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AI人才缺口背后:名校生抢百万年薪,“双非”投简历无门

AI人才缺口背后:名校生抢百万年薪,“双非”投简历无门

文章来源: 深网 于 2025-07-29 20:48:4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AI人才缺口背后:名校生抢百万年薪,“双非”投简历无门

图源:视觉中国

山东考生李响,近日收到了上海某二本院校人工智能(AI)专业录取通知书,兴奋劲还没过,便把信息晒到某社交媒体平台。让他没想到的是,评论区的“过来人”几乎清一色“唱衰”:“双非”学这个专业真是“天坑”……

《2025高考季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工学专业热度断层领先,人工智能(AI)专业首次进入热门专业Top10。考生对于该专业就业前景展现出较大期待,AI发展促使更多考生愿意学习、从事AI行业。

AI教育赛道的快速扩张,与产业界对AI人才的狂热需求形成了鲜明呼应。近日,Meta CEO扎克伯格又从OpenAI挖走数十名骨干,签约奖金高达1亿美金,引发关注。

收到录取通知的喜悦还没散去,李响就被社交媒体泼了盆冷水,他在评论区看到的尽是“毕业即失业”的劝退留言。而首批AI专业毕业生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有人手握50万年薪offer,有人投递数百份简历石沉大海。

李响很困惑:选择这个新兴专业,到底是抓住了时代风口,还是踏入了新的“天坑”?这场关乎职业未来的选择,对即将跨入大学校园门槛的大学生们来说,更像一场需要“自负盈亏”的人生赌局。

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海投无门

范哲本硕均就读于江浙沪某985高校的相关人工智能(AI)专业。今年刚毕业的他,曾顺利拿到多家企业AI相关岗位的offer,年薪在45万至70万之间。

据学院老师透露,范哲所在的这届硕士毕业生里,年薪超过45万的不在少数。而其中,一位同学因实力过硬,签约某大厂,毕业即年薪百万。

在范哲看来,AI人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造火箭的人”,学历门槛高,大多为博士学历,主要任务是攻克并持续优化前沿的基础大模型;另一类则是“架桥梁的人”,他们掌握系统化AI方法后,将成熟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岗位对所有层次的毕业生开放。

虽不是班级中的最优秀者,范哲也在本硕阶段发表了多篇AI相关论文,并且有多段大厂AI算法岗位的实习经历。对于其毕业去向,他很明确:去大厂做大模型算法。招聘季一开始,他便向腾讯、阿里、华为、字节、百度等一线大厂投递简历。

尽管求职过程压力不小,但凭借着名校背景和丰富的项目与实习经历,范哲最终拿下了5个offer,最终选择了薪酬与岗位最称心的一家。

出于对技术的热爱,吕翔宇本科选择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年毕业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他决定留在母校,南方某211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成功考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他,主攻深度学习方向。

本应在读研期间去大厂实习的吕翔宇,由于导师要求留校做科研、不准外出实习,他在研究生阶段并没有积累任何AI相关岗位的实习经历,“只是发表了几篇SCI论文,有一段参加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议经历”。

与范哲一样,他的目标也是进大厂,去AI岗,“毕竟给钱很多”。但在秋招期间,吕翔宇向所有设有AI岗位的大厂投递了简历,却未收到一次面试邀约。最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一家中厂后端开发岗位,工作几乎与AI无关,年薪约30万元。而同班的一些“卷王”,最高拿到了约70万年薪的AI算法岗offer。

在吕翔宇看来,当下优质的AI岗位“陪跑者众,上岸者寡”。若想真正投身AI,最好直奔大厂——“毕竟这是个极度烧钱的行业,去了中小厂,一旦业务收缩,大概率会被优化”。也正因此,他最终放弃某中厂的AI相关岗位,选择了另一中厂的后端开发职位。

如果说,顶尖名校的AI毕业生面对的是职场竞争,而普通甚至专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

张扬的AI专业之路,始于一场阴差阳错的调剂。高考成绩平平的他,被中部一所二本院校调剂录取。“被录取到人工智能(AI)专业的那一刻,我完全是懵的,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反倒是张扬的父母满怀期待,笃定他毕业后就能捧上高薪饭碗。

入学后他才发现,学院似乎把人工智能(AI)专业办成了“速成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接连上阵,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这类基础课却不被算在培养方案内。三年下来,张扬只停留在调包、跑demo的层面,既未亲手做过完整项目,也谈不上发表论文。

毕业季一到,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投了近300份简历,一些投向了AI岗位,基本没什么面试邀约。”张扬苦笑,有一次,一位HR直言:“你们本科人工智能(AI)专业太水了,我们只要研究生。”同班同学的境遇大同小异,对口岗位难觅,有人甚至毕业即失业。

如今,张扬在老家一个小公司做和本科专业毫不相干的运营工作,同时全力备考公务员。

500万人才缺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AI行业正面临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企业高喊500万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却是像张扬这样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AI技术新发职位(人才需求)的整体增长显著,为36.82%。而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其中技术类人才尤为紧缺。上半年数据显示,AI技术人才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状态。



(AI技术及细分领域人才稀缺情况,图源:猎聘)

但在“500万人才缺口”的喧嚣背后,仍有大量像范哲、张扬这样的毕业生——他们受限于学校背景、项目和实习经历,最终被挡在了AI行业的门外。

智强曾在百度文心一言相关团队担任AI大模型产品经理,如今又跳槽至另一家知名企业,做着类似的工作。据他观察,当下AI就业市场并非外界所宣扬的“供不应求”,而是“供过于求”。

据脉脉最新数据:今年2月以来,平台每月新增上万名AI人才将求职状态改为“正在看机会”,到今年7月,有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与此同时,超过1000家AI公司正在脉脉上争夺AI人才,高管亲自下场招聘,HR、猎头分钟级活跃,快速捕捉AI人才动态。

智强坦言,当部门一旦出现岗位空缺,也是首先考虑有相关经验的社招人选,而非应届生——“留给校招的名额本就稀少”。即便开放校招,门槛也极高:顶尖985院校、实习经历与岗位高度匹配,缺一不可。不少AI应届生在社交平台吐露了相似的困境:高学历、大厂实习、论文发表,样样都不能缺。

一位AI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看重的是能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人才,而刚毕业的应届生在这方面并不占优,所以企业招到合适的人其实很难。”

大洋彼岸,Meta、OpenAI等公司,虽以上亿美金的年薪争夺顶尖人才,战况火热;但对普通毕业生而言,形势同样并不乐观。据外媒报道称,即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招聘与AI相关的职位,但其中许多职位对经验的要求高于应届毕业生具备的水平。

智强补充道:如今不少算法工程师的工作只是调用现成模型、微调参数,门槛低、可替代性强,部分岗位已趋饱和。即便眼下市场对AI人才仍有“爆发性”需求,也可能只是短期现象,“毕竟AI本身就在通过提效减少用工,将进一步加剧就业不平等”。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看来,“自2023年初起,无论是AI大模型开发还是应用相关的人才需求均持续攀升,且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未见放缓。从薪酬看,算法工程师等核心岗位薪资持续上涨。”

“人才供需洞察报告”也显示,在以AI、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带动下,一些科技属性较强的技术岗正持续释放岗位需求。

2025上半年全行业细分职能增长数据显示,高科技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在同比增长最快的TOP20职位中,AI相关岗位占据六席,且增速均超过30%。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AI技术人员平均年薪为32.35万元。其中,机器人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以超50%的增速位列第一和第三,数据建模、深度学习、数据标注及机器学习等岗位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有观点表示:这一增长趋势与国内DeepSeek等现象级事件掀起的AI热潮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上半年密集的机器人赛事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具身智能的热情,也催生了相关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中,互联网大厂尤甚。腾讯、字节等巨头近两年来持续保持着AI人才的净流入。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字节人才流入/流出比高达1.71,堪称是业内“挖人”最猛的一家;更有传闻称,其曾以八位数年薪从竞争对手处挖走一位顶级技术负责人。

AI专业,未来何从?

500万人才缺口与大量AI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的反差背后,折射出高校AI专业建设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显著脱节。

据了解,在不少层次较低的高校,AI课程体系残缺,机械照搬《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招牌课,四年下来学生学得杂而散。有学生抱怨:“把计科和电子的基础课囫囵吞枣地上一遍,再把《机器学习》挑几章速读,结果写代码比不过学计科的,做芯片又赶不上学电子的,样样蜻蜓点水,门门浅尝辄止。”

《人工智能发展史》《机器学习原理》这类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就能开;一涉及项目落地,他们便心里发怵。学生只能“半散养”——杂活照干,指导全无。“双非”院校资源拮据,整个实验室只有两张3090显卡,一组人做计算机视觉根本不够分。

上述情形屡见不鲜,AI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竞争力不足,如何培养AI人才已成为多数高校亟待破解的命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也指出,未来的AI人才必须文理兼通,甚至中西汇通的,这样的高端人才极度稀缺。“若条件允许,本科甚至可以先学物理,打好底子再攻AI。”

在他看来,AI专业并非“天坑”——新设专业视野更宽,但AI并非只能在人工智能学院学;数学、物理乃至所有学科都要用AI、用编程,因此不必拘泥“对口”。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靠兴趣自学,从非正规渠道崛起,能力因AI而放大数十倍,自然获得数倍于常人的薪资。社会最终看的是能力,而非学历。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则提出AI人才培养痛点的三大路径:一是分层育才,校企共设课程,本硕博贯通,可用算法或产品成果替论文;二是双师教学,企业工程师常驻课堂,青年教师赴企实训半年以上;三是深度协同,共享企业核心设备,设全国性AI大赛及中小学生赛道,专利审批周期缩至6个月。

AI发展热潮方兴未艾,高校若以“速成班”批量制造人才,500万缺口便只剩空洞数字;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AI人才、高校又该如何培养,仍待持续探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4)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海啸淹没俄港口小镇!空拍画面曝光
首波海啸抵夏威夷!机场停飞,加油站塞爆,避难所全开放
演唱会偷情事件男主起诉Coldplay,称视频毁了他的生活
不结婚的年轻人,又“杀死”一个行业
有一些人,卖掉了他们唯一的房子




24小时讨论排行

淫魔女友:不豁免就不开口 川普:克林顿去过28次
特朗普正在赢得贸易战?这对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女子北京地铁怒斥没人让座 一口一个"在美国"引众怒
民调:特朗普支持率下跌,创第二任期以来最低水平
辣眼!释永信亲吻李湘画面曝光 曝在郑州养女大学生
贝森特: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可能面临高额关税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要对普京下狠手了?
加沙: 专家警告称最严重的飢荒正在上演
美联储重磅宣布:维持利率不变 未发出9月降息信号
这位著名MAGA人物 与建制派共和党人分道扬镳!
美国政治生态演变 当特朗普的权撞疼了马斯克的钱
释永信翻车,让多少美国人信仰崩塌?
川普宣布对印度征25%关税 并对购买俄能源实施惩罚
川普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 将对韩征收15%关税
彭博:习近平将政治遗产和中国经济 和大坝捆在一起
全球豪赌固态电池,中国能否胜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AI人才缺口背后:名校生抢百万年薪,“双非”投简历无门

深网 2025-07-29 20:48:46
AI人才缺口背后:名校生抢百万年薪,“双非”投简历无门

图源:视觉中国

山东考生李响,近日收到了上海某二本院校人工智能(AI)专业录取通知书,兴奋劲还没过,便把信息晒到某社交媒体平台。让他没想到的是,评论区的“过来人”几乎清一色“唱衰”:“双非”学这个专业真是“天坑”……

《2025高考季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工学专业热度断层领先,人工智能(AI)专业首次进入热门专业Top10。考生对于该专业就业前景展现出较大期待,AI发展促使更多考生愿意学习、从事AI行业。

AI教育赛道的快速扩张,与产业界对AI人才的狂热需求形成了鲜明呼应。近日,Meta CEO扎克伯格又从OpenAI挖走数十名骨干,签约奖金高达1亿美金,引发关注。

收到录取通知的喜悦还没散去,李响就被社交媒体泼了盆冷水,他在评论区看到的尽是“毕业即失业”的劝退留言。而首批AI专业毕业生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有人手握50万年薪offer,有人投递数百份简历石沉大海。

李响很困惑:选择这个新兴专业,到底是抓住了时代风口,还是踏入了新的“天坑”?这场关乎职业未来的选择,对即将跨入大学校园门槛的大学生们来说,更像一场需要“自负盈亏”的人生赌局。

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海投无门

范哲本硕均就读于江浙沪某985高校的相关人工智能(AI)专业。今年刚毕业的他,曾顺利拿到多家企业AI相关岗位的offer,年薪在45万至70万之间。

据学院老师透露,范哲所在的这届硕士毕业生里,年薪超过45万的不在少数。而其中,一位同学因实力过硬,签约某大厂,毕业即年薪百万。

在范哲看来,AI人才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造火箭的人”,学历门槛高,大多为博士学历,主要任务是攻克并持续优化前沿的基础大模型;另一类则是“架桥梁的人”,他们掌握系统化AI方法后,将成熟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岗位对所有层次的毕业生开放。

虽不是班级中的最优秀者,范哲也在本硕阶段发表了多篇AI相关论文,并且有多段大厂AI算法岗位的实习经历。对于其毕业去向,他很明确:去大厂做大模型算法。招聘季一开始,他便向腾讯、阿里、华为、字节、百度等一线大厂投递简历。

尽管求职过程压力不小,但凭借着名校背景和丰富的项目与实习经历,范哲最终拿下了5个offer,最终选择了薪酬与岗位最称心的一家。

出于对技术的热爱,吕翔宇本科选择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年毕业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他决定留在母校,南方某211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成功考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他,主攻深度学习方向。

本应在读研期间去大厂实习的吕翔宇,由于导师要求留校做科研、不准外出实习,他在研究生阶段并没有积累任何AI相关岗位的实习经历,“只是发表了几篇SCI论文,有一段参加CCF(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议经历”。

与范哲一样,他的目标也是进大厂,去AI岗,“毕竟给钱很多”。但在秋招期间,吕翔宇向所有设有AI岗位的大厂投递了简历,却未收到一次面试邀约。最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签约一家中厂后端开发岗位,工作几乎与AI无关,年薪约30万元。而同班的一些“卷王”,最高拿到了约70万年薪的AI算法岗offer。

在吕翔宇看来,当下优质的AI岗位“陪跑者众,上岸者寡”。若想真正投身AI,最好直奔大厂——“毕竟这是个极度烧钱的行业,去了中小厂,一旦业务收缩,大概率会被优化”。也正因此,他最终放弃某中厂的AI相关岗位,选择了另一中厂的后端开发职位。

如果说,顶尖名校的AI毕业生面对的是职场竞争,而普通甚至专科院校的同专业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

张扬的AI专业之路,始于一场阴差阳错的调剂。高考成绩平平的他,被中部一所二本院校调剂录取。“被录取到人工智能(AI)专业的那一刻,我完全是懵的,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反倒是张扬的父母满怀期待,笃定他毕业后就能捧上高薪饭碗。

入学后他才发现,学院似乎把人工智能(AI)专业办成了“速成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接连上阵,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这类基础课却不被算在培养方案内。三年下来,张扬只停留在调包、跑demo的层面,既未亲手做过完整项目,也谈不上发表论文。

毕业季一到,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投了近300份简历,一些投向了AI岗位,基本没什么面试邀约。”张扬苦笑,有一次,一位HR直言:“你们本科人工智能(AI)专业太水了,我们只要研究生。”同班同学的境遇大同小异,对口岗位难觅,有人甚至毕业即失业。

如今,张扬在老家一个小公司做和本科专业毫不相干的运营工作,同时全力备考公务员。

500万人才缺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AI行业正面临一个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企业高喊500万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却是像张扬这样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AI技术新发职位(人才需求)的整体增长显著,为36.82%。而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其中技术类人才尤为紧缺。上半年数据显示,AI技术人才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状态。



(AI技术及细分领域人才稀缺情况,图源:猎聘)

但在“500万人才缺口”的喧嚣背后,仍有大量像范哲、张扬这样的毕业生——他们受限于学校背景、项目和实习经历,最终被挡在了AI行业的门外。

智强曾在百度文心一言相关团队担任AI大模型产品经理,如今又跳槽至另一家知名企业,做着类似的工作。据他观察,当下AI就业市场并非外界所宣扬的“供不应求”,而是“供过于求”。

据脉脉最新数据:今年2月以来,平台每月新增上万名AI人才将求职状态改为“正在看机会”,到今年7月,有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与此同时,超过1000家AI公司正在脉脉上争夺AI人才,高管亲自下场招聘,HR、猎头分钟级活跃,快速捕捉AI人才动态。

智强坦言,当部门一旦出现岗位空缺,也是首先考虑有相关经验的社招人选,而非应届生——“留给校招的名额本就稀少”。即便开放校招,门槛也极高:顶尖985院校、实习经历与岗位高度匹配,缺一不可。不少AI应届生在社交平台吐露了相似的困境:高学历、大厂实习、论文发表,样样都不能缺。

一位AI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看重的是能立刻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人才,而刚毕业的应届生在这方面并不占优,所以企业招到合适的人其实很难。”

大洋彼岸,Meta、OpenAI等公司,虽以上亿美金的年薪争夺顶尖人才,战况火热;但对普通毕业生而言,形势同样并不乐观。据外媒报道称,即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招聘与AI相关的职位,但其中许多职位对经验的要求高于应届毕业生具备的水平。

智强补充道:如今不少算法工程师的工作只是调用现成模型、微调参数,门槛低、可替代性强,部分岗位已趋饱和。即便眼下市场对AI人才仍有“爆发性”需求,也可能只是短期现象,“毕竟AI本身就在通过提效减少用工,将进一步加剧就业不平等”。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看来,“自2023年初起,无论是AI大模型开发还是应用相关的人才需求均持续攀升,且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未见放缓。从薪酬看,算法工程师等核心岗位薪资持续上涨。”

“人才供需洞察报告”也显示,在以AI、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带动下,一些科技属性较强的技术岗正持续释放岗位需求。

2025上半年全行业细分职能增长数据显示,高科技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在同比增长最快的TOP20职位中,AI相关岗位占据六席,且增速均超过30%。当前国内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万,AI技术人员平均年薪为32.35万元。其中,机器人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以超50%的增速位列第一和第三,数据建模、深度学习、数据标注及机器学习等岗位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有观点表示:这一增长趋势与国内DeepSeek等现象级事件掀起的AI热潮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上半年密集的机器人赛事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具身智能的热情,也催生了相关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中,互联网大厂尤甚。腾讯、字节等巨头近两年来持续保持着AI人才的净流入。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字节人才流入/流出比高达1.71,堪称是业内“挖人”最猛的一家;更有传闻称,其曾以八位数年薪从竞争对手处挖走一位顶级技术负责人。

AI专业,未来何从?

500万人才缺口与大量AI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的反差背后,折射出高校AI专业建设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显著脱节。

据了解,在不少层次较低的高校,AI课程体系残缺,机械照搬《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招牌课,四年下来学生学得杂而散。有学生抱怨:“把计科和电子的基础课囫囵吞枣地上一遍,再把《机器学习》挑几章速读,结果写代码比不过学计科的,做芯片又赶不上学电子的,样样蜻蜓点水,门门浅尝辄止。”

《人工智能发展史》《机器学习原理》这类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就能开;一涉及项目落地,他们便心里发怵。学生只能“半散养”——杂活照干,指导全无。“双非”院校资源拮据,整个实验室只有两张3090显卡,一组人做计算机视觉根本不够分。

上述情形屡见不鲜,AI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竞争力不足,如何培养AI人才已成为多数高校亟待破解的命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蔡恒进教授也指出,未来的AI人才必须文理兼通,甚至中西汇通的,这样的高端人才极度稀缺。“若条件允许,本科甚至可以先学物理,打好底子再攻AI。”

在他看来,AI专业并非“天坑”——新设专业视野更宽,但AI并非只能在人工智能学院学;数学、物理乃至所有学科都要用AI、用编程,因此不必拘泥“对口”。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靠兴趣自学,从非正规渠道崛起,能力因AI而放大数十倍,自然获得数倍于常人的薪资。社会最终看的是能力,而非学历。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则提出AI人才培养痛点的三大路径:一是分层育才,校企共设课程,本硕博贯通,可用算法或产品成果替论文;二是双师教学,企业工程师常驻课堂,青年教师赴企实训半年以上;三是深度协同,共享企业核心设备,设全国性AI大赛及中小学生赛道,专利审批周期缩至6个月。

AI发展热潮方兴未艾,高校若以“速成班”批量制造人才,500万缺口便只剩空洞数字;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AI人才、高校又该如何培养,仍待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