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个厕所的时间,
是耽误不了学习的。
01
没想到,
拉屎会成为这届中学生一大难题。
02
前几天,
南方周末一篇聚焦学生“便秘”的文章,
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和讨论。
内容虽然“有味道”,
但议题却引发了
广大家长的认同和共鸣。
太多人在评论区表示:
“终于被看见了”;
“社会没有关注过,
但它确实存在并且不容忽视”。



作为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
本来以为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
可是当这篇文章却引发无数人共鸣,
太多人表示有相同遭遇时,
我才发现,
这届中学生已经拉不出屎了。
这篇文章里,
一个叫乔嫚的高中女生,
被严重的便秘困扰。
原因是:
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
学校实行特种兵式时间规划,
具体到每一分每一秒应该做什么,
都有详细的安排。
上课、吃饭、自习……
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里,
根本没有上厕所这一选项。
那课间10分钟去不就行了?
学校实行严格的“8+2”模式,
学生得提前2分钟
到教室里安静下来,
活动时间只有8分钟。
如果遇到老师拖堂,
自由时间就剩四五分钟。
时间紧,厕所坑位少,
上厕所人数众多,
久而久之,
学生们就养成了憋便的习惯,
于是就形成了便秘的难题。
而更恐怖的是,
放眼到全国,
这种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河北省便秘专科医生刘伟栋说;
近年来他接诊的患者中,
便秘最严重的几乎都是中学生,
他们大多一周排便一次,
甚至更久。
“超过一个月不排便的学生,
我遇到过10个。”
一个月不拉屎,
不用想也知道对身体危害有多大。
据南方都市报道,
上海崇明区中学生里,
每100人就有13人便秘。
便秘,成了当代中学生难以启齿
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03
那么,是学生不想上厕所吗?
不是。
在众多学生提到的原因里,
第一个是没有时间。

儿科医生赵涓
接诊过一个13岁的小姑娘,
学校实行“衡水模式”,
从早自习到晚自习,
孩子所有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
吃饭、上厕所等生理需求,
被无限压缩,
以至于孩子出现严重便秘,
每次打电话,
孩子的爸爸第一句问候就是:
“你今天拉屎了吗?”

而他们学校绝大部分住校生,
都是一周只拉一次屎。
听着都令人心酸,
那是学校,
不是血汗工厂,
如果连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不顾,
考那么好有什么用啊?
忽然想起衡中毕业的脱口秀演员
说过的一个段子:
吃饭只能5分钟;
苏炳添来了也跑不进前三;
在衡中,
被允许细嚼慢咽的只有知识点。

用最轻松的语气,
揭开了残酷的现实,
为了出成绩,
学生必须极力压缩
吃饭、上厕所、睡觉的时间,
一切都为了学习服务。
但人不是机器,
并不是想拉就能拉出来。
当你便意来临时不能及时解决,
等你有时间了可能就上不出了,
长此以往就陷入恶性循环。
上厕所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奇葩校规。
之前,黑龙江一家长在群里控诉,
学校晚上竟然不让学生上厕所,
有的学生甚至憋得尿裤子。

万万没想到,
学校管天管地,
还管你拉屎放屁。
广东一学校要求学生上厕所时,
要佩戴通行证。
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
这哪是学校?
这是集中营吧!

去年山西一高中生,
晚上去上厕所被记严重警告处分,
被要求自费打印“自我认识”1000份,
分发到各个班。
自我认识书里赫然写着:
“夜晚上厕所是个人自私的行为”,
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
离谱到家了!
我就问校方领导晚上上不上厕所?
你们要是憋不住,
凭什么要求孩子?
上个厕所搞得跟犯人一样,
不仅有处罚,
还要经历“社死”,
在这种变态的高压下,
学生想上厕所只能憋着,
不憋出毛病才怪!

就是这样,
在种种不合理的校规之下,
在紧锣密鼓的时间安排之下,
学生失去了“拉屎”自由,
成了一台台为学习服务的机器。
04
说真的,我是挺震惊的。
知道现在的孩子压力大,
却没想到压力大成这样。
细嚼慢咽吃顿饭,
顺畅去拉个屎,
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
竟然已经成了奢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就是教育越来越卷,
也变得越来越畸形。
一切为了成绩服务,
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在这种重压之下,
正常的生理需求被压抑,
学生的身心健康被忽视,
学校只管升学率,
就争分夺秒,
把孩子按在书山题海里。
吃饭用扒的,
走路用跑的,
上厕所是要憋的。
而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
被封印的,
又何止是孩子们的便意?
青春期的冲劲,
灵魂的自由与探索的热情,
也一同被封印了。
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的,
到底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
还是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
05
忽然想起之前遭官媒痛批的
“课间圈养”现象。
一名山西教师发视频吐槽:
学校7成孩子
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
诺大的校园空空荡荡,
是孩子不想玩吗?
根本不是。
一位杭州妈妈反映,
儿子所在的学校
对课间十分钟的要求极其严苛。
“课间不能下楼,
也不能跑跑跳跳,
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 。”
孩子们完全被“圈养”起来。
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却因为一系列不合理的规矩,
被束缚在教室里,
想想都觉得离谱。
白岩松曾痛批“课间十分钟”现象:
请问连课间十分钟
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
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

是学生愿意呆在教室吗?
正是精力最充沛的年纪,
怎么可能甘心被圈养呢?!
是老师想要拖堂吗?
老师的事务性工作都做不完,
怎么可能额外给自己增加负担?!
是学校既怕学生出意外担责,
又想学生把时间放在学业上。
说到底,
是现在的教育,
越来越功利化,
越来越机械化,
只要能出成绩,
付出再多代价也在所不惜,
哪怕这份代价,
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06
那些被圈养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就在今年清明节假期结束,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
一号难求的新闻冲上热搜。
门诊开设10个月,
接诊近万人次,
需求十分火爆。
“开学一个多月,
儿童精神科爆满”
也曾刷屏全网。

而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
在抑郁患者人群中,
50%为学生。

重压之下,
我们的孩子生病了。
前段时间,
“脆皮大学生”也成为网络热词。
有人去割掉衣服标签,
竟然肌腱断裂。

有人伸个懒腰,脖子断了。

有人换个裤子,把腰闪了。

受伤方式五花八门,
但玩梗归玩梗,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着实令人堪忧。
《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与研究》
曾给出调研结果:
当前高校学生体重正常的
不超过一半,
而肺活量、耐力、
速度、力量等
综合能力测评上,
达到“优秀”的学生不超过20%。
有句话说: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而对这一批批脆皮大学生来说,
中学时代健康被透支的恶果,
就像一颗子弹,
准确无误地击中了后来的自己,
07
我还记得我们上学那时候,
课间10分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女生踢毽子、跳皮筋,
男生打弹珠、玩石子,
一到下课,
安静的校园像沸腾了,
笑闹声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那种欢乐的气氛,
即使人到中年,
回忆起来依然觉得温暖明亮。
而现在的学生,
有更丰富的娱乐设施,
却失去了玩乐的时间,
更失去了童真的快乐,
成为一具具只懂学习的机器,
何其可悲!
孩子的世界,不该是灰暗的,
他们应该有更多时间对真实世界,
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
如果说孩子的成绩,
需要用压抑生理需求来换,
那么学习,
会不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如果好成绩需要牺牲健康,
那这样的好成绩,
又有几个家长真正想要?
学习不该成为苦难的化身,
好学习与好身体,
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上一个厕所的时间,
也是耽误不了学习的。
课间的欢笑
不应成为被压缩的奢侈品,
孩子的童年需要充足的留白。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
不是培养完美的答题机器,
而是孕育能感知阳光、
敬畏生命、
敢于热爱的完整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