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文章来源: 竹不倒 于 2025-09-01 18:43: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这是一个比较讽刺的事情,没有任何宣传的意义:村干部吃饭“打欠条”,经年累月欠下小饭馆高达28万元的账,欠得饭馆老板只能借钱开店,直到“撑不下去了”。

是不是感觉这一幕似曾现实?但是请先别多想,这是9月1日也就是今天的一篇新报道,另一件事只是“另一件”,与此无关。

但我觉得,这篇里的“画面”,更有水准。

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套路情节还是老招数,干部们去饭馆吃饭,只打欠条不付钱。少的都不肯付,多了更不用说。欠着欠着越来越多,累计到惊人的28万,更没人愿意付了。

地方政府自然也不愿意出这笔钱,一方面又不是自己吃的,凭什么让自己付钱;另一方面,“新官懒理旧账”,反正不付钱你也没办法。

但无论如何,欠债还钱,你不还,总得有个说法。

这个说法,便是“没钱”。

有点讽刺,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发不出工资的报道,其中一些欠下的甚至是农民工的工资,理由同样是“没钱”。于是被网民调侃欠债的有理,讨薪的恶意。

但干部们吃饭欠的债,也可以用“没钱”当做理由吗?这根本不符合正常逻辑,因为没钱,就别吃呗?吃完不付,那不就是霸王餐。和"抢"的性质有些类似,只不过没那么直接罢了。

抢是直接动手,而这种嘛,无非是借了一个“干部”的身份,给老百姓一种“我有钱”的感受。说难听点,这就是骗与抢的结合体。

用身份唬住你,用权力吓住你。普通人看你的身份,以为你有钱;又怕被你用权力恶意刁难,只好给你赊账。

这是第一点:干部能不能去跟老百姓“赊账”?

我个人认为是不该允许的,想象一下古代的画面,一个县令吃了东西不付钱,说挂账,普通人能有啥办法,去县衙里告他吗?

至于第二点,更是讽刺异常:本来是没钱,媒体一报道,就有钱了,就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把账付清了。

这次事情之所以上新闻,主要还是那个被欠账的村民,给民生周刊写了封求助的信,民生周刊记者跑去暗访了一下,给他发了出来。事情解决了,村民给记者送锦旗,于是引发关注。



那么我就想问了,到底是没钱所以不还钱,还是因为对方只是个普通村民,所以不还钱?

这两个答案,区别可大着呢。如果是有钱故意不还,那和违法犯罪有什么区别。可笑报道里用词精彩,看得我简直流连忘返。

“连夜召开”、“研究清欠事宜”、“推动问题整改”、“仅用18小时49分钟”……好家伙,我觉得这面锦旗应该送给当地政府,实在太不容易了。

就是从我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也实在想不通,还个钱而已,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玩意儿可研究。

而且,20年的顽疾,又何故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村宴多年账未清,锦旗一面换分明。若非纸上风雷动,哪得顽疾半日平。

这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一个场景:晁盖一伙人劫取生辰纲,甭管别人的钱是怎么来的,你本质上就是强取豪夺。有趣的是,晁盖这伙人嘴上说的最痛恨的,正是倚仗权势、武力横征暴敛之辈。结果他们自己,俨然也在做着相同的事。

不同点在于,生辰纲的钱财,是另一群人打着身份的幌子,披上合理的外衣,把“赊账”玩出了艺术,用比晁盖一伙人稍微文雅一点的方式弄来的。本质上,前前后后两方人,不都是吃拿卡要吗?

所以要说这条新闻带来了一些什么,两点最为关键。

一是“曝光”,把那些丑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让它们的面貌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看,比一切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慷慨激昂的陈词都更有效。

二是“缩影”,这次饭馆账目的闹剧折射的最简单道理:当权力缺乏约束和曝光的条件,哪怕只是一顿饭钱,也能被玩成欺压的工具。

真正值得警惕的,并不只是那28万的账单,而是他们那份随意对待民生的心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高官之女目睹同学母遭残忍处决 徒步48小时冒死脱北!
网红当小三4女共侍1夫 遭批“肉便器”告网友惨败
第一所倒闭的美国顶尖大学:被AI干掉的
胡塞庆功宴秒变葬礼 10枚炸弹砸下,高层几乎团灭
中国砸碎铁饭碗 全面开始!教师饭碗也不稳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华人工程师让硅谷炸雷!马斯克:他上传了整个代码库
中国网络热传“昭和天皇学狗叫”视频 日方:已越底线
印度曾是"中国制造"的替代方案,特朗普改变了一切
中国造舰力是美200倍 “晋级”核弹潜艇拟驻海南
习近平与普京莫迪三巨头“交头接耳”互动成焦点
对北京来说,西方已变得无足轻重
莫迪拉手普京习近平!三巨头笑开怀 对川普释强烈讯号
川普顾问警告:关税若遭最高院推翻 将是美国的终结
马斯克xAI起诉中国籍前工程师:带机密至OpenAI
说好的打击犯罪呢?华府国民兵被派去扫树叶
巨富CEO赛场硬抢小孩冠军帽 全网怒骂 狡辩:给娃上一课
川普被爆只剩半年命?万斯谈“万一”:我准备好了
川普再轰这国高关税害美国血亏:现在示好已太迟
惊人代价!拿现金少报税?有人因$7712失公民身份
12高官遭以军“斩首” 胡塞报复 红海危机再升级
川普:将向朱利安尼颁发勋章 纽约史上最伟大市长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竹不倒 2025-09-01 18:43:11



这是一个比较讽刺的事情,没有任何宣传的意义:村干部吃饭“打欠条”,经年累月欠下小饭馆高达28万元的账,欠得饭馆老板只能借钱开店,直到“撑不下去了”。

是不是感觉这一幕似曾现实?但是请先别多想,这是9月1日也就是今天的一篇新报道,另一件事只是“另一件”,与此无关。

但我觉得,这篇里的“画面”,更有水准。

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套路情节还是老招数,干部们去饭馆吃饭,只打欠条不付钱。少的都不肯付,多了更不用说。欠着欠着越来越多,累计到惊人的28万,更没人愿意付了。

地方政府自然也不愿意出这笔钱,一方面又不是自己吃的,凭什么让自己付钱;另一方面,“新官懒理旧账”,反正不付钱你也没办法。

但无论如何,欠债还钱,你不还,总得有个说法。

这个说法,便是“没钱”。

有点讽刺,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发不出工资的报道,其中一些欠下的甚至是农民工的工资,理由同样是“没钱”。于是被网民调侃欠债的有理,讨薪的恶意。

但干部们吃饭欠的债,也可以用“没钱”当做理由吗?这根本不符合正常逻辑,因为没钱,就别吃呗?吃完不付,那不就是霸王餐。和"抢"的性质有些类似,只不过没那么直接罢了。

抢是直接动手,而这种嘛,无非是借了一个“干部”的身份,给老百姓一种“我有钱”的感受。说难听点,这就是骗与抢的结合体。

用身份唬住你,用权力吓住你。普通人看你的身份,以为你有钱;又怕被你用权力恶意刁难,只好给你赊账。

这是第一点:干部能不能去跟老百姓“赊账”?

我个人认为是不该允许的,想象一下古代的画面,一个县令吃了东西不付钱,说挂账,普通人能有啥办法,去县衙里告他吗?

至于第二点,更是讽刺异常:本来是没钱,媒体一报道,就有钱了,就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把账付清了。

这次事情之所以上新闻,主要还是那个被欠账的村民,给民生周刊写了封求助的信,民生周刊记者跑去暗访了一下,给他发了出来。事情解决了,村民给记者送锦旗,于是引发关注。



那么我就想问了,到底是没钱所以不还钱,还是因为对方只是个普通村民,所以不还钱?

这两个答案,区别可大着呢。如果是有钱故意不还,那和违法犯罪有什么区别。可笑报道里用词精彩,看得我简直流连忘返。

“连夜召开”、“研究清欠事宜”、“推动问题整改”、“仅用18小时49分钟”……好家伙,我觉得这面锦旗应该送给当地政府,实在太不容易了。

就是从我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也实在想不通,还个钱而已,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玩意儿可研究。

而且,20年的顽疾,又何故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村宴多年账未清,锦旗一面换分明。若非纸上风雷动,哪得顽疾半日平。

这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一个场景:晁盖一伙人劫取生辰纲,甭管别人的钱是怎么来的,你本质上就是强取豪夺。有趣的是,晁盖这伙人嘴上说的最痛恨的,正是倚仗权势、武力横征暴敛之辈。结果他们自己,俨然也在做着相同的事。

不同点在于,生辰纲的钱财,是另一群人打着身份的幌子,披上合理的外衣,把“赊账”玩出了艺术,用比晁盖一伙人稍微文雅一点的方式弄来的。本质上,前前后后两方人,不都是吃拿卡要吗?

所以要说这条新闻带来了一些什么,两点最为关键。

一是“曝光”,把那些丑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让它们的面貌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看,比一切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慷慨激昂的陈词都更有效。

二是“缩影”,这次饭馆账目的闹剧折射的最简单道理:当权力缺乏约束和曝光的条件,哪怕只是一顿饭钱,也能被玩成欺压的工具。

真正值得警惕的,并不只是那28万的账单,而是他们那份随意对待民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