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他俩环游中国1年 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他俩环游中国1年 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文章来源: 王耳朵先生 于 2025-05-19 10:22:5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1前几天有条视频,默默上了新闻热榜,又默默消失了。

讲的是一对做二手车生意的小夫妻,打拼多年,有了一个孩子,还攒下了40万的存款。

这样一个三口之家,在他们的小城市,也算中产,原本可以安稳幸福地过小日子。

但2022年4月,这一家做了一个决定:

要带5岁的儿子见世面,沿着国境线自驾一圈,环游中国。

自驾先得买车。

夫妻俩先是花了34万买了辆二手房车,又花了1万块置办无人机、运动相机以及车载冰箱等装备。

他俩环游中国1年 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就这样,2022年6月,一家三口带着剩余的6万块,出发了。

他们原本计划用1年时间看遍祖国大好河山,但实际上直到2023年9月才走完。

“15个月的时间,实际只玩了10个月,中途回家休整了5个月。”

“每个月的油费,加吃饭加门票,要花掉1.2万,光路上就花了12万。”

“在家那5个月也没闲着,每月5千的开销,又搭进去2.5万。”

最扎心的还是车辆贬值,环游结束后,34万买的房车只卖了22万,直接折损12万。

现在可以算账了:

一趟环游中国下来,这一家一年多没收入的情况下,花了27.5万。原本40万的存款,只剩下12.5万。

至此一切也还在轨道之内,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马上就来了。

前面提过,这一家做的是二手车生意。

这两年车市行情大家应该有体会,新车都在打对折卖,二手车只能跟着降价。

他们出发前还库存了十几辆二手车没出货,等旅游完回来,发现售价还不如以前的进价,卖一辆亏一辆,不卖那就是废品,这样库存盘下来,又亏了15万。



好了,至此这个小家庭正式进入负资产阶段,负债2.5万。

这还没完。

当年他们出发时,儿子5岁,如今旅游归来,儿子正好7岁,该上小学了。

孩子有没有如愿见世面不确定,但上市里的小学就得落户,落户就要买房很确定。

没办法,夫妻俩只能开口借钱,最终结果就是欠债70万,在市区买了房。



那这算结束了吗?

还没有。

因为夫妻俩出去旅游一年多,旅游嘛,清闲心情又好,于是你懂的,他们在计划之外,有了二胎。



总结一下:

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有40万存款的中产家庭,变成负债70万。

而且女主人怀孕了,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四口之家,只能靠男主人一个人挣钱养活。

尽管女主人在视频里表示不后悔,“这种全家24小时黏在一起的经历,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在雪中漫步、在新疆吃羊肉串、在凉山看云海、在洱海边野餐、在敦煌沙漠打滚…这些瞬间早已值回了票价…”

但至少视频里,男主人一直没露面发声。

他后不后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压力山大。

2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自己就压力山大。

明显感觉到这种压力,就是这两年的事,再精确点,就是从疫情结束开始的。

老读者应该早就看出来了,这两年【脆皮先生】这个公众号基本没啥广告了。

平时发的次条推广文案,那是电商带货,都是一些平价的小物件,也卖不掉几份,利润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

当然今天不是来哭穷的,网上不是流行一个说法么,叫做:

30万存款定律。

按照央行的数据,国内人均存款仅为9.6万,存款超过30万的,只占总人口的1.5%。

换句话说,30万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存款天花板。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存到30万,就到顶了,积蓄就上不去了呢?

因为存款一旦超过30万,人们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中产镰刀”盯上,大多数人几经折腾,最终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样说可能还是太笼统了,我再具体一点。

朋友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如今市面上很多概念,都是以30万为线划分的?

30万以下的车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30万以上的车是升级换代之选,也是中产家庭的标配。

比如一辆奔驰C、一辆宝马3系,这不就刚好把30万存款给割了?

还有房子,大多城市买套小户型,差不多100万,首付3成,刚好30万,同样刚好给割干净了?

甚至出国留学,很多国家的留学保证金,也在30万左右。

前文里面提到的那位小夫妻就是典型,从存款40万到负债70万,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还可以再想想身边的朋友嘛,是不是一穷二白时,都朝九晚五,生活规律又单调。

一旦打拼几年有了几十万的积蓄,应酬就多了起来?

没事总有人约你唱个K、喝个酒、打个牌啥的,这一来二去,就有人说自己有个路子,有个项目,都是兄弟一起发财,带你投点,然后钱就搭进去了…

3

所以说,中产的体面,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平衡。

多少人都是“住着一百万的房子,却舍不得买一杯星巴克”,又或者“买得起几十万的豪车,却加不起几百块的汽油”。

生活最让人焦虑的,不是眼前没钱,而是看着生活安稳,实际危如累卵。

一次裁员,一段教育投资,甚至一场感冒,就能摧毁一个家庭。

这也是今天最想说的,中年返贫三件套。

第一件:套现的体面。

现金流快断了,还在坚持光鲜人设。

失业就不提了,前些年风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有我这样的自媒体博主,包括很多开店的个体户,这两年都在降薪,或者收入断崖下跌。

日子好的时候,月供过万的房子咬牙买了,现在降薪了顿时慌了,可老婆的瑜伽课还要上,孩子的培训班不能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特别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如果不及时抽身,返贫真的一夜之间。

就像那对小夫妻,环游中国一年爽,回来日子几年难。

第二件,单引擎家庭。

单引擎家庭很好理解,就是夫妻俩只有一个工作挣钱,另一个做全职主妇或全职主夫,带带娃啥的。

在中国,这种家庭特别多。

只要挣钱的那个人,失个业、生个病,再说得难听点,哪怕出个轨离个婚,马上陷入危机。

另外那个全职主妇或主夫,因为长期不工作脱离社会,哪怕再想回到职场也很难找到工作。

第三件,教育的豪赌。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买学区房、送娃出国留学,算教育豪赌。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夫妻俩一万多的家庭月收入,给孩子报几千块的培训班,就算是教育豪赌了。

问题在于,这场豪赌,胜算太低。

有统计数据的,2024-2025年,全国平均985录取率约?1.62%-2.03%,211录取率约5.51%。

说句难听的,985、211之外,大学与大学之间,没什么本质区别,毕业了可能还没有学门技术工作好找,也没技术人才工资更高。

至于留学,给大家讲个真事。

2023年12月5日,青岛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小区保安刺死外卖员事件。



这个外卖员小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弟弟。

他父亲在老家的饭店打工,母亲在别人家里当保姆。两位快60岁的老人工资加起来,不到7000块。

小李高中毕业后,还是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送到了澳洲留学。

读的是心理学,前后几年花费了100多万,有一半是父母借来的,至今都没有还完。

小李毕业后,留在澳洲工作过两年,至于干了什么,家人并不清楚。

回国后,性格内向的小李,在家里做起了木工。曾设计一款卖手工家具的APP,也拍过短视频,推销自己的家具,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

2023年11月,在亲戚的牵线下,小李来到青岛,帮亲戚做旅游。

但入冬后,旅游进入淡季,小李就瞒着亲戚去送外卖。

看得出来,小李很想挣钱,但外卖送到第6天,命就没了。

可以去外面打听打听,这些年,留学生回国啃老,一点不比国内大学毕业啃老的少。

今天就聊这些,上面这中年返贫三件套,朋友们都可以对照自省,三件中两件,就危险了,建议及时止损。? ? ?

查看评论(1)

24小时热点排行

“爬山神器”红遍中国各大景区,生产企业直接爆单了
34岁华裔大码女模登封面,引发网络上关于“美”的争议
她毒杀约40名黑帮成员为家人报仇:手法却出人意料
吹牛老爹18岁双胞胎女儿赴舞会,被男友抱像美人鱼
“我的房子,宁可空着也不租给老人”

24小时讨论排行

黄石公园惨烈车祸死者身份公布:4名中国人 2华人….
美财长:沃尔玛会“咽下部分关税”
经济学人:万亿关税梦终将落空 还会更依赖中国货
网红开橡皮艇到台湾 登岸插五星旗 喊"活捉赖清德"
小川普质疑拜登任内隐瞒罹癌!矛头对准前第一夫人
风向变了:国家重提过紧日子,发生了什么事?
川普“大又美法案”惊险过关:自家人不挺 党内严重分歧
CNN:华尔街若再现“抛售美国”潮 局势恐不乐观
纽约时报:拜登的悲剧,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
被中国影响 各国考虑更强硬态度应对川普关税
超乎想像的强!全球成长最快经济体出炉 远超中美欧
疑因错过航班耽误孩子考公,女子坐地哭、下跪磕头
报复社会事件频传 北京广州同日传出无差别攻击
华尔街日报:川普想把工厂带回美国 但美国人想干吗
拜登罹恶性前列腺癌4期 专家揭:很严重 无法治癒
北理工帅哥院长出轨同性男生 遭举报后轻生身亡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他俩环游中国1年 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王耳朵先生 2025-05-19 10:22:53

1前几天有条视频,默默上了新闻热榜,又默默消失了。

讲的是一对做二手车生意的小夫妻,打拼多年,有了一个孩子,还攒下了40万的存款。

这样一个三口之家,在他们的小城市,也算中产,原本可以安稳幸福地过小日子。

但2022年4月,这一家做了一个决定:

要带5岁的儿子见世面,沿着国境线自驾一圈,环游中国。

自驾先得买车。

夫妻俩先是花了34万买了辆二手房车,又花了1万块置办无人机、运动相机以及车载冰箱等装备。

他俩环游中国1年 从存款40万干到负债70万

就这样,2022年6月,一家三口带着剩余的6万块,出发了。

他们原本计划用1年时间看遍祖国大好河山,但实际上直到2023年9月才走完。

“15个月的时间,实际只玩了10个月,中途回家休整了5个月。”

“每个月的油费,加吃饭加门票,要花掉1.2万,光路上就花了12万。”

“在家那5个月也没闲着,每月5千的开销,又搭进去2.5万。”

最扎心的还是车辆贬值,环游结束后,34万买的房车只卖了22万,直接折损12万。

现在可以算账了:

一趟环游中国下来,这一家一年多没收入的情况下,花了27.5万。原本40万的存款,只剩下12.5万。

至此一切也还在轨道之内,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马上就来了。

前面提过,这一家做的是二手车生意。

这两年车市行情大家应该有体会,新车都在打对折卖,二手车只能跟着降价。

他们出发前还库存了十几辆二手车没出货,等旅游完回来,发现售价还不如以前的进价,卖一辆亏一辆,不卖那就是废品,这样库存盘下来,又亏了15万。



好了,至此这个小家庭正式进入负资产阶段,负债2.5万。

这还没完。

当年他们出发时,儿子5岁,如今旅游归来,儿子正好7岁,该上小学了。

孩子有没有如愿见世面不确定,但上市里的小学就得落户,落户就要买房很确定。

没办法,夫妻俩只能开口借钱,最终结果就是欠债70万,在市区买了房。



那这算结束了吗?

还没有。

因为夫妻俩出去旅游一年多,旅游嘛,清闲心情又好,于是你懂的,他们在计划之外,有了二胎。



总结一下:

一年多的时间,一个有40万存款的中产家庭,变成负债70万。

而且女主人怀孕了,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四口之家,只能靠男主人一个人挣钱养活。

尽管女主人在视频里表示不后悔,“这种全家24小时黏在一起的经历,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在雪中漫步、在新疆吃羊肉串、在凉山看云海、在洱海边野餐、在敦煌沙漠打滚…这些瞬间早已值回了票价…”

但至少视频里,男主人一直没露面发声。

他后不后悔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一定压力山大。

2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自己就压力山大。

明显感觉到这种压力,就是这两年的事,再精确点,就是从疫情结束开始的。

老读者应该早就看出来了,这两年【脆皮先生】这个公众号基本没啥广告了。

平时发的次条推广文案,那是电商带货,都是一些平价的小物件,也卖不掉几份,利润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

当然今天不是来哭穷的,网上不是流行一个说法么,叫做:

30万存款定律。

按照央行的数据,国内人均存款仅为9.6万,存款超过30万的,只占总人口的1.5%。

换句话说,30万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存款天花板。

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存到30万,就到顶了,积蓄就上不去了呢?

因为存款一旦超过30万,人们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中产镰刀”盯上,大多数人几经折腾,最终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样说可能还是太笼统了,我再具体一点。

朋友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如今市面上很多概念,都是以30万为线划分的?

30万以下的车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30万以上的车是升级换代之选,也是中产家庭的标配。

比如一辆奔驰C、一辆宝马3系,这不就刚好把30万存款给割了?

还有房子,大多城市买套小户型,差不多100万,首付3成,刚好30万,同样刚好给割干净了?

甚至出国留学,很多国家的留学保证金,也在30万左右。

前文里面提到的那位小夫妻就是典型,从存款40万到负债70万,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还可以再想想身边的朋友嘛,是不是一穷二白时,都朝九晚五,生活规律又单调。

一旦打拼几年有了几十万的积蓄,应酬就多了起来?

没事总有人约你唱个K、喝个酒、打个牌啥的,这一来二去,就有人说自己有个路子,有个项目,都是兄弟一起发财,带你投点,然后钱就搭进去了…

3

所以说,中产的体面,其实是一种危险的平衡。

多少人都是“住着一百万的房子,却舍不得买一杯星巴克”,又或者“买得起几十万的豪车,却加不起几百块的汽油”。

生活最让人焦虑的,不是眼前没钱,而是看着生活安稳,实际危如累卵。

一次裁员,一段教育投资,甚至一场感冒,就能摧毁一个家庭。

这也是今天最想说的,中年返贫三件套。

第一件:套现的体面。

现金流快断了,还在坚持光鲜人设。

失业就不提了,前些年风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有我这样的自媒体博主,包括很多开店的个体户,这两年都在降薪,或者收入断崖下跌。

日子好的时候,月供过万的房子咬牙买了,现在降薪了顿时慌了,可老婆的瑜伽课还要上,孩子的培训班不能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特别是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人,如果不及时抽身,返贫真的一夜之间。

就像那对小夫妻,环游中国一年爽,回来日子几年难。

第二件,单引擎家庭。

单引擎家庭很好理解,就是夫妻俩只有一个工作挣钱,另一个做全职主妇或全职主夫,带带娃啥的。

在中国,这种家庭特别多。

只要挣钱的那个人,失个业、生个病,再说得难听点,哪怕出个轨离个婚,马上陷入危机。

另外那个全职主妇或主夫,因为长期不工作脱离社会,哪怕再想回到职场也很难找到工作。

第三件,教育的豪赌。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买学区房、送娃出国留学,算教育豪赌。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夫妻俩一万多的家庭月收入,给孩子报几千块的培训班,就算是教育豪赌了。

问题在于,这场豪赌,胜算太低。

有统计数据的,2024-2025年,全国平均985录取率约?1.62%-2.03%,211录取率约5.51%。

说句难听的,985、211之外,大学与大学之间,没什么本质区别,毕业了可能还没有学门技术工作好找,也没技术人才工资更高。

至于留学,给大家讲个真事。

2023年12月5日,青岛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小区保安刺死外卖员事件。



这个外卖员小李,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弟弟。

他父亲在老家的饭店打工,母亲在别人家里当保姆。两位快60岁的老人工资加起来,不到7000块。

小李高中毕业后,还是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送到了澳洲留学。

读的是心理学,前后几年花费了100多万,有一半是父母借来的,至今都没有还完。

小李毕业后,留在澳洲工作过两年,至于干了什么,家人并不清楚。

回国后,性格内向的小李,在家里做起了木工。曾设计一款卖手工家具的APP,也拍过短视频,推销自己的家具,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

2023年11月,在亲戚的牵线下,小李来到青岛,帮亲戚做旅游。

但入冬后,旅游进入淡季,小李就瞒着亲戚去送外卖。

看得出来,小李很想挣钱,但外卖送到第6天,命就没了。

可以去外面打听打听,这些年,留学生回国啃老,一点不比国内大学毕业啃老的少。

今天就聊这些,上面这中年返贫三件套,朋友们都可以对照自省,三件中两件,就危险了,建议及时止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