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央企参与购买全球港口 陆媒:李嘉诚98岁“浪子回头”

央企参与购买全球港口 陆媒:李嘉诚98岁“浪子回头”

文章来源: 棱镜 于 2025-07-29 12:23:1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央企参与购买全球港口 陆媒:李嘉诚98岁“浪子回头”

按照李嘉诚习惯的“虚岁”来计算,7月29日是他的98岁生日。

生日前一天,他选择了“浪子回头”。备受争议的李嘉诚全球港口资产售予美资财团一事,

以官宣中国内地投资者入局而获得破解之道。

7月28日,长江和记(0001.HK)公告称,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其出售港口资产的交易,并特别强调,在未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批准前,不会进行任何交易。

这则公告发布前一周,已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正在谈判加入收购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的跨国财团。报道还称,中远海运要求在收购相关港口后,拥有关键的否决权。

中远海运在最新国资委“央企名录”中位列39位。截至2024年底,中远海运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3亿载重吨、1535艘,规模为全球首位;在全球投资码头58个,其中集装箱码头51个,年吞吐能力1.3亿标准箱,同样居世界第一。

显然,这家企业确有能力力挽狂澜,是接得住招的“大玩家”。

各取所需是永恒法则

四个月前的3月4日,长江和记曾发布公告:几个月前,公司已与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进行“独家磋商”,并达成原则性协议。该财团由美国资管巨头贝莱德、意大利航运业富商詹路易吉.阿蓬特旗下的“码头投资公司”组成。

根据协议,长江和记将向该财团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的资产,以及和记港口旗下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预计这笔交易将为长江和记带来190亿美元的巨额现金。

贝莱德,这家由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犹太裔资本巨头拉里.芬克创立的全球最大资管公司,拥有足以吞下李嘉诚旗下港口的实力。而长江和记此次出售的港口控制权也是一个世界港口交易历史上的世纪“大礼包”,涵盖了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199个泊位,及配套物流网络:

包括扼守全球海运关键节点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克里斯托瓦尔两大港,欧洲最大的荷兰鹿特丹港,以及英国、韩国、泰国最大的港口……不过,香港、深圳和其他内地港口资产,由长江和记旗下另一实体“和记港口信托”单独管理,不在此次出售名单之列。

彼时,恰逢地缘争端的关键时期,李嘉诚卖港口的消息一出,关乎大国博弈的命脉,舆论哗然,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本预计于4月2日签署的最终协议,自然也未能如期签署。

如今,随着央企的入局,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满意价格的参照标尺,早已跟贝莱德谈好——当时谈妥的合计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被认为远超市场预期),基本等于3月4日公告当日整个长江和记的总市值1480亿港元(190.34亿美元)。有评论认为,如果这笔交易落地,相当于长江和记“凭空”获得了一笔与自身市值相当的现金储备。

实力雄厚的中国内地投资者躬身入局,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交易的通行证,而且拿下业务版图内的战略性资产,本就是央企责任。至于全球“狩猎”资产的贝莱德而言,只要能获得优质资产和稳定回报,控制权似乎也不是不能谈判。

在资本世界里,各取所需,让入局者有利可图,才是永恒法则。

据报道,中远海运在新组成的财团中所承担的具体角色和细节——比如否决权,或于今年9月底才能最终敲定。3月4日公告的那轮交易结构中,原本的分配是贝莱德控制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意大利“码头投资公司”控制其余的港口。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称李嘉诚考虑出售部分港口业务。当时,市场传出价格更高:和记港口40%的股权,要价1500亿港元,但终未谈拢落地。这个数字也恰与今年3月长江和记公告190亿美元极其相近。

十年过去了,李嘉诚还是要卖港口,他心中对这块资产早有定价,如今想要的是一个真正出价、最终真正能成交的好价钱。生意如棋局,站在这个时间看,3月4日那份“横空出世”的出售港口的公告,似乎就不像是莽撞落子了。

低买高卖,在复杂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中寻找平衡,赚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巨额财富,本就是这位老牌首富的本色。

有了港口后才是“李超人”

香港,顾名思义,港口业务本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根基。码头吊臂的旋转、起落间,这座国际航运枢纽城市,将中国与世界相连。

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东潮安。1950年,他用5万港元创业,事业起步便与香港这一港口城市紧密相连。其最初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核心产品为塑料花——这是二战后香港进口海外塑料原料,依托“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重要出口产品。

1950年代的李嘉诚,凭借越做越大的塑料花生意,有了“塑胶花大王”的名号。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购置土地、建造厂房也成为必然之举。

就在这一过程中,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浪潮下的新机遇——“亚洲四小龙”的香港,经济逐渐步入高速增长期,土地价值随之水涨船高。

他发现,厂房或许还没盖好,土地的价值早已涨了不少,相比制造业的辛苦,房地产行业的钱肯定更好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房价、地价经历了一轮大跌,李嘉诚却逆势囤积了大量房产、土地。1970年代初,他已经积攒下630万呎(59万平米)的楼面资产。

1971年,李嘉诚创办长江置业,正式入局地产;1972年,改名为长江实业,并在彼时那轮港股大牛市中挂牌上市,拿下港股编号“1号”——这至今仍旧是长江和记的代码(0001.HK)。

1973年,石油危机、经济萧条、股市大跌,香港也难独善其身。但长江实业却选择在地产的下行期入场,在房价回升时候出货,李嘉诚手上资金也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这也形成了一种典型李嘉诚式的地产风格:买入地皮之后,往往不会急于进行开发,而是等待地产市场回暖、土地升值之后再开发上市。通过“捂地”赚取更为丰厚的利润,这在经济上行期,几乎百试不爽。

1979年,长江实业已经成为香港持有楼面资产最多的地产商。地产富商的李嘉诚开始瞄准了香港的核心产业——港口。

1979年9月,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处以6.39亿港元价格,收购英资第二大洋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这是汇丰银行在1973年股灾之后,作为“白衣骑士”入局获得的。

和记黄埔最有价值的资产,就包括黄埔船坞和它的港口运营业务: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

李嘉诚持续增持和记黄埔股份,至1980年底,长江实业持有的和黄股权已增至41.7%。1981年1月,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董事局主席,成为首位入主英资大洋行的华商。

这是李嘉诚人生与事业最重要的里程碑。

1981年,李嘉诚成为太平绅士,拿到当时香港“上流社会”的门票;李嘉诚身穿蓝红色的超人紧身服的画像,成为《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李超人”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李家港口帝国的生意经

当然,做生意,最大化利润仍是首要考量。

以位于九龙红磡的黄埔船坞为例,这块市中心的沿海土地,在李嘉诚接手后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就是如今香港“十大蓝筹屋苑”之一的黄埔花园。

船坞变楼盘,也是香港地产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受土地所有制、地形等因素影响,香港岛和九龙地区适合地产开发的大块土地并不多,对岸港岛太古船坞的土地,也被开发成了一处大楼盘——太古城。

黄埔船坞的港口业务,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至今依然运营,而且仍是香港最大的码头运营商。不过,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目前属于长江和记旗下另一主体“和记港口信托”,不在此次大出售之列。

运营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让李嘉诚摸清了港口的生意逻辑。

尽管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但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属于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而枢纽型码头,更是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好生意。

找到了好生意,赚大钱的方法就是扩大规模。

1991年,和记黄埔收购英国最大集装箱码头费利克斯托港,开始全球港口布局。1994年和记港口公司成立,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买买买”的步伐。

长期以来,港口业务都是李嘉诚的核心资产,其全球布局更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重要标志。例如,长江和记在1997年拿下了巴拿马运河两端两个港口的特许经营权,并在2021年将经营权延长至2047年。

截至最新的2024年财报,长江和记(2015年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而成)已在全球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拥有295个泊位——除了其中内地、香港港口之外,这构成了这次待价而沽的港口资产包。

从财报来看,港口、零售、基建、电信,是目前长江和记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2024年财报中,长江和记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为831.37亿美元——而根据3月4日的公告,此次打包出售的港口资产,扣除债务后为142.12亿美元,占前者的17.1%。而同期港口业务(包括中国和海外)合并贡献的收入只占长江和记收入的9%。

这种资产占比与收入贡献之间的不匹配,或许是推动李嘉诚出售经营了几十年的港口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运营港口的相较于电信、零售等业务也更加复杂、“笨重”,叠加地缘环境不确定性,这些或许都是李嘉诚决心出售港口资产的考量。

放长线,钓大鱼,但再长的线,也有收竿的时候。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海啸淹没俄港口小镇!空拍画面曝光
演唱会偷情事件男主起诉Coldplay,称视频毁了他的生活
首波海啸抵夏威夷!机场停飞,加油站塞爆,避难所全开放
有一些人,卖掉了他们唯一的房子
俄罗斯发生8.8级地震,美、俄、日发出海啸警报




24小时讨论排行

淫魔女友:不豁免就不开口 川普:克林顿去过28次
特朗普正在赢得贸易战?这对美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辣眼!释永信亲吻李湘画面曝光 曝在郑州养女大学生
民调:特朗普支持率下跌,创第二任期以来最低水平
贝森特:若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可能面临高额关税
加沙: 专家警告称最严重的飢荒正在上演
这位著名MAGA人物 与建制派共和党人分道扬镳!
美联储重磅宣布:维持利率不变 未发出9月降息信号
女子北京地铁怒斥没人让座 一口一个"在美国"引众怒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要对普京下狠手了?
川普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 将对韩征收15%关税
美国政治生态演变 当特朗普的权撞疼了马斯克的钱
彭博:习近平将政治遗产和中国经济 和大坝捆在一起
川普宣布对印度征25%关税 并对购买俄能源实施惩罚
揭秘“$5500亿美国投资” 为何日本觉得“很划算”
豪华游轮提前离港 600游客追船失败 被抛弃在夏威夷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央企参与购买全球港口 陆媒:李嘉诚98岁“浪子回头”

棱镜 2025-07-29 12:23:18

央企参与购买全球港口 陆媒:李嘉诚98岁“浪子回头”

按照李嘉诚习惯的“虚岁”来计算,7月29日是他的98岁生日。

生日前一天,他选择了“浪子回头”。备受争议的李嘉诚全球港口资产售予美资财团一事,

以官宣中国内地投资者入局而获得破解之道。

7月28日,长江和记(0001.HK)公告称,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其出售港口资产的交易,并特别强调,在未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批准前,不会进行任何交易。

这则公告发布前一周,已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正在谈判加入收购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的跨国财团。报道还称,中远海运要求在收购相关港口后,拥有关键的否决权。

中远海运在最新国资委“央企名录”中位列39位。截至2024年底,中远海运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3亿载重吨、1535艘,规模为全球首位;在全球投资码头58个,其中集装箱码头51个,年吞吐能力1.3亿标准箱,同样居世界第一。

显然,这家企业确有能力力挽狂澜,是接得住招的“大玩家”。

各取所需是永恒法则

四个月前的3月4日,长江和记曾发布公告:几个月前,公司已与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进行“独家磋商”,并达成原则性协议。该财团由美国资管巨头贝莱德、意大利航运业富商詹路易吉.阿蓬特旗下的“码头投资公司”组成。

根据协议,长江和记将向该财团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的资产,以及和记港口旗下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预计这笔交易将为长江和记带来190亿美元的巨额现金。

贝莱德,这家由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犹太裔资本巨头拉里.芬克创立的全球最大资管公司,拥有足以吞下李嘉诚旗下港口的实力。而长江和记此次出售的港口控制权也是一个世界港口交易历史上的世纪“大礼包”,涵盖了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199个泊位,及配套物流网络:

包括扼守全球海运关键节点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克里斯托瓦尔两大港,欧洲最大的荷兰鹿特丹港,以及英国、韩国、泰国最大的港口……不过,香港、深圳和其他内地港口资产,由长江和记旗下另一实体“和记港口信托”单独管理,不在此次出售名单之列。

彼时,恰逢地缘争端的关键时期,李嘉诚卖港口的消息一出,关乎大国博弈的命脉,舆论哗然,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本预计于4月2日签署的最终协议,自然也未能如期签署。

如今,随着央企的入局,事情似乎进入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满意价格的参照标尺,早已跟贝莱德谈好——当时谈妥的合计19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被认为远超市场预期),基本等于3月4日公告当日整个长江和记的总市值1480亿港元(190.34亿美元)。有评论认为,如果这笔交易落地,相当于长江和记“凭空”获得了一笔与自身市值相当的现金储备。

实力雄厚的中国内地投资者躬身入局,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交易的通行证,而且拿下业务版图内的战略性资产,本就是央企责任。至于全球“狩猎”资产的贝莱德而言,只要能获得优质资产和稳定回报,控制权似乎也不是不能谈判。

在资本世界里,各取所需,让入局者有利可图,才是永恒法则。

据报道,中远海运在新组成的财团中所承担的具体角色和细节——比如否决权,或于今年9月底才能最终敲定。3月4日公告的那轮交易结构中,原本的分配是贝莱德控制巴拿马运河的两个港口,意大利“码头投资公司”控制其余的港口。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称李嘉诚考虑出售部分港口业务。当时,市场传出价格更高:和记港口40%的股权,要价1500亿港元,但终未谈拢落地。这个数字也恰与今年3月长江和记公告190亿美元极其相近。

十年过去了,李嘉诚还是要卖港口,他心中对这块资产早有定价,如今想要的是一个真正出价、最终真正能成交的好价钱。生意如棋局,站在这个时间看,3月4日那份“横空出世”的出售港口的公告,似乎就不像是莽撞落子了。

低买高卖,在复杂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中寻找平衡,赚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巨额财富,本就是这位老牌首富的本色。

有了港口后才是“李超人”

香港,顾名思义,港口业务本就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根基。码头吊臂的旋转、起落间,这座国际航运枢纽城市,将中国与世界相连。

李嘉诚1928年生于广东潮安。1950年,他用5万港元创业,事业起步便与香港这一港口城市紧密相连。其最初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核心产品为塑料花——这是二战后香港进口海外塑料原料,依托“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重要出口产品。

1950年代的李嘉诚,凭借越做越大的塑料花生意,有了“塑胶花大王”的名号。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购置土地、建造厂房也成为必然之举。

就在这一过程中,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浪潮下的新机遇——“亚洲四小龙”的香港,经济逐渐步入高速增长期,土地价值随之水涨船高。

他发现,厂房或许还没盖好,土地的价值早已涨了不少,相比制造业的辛苦,房地产行业的钱肯定更好赚。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房价、地价经历了一轮大跌,李嘉诚却逆势囤积了大量房产、土地。1970年代初,他已经积攒下630万呎(59万平米)的楼面资产。

1971年,李嘉诚创办长江置业,正式入局地产;1972年,改名为长江实业,并在彼时那轮港股大牛市中挂牌上市,拿下港股编号“1号”——这至今仍旧是长江和记的代码(0001.HK)。

1973年,石油危机、经济萧条、股市大跌,香港也难独善其身。但长江实业却选择在地产的下行期入场,在房价回升时候出货,李嘉诚手上资金也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这也形成了一种典型李嘉诚式的地产风格:买入地皮之后,往往不会急于进行开发,而是等待地产市场回暖、土地升值之后再开发上市。通过“捂地”赚取更为丰厚的利润,这在经济上行期,几乎百试不爽。

1979年,长江实业已经成为香港持有楼面资产最多的地产商。地产富商的李嘉诚开始瞄准了香港的核心产业——港口。

1979年9月,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处以6.39亿港元价格,收购英资第二大洋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这是汇丰银行在1973年股灾之后,作为“白衣骑士”入局获得的。

和记黄埔最有价值的资产,就包括黄埔船坞和它的港口运营业务: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

李嘉诚持续增持和记黄埔股份,至1980年底,长江实业持有的和黄股权已增至41.7%。1981年1月,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董事局主席,成为首位入主英资大洋行的华商。

这是李嘉诚人生与事业最重要的里程碑。

1981年,李嘉诚成为太平绅士,拿到当时香港“上流社会”的门票;李嘉诚身穿蓝红色的超人紧身服的画像,成为《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李超人”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李家港口帝国的生意经

当然,做生意,最大化利润仍是首要考量。

以位于九龙红磡的黄埔船坞为例,这块市中心的沿海土地,在李嘉诚接手后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就是如今香港“十大蓝筹屋苑”之一的黄埔花园。

船坞变楼盘,也是香港地产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受土地所有制、地形等因素影响,香港岛和九龙地区适合地产开发的大块土地并不多,对岸港岛太古船坞的土地,也被开发成了一处大楼盘——太古城。

黄埔船坞的港口业务,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至今依然运营,而且仍是香港最大的码头运营商。不过,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目前属于长江和记旗下另一主体“和记港口信托”,不在此次大出售之列。

运营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让李嘉诚摸清了港口的生意逻辑。

尽管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但港口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属于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而枢纽型码头,更是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好生意。

找到了好生意,赚大钱的方法就是扩大规模。

1991年,和记黄埔收购英国最大集装箱码头费利克斯托港,开始全球港口布局。1994年和记港口公司成立,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买买买”的步伐。

长期以来,港口业务都是李嘉诚的核心资产,其全球布局更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重要标志。例如,长江和记在1997年拿下了巴拿马运河两端两个港口的特许经营权,并在2021年将经营权延长至2047年。

截至最新的2024年财报,长江和记(2015年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并而成)已在全球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拥有295个泊位——除了其中内地、香港港口之外,这构成了这次待价而沽的港口资产包。

从财报来看,港口、零售、基建、电信,是目前长江和记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2024年财报中,长江和记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为831.37亿美元——而根据3月4日的公告,此次打包出售的港口资产,扣除债务后为142.12亿美元,占前者的17.1%。而同期港口业务(包括中国和海外)合并贡献的收入只占长江和记收入的9%。

这种资产占比与收入贡献之间的不匹配,或许是推动李嘉诚出售经营了几十年的港口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运营港口的相较于电信、零售等业务也更加复杂、“笨重”,叠加地缘环境不确定性,这些或许都是李嘉诚决心出售港口资产的考量。

放长线,钓大鱼,但再长的线,也有收竿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