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马格努斯·梅兰(Magnus Mæland)于2023年底成为挪威北端一座小镇的市长后,三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便陆续登门拜访。
“因为他们想成为极地强国,”他告诉我。
提到北极时,人们未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中国——但中国决心成为北极地区的重要角色。它争相购买房地产、参与基础建设项目,并希望建立在该地区存在。
中国已自称为“近北极国家”,尽管其最北的省会哈尔滨与意大利威尼斯大致处于同一纬度。
然而,北极正迅速成为全球最具争夺性的地区之一。北京正面临来自俄罗斯、欧洲、印度与美国的激烈竞争。
北极竞赛,已然展开。
气候科学家指出,北极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四倍。这对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当地居民造成重大影响。北极地区幅员辽阔,占全球面积约4%。
然而,全球强权却在环境变化的背后,看见北极带来的新机遇。
北极冰层的融化使得开采当地丰富自然资源变得更为可行——包括关键矿物、石油与天然气。据估计,全球约30%的未开发天然气位于北极地区。
此外,冰层消退也为新的海上贸易航线创造可能,大幅缩短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航程。在出口贸易中,时间就是金钱。中国正积极推动“极地丝绸之路”计画,发展北极航运。

希尔克内斯希望未来成为中国货船停靠欧洲的首个港口,但担心北京会对该港口施加太大影响
当我造访时,位于北极圈内、挪威本土最北端的希尔克内斯(Kirkenes)港口显得荒凉冷清。
这座前矿业小镇与周围明信片般的雪山与峡湾形成鲜明对比,街上商店关闭、仓库废弃,窗户破碎,整座城镇仿佛被遗忘、被抛弃。
因此,若未来大量来自亚洲的货柜船能以此作为进入欧洲的第一站,对当地而言无疑极具吸引力——一切取决于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
当地港口主管特耶·约根森(Terje Jørgensen)计画兴建一座全新的国际港口。当他谈到将希尔克内斯打造成“欧洲高纬度的新加坡”时,双眼发亮。
“我们想在希尔克内斯打造一个转运港,让北美、欧洲与亚洲三大洲在此交会。我们将货物卸下,再重新装载到其他船只出口。我们不需要卖地,不卖给英国公司,也不卖给中国公司。”
他指出,挪威新法禁止转让可能危及“挪威安全利益”的土地或企业。他补充说,目前正等待政府就哪些关键基础设施属于此类范畴提出明确指引。
巿长梅兰显然对中国的意图保持警惕。“我们希望与中国建立关系,但不想依赖中国,”他说。
“欧洲必须自问:我们想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一个极权与独裁政权?”
中国透过“以购买进入北极”的策略,开始遭到整个欧洲北极地区的拒绝。近年来,北京试图收购挪威与瑞典的港口,以及格陵兰的一座机场,但均遭到断然拒绝。
这也使得渴望进军极地的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强权——转而靠向北极主导力量:俄罗斯。

边境小镇希尔克内斯感受到了乌克兰战争的经济影响,俄罗斯游客失去踪影,跨境贸易几乎消失
俄罗斯掌控了一半的北极海岸线,并大量吸纳来自中国的投资。
两国在北极地区也展开军事合作。中国海警于去年十月首次进入北极,与俄罗斯部队进行联合巡逻。前一个月,两国才刚在该地区举行联合军演。今年七月,双方的远程轰炸机更挑衅性地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北冰洋巡航。
仿佛北京与莫斯科正对着北约说:“我们也能做到。”
北约近年加强在北极的军事演习。北极沿岸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全数为北约成员。芬兰与瑞典则是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加入。
独立智库“弗里德约夫·南森研究所”(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安德烈亚斯·奥斯塔根(Andreas Østhagen)形容,北极是“中俄合作的唾手可得果实”。
“俄罗斯需要感兴趣的投资和商业参与者来开发北极——包括液化天然气、石油资源,或发展北方航道作为航运路线。”
“中国正是这个市场。两国正寻求扩展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合作的方式。”
不过,中国也谨慎避免与俄罗斯走得太近。它希望避免西方制裁,并持续与西方国家在北极内外进行商业往来。
俄罗斯方面也有所保留。
“要小心别高估中俄关系,”奥斯塔根说。“俄罗斯仍对让中国过度深入其北极地区保持戒心。”
莫斯科高度依赖其在北极的自然资源,据报导,它也正积极吸引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北极投资者。

帕斯维克河对岸俄罗斯的景色,挪威一侧设有黄色边境标记,几乎没有守卫
俄罗斯也依赖其北极地区储存战略武器——主要集中在拥有强大核武能力的科拉半岛(Kola peninsula),该地亦是俄罗斯传奇的北方舰队基地。
回到挪威,希尔克内斯居民长期生活在“俄罗斯熊”的阴影之下。从镇上开车10分钟即可抵达俄罗斯边境,科拉半岛逼近的距离亦令人感到不安。
冷战时期,这座小镇曾被称为“间谍之巢”,是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前线。
挪威认为,俄罗斯正利用其北极地区训练新兵,并从那里起飞轰炸机攻击乌克兰。
尽管未与俄罗斯直接交战,挪威——尤其是其北部地区与俄罗斯约200公里长的陆地边境一带——仍感受到威胁。
“我们在当地就能看到,”约恩·克维勒(Jørn Kviller)上校在帕斯维克河畔(Pasvik Rive)对我说。这条河流是挪威与俄罗斯的天然边界,眼前可见边境标记,挪威的是鲜黄色,俄罗斯的则是红绿相间。
自从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GPS干扰事件日益频繁,甚至迫使民航机改用其他导航系统。克维勒上校表示,边境地区的间谍活动——“从讯息情报到派遣特工进入挪威”——也大幅增加。
挪威与其北约盟国也正密切关注俄罗斯在北极的间谍潜艇与其他舰艇活动。
我亲眼目睹挪威如何监察这些威胁——在获得高度安全许可后,我们得以进入冷战时期联合军事指挥中心。这座设施位于北极圈内博德市(Bodø,另译波德)一座石英山脉深处。
我们看到一个由隧道与监控室构成的迷宫,挪威在此从陆地、空中与海上即时蒐集情报,重点监控在其北极水域内外活动的可疑船只。所有情报都会即时与北约盟国共享。
关键在于,任何俄罗斯船只要进入欧洲,必须先通过挪威水域。
山中指挥中心的情报人员密切监控间谍与破坏行动的迹象,特别是针对被官方称为“水下关键基础设施”的目标,这是克里姆林宫针对西方发动混合战的一部分。
这些目标包括海底通讯电缆——这些电缆连接各大洲,每天支撑着数万亿美元的金融交易——以及石油与天然气管线。
自从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挪威成为欧洲(包括英国)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取代遭制裁的俄罗斯出口。
莫斯科也在持续现代化其北极军事能力,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间谍与核潜艇舰队。若这些潜艇未被侦测到,它们可能对欧洲各国首都构成导弹威胁,甚至威胁美国本土。

情报人员从山内的军事总部监视俄罗斯在北极水域的活动

挪威军事指挥官仍每周与莫斯科的军官举行一次电话联络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对欧洲表示,必须为自身防卫承担更多责任。但挪威联合军事总部司令鲁内·安德森(Rune Andersen)海军中将指出,在北极地区,“各方利益高度重叠”。
“这同样关乎美国本土防卫……俄罗斯在北极集中的核武与军事能力,并非单纯针对欧洲,也针对美国,”他表示。
安德森认为,目前没有任何一方有意在北极引发公开冲突,但随着全球其他地区(如乌克兰)局势升温,北极出现外溢风险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安德森的指挥团队每周三下午都会与俄罗斯北方舰队进行例行通话——以维持沟通渠道畅通,以防万一。

船员在挪威护卫舰“奥托·斯瓦德普号(Otto Sverdrup)”上观察其他北约军舰

海军中将鲁内·安德森(Rune Andersen)告诉 BBC,北约盟友正在北极地区对俄罗斯施加更强有力的威慑

奥托·斯瓦德普号(Otto Sverdrup)上的实弹演习
若你从希尔克内斯出发,朝北极方向前进,大约半途会抵达壮丽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这里有浮冰、冰川,以及比人还多的北极熊。
斯瓦尔巴是全球强国争夺北极资源的核心地带。
虽属挪威领土,但根据《斯瓦尔巴条约》,所有签署国的公民皆可免签在此工作。多数人从事矿业、观光与科学研究。
这听起来或许很和谐,但自从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当地部分社群的民族主义明显升温。
例如,俄罗斯定居点举行军事阅兵纪念二战结束,并在其设施上升起苏联旗帜;同时,外界日益怀疑中国在斯瓦尔巴的研究站是否具有“双重用途”,或涉军事间谍。
无论这些指控是否属实,当地市长泰耶·奥内维克(Terje Aunevik)表示,若说各国研究中心之间毫无情报蒐集行为,那未免太天真。
“当然有……我认为全世界都陷入了‘错失北极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我抵达斯瓦尔巴的那天,正值挪威国庆。街道上挤满了穿着挪威民族服饰的家长与孩童,参加游行庆典。
朗伊尔城(Longyearbyen,另译隆雅市)是世界最北的城镇。阳光照耀在主街下方的北极水域,四周是平顶、覆盖冰雪的山脉。
放眼望去,商店橱窗、婴儿车与妇女发型上都装饰着蓝、白、红三色的挪威国旗。也许是错觉,但在这片欢乐气氛中,似乎还有另一种无言的情绪在流动——一种提醒:“斯瓦尔巴是我们的!”
北极地区日益升温的国族竞争情绪,并非没有后果。

斯瓦尔巴群岛民众身着挪威民族服饰庆祝挪威国庆日

北极冰川融化,为亚洲和欧洲之间更快的贸易路线开辟可能性
北极地区的原住民族群中,有超过一半居住在俄罗斯北极。他们常感受到当权者未能正视这些长久以来居住于此的人民的权利。
来自格陵兰、代表因纽特(Inughuit,另译因努伊特)族群的青年行动者美雪·道拉奈(Miyuki Daorana)表示,当特朗普在其首任总统任期内声称想“买下”格陵兰时,他们一笑置之。但她说,这次的感觉不同。
“因为当前全球政治局势、权力角力与资源竞争,情况严重得多。”
她与其他原住民社群成员指控,欧洲国家正以“气候危机”为藉口,“开采并侵占原住民土地”。

“我们称之为绿色殖民主义,或发展型侵略,因为他们只是想从土地上夺取更多,”她说。
“对我们来说,北极不只是一个议题,不只是兴趣或研究对象。它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真实的挣扎、情感与极不公平的不义。”
“政府与政治人物理应为人民服务,但我没看到这一点。他们多数只是说些外交辞令。”
不久前,人们还常谈论“北极特殊主义”(Arctic exceptionalism)——北极八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与冰岛)与六个北极原住民族代表,以及包括中国与英国在内的观察国,能够搁置政治分歧,共同保护与治理这片珍贵的地区。
但如今已是大国政治主导的时代。各国越来越以本国利益行事。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进入北极竞争,误判与误解的风险也随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