄希望于所有确定的东西,能够导向他们走向那个对的人,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
直播间里大量的“吃瓜群众”,不少切片视频评论区里大量的调侃和分享,则是另一群没那么焦虑,却始终在观望的年轻人。他们在围观别人的相亲经历时,投射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但看多了相亲分析师你会发现,无论人把自己伪装得多么理性,内心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这些渴望都隐藏在了“门当户对”的要求下。我们围观者尚且能从中找个乐子,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呢?
当花钱买来的“私人订制建议”变成千篇一律的模板,当“竞争力排名”让自信被数字碾压,人们或许会醒悟:幸福是不可能靠对他人的“分析”获得的,与其花钱让别人“鉴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
毕竟,那些真实的渴望,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心动瞬间,才是通往幸福最真实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