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快递员爱上了一个女主播。女主播引诱他,榨干他的积蓄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心碎之下,他改头换面成为一名成功商人,决心向这类女人复仇。
这是《捞女游戏》的剧情,它是中国最热门也最具争议的电子游戏之一。
这款互动游戏于6月推出后大获成功,在全球游戏平台Steam中国版的排行榜上一度位居榜首。其宣传语“是谁,杀死了爱情?是捞女杀死了爱情”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玩家扮演“情感诈骗猎手”,在恋爱关系中周旋,既要识破骗局、守护钱包,也要保护自己的心。
游戏社区版块中,一条获赞颇多的评论称其为“我们这代中国大陆男性的悲歌”。另一条则宣称:“男人,绝不后退一步,这是决死的斗争。”
这款游戏吸引了心怀不满的年轻人的热情,同时也遭到了其他方面的猛烈抨击。它被抨击为厌恶女性。一些男性玩家抱怨游戏迎合了中国政府对结婚率和出生率急剧下降的担忧。
围绕《捞女游戏》的争论揭示了中国男性内心深处的怨恨,以及对爱情、婚姻和经济安全的广泛社会经济焦虑。
近年来,高昂的房价、不断恶化的就业市场和有限的社会流动性加剧了停滞感,让许多中国年轻男性心灰意冷。经济不景气与对约会、婚姻和男子气概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滋生出一种情感上的绝望感。
中国互联网上充斥着男性的怨言,他们说在恋爱关系中感觉自己沦为了“行走的钱包”,从而延续了一种受害者的感觉。
出于对经济、就业、高婚姻成本和性别失衡的焦虑,许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去年,有610万对夫妇登记结婚,比前一年下降了21%,不到2013年的一半。
“经济下行是真实的,就会有焦虑情绪,”北京的一位视频制作人说,因担心遭政府报复,他仅透露自己姓黄(音)。他在采访中称这款游戏是“很廉价很投机的产品”,“很精准切中了中国目前剧烈的两性对立情绪。”
他认为,这款游戏对非自愿独身者(incel)尤其具有吸引力。这类男性自认对女性缺乏吸引力。作为一种全球现象,非自愿独身者往往将恋爱不顺归咎于女性。他们通常在经济上处于边缘地位,在社会上被孤立,将这款游戏视为一种疗愈,也是一种反抗。
一位仅透露自己姓席(音)的失业男子现年23岁,与父母同住,他告诉我:“我承认厌女,但也不是不想恋爱,好像有那么一点愿望。”他说自己从未谈过恋爱,希望《捞女游戏》能教会像他这样的男人如何处理感情。
大学毕业后,席先生曾在一家电子装配厂短暂工作,还做过电话客服销售。他说,因健康原因和觉得无聊,他辞去了这两份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他还参加了对被认为支持女权主义的品牌(如京东)的线上抵制活动。这家电商平台去年因聘请了脱口秀演员杨笠而成为众矢之的,她曾开玩笑说:“男人为什么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抗议发生后,京东与杨笠解约。
席先生表示,他对女性和女权主义的看法受社交媒体影响,有时会后悔并删除一些过激言论。但他说,有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在网上和女性争执。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席先生觉得自己受到双重压迫——来自女性和政府。“中国共产党还有中国政府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我们形成了是两个世界,他们看不到我们的真实情况,”他说。

《捞女游戏》的开头是一位心碎的肥胖男子正要跳楼自杀。这被广泛认为是影射2024年的一起事件:一名男子在女友提出暂时分开后,跳入长江身亡。
警方调查后认为该女子并无过错,称这是“真实恋爱关系”。但一些男性称她是“捞女”,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
游戏评论区引用的另一个案例是2023年山西省的一起案件。一名男子因强奸未婚妻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辩方辩称,订婚意味着同意,尤其是在该男子支付了约10万元的所谓彩礼之后。但法院做出了不利于他的判决。该判决被收录到中国最高法院的案例库中,提升了其重要性,也进一步激怒了男性评论者,他们认为这证明女权主义者已经控制了司法系统。
诸多不满的核心是彩礼——这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即新郎家在婚前向新娘家支付金钱或礼物。彩礼曾被视为一种善意的表达,如今常被视为一种金钱交易,也因此充满争议。
在中国一些男多女少的地区,彩礼金额可能高达数十万元,给年轻男性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男性玩家和网友有时将这一习俗称为“合法抢劫”。
女权主义者和许多人则认为,这一体系源于社会更深层次的不平等。她们指出,女性未必是经济上的受益者。
“彩礼通常的受益者并不是女儿,”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女权倡导者李思磐在采访中说,“很多时候是要提供给自己的父母,甚至主要是父母要拿来做兄弟交给别人的彩礼。这种情况下,彩礼是一种代际剥削,也是对姐妹的剥削。”
她说,政府未能解决更广泛的不平等问题,也未能为女性提供充分的社会安全网,这加剧了两性之间的不信任。
一些男性玩家开始抵制《捞女游戏》。在开发商前方工作室公开感谢女性玩家的支持后,一些男性玩家发布了取消购买的截图以示抗议。游戏导演随后就伤害玩家感情一事发表了道歉声明。前方工作室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政府对这款游戏的态度则更为矛盾。游戏推出后不久,工作室将其中文名称改为《情感反诈模拟器》。其英文名称未变,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为了规避批评、安抚政府。
但《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正面评论——后被新华社转载,强调这款游戏的公众教育潜力。
文章指出:“网络婚恋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这款游戏)希望帮助青年群体树立‘学会保护自己,才能守护真心与爱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