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内娱演员,被抵制了。
令人出乎意料的,竟然是雷佳音。
前两天,姜文新片《你行!你上!》官宣演员阵容。
还请来不少明星助阵,其中也包括了雷佳音。
谁知,相关视频下面,却出现了不少反感之声。
「雷佳音资源真好」
「怎么又有雷佳音」

随后,这种「厌烦」情绪在网络上发酵。
雷佳音的路人缘大面积翻车,还掀起了「抵制」之声。
很多观众甚至因为电影中有雷佳音,而拒绝观看相关作品。
「不想再看见雷佳音这张脸了」



这是什么瓜?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
鱼叔赶紧来扒一扒。

印象中,雷佳音的路人缘一直不差。
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攻击性的银幕形象。
一言以蔽,窝囊废赛道的顶流。

《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一角的形象十分不讨好。
他婚内出轨,在婚姻与情感观上含糊不清。
如今看妥妥渣男。
但因为雷佳音「窝囊废」式的表演,硬是拉低了审判火力。
还反过来让这个角色成就了其事业高峰。


之后一系列委屈受气的老实人形象,又加深了观众印象。
像是《人世间》里,总是有点畏缩的周秉坤。
从人物性格到肢体动作,都透露着窝囊气。
但窝囊的背后是吞咽下委屈和苦难,切实地顾忌爱人和家人。

凭借这一角色,雷佳音横扫飞天、金鹰、白玉兰三座视帝奖杯。
让观众觉得这个演员在事业上,倒是一点都不窝囊,还有了一层「实力派」滤镜。

另一方面,雷佳音身上憨憨的幽默感也为其积攒了不少路人缘。
私下里,单一个大头讨论,就一次次被笑上热搜。
61的头围,一度成为明星头围测量的比拼标准。


拍个杂志,又贡献一波笑料。
一个吹花瓣的动作,实地演绎「我与帅哥之间的距离」。


甚至引得不少明星下场参与嘲讽,又造出一堆乐子。

与网友喜爱度一起飙升的,是考古的力度。
于是雷佳音与郭京飞、李光洁的「TF老boys」组合翻红出道。

各种隔空喊话、激情互怼热闹不断,观众喜闻乐见。



彼时,雷佳音是组合里的顶流,热度与头围成正比。
来来去去地搞活儿,又反向给演员带去不少曝光关注。

古早作品里,也有不少「黑历史」笑料被挖。
《回家的诱惑》里的品如哥哥,《心花路放》里的「我尼玛」......
不少人发现,雷佳音在正剧之外,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喜剧天赋。
可想而知,路人缘和观众的宽容度更高了。



既然如此,就更奇了怪了。
一个正经演员,又没塌房,怎么突然就被观众厌弃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雷佳音最近的「出镜率」实在太高,观众审美疲劳。

数量上,近一个月出现了四部由雷佳音出演的作品。
《长安的荔枝》《酱园弄·悬案》还有接下来的《你行!你上!》三部作品连上。
在此之前,雷佳音与冯小刚合作的《抓特务》也刚官宣亮相不久。

这还没完。
网友扒出雷佳音还有许多存货未上。
单是今年,就还有六部电影,一部电视剧。
这样的密度对于观众来说,着实有点吃不消。


逆反之下,有网友干脆借此计算了雷佳音作品的上线频率。
22年到23年一年内,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部。
其中大部分角色,在观众看来与以往「窝囊废」的形象差别不大。
重复多了看腻了,自然审美疲劳。
「帅哥美人经常见都会视觉疲劳,何况形象基本没变化的雷佳音」


不仅数量过多,资源和戏份也很吃重。
轮番合作张艺谋、冯小刚、陈可辛、姜文、宁浩这样的顶级大导不说。
还慢慢成了「谋男郎」,与张艺谋连续合作四部电影(《满江红》《第二十条》《坚如磐石》《悬崖之上》)。
去年和前年,雷佳音在春节档都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

这实力,只有沈腾可以与之一战。
观众很难不疑问,是雷佳音真的这么不可替代,还是电影圈没人了?



这一通质疑,顺带勾连出了许多内娱旧瓜,又进一步放大了网友对雷佳音的不满。
比如奖项问题。
2018年,《我是前半生》喜提多项白玉兰提名,其中包括雷佳音提名的最佳男主。
彼时雷佳音以配角戏份提名男主角的争议,被再度翻出。


还有,《吹哨人》宣传期间在节目上指出汤唯拍戏时尿频。
致使汤唯自责落泪,被网友指责不尊重女演员隐私。


另外,演员背后的经纪公司、与各大导演的合作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操作也跟着这次路人缘翻车事件一起被扒。
如今网友不止是厌烦,而是怀疑雷佳音是内娱最大的隐形资源咖。
否则,为何有如此惊人资源?




问题来了,鱼叔也好奇雷佳音的资源怎么好成这样。
于是一番摸索,发现得出的答案竟然有些可笑。
因为他的资源顶流位置,是包括观众在内的整个内娱环境共同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导演角度上说吧。
张艺谋和冯小刚都回答过选用雷佳音的问题。
一个说:
「雷佳音的可塑性强,且表演比较放松生活化」

一个说:
「不掰扯」
意思是,事儿少,好说话。

说来说去其实就俩字:好用。
但,好用也得有用才行。
而你别说,还真有用。
《满江红》里的秦桧和替身双角演绎,被不少观众吹爆演技。
《第二十条》里的韩明又让其拿下了一座金鸡影帝奖杯。
回想一下,雷佳音业务水平或许有时平庸,但确实很少拉胯。


再从合作演员上说。
雷佳音的业内人缘相当不错,很多同行甚至甘愿为其介绍资源。
像《我的前半生》的陈俊生一角,就是马伊琍牵线的。
《人世间》的周秉坤,是于和伟介绍的。
两次让其演艺生涯有了质的飞跃。


圈内在意的,比起作品,更多是关系。
关系的好处与其给一个有实力不会经营的人,不如给一个没威胁懂回报的人。


演员本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也会陷入一种诡异的资源循环。
他要是不爱演就算了,偏偏是来者不挑的爱演。
不论什么角色,总觉得拿到就是赚。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客串,频繁刷脸。


当然,观众本身也爱看。
很多人说,比起流量,不如看老腊肉。
既然如此,又怎么会突然厌烦?
其实仔细琢磨就能发现,雷佳音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一直都是相对最安全的选择之一。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大导选人,其实选项并没有很充裕。
业务合格之前,最先考虑的是风险。
启用新人塌一半,追求流量搞饭圈,都是高风险却回报不定的选择。
相比之下,历经市场检验的选择自然更稳妥。

但,安全久了,就会无趣,而无趣,就会生厌。
再加上,雷佳音本人,也从未有过严密的职业规划。
很多时候并未在意到观众在意的角色重复、审美疲劳问题。
也未曾考虑到档期排布扎堆引起的逆反心理。

而这背后反映的,是内娱创作的严重同质化。
贫瘠的作品类型,让演员盲目选择的后果更快地显现了出来。
最近的舆论声带动的采访里,演员与观众的状态双双疲惫。

这种疲惫感,针对的不止雷佳音。
近一些的还有张译、岳云鹏、肖央、王传君.......
以前也有曾在一个国庆档仨片同上的黄渤,甚至是徐峥、王宝强......

而这正是鱼叔前文说的可笑之处。
这些演员中,很多都是有作品有实力的好演员。
让他们被观众厌烦的,恰恰是他们的优势。
他们好用的背后,是行业无人可用的局面。
他们无缝适配角色的背后,是大量别无二致的流水线创作。
他们自己甘愿冲着资源咬钩,也显示出不由观众动摇的圈内运行逻辑......
就像鱼叔之前跟大家聊的那样。
观众常常被放置在最后一环,内娱生态并非是为让观众看上好作品而服务的。
但这次因厌烦造成的「抵制」舆论,倒是一记有力的提醒。
当最后一环崩解,游戏便无法运行。
那时一切计算,不过是徒劳无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