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成时代牺牲品?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成时代牺牲品?

文章来源: BBC中文 于 2025-05-14 02:18:3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成时代牺牲品?

​​​​​​​

4月22日,中国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成功连任董事长的董明珠语出惊人。她穿着黑西装,坐在台上谈到人才标准。她说:“(格力)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留学归国的人在中国被称为“海归”。疫情后这个群体人数急增,根据中国科技部的说法,2021年回国的人超过100万。

这段只属内部会议的讲话后来被传到网上,24岁的张妮(化名)听到后感到“非常惊讶”。她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回国,成为海归不到半年,现在在一家外媒工作。

张妮坦白说,“我不在意去不去格力”,让她诧异的是企业的变化。

中国一直有不少民族品牌,格力是其中一个。它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是张妮从小就听的广告词。“从回力鞋开始,(企业)之前只是强调民族性,但是现在说不喜欢可能跟国际沾边的东西,”她想不通——虽然近年地缘政治紧张,但格力不是华为,核心技术没那么敏感,为何要防范间谍。

一种声音认为董明珠是在“自保”。网络上有人整理,格力在2023年经历两宗泄密事件,泄密者均有留学背景。

可官方媒体不这么看:《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斥董明珠“污名化海归”;《新京报》也指董“背离常识”,是对海归的“极大冒犯”。另外也有人认为,董只是“捅破了窗户纸”——近年国企、体制内不招留学生的消息不胫而走。

董的说法如何解读,各有看法。但崔大伟(David Zweig)觉得重点在后面一句:“最好就是安全、be safe(小心一点)!像董说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海归)是不是特务,那不知道,最容易就是不用他。”

崔大伟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研究中国海归有30年。他对BBC中文表示,中国近年不断强调国安,董能说这样的话,“肯定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

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放留学。40多年过去,从被称呼为“精英”,到被怀疑是“间谍”,中国对留学生的态度显然发生了变化。今年48岁的高鹏,是一名在德国留过学的海归。他向BBC中文感慨,“可能你往前推十年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在地缘政治对立的当下,留学生无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中国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董明珠。

“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留学人员从1978年起为计,累计超过800万人。

对于历经文革的中国来说,留学生是一道很重要连接世界的桥。邓小平曾说,“要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他让学生走出去,学习西方技术后带回国。出国的人一开始以公派为主,直到1985年自费留学的大门真正放开。高鹏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或者是有能力的,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高鹏现在是国内一家民营汽车电子企业的中高层。他1999年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之后到了德国留学。他形容在90年代,学生出国的气氛非常浓,“国内的整体经济跟国外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大家都有一个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他笑说,教育机构“新东方”是其中一个推手。1995年,集中课外培训的“新东方”开始打进留学市场。“非常非常火的”,高鹏回忆,“很多人实际上在大学就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一到假期就参加培训、考托福考GRE,大三就开始投国外大学。”



高鹏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或者是有能力的,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精英不断出去,但回来的人却很少。

根据全球化智库的统计,与该年出国留学人数相比,2000年回国人员占38%,到2008年仅占28%。像高鹏一开始也想留在德国,“学习的东西感觉跟德国当时的应用更契合一些吧。”

但这跟中国政府希望人才回流的设想不一样了。崔大伟说,“中国一直有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人不愿意或是担心回来”。

崔大伟在1974年曾经到北京当交换生,之后1990年代初到南京大学当访问学人。他记得在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领域曾经迅速复苏,原因是上万名的资深学者留学一两年后就会回国,建立高水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六四”事件之后,许多科学家感到担忧,不想回国。

面对人才流失,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包括给予海归创业启动基金、重金礼聘学者,特别在2008年推出“千人计划”。但崔大伟后来研究发现,回国的科研学者又不适应国内的官僚作风,也厌倦复杂的人事和权力关系,总是留不长。

2012年,崔大伟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自己仍然对中国吸引人才归国保持乐观。其中一个原因,是提出“千人计划”的中国前国家副主席李源潮。

他形容李源潮是一名“务实的改革者”,推动研究环境改革——他写下了一个前提:“在即将上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这项政策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会顺利实施......”

不过,崔大伟很快就发现,习近平上台之后,随着国际形势转变,中国对留学生的角色和态度开始有所不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留学人员至今累计超过800万人。

夹在中间的人

针对留学生,中国从1993年开始一直有一套十二个字的指导思想:“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崔大伟说,习近平上台后补充了四个字:“发挥作用”。发挥作用是什么意思?崔大伟说,“他没说出来”。

但人们可以自己领悟。2013年,中国发布一份“九号文件”,里面规定有“七不讲”:不讲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质疑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等。有评论认为,这份文件代表一场大型反西方价值运动的展开。

崔大伟确实观察到,在此之后,中央组织开始调查一些海归教授,“看他们在课堂的谈话,是不是支持西方观点”。“他(习近平)上台以后一直有这个担心,不是说不支持回国人员,但是有一点担心他们的观点。”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上提到,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表示中央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者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过去,中国一直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但在崔大伟看来,习近平现在“无所谓”了。

“(留学人员)长期回来也有一个问题,这些人长期住在国外,受了西方的教育、社会影响,”崔大伟说,“最近几年,中国更害怕国家安全的问题。”

在董发表言论的数天后,5月1日,美国中情局(CIA)发布两段宣传影片,鼓励对中国政府感到不满的官员成为间谍,提供机密。影片旁白说,“你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上提到,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过去,留学的人在中西方之间的一条纽带上走动——现在两端震动,纽带变得脆弱,站在上面的人不知逃向哪方。

在美国,2016年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打击经济间谍活动,部份华裔学者被调查逮捕起诉。到了2025年,开展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又以国安考量为由,大规模收紧或取消留学生签证。

但在中国,或许是嗅到国家的大方向,一些体制内部、企业也作出改变。

2020年初疫情爆发,在美国完成本科的陈剑(化名)因为不想上网课,选择先回国一年,之后再回美国读研究生。他进了一家国有银行实习,曾向内部领导探口风,看看有没有机会留下来。

领导没有直说,但陈剑听懂了弦外之音——“本科一定是要在本土上,像我这种(留学)的,投简历也不会有反馈”。陈剑后来发现,“确实整个部门没有海外本科背景的同事”。

在强调政治素质的体制,也开始排除有留学经历的他们。2025年,北京和广东、山东省的“选调生”拒绝留学生报考,仅招国内高校毕业生。“选调生”是未来党政干部的后备人选,每年由省党委组织部门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培养。

根据由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23年有17.73%的留学生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

“他(地方政府)要做给中央看:他明白国家安全的问题、支持中央的安全,”崔大伟直言,这肯定是政治上对留学生的一个转变。“这个很可惜,”他说,“因为这两个国家有矛盾,损失最大的是中国留学生。”

“我们以前认为最有价值的人,是住在两个地方、了解两个国家的情况、可以用西方的科技发展、创业,这些人应该是最好的人。”但这个身份正在遭遇挑战和改变。

针对董明珠的言论,有网友曾在知乎上发问:“她该不该道歉?”一则得到四千多个赞的留言这样回答:“中美必然完全脱钩的大势之下,夹在中间的人必然会被挤压生存空间。”它形容,“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根据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调查报告,2023年有17.73%的留学生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

自主创新的中国,还需要“海归”吗?

崔大伟曾经提出“短缺理论”,指过去的“海归”被视为“缺门”——一个缺少但需要的东西。

他访问过20位中国大学校长,不少人正面评价“海归”,认为他们视野宽阔、接受过更好的培训,有助改变学院环境。但近年来,中国不断强调自主创新。有人认为中国的“往内收”、减收国际交流,是在体现中国的自信。

高鹏所在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处在战略竞争及政治动荡前沿。他觉得,中国距离技术自主还有一段距离。他举例,中国汽车从发展到站在世界前沿花了30年时间,主要依赖和国外车厂合资,“引进的不仅是流水线,还有它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汽车主要零件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企手上,“你想不进入全球化,实际上是很难的”。

高鹏认为,中国之所以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外的先进产品进来、先进技术进来、先进人才回来”,也有赖中国人“兼容并包”的特性。所以目前的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而不是说是去防着别人”,高鹏轻歎,否则“又回到了多年前中国的那种状态吧”。

目前大概只有1100名美国大学生在中国留学。“英文有一个说法,cut off your nose to spite your face(跟自己过不去),”崔大伟说,“中美关系没有这样的人,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崔大伟是加拿大人,他觉得自己留学生的身份,带给自己很多跟人交流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对国家之间理解彼此很重要。

张妮也是这样想的。“我的童年都是奥运会、世博会,就是看到外国人,妈妈都会推我上去跟人家讲话,训练口语,”她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碰撞有很多想象,而留学是一个机会,“它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更多国家、文化、政治体之下,人们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

她在2023年到美国留学,那是中国疫情封控全面放开后的第一年。张妮记得出发之前,朋友在饭局上开玩笑,叫她不要当间谍。张妮笑了笑,“我觉得他们不会当真,但是大家就是会这么说嘛。”

张妮非常喜欢中国的土地和人文。出国后听到有人说中国不好或“反贼言论”,她都会感到非常难过,但也是因为她看见,才有沟通的机会。“我觉得这个世界总还是需要沟通的。”张妮说。



近年来,中国不断强调自主创新,有人认为中国的“往内收”、减收国际交流生,是在体现出自信。

“海归”还有什么优势?

近年来,中国留学热潮开始回落,“海归”大增。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20年海归人数为77.7万,首次超过留学的45.9万人。而到了2021年,海归人数更超过104万。

不断扩大的还有中国应届毕业生——随着大学扩招,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高达909万人。在就业场域上,海归要和大量国内精英一同竞争,他们对自身定位有了变化。

一开始听到国行不招留学生的消息时,陈剑说第一下感觉是被歧视了。但他后来思忖,觉得还是竞争者太激烈,“清华北大的都顶破了头,就没有必要为留学生再开这个口子”。

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完两年研究生后,在2022年回国,目前在百度负责金融体系方面的工作。尽管这家大学QS排名32,陈剑也不觉得海归的身份带给他优势。“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些闪光点,我的两个学校大家都没听说过,知道也记不住,”他认为,“这是一个劣势”。

刚改革开放后,学生大多拿着奖学金出国,被视为精英尖子。但出国留学变得容易,学位的含金量变相稀释。有支持董明珠言论的留言认为,现在的海归是一群“国内学习成绩平平却有钱的公子小姐”,“不是以前的海归”。

现在一年制的硕士在中国网络社群被称为“水硕”,认受性变低。2024年,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在校园招聘公告里,明列了“国外院校不建议、一年制硕士不建议”。

那么海归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优势?

张妮认为如果工作是对外相关的,国际背景、视野还是有它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或许在慢慢减少,“国内已经一直在强调‘内循环’经济模式,很多产业减少与国际市场的依赖,自然所在岗位就不那么需要有国际背景的人。”

高鹏在工作中曾负责技术人员的招聘。作为一个招聘者,他坦言如果面试者有留学背景,“也会非常感兴趣”。“他在国外大学上过学的话,语言能力可能不会太差......包括对国外的认知,应该还是有一些加分项吧。”

至于董明珠的言论,高鹏认为这有点“因噎废食”,“海归其实也是个中国人,只不过在国外有一段留学经验、学习了更多的东西、扩张了自己视野,那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高鹏觉得,警惕间谍是国家面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防御行为,但企业还是应该避免营造同一种氛围。“商业行为是商业行为,可能受政治因素(影响),这个东西你不可避免,”他说,“但是你最好不要去把它放大”。

查看评论(16)

24小时热点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42岁“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帐篷 曾日入过万元住庄园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聊天记录曝光!河海大学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

24小时讨论排行

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美国禁止全球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强化出口管制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南非总统痛斥59名赴美白人难民是逃避问题的“懦夫”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又有学者炮轰习近平!北大女教授:只会画大饼…
拉美国家齐聚北京开大会 这国确认加入一带一路
川普松口!不排除"亲上火线"和习近平谈贸易协议
乌克兰"够清醒",自知"无法收复全部失地",也"不会加入北约"
大动作!中俄就共建月球核电站签署合作备忘录
印度学者:中国能让美国达成协议 我们强硬起来也能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希望与无望,繁荣与萧条:美国人应该了解的两个中国
这大国转强硬 拟对美加征关税 川普回归后首次报复
纽约时报:特朗普的谈判“套路”不再奏效?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成时代牺牲品?

BBC中文 2025-05-14 02:18:39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成时代牺牲品?

​​​​​​​

4月22日,中国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成功连任董事长的董明珠语出惊人。她穿着黑西装,坐在台上谈到人才标准。她说:“(格力)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留学归国的人在中国被称为“海归”。疫情后这个群体人数急增,根据中国科技部的说法,2021年回国的人超过100万。

这段只属内部会议的讲话后来被传到网上,24岁的张妮(化名)听到后感到“非常惊讶”。她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回国,成为海归不到半年,现在在一家外媒工作。

张妮坦白说,“我不在意去不去格力”,让她诧异的是企业的变化。

中国一直有不少民族品牌,格力是其中一个。它的口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是张妮从小就听的广告词。“从回力鞋开始,(企业)之前只是强调民族性,但是现在说不喜欢可能跟国际沾边的东西,”她想不通——虽然近年地缘政治紧张,但格力不是华为,核心技术没那么敏感,为何要防范间谍。

一种声音认为董明珠是在“自保”。网络上有人整理,格力在2023年经历两宗泄密事件,泄密者均有留学背景。

可官方媒体不这么看:《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斥董明珠“污名化海归”;《新京报》也指董“背离常识”,是对海归的“极大冒犯”。另外也有人认为,董只是“捅破了窗户纸”——近年国企、体制内不招留学生的消息不胫而走。

董的说法如何解读,各有看法。但崔大伟(David Zweig)觉得重点在后面一句:“最好就是安全、be safe(小心一点)!像董说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海归)是不是特务,那不知道,最容易就是不用他。”

崔大伟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荣休教授,研究中国海归有30年。他对BBC中文表示,中国近年不断强调国安,董能说这样的话,“肯定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

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放留学。40多年过去,从被称呼为“精英”,到被怀疑是“间谍”,中国对留学生的态度显然发生了变化。今年48岁的高鹏,是一名在德国留过学的海归。他向BBC中文感慨,“可能你往前推十年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在地缘政治对立的当下,留学生无奈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中国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董明珠。

“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3-2024)》数据,留学人员从1978年起为计,累计超过800万人。

对于历经文革的中国来说,留学生是一道很重要连接世界的桥。邓小平曾说,“要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他让学生走出去,学习西方技术后带回国。出国的人一开始以公派为主,直到1985年自费留学的大门真正放开。高鹏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或者是有能力的,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高鹏现在是国内一家民营汽车电子企业的中高层。他1999年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之后到了德国留学。他形容在90年代,学生出国的气氛非常浓,“国内的整体经济跟国外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大家都有一个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他笑说,教育机构“新东方”是其中一个推手。1995年,集中课外培训的“新东方”开始打进留学市场。“非常非常火的”,高鹏回忆,“很多人实际上在大学就花了两年的时间(准备),一到假期就参加培训、考托福考GRE,大三就开始投国外大学。”



高鹏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或者是有能力的,大家都希望去美国看一看”。

精英不断出去,但回来的人却很少。

根据全球化智库的统计,与该年出国留学人数相比,2000年回国人员占38%,到2008年仅占28%。像高鹏一开始也想留在德国,“学习的东西感觉跟德国当时的应用更契合一些吧。”

但这跟中国政府希望人才回流的设想不一样了。崔大伟说,“中国一直有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人不愿意或是担心回来”。

崔大伟在1974年曾经到北京当交换生,之后1990年代初到南京大学当访问学人。他记得在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领域曾经迅速复苏,原因是上万名的资深学者留学一两年后就会回国,建立高水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六四”事件之后,许多科学家感到担忧,不想回国。

面对人才流失,中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包括给予海归创业启动基金、重金礼聘学者,特别在2008年推出“千人计划”。但崔大伟后来研究发现,回国的科研学者又不适应国内的官僚作风,也厌倦复杂的人事和权力关系,总是留不长。

2012年,崔大伟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自己仍然对中国吸引人才归国保持乐观。其中一个原因,是提出“千人计划”的中国前国家副主席李源潮。

他形容李源潮是一名“务实的改革者”,推动研究环境改革——他写下了一个前提:“在即将上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这项政策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能会顺利实施......”

不过,崔大伟很快就发现,习近平上台之后,随着国际形势转变,中国对留学生的角色和态度开始有所不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留学人员至今累计超过800万人。

夹在中间的人

针对留学生,中国从1993年开始一直有一套十二个字的指导思想:“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崔大伟说,习近平上台后补充了四个字:“发挥作用”。发挥作用是什么意思?崔大伟说,“他没说出来”。

但人们可以自己领悟。2013年,中国发布一份“九号文件”,里面规定有“七不讲”:不讲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质疑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等。有评论认为,这份文件代表一场大型反西方价值运动的展开。

崔大伟确实观察到,在此之后,中央组织开始调查一些海归教授,“看他们在课堂的谈话,是不是支持西方观点”。“他(习近平)上台以后一直有这个担心,不是说不支持回国人员,但是有一点担心他们的观点。”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上提到,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表示中央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者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过去,中国一直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但在崔大伟看来,习近平现在“无所谓”了。

“(留学人员)长期回来也有一个问题,这些人长期住在国外,受了西方的教育、社会影响,”崔大伟说,“最近几年,中国更害怕国家安全的问题。”

在董发表言论的数天后,5月1日,美国中情局(CIA)发布两段宣传影片,鼓励对中国政府感到不满的官员成为间谍,提供机密。影片旁白说,“你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上提到,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

过去,留学的人在中西方之间的一条纽带上走动——现在两端震动,纽带变得脆弱,站在上面的人不知逃向哪方。

在美国,2016年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打击经济间谍活动,部份华裔学者被调查逮捕起诉。到了2025年,开展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又以国安考量为由,大规模收紧或取消留学生签证。

但在中国,或许是嗅到国家的大方向,一些体制内部、企业也作出改变。

2020年初疫情爆发,在美国完成本科的陈剑(化名)因为不想上网课,选择先回国一年,之后再回美国读研究生。他进了一家国有银行实习,曾向内部领导探口风,看看有没有机会留下来。

领导没有直说,但陈剑听懂了弦外之音——“本科一定是要在本土上,像我这种(留学)的,投简历也不会有反馈”。陈剑后来发现,“确实整个部门没有海外本科背景的同事”。

在强调政治素质的体制,也开始排除有留学经历的他们。2025年,北京和广东、山东省的“选调生”拒绝留学生报考,仅招国内高校毕业生。“选调生”是未来党政干部的后备人选,每年由省党委组织部门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培养。

根据由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23年有17.73%的留学生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

“他(地方政府)要做给中央看:他明白国家安全的问题、支持中央的安全,”崔大伟直言,这肯定是政治上对留学生的一个转变。“这个很可惜,”他说,“因为这两个国家有矛盾,损失最大的是中国留学生。”

“我们以前认为最有价值的人,是住在两个地方、了解两个国家的情况、可以用西方的科技发展、创业,这些人应该是最好的人。”但这个身份正在遭遇挑战和改变。

针对董明珠的言论,有网友曾在知乎上发问:“她该不该道歉?”一则得到四千多个赞的留言这样回答:“中美必然完全脱钩的大势之下,夹在中间的人必然会被挤压生存空间。”它形容,“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根据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招聘平台“猎聘”发布的调查报告,2023年有17.73%的留学生打算毕业后考公务员。

自主创新的中国,还需要“海归”吗?

崔大伟曾经提出“短缺理论”,指过去的“海归”被视为“缺门”——一个缺少但需要的东西。

他访问过20位中国大学校长,不少人正面评价“海归”,认为他们视野宽阔、接受过更好的培训,有助改变学院环境。但近年来,中国不断强调自主创新。有人认为中国的“往内收”、减收国际交流,是在体现中国的自信。

高鹏所在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处在战略竞争及政治动荡前沿。他觉得,中国距离技术自主还有一段距离。他举例,中国汽车从发展到站在世界前沿花了30年时间,主要依赖和国外车厂合资,“引进的不仅是流水线,还有它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汽车主要零件的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企手上,“你想不进入全球化,实际上是很难的”。

高鹏认为,中国之所以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外的先进产品进来、先进技术进来、先进人才回来”,也有赖中国人“兼容并包”的特性。所以目前的中国,“应该更多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而不是说是去防着别人”,高鹏轻歎,否则“又回到了多年前中国的那种状态吧”。

目前大概只有1100名美国大学生在中国留学。“英文有一个说法,cut off your nose to spite your face(跟自己过不去),”崔大伟说,“中美关系没有这样的人,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崔大伟是加拿大人,他觉得自己留学生的身份,带给自己很多跟人交流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对国家之间理解彼此很重要。

张妮也是这样想的。“我的童年都是奥运会、世博会,就是看到外国人,妈妈都会推我上去跟人家讲话,训练口语,”她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碰撞有很多想象,而留学是一个机会,“它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更多国家、文化、政治体之下,人们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

她在2023年到美国留学,那是中国疫情封控全面放开后的第一年。张妮记得出发之前,朋友在饭局上开玩笑,叫她不要当间谍。张妮笑了笑,“我觉得他们不会当真,但是大家就是会这么说嘛。”

张妮非常喜欢中国的土地和人文。出国后听到有人说中国不好或“反贼言论”,她都会感到非常难过,但也是因为她看见,才有沟通的机会。“我觉得这个世界总还是需要沟通的。”张妮说。



近年来,中国不断强调自主创新,有人认为中国的“往内收”、减收国际交流生,是在体现出自信。

“海归”还有什么优势?

近年来,中国留学热潮开始回落,“海归”大增。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20年海归人数为77.7万,首次超过留学的45.9万人。而到了2021年,海归人数更超过104万。

不断扩大的还有中国应届毕业生——随着大学扩招,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高达909万人。在就业场域上,海归要和大量国内精英一同竞争,他们对自身定位有了变化。

一开始听到国行不招留学生的消息时,陈剑说第一下感觉是被歧视了。但他后来思忖,觉得还是竞争者太激烈,“清华北大的都顶破了头,就没有必要为留学生再开这个口子”。

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完两年研究生后,在2022年回国,目前在百度负责金融体系方面的工作。尽管这家大学QS排名32,陈剑也不觉得海归的身份带给他优势。“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些闪光点,我的两个学校大家都没听说过,知道也记不住,”他认为,“这是一个劣势”。

刚改革开放后,学生大多拿着奖学金出国,被视为精英尖子。但出国留学变得容易,学位的含金量变相稀释。有支持董明珠言论的留言认为,现在的海归是一群“国内学习成绩平平却有钱的公子小姐”,“不是以前的海归”。

现在一年制的硕士在中国网络社群被称为“水硕”,认受性变低。2024年,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在校园招聘公告里,明列了“国外院校不建议、一年制硕士不建议”。

那么海归在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优势?

张妮认为如果工作是对外相关的,国际背景、视野还是有它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或许在慢慢减少,“国内已经一直在强调‘内循环’经济模式,很多产业减少与国际市场的依赖,自然所在岗位就不那么需要有国际背景的人。”

高鹏在工作中曾负责技术人员的招聘。作为一个招聘者,他坦言如果面试者有留学背景,“也会非常感兴趣”。“他在国外大学上过学的话,语言能力可能不会太差......包括对国外的认知,应该还是有一些加分项吧。”

至于董明珠的言论,高鹏认为这有点“因噎废食”,“海归其实也是个中国人,只不过在国外有一段留学经验、学习了更多的东西、扩张了自己视野,那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高鹏觉得,警惕间谍是国家面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防御行为,但企业还是应该避免营造同一种氛围。“商业行为是商业行为,可能受政治因素(影响),这个东西你不可避免,”他说,“但是你最好不要去把它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