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文章来源: 医学界 于 2025-08-29 19:58:0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此次成功“复活”离体猪头,进一步预示了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

将大脑与身体彻底分离,不提供任何养分和血供支持,50分钟后再让其“复活”。这不再是只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科学家团队将它变为现实。

在8月24日举行的广州医博会上,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宣布,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全球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复活’后的猪头,对声、光、电、味等刺激都有反应,大脑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何晓顺告诉“医学界”,“研究证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的。”

这不是什么“猎奇”的医学实验。

作为器官医学的开拓者,何晓顺表示,此次发现有望改写心脏骤停救治的临床实践。“在相关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的支撑下,我们能把器官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医学研究和治疗,有望解决人类医学史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复活猪头

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院外,最终的抢救成功率仅有1.6%。

心脏停跳后,大脑血供会迅速中断,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如果在心脏停跳后的6-10分钟内,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后续抢救成功率近乎为零。”何晓顺说。

错过时间窗口后真的不可能被救活吗?这就是此次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

为此,何晓顺团队联合德国移植协会前主席比约恩·纳尚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炎症与免疫中心专家安德烈娅·施莱格尔教授等国际专家,构建了猪头离体的“全脑缺血”模型,相关成果以封面研究发布在分子医学领域顶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研究中,团队将离体猪大脑接入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设备。该设备含有人工心脏、人工肺脏等部件,并创新地接入一个用常温灌注技术养护的活的猪肝脏,为猪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

“我们在猪心脏停跳后,将其大脑与身体彻底离断,断绝任何侧支循环,保证完全无血供,50分钟后再尝试进行复苏。”何晓顺介绍。

结果显示,接入该设备后,离体猪脑的脑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恢复了可维持脑电活动,直到撤除设备前保持稳定。

“猪头的生命体征,看东西、闻味道等功能都恢复了。”何晓顺介绍,基于动物福利原则,6小时后团队主动终止了实验。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在传统理念中,这是不可能救回来。但此次研究创造了奇迹。”何晓顺告诉“医学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传统心肺复苏难以奏效的原因,在于无法解决代谢问题。

“心脏停跳后,各器官会陆续进入‘死亡状态’,这一过程将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由于肝脏也在奔向死亡,机体没有能力去解毒代谢。传统心肺复苏主要起到供血供氧作用,但在有毒环境下,血液根本无法进入细胞。”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离体大脑养护设备的基础上,又外挂一个正常肝脏,先帮猪脑解毒代谢,为心肺复苏创造条件,随后供血供氧,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最终改善了结果。”何晓顺说。

“离体大脑养护技术”依托“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由何晓顺率队于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发。该系统最初是为器官移植而设计,实现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



何晓顺教授“无缺血肝移植”团队

何晓顺介绍,一方面,当器官捐献者宣告心脏死亡后,各个器官也会陆续“坏死”。另一方面,移植器官在植入受者前,需储存在低温保存液中,处于冷缺血状态,也会导致器官质量受损,影响移植疗效。

“我们研发的器官‘拯救者’和无缺血技术,不仅可以修复器官,同时在移植全过程中,还能保障器官血供不中断,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极大延长了器官体外的保存时间,显著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何晓顺说。

2017年至2021年,运用该技术平台,中山一院接连完成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肾、心脏移植手术。以肝移植为例,传统肝“冷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仅仅为57%,而通过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根据5年的随访数据,生存率提高到87%,1年生存率更是达到99.8%。

2018年《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称,何晓顺教授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平台已开发出“便携版本”,能够随供体器官跨区域转运。2024年,美国梅奥诊所也引入该技术,完成了美国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

“目前,无缺血器官移植已在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它完美解决了器官损伤的问题,未来有望成为全球器官移植的主流方式。”何晓顺说。



器官治疗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此次成功“复活”离体猪头,进一步预示了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所以我们选择‘猪头’做实验。”何晓顺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给未来心脏骤停的急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关乎大脑的伦理法律问题非常复杂,我们并不想去挑战(人类)脑死亡。”何晓顺说,脑死亡经过了大量的科学论证,判定脑死亡就是真正死亡了。

“但试想,若救护车能配备‘心肺肝复苏系统’,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脑死亡发生前紧急施救,将改变猝死急救成功率极低的被动局面,让更多人因此生还。”

更进一步,依托以“体外肝”技术为代表的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器官医学的理念还在医、教、研各个领域延伸。

在医疗领域,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患病器官的单独保护、独立治疗甚至复苏。今年5月,何晓顺团队联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全球首次实施了肝癌介入隔离治疗技术,使化疗药物仅作用于肿瘤侧肝脏,避免了毒副作用对患者其他组织、器官、系统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施了5例肝癌定向治疗、2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等,均为国际首创。

在教学领域,离体养护的“猪器官”可以运用至临床医生的外科技能培训。而在研究领域,通过对手术切除的疾病器官进行长期维护,不仅可以研究疾病机制,还可以担任器官药筛设备,推动新药研发。



“活器官”培训系统

何晓顺认为,器官医学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理念,“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专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研究中,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资源,逐步地在已经宣布放弃、家属知情同意的病例展开一些尝试,突破更多‘不可能’。”

“证实证伪、改良创新,医学就是这么一步步往前迈进的。”何晓顺说。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旅行团8人瑞典采野蘑菇中毒 医生惊叹“罕见”
佩通坦被泰国宪法法院裁定违宪 即日解除总理职务
吴京出品的电影官宣撤档 上映6天 票房仅26.7万
特朗普威胁将向芝加哥纽约派兵 奥巴马公开发警告
“被以色列遗忘的英雄,中国给了他奖章”




24小时讨论排行

泽连斯基要欧洲盟友明确回答:俄军下次来袭怎么做?
美国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对多国征收关税违法
巴西政府被曝启动正式程序,开始报复美国
黎智英等待判决,命运取决于北京和特朗普
莫迪在日本表态: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至关重要
白忙一场?特朗普私下大发雷霆,怒喷乌欧不切实际
37204886498253!美国国债上限快要守不住了!
中媒曝赵一曼被审讯日文档案:被捕时受致命伤
中国境内第一个被允许破产的人,怎么样了?
韩磊报警后妻子紧急回应,疑造谣者深夜发声道歉
寒武纪这个“印钞机”,值不值6000亿?
不许普京削藩 卡德罗夫权力归一 更大风暴要来了?
一个美好的,罕见的,东亚家庭样本
李连杰生日当天发现颈部有肿块 手术后确定是良性
不讨论释永信、管好朋友圈,少林寺内会议消息曝光
绝望的Z世代:贫困压垮了英国的年轻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医学界 2025-08-29 19:58:06
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此次成功“复活”离体猪头,进一步预示了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

将大脑与身体彻底分离,不提供任何养分和血供支持,50分钟后再让其“复活”。这不再是只存在于科幻片里的场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科学家团队将它变为现实。

在8月24日举行的广州医博会上,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宣布,联合国际团队利用全球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将一个死亡了50分钟的离体猪大脑“复活”。

“复活”离体猪头,专访器官医学开拓者何晓顺

“‘复活’后的猪头,对声、光、电、味等刺激都有反应,大脑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何晓顺告诉“医学界”,“研究证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长。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被证实或证伪的。”

这不是什么“猎奇”的医学实验。

作为器官医学的开拓者,何晓顺表示,此次发现有望改写心脏骤停救治的临床实践。“在相关无缺血器官养护技术的支撑下,我们能把器官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医学研究和治疗,有望解决人类医学史上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复活猪头

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大部分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院外,最终的抢救成功率仅有1.6%。

心脏停跳后,大脑血供会迅速中断,脑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如果在心脏停跳后的6-10分钟内,未采取有效急救措施,后续抢救成功率近乎为零。”何晓顺说。

错过时间窗口后真的不可能被救活吗?这就是此次研究试图解答的问题。

为此,何晓顺团队联合德国移植协会前主席比约恩·纳尚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炎症与免疫中心专家安德烈娅·施莱格尔教授等国际专家,构建了猪头离体的“全脑缺血”模型,相关成果以封面研究发布在分子医学领域顶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

研究中,团队将离体猪大脑接入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设备。该设备含有人工心脏、人工肺脏等部件,并创新地接入一个用常温灌注技术养护的活的猪肝脏,为猪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

“我们在猪心脏停跳后,将其大脑与身体彻底离断,断绝任何侧支循环,保证完全无血供,50分钟后再尝试进行复苏。”何晓顺介绍。

结果显示,接入该设备后,离体猪脑的脑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恢复了可维持脑电活动,直到撤除设备前保持稳定。

“猪头的生命体征,看东西、闻味道等功能都恢复了。”何晓顺介绍,基于动物福利原则,6小时后团队主动终止了实验。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在传统理念中,这是不可能救回来。但此次研究创造了奇迹。”何晓顺告诉“医学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传统心肺复苏难以奏效的原因,在于无法解决代谢问题。

“心脏停跳后,各器官会陆续进入‘死亡状态’,这一过程将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由于肝脏也在奔向死亡,机体没有能力去解毒代谢。传统心肺复苏主要起到供血供氧作用,但在有毒环境下,血液根本无法进入细胞。”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离体大脑养护设备的基础上,又外挂一个正常肝脏,先帮猪脑解毒代谢,为心肺复苏创造条件,随后供血供氧,使机体进入良性循环,最终改善了结果。”何晓顺说。

“离体大脑养护技术”依托“无缺血器官维护系统”,由何晓顺率队于2017年全球首次成功研发。该系统最初是为器官移植而设计,实现了器官移植从“冷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



何晓顺教授“无缺血肝移植”团队

何晓顺介绍,一方面,当器官捐献者宣告心脏死亡后,各个器官也会陆续“坏死”。另一方面,移植器官在植入受者前,需储存在低温保存液中,处于冷缺血状态,也会导致器官质量受损,影响移植疗效。

“我们研发的器官‘拯救者’和无缺血技术,不仅可以修复器官,同时在移植全过程中,还能保障器官血供不中断,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极大延长了器官体外的保存时间,显著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预后。”何晓顺说。

2017年至2021年,运用该技术平台,中山一院接连完成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肾、心脏移植手术。以肝移植为例,传统肝“冷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仅仅为57%,而通过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根据5年的随访数据,生存率提高到87%,1年生存率更是达到99.8%。

2018年《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称,何晓顺教授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平台已开发出“便携版本”,能够随供体器官跨区域转运。2024年,美国梅奥诊所也引入该技术,完成了美国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

“目前,无缺血器官移植已在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它完美解决了器官损伤的问题,未来有望成为全球器官移植的主流方式。”何晓顺说。



器官治疗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无缺血器官维护平台”开启了器官移植的“2.0时代”,那此次成功“复活”离体猪头,进一步预示了未来医学的无限可能。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所以我们选择‘猪头’做实验。”何晓顺表示,此次研究的成功,给未来心脏骤停的急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关乎大脑的伦理法律问题非常复杂,我们并不想去挑战(人类)脑死亡。”何晓顺说,脑死亡经过了大量的科学论证,判定脑死亡就是真正死亡了。

“但试想,若救护车能配备‘心肺肝复苏系统’,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脑死亡发生前紧急施救,将改变猝死急救成功率极低的被动局面,让更多人因此生还。”

更进一步,依托以“体外肝”技术为代表的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器官医学的理念还在医、教、研各个领域延伸。

在医疗领域,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患病器官的单独保护、独立治疗甚至复苏。今年5月,何晓顺团队联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全球首次实施了肝癌介入隔离治疗技术,使化疗药物仅作用于肿瘤侧肝脏,避免了毒副作用对患者其他组织、器官、系统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何晓顺团队已成功实施了5例肝癌定向治疗、2例“在体器官隔离保护”治疗等,均为国际首创。

在教学领域,离体养护的“猪器官”可以运用至临床医生的外科技能培训。而在研究领域,通过对手术切除的疾病器官进行长期维护,不仅可以研究疾病机制,还可以担任器官药筛设备,推动新药研发。



“活器官”培训系统

何晓顺认为,器官医学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理念,“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专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研究中,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资源,逐步地在已经宣布放弃、家属知情同意的病例展开一些尝试,突破更多‘不可能’。”

“证实证伪、改良创新,医学就是这么一步步往前迈进的。”何晓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