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文章来源: 不正确 于 2025-05-27 21:58:0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胡锡进最近说了一点人话,以下是他为数不多可以被引用的文字:

经常看到有人提这些年逐渐出现的“性萧条”问题,这是大事,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依老胡的直觉判断,“性萧条”是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不要羞于关联,一定要实事求是。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正所谓“食色性也”,古来如此。性如果萧条了,人们的消费兴趣和动力就会减掉一大块。

我们的社会还是要维护有利于“正常性繁荣”的氛围,不要在性的问题上过度严厉,反对“万恶淫为首”的旧观念。“黄色”“色情”的标准不要盯得太宽泛,以免伤及性本身需要的环境因素。总之,要结合人性,也从消费和治理全局认真考量这个问题。



胡锡进提出的“性萧条”与消费低迷的关联性,这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领域,均有理论支持。

我再拔高一下,上一下价值。

1

简单说,性萧条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连带影响经济衰退。

性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其衍生的消费行为(如娱乐、社交、婚恋、健康产品等)构成经济循环的重要部分。年轻人性活跃度下降,会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减少(如约会、娱乐场所消费、婚育开支)。反过来亦然。

性压抑能通过心理机制来影响社会整体活力。

这两年大火的行为经济学(最受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就强调,经济繁荣需要“动物精神”(即冒险与乐观情绪)驱动,禁欲文化若导致社会氛围压抑,可能削弱创业、消费和社交的积极性。



若将“性繁荣”视为一种社会需求,政策应避免过度道德化监管。例如,中国近年酒吧等“暧昧经济”的衰退,部分源于娱乐场所的严格管控,抑制了社交消费场景。适度宽松的社会氛围,才可能释放消费潜力。

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性开放与消费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娱乐、广告等产业的繁荣。

而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案例也可以证明,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下面我重点说说日本。

2

日本“低欲望社会”,非常典型地揭示了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之间,有着非常深层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体现在经济压力、社会文化变迁、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中。

先用数据说话: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18-34岁人群中,39%的女性和36%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性需求减退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萎缩,例如:2024年日本新婚情侣数仅60.7万对,较上年减少1.4万对,婚庆、住房、育儿用品等消费随之减少。

娱乐消费的下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仅是夜店等“暧昧经济”场景的消费衰退,甚至于连奢侈品也会受牵连陷入低迷。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性需求也是作为经济活力的心理映射而存在的。

在日本,“宅文化”与消费降级关系密切。二次元文化的盛行催生的“宅男宅女”群体,喜欢通过虚拟角色(如与初音未来结婚)满足情感需求,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减少了婚恋市场的活跃度及相关消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性心理的负面转向正在形成一种思潮。青少年对性持负面认知的比例上升(如认为性是“羞耻的”,或女性打拳厌男、直男厌女),进一步削弱了与性相关的消费动力。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加班与终身雇佣制,导致年轻人缺乏社交时间和精力。调查显示,超负荷工作使男性恋爱时间减少,女性因经济不稳定推迟婚育。这种“时间贫困”加剧了性需求与消费的双重抑制。

日本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年轻人因担忧“无法承担子女教育费用”而放弃生育,连带抑制了母婴产品、教育服务等消费。

日本总人口已连续14年下降,2065年预计降至8808万,其中40%为老年人。劳动力减少导致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意愿受挫,形成经济停滞与低欲望的恶性循环。

日本政府虽推出生育补贴、加薪政策,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2024年春季劳资谈判实现33年来最高加薪幅度(5%),但实际消费仍负增长。这表明,单纯经济刺激难以扭转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变迁。

日本的案例表明,性需求不仅是个人生理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性需求减退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消费:最直接的是,减少婚育、娱乐等关联消费;看上去比较间接,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性萧条会削弱社会信心,抑制创新与冒险精神。

结构上的困境是,它会加速人口萎缩,导致市场长期收缩。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性萧条,与日本不同,有太多政策上胡乱压制的因素。

3

从进化生物学的视角看,性行为的频率受环境压力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

短期经济危机中,个体可能因生存压力,降低性欲以保存资源(如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的“无性族”现象)。

然而,长期禁欲或性压抑,又会违背人类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人类学家蒙塔古说过,性与生育分离(如避孕技术),推动了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分工优化。若社会过度强调禁欲,可能阻碍性别平等与家庭结构变革,削弱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供给。

举例来说,中国95后婚内无性比例上升,可能影响生育率与长期人口结构,进而制约经济增长。

这是一连串事件。禁欲是一个负向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性行为适应的是小规模社群环境,而现代社会的匿名性与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疏离。这种“错配”,在高压经济环境下被放大,容易形成“性萧条—消费降级”的恶性循环。

性需求与消费信心之间,存在联动性。经济衰退期,“动物精神”因被压制而萎缩,会抑制经济创新,也会减少包括性相关消费在内的非必需支出。

这里要提一下制度经济学派的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观点:社群自治可弥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在性领域,过度管制可能破坏社群自发的协作规范(如婚恋市场的自然调节),而适度包容的文化制度(如对多元化亲密关系的接纳)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

“性萧条”对经济的影响,是需求抑制与社会资本耗损的双重问题。进化视角揭示了长期制度调整的必要性(如平衡压力管理与性健康支持)。

当代经济学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人性需求”纳入增长模型,避免机械化的市场干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查看评论(14)

24小时热点排行

81岁退休校长街头拾荒被昔日学生认出:我很好!
可怕!UC女生晚上在校园散步 被拖到路边强奸
悲剧!爸爸教女儿学车 车辆从二楼冲出 当场身亡
马克龙被72岁夫人打脸 女老师管一辈子自己的学生?
中国惊传学生杀老师 一刀刺中颈动脉 行凶原因竟是…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永远会退缩”成流行语 川普:那是谈判技巧
万斯大骂: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技术”
中国拼命“挖运河” 背后是真正的国运之战
胡锡进:性萧条导致消费低迷 反对“万恶淫为首”观念
川普:哈佛外国学生数限制在15% 并提供学生名单
清华博士后之殇:以死明志背后的惊人真相
上亿豪宅“英之园”一夜间夷平 官方曾提充公遭拒
白宫遭设局“伏击” 南非总统:我当时完全懵了......
哈佛之后是加州大学?特朗普政府准备大规模指控
川普赦免诈骗+漏税真人秀夫妇:他们该有第2次机会
川普让美国不再是投资天堂 7.5万亿亚洲资金出逃潮
美股急升,美国国际贸易法院阻止对等关税生效
通胀、胜利与牺牲:我的莫斯科见闻
坑人!华人$700万豪宅仅仅1.7万被拍卖 原因竟是…
“大美丽法案”的隐藏条款 或将终结美国现行民主制度
“失望”马斯克离开特朗普政府 媒体称当天两人未交谈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不正确 2025-05-27 21:58:08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胡锡进最近说了一点人话,以下是他为数不多可以被引用的文字:

经常看到有人提这些年逐渐出现的“性萧条”问题,这是大事,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依老胡的直觉判断,“性萧条”是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不要羞于关联,一定要实事求是。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正所谓“食色性也”,古来如此。性如果萧条了,人们的消费兴趣和动力就会减掉一大块。

我们的社会还是要维护有利于“正常性繁荣”的氛围,不要在性的问题上过度严厉,反对“万恶淫为首”的旧观念。“黄色”“色情”的标准不要盯得太宽泛,以免伤及性本身需要的环境因素。总之,要结合人性,也从消费和治理全局认真考量这个问题。



胡锡进提出的“性萧条”与消费低迷的关联性,这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领域,均有理论支持。

我再拔高一下,上一下价值。

1

简单说,性萧条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连带影响经济衰退。

性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其衍生的消费行为(如娱乐、社交、婚恋、健康产品等)构成经济循环的重要部分。年轻人性活跃度下降,会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减少(如约会、娱乐场所消费、婚育开支)。反过来亦然。

性压抑能通过心理机制来影响社会整体活力。

这两年大火的行为经济学(最受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就强调,经济繁荣需要“动物精神”(即冒险与乐观情绪)驱动,禁欲文化若导致社会氛围压抑,可能削弱创业、消费和社交的积极性。



若将“性繁荣”视为一种社会需求,政策应避免过度道德化监管。例如,中国近年酒吧等“暧昧经济”的衰退,部分源于娱乐场所的严格管控,抑制了社交消费场景。适度宽松的社会氛围,才可能释放消费潜力。

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性开放与消费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娱乐、广告等产业的繁荣。

而日本“低欲望社会”的案例也可以证明,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下面我重点说说日本。

2

日本“低欲望社会”,非常典型地揭示了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之间,有着非常深层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体现在经济压力、社会文化变迁、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中。

先用数据说话: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18-34岁人群中,39%的女性和36%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性需求减退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萎缩,例如:2024年日本新婚情侣数仅60.7万对,较上年减少1.4万对,婚庆、住房、育儿用品等消费随之减少。

娱乐消费的下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仅是夜店等“暧昧经济”场景的消费衰退,甚至于连奢侈品也会受牵连陷入低迷。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性需求也是作为经济活力的心理映射而存在的。

在日本,“宅文化”与消费降级关系密切。二次元文化的盛行催生的“宅男宅女”群体,喜欢通过虚拟角色(如与初音未来结婚)满足情感需求,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减少了婚恋市场的活跃度及相关消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性心理的负面转向正在形成一种思潮。青少年对性持负面认知的比例上升(如认为性是“羞耻的”,或女性打拳厌男、直男厌女),进一步削弱了与性相关的消费动力。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加班与终身雇佣制,导致年轻人缺乏社交时间和精力。调查显示,超负荷工作使男性恋爱时间减少,女性因经济不稳定推迟婚育。这种“时间贫困”加剧了性需求与消费的双重抑制。

日本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年轻人因担忧“无法承担子女教育费用”而放弃生育,连带抑制了母婴产品、教育服务等消费。

日本总人口已连续14年下降,2065年预计降至8808万,其中40%为老年人。劳动力减少导致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意愿受挫,形成经济停滞与低欲望的恶性循环。

日本政府虽推出生育补贴、加薪政策,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2024年春季劳资谈判实现33年来最高加薪幅度(5%),但实际消费仍负增长。这表明,单纯经济刺激难以扭转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变迁。

日本的案例表明,性需求不仅是个人生理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性需求减退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消费:最直接的是,减少婚育、娱乐等关联消费;看上去比较间接,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性萧条会削弱社会信心,抑制创新与冒险精神。

结构上的困境是,它会加速人口萎缩,导致市场长期收缩。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性萧条,与日本不同,有太多政策上胡乱压制的因素。

3

从进化生物学的视角看,性行为的频率受环境压力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

短期经济危机中,个体可能因生存压力,降低性欲以保存资源(如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的“无性族”现象)。

然而,长期禁欲或性压抑,又会违背人类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人类学家蒙塔古说过,性与生育分离(如避孕技术),推动了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分工优化。若社会过度强调禁欲,可能阻碍性别平等与家庭结构变革,削弱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供给。

举例来说,中国95后婚内无性比例上升,可能影响生育率与长期人口结构,进而制约经济增长。

这是一连串事件。禁欲是一个负向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性行为适应的是小规模社群环境,而现代社会的匿名性与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疏离。这种“错配”,在高压经济环境下被放大,容易形成“性萧条—消费降级”的恶性循环。

性需求与消费信心之间,存在联动性。经济衰退期,“动物精神”因被压制而萎缩,会抑制经济创新,也会减少包括性相关消费在内的非必需支出。

这里要提一下制度经济学派的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观点:社群自治可弥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在性领域,过度管制可能破坏社群自发的协作规范(如婚恋市场的自然调节),而适度包容的文化制度(如对多元化亲密关系的接纳)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

“性萧条”对经济的影响,是需求抑制与社会资本耗损的双重问题。进化视角揭示了长期制度调整的必要性(如平衡压力管理与性健康支持)。

当代经济学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人性需求”纳入增长模型,避免机械化的市场干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