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东北的高温,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6月下旬,整个东北地区基本都超过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带直冲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甚至达到了36.1度。
在这样的高温之下,不少东北的高校却还没有安装空调。学生们只能像候鸟一样在整个学校“迁徙”,只为找到一处阴凉的地方。有人白天躲进图书馆,晚上就到地下一层露营;还有人连续住在走廊两晚后,发现依然无法解暑,最终选择到酒店开房。
东北的大学里,没有空调的“痛”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大学安装空调,真的很难吗?
?
“迁徙”寻找空调
每当东南亚海域的气温开始升高,为了躲避高温,大雁会跨越5000公里,成群地向更高纬度的西伯利亚飞去。这个夏天,在北纬50度的东北地区,同样为了躲避高温,一场小型的“迁徙”正在东北的各个大学里上演。
迁徙的最终目的是寻找空调。对于在吉林长春读研究生的赵书妍来说,迁徙是从每天凌晨四五点被热醒开始的,宿舍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她只能在床上铺凉席,买来两个小风扇,一个吹头,一个吹脚,睡前还会灌满一大桶凉水抱在怀里,“醒来后凉水都变成温水了”。
6月下旬,长春的气温一下子到了30度,一连热了好几天,最高时甚至有35度。被热醒后,赵书妍整整一天的找空调之路就开始了。白天最好的去处是图书馆,那里有空调,她洗漱完就直接躲进图书馆,除了吃饭以外,绝对不会出去,“从开门到闭馆,被热醒刚好不用定闹钟了”。
真正要命的是晚上,有朋友寻找到了“空调平替”——地下车库,那里阴凉潮湿,仿佛自带降温模式。赵书妍所在宿舍楼的地下一层,中间是车库,旁边是浴室,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片空地,秋冬的时候,那里常常被用来打羽毛球。天热起来以后,一张张床铺就突然从空地上长了出来,有人直接支帐篷,还有人把宿舍的床帘整个搬下来“露营”。
每到夏天,去地下一层“露营”,好像成了学校的传统。赵书妍记得,前年刚入学时,就有人搬去睡觉,但这两年,人数明显变得更多了。一张张床铺紧密排列,“只留出了一条从宿舍到浴室的主干道”。
放眼整个东北地区,不少学生都很难再坚持睡在宿舍里,走廊打地铺、操场露营成了基本操作。有人铺了张薄垫子睡进走廊,选垫子也是一门学问,“厚了会热,薄了会硌,要多试几次找平衡”,但就算睡到地上也不能解暑,“翻来覆去,好像铁板上的鱿鱼”。

▲为了解暑,不少学生在宿舍走廊打地铺。图 /视觉中国
“空调平替”终归没有真空调好用。在哈尔滨读大学的蒋宸渊也曾尝试着睡在走廊,刚好隔壁寝室有人买了折叠床。晚上,他把折叠床放在走廊窗户的正下方,心想可能会凉快点,但要命的是,“(风)能大点,可风是热的”。整个宿舍楼都非常安静,因为“40%的同学都住出去了”,连吹了两晚“热风”后,蒋宸渊也和同学躲进了酒店。
从图书馆,到地下室,再到酒店,为了寻找空调的“迁徙”,在今年变得格外明显。蒋宸渊自诩“不是娇气的人”,他家住北方,老家也没安空调,“天热点都能忍”,去年,他只靠着一台小风扇就顺利度过了夏天。可今年,蒋宸渊实在忍不下去了,哪怕不穿衣服,对着风扇吹,汗也会顺着后背淌下来,“洗澡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出汗的速度”。
数据上也能佐证这种变化。一般来说,东北地区会从6月下旬开始小幅升温,高温通常出现在7月上旬,但是持续几天就会过去。拿长春来说,10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6月24日,当地的气温为31度,而今年的同一天,长春发布了高温预警——大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可达35℃或以上。
也就是说,高温天气比以往来得更早了。不仅是长春,整个东北进入高温天气的时间都提前了大概半个月,6月下旬开始,基本都迈过了30度,大部分平原地带直冲35度以上,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甚至达到了36.1度。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孙倩倩曾表示:“对于东北华北这一带来说,配合这么大的相对湿度,体感温度已经达到了三十五六度,甚至比南方的一些城市还要闷热。”
东北地区最大的气候特点是冬天寒冷且漫长,当地也生发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比如建筑楼房的墙体较厚,大多采用回字形结构,窗户设计得也比较小,这些特点都指向保温,让空气尽可能地圈在楼内,进而不断升温。
这样的建筑结构也让高温变得更加难忍。到了夏天,热空气困在室内出不去,屋里就会跟蒸桑拿一样。赵书妍在宿舍里时,窗户一整天都开着,“但窗户太小了,感觉也根本没什么用”。
这两年,空调甚至还变成了高考择校的重要考虑条件。有名苏州考生去年在报考大学时记得,大连理工大学的招新人员特意提了一嘴,“我们学校有空调”。
每日人物统计了东北地区11所985、211学生宿舍的空调安装情况,截至目前,已有3所大学安装了空调。此外,7月初,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布招标公告,拟采购9955台空调,辽宁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也把采购空调提上了日程。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内,东北地区将有超过一半的985、211高校会配备空调。

“主要问题就是钱”
东北地区的高校开始装空调,都是这两年才开始的。
陈建华负责某空调品牌大连地区的销售工作,以往,他的客户主要是散客,“一般是家用空调,从没有(东北)大学装空调”。但即便是家用空调,需求也是有限的。
东北夏天的高温天气是阶段性的,一般气温都在30度以下徘徊,偶尔会持续一个星期的高温,很快又会降回去,“很多时候是不用开空调的”。尤其对于高校来说,一般从7月上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放暑假,最热的时候,学生并不住在宿舍,所以装空调一直没有被广泛地提上日程。
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24》显示,2023年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平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分别为65.6台、21.5台、15.6台。而全国的平均数字是145.9台,东北地区可以说差了一大截。但陈建华发现,这两年,普通家用的需求量变多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很多高校都开始放出了招标信息。

▲东北装空调的需求变多了。图 /视觉中国
贾平宇在一家知名空调供应公司做了7年的销售负责人,负责过全国很多高校的空调安装工作。原本,大部分的订单都来自南方的高校,是从前年开始,西北高校开始寻求合作,等到了去年,对于空调的需求蔓延到了东北的学校。
他告诉每日人物,高校装空调的时间主要花在前期决策,等到开始招标以后,后续的机器生产、安装都会很快,“只要有电,后面就很快的,主要问题就是钱”。
6月底,吉林大学学生支帐篷过夜的视频冲上了热搜,校方对《新京报》回应称,由于校外电路问题,暂时没有安装空调的计划。
在大学安装空调的过程中,电路改造是一块重要的内容,也是成本的一部分。陈建华表示,少数的校区太老,供电能力有限,“需要更新供电系统才行”。大连理工大学在2024年给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负责空调采购安装的王老师说,他们也曾遇到电容不够的问题,“我们首先做了增容,这部分花了1200多万。”

▲在大学安装空调的过程中,电路改造是一块重要的内容。图 /视觉中国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孔祥玉解释,新建小区、工厂和学校等都会报装用电容量。电力公司在给用户接电前,会开展评估,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供电能力。早年报装的用电容量比较小,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加,可能会挤占其他用户用电。如果供电能力不足,甚至需要电力公司扩建变电站。某中部省份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也曾表示,学校做了两期电力扩容,花了1个多亿。“向上面争取了点资金,但更多是自筹的。”
接下来就是空调的采购、安装。和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空调成本的确要更高。学校不会直接采购成品机,大多是要求各品牌生产定制机,“能耗不同,有的还要插电卡”,这样一来,耗电量更少,未来所产生的用电成本也就更低。但东北地区冬天温度低,对空调核心技术的要求更高,外机需要在长时间低温条件下依然能正常运转,造机成本也会更高。
如果是便宜一点的产品,平摊到每个宿舍,安装一台空调的价格差不多是2000元左右。目前,东北地区已安装空调的重点大学中,东北大学的每台空调超过2600元,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空调的价格为1800多元。
学校因为预算有限,会尽可能地压缩装空调的成本,比如取消制热。王老师告诉每日人物:“北方的冬天有暖气,空调以夏天制冷为主,没有电辅热可能制热速度会慢一些,但功率是够用的,这实际上也降低了成本。”大连理工大学原本预算接近3500万元,最终花费2700多万元,实际上便宜了近700万元。
对于品牌来说,给大学安空调虽然不赚钱但也要抢着上,“每一单都是亏钱在做,但大学相当于无声的广告”,美的、海信等几家知名电器品牌都在争抢学校的生意,每多装一所学校,“相当于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品牌每年都会专门预留一些亏损的成本,“厂家是愿意做的”。
总体而言,大学安装空调的成本也是在不断降低的。贾平宇解释,这主要是因为电商的发展,市场整体都在变卷,价格在走低。各个高校,在装空调前,会有专门的负责人调研市场价格,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进一步压缩最终的采购价,当市场价变低时,学校的采购价会下降得更多,“和以前相比,这两年(学校)采购价可能下滑了30%多”。
有的学校还能收取租金或者空调使用费来进一步压缩成本。2023年安装了空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的是租赁的方式,学生要交租金使用空调,每台空调一年的租金是495元,“4年就能回本,但实际一年中使用空调的时间只有几个月”。
漫长的决策
大学装空调是一场持久战,通常要经过以年为单位的“抗争”,才能成功在夏天吹上冷风。从学生的角度看去,要想成功安装空调,通常要经历几年的呼吁、建议。困惑随着高温也在不断发酵:在大学里装空调为什么这么慢?
事实上,不光是空调,大学里任何一个项目的落地,都要经历漫长地论证和研讨,才能确定钱到底该怎么分,先流去哪里。沈梦瑶在东北一所大学的行政部门工作,部门里有一个叫做项目管理的科室,学校里所有的项目都会经过这里,然后经历漫长的讨论流程。
假设一个学院想新建一栋楼,学院要先提交一份项目书,随后这份文件会被收进项目库里,排队等待讨论。排到后,科室会组织大会,想建楼的学院要论证建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领导们再讨论审核。如果审核通过,这还只是第一轮筛选,学校还要组织专家团队针对这个项目书再次开会,等到专家也同意后,才能准备执行工作,“光是两轮讨论流程,少说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些流程又都是必要的”。
每日人物查询了各大高校历年的预算公示,几乎每年都有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专项拨款,学校的办学理念各不相同,空调所处的优先级也会不同。去年,东北大学申请拨款1790万元,明确表示用于“对学生宿舍空调安装配套供电线路的改造,提升学生生活条件”。吉林大学也申请了将近一亿元的专项拨款,主要用于实验室改造,供电设施改造,电梯更换等。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老师说,学校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到夏天气温上升,为了让学生住宿条件更舒适,提出了安装宿舍空调事宜。2024年1月通过了空调安装方案,开始做调研评估,从提出到通过方案经过几个月的时间。
方案确定之后,工程进度就会变成纸面上一个个连续且清晰的时间节点。大连理工大学的招标书显示,2024年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安装调试,8月底前安装第二批,紧接着2025年安装第三批。王老师还记得安装第二批时,因为要赶在学生9月开学前装完,对整体施工的要求特别高,时间紧,还得确保整个过程符合规范,“当时整个东三省海信空调专业师傅队伍几乎全拉到我们学校了,安装了十来天,一天安装数量最高达到600多台”。

▲方案确定之后,安装空调的工程进度就会变快。图 /视觉中国
但在那些安装空调被暂时搁置的学校中,对于空调的万千呼唤,很多时候可能在项目书这一步就哑火了。甚至连老师都找不到一条向上反馈的通道,沈梦瑶所在的行政楼里,有的办公室有空调,有的没有。沈梦瑶琢磨不出答案,多方打听后她抛出猜想,“也许是历史原因吧,这个办公室里以前坐着领导”。
沈梦瑶的办公室恰好是南面,6月下旬时,太阳正对着脸晒,“屋里面得有30多度,工作效率都下降了”,但她根本不知道该向谁反馈这件事,请一次假都有不同的领导管,但好像没有一位领导管空调。
学生更加无助,蒋宸渊和同学们热得都住进了酒店,但学校里好像没人正式提出要装空调,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反馈,“好像就没有这条通道,我只能去社交平台上反映”。住到走廊的第二天,他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帖子,“后背库库冒汗(疯狂流汗),东北大学生怎么过啊”。
在赵书妍看来,单就空调这件事,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仿佛是在“打哑谜”。为了暗示学校宿舍需要空调,有的学生直接到行政楼前搭起帐篷,学校的确做出了回应,但那是一个“贴心”的提示:露营要注意安全,结伴而行。赵书妍看到甚至有点想笑,“回应了‘露营’,但就是不回应(装空调)的诉求”。
即便有清晰的反馈通道,多半也是堵住的。赵书妍学校里定期会组织座谈会,学生可以向校方提意见,可有一次,座谈会开始前,老师明确告诉学生,“不要提空调的事,肯定装不了”。
实际上,与其简单地说是防暑设备,安装空调更像是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基础设施调整。《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比起100多年前,全球的温度升高了1.45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在去年提出,全球变暖时代结束,全球沸腾时代来临。

▲全球温度都在升高。图 /视觉中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进一步做出解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气候的感知像“温水煮青蛙”,而如今,煮青蛙的水要开了,量变已经引起了质变。“我们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概念,去让大家理解现在的时代和以前不太一样”,当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应当得到提升。
但当夜幕再次降临,赵书妍灌满一大桶凉水爬上床铺,尽力伸展身体却依然找不到能稍微凉快一点的姿势,热空气好像糊住了每一个毛孔,她和无数或睡在地上,或挣扎在床上的东北学子一样,脑子里大概只剩下一个想法,“今夜我只想要一个空调”。
(讲述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