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室友电池爆炸烧伤的大学生,绝望深渊里唱歌

室友电池爆炸烧伤的大学生,绝望深渊里唱歌

文章来源: 南风窗 于 2025-05-08 23:44:1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室友电池爆炸烧伤的大学生,绝望深渊里唱歌

作者 | 朱秋雨

发自江西新余

编辑|向现‍‍很少有人预料到,一个22岁男孩,会在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爆炸后,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那是他成年来第一次有母亲陪伴的生日,身边都是他近一个月内新认识的老师与朋友。4月15日,他在一家江西饭馆里难得开了荤,在一桌子的菜中间切了生日蛋糕,许下新一年的心愿——“让我出去走走、旅个游吧”。

在此之前,他已经与这群人一起去KTV唱了歌。做手术时气管被切过,唱到萧敬腾《王妃》的“夜太美,尽管太危险”时,嗓子有点嘶哑了,但他知道,自己总归是离不开音乐的。

如果没有包裹着脸、上半身及下肢的医用绷带,还有从拖鞋露出的右脚上几个硬币厚的疤痕,一切看上去没什么异常。但偏偏,因为10个月前的一次电瓶充电爆炸事故,他全身90%以上的面积烧伤。绷带包裹住了他的身体。他经常半夜喘不过气,差点以为自己要窒息死了,赶紧坐起来呼吸。

有人把他在KTV唱歌的视频发在网上,火了,网友形容他是“蒙面唱将”,“看到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歌唱”。人们这时候才想起来,男孩名叫杜均浩,曾是武汉城市学院的大三学生。2024年7月9日清晨,他在熟睡时,因为室友带上合租房里充电的电动车电池爆炸被烧伤,一度性命垂危,7个多月处于危险状态。



杜均浩在KTV唱歌/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灾难降临在湖北咸宁农村的这个三口之家。为了让杜均浩活下去,父亲杜保兵疲惫得眼睛都凸起来了,每天只能短暂睡3-4个小时。母亲因为长时间照顾他,右手疼痛得很难抬起来。在愁雾之中,这家人同时相信奇迹、好人与爱的存在。

这远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善良的、手无寸铁的农村家庭,在遇到重大变故时用多年来积累的坚韧与爱试图渡过的故事。整个过程有着复杂的底色,悲伤、乐观与幸运交织,但一切也如杜家所言,“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01

出门

“你现在不一样了,走路都健步如飞了。”

4月,在江西新余的一间出租屋里,空调温度调得很低,“00后”小伙李洋拍着杜均浩的肩膀说道。

约在1个多月前,李洋帮着杜家夫妇,带着全身被绷带缠得像木乃伊一样的杜均浩,来到这个红白外墙的小区安顿下来,接着他又返回上海工作。他与杜均浩是初中同学,以前杜均浩腿受伤时,也是李洋背着他在学校上下楼的。



杜均浩与好兄弟李洋,在江西新余街头散步

外墙长了三角梅的小区看起来不旧,却是步梯楼。新搬来的一家三口就住在最不起眼的车库里,只有两张床,父子俩挤着睡在一起。‍‍

这个车库约20平米,因为太矮,墙面经常渗水。当然,对于这个被意外捆住的家庭而言,住宿条件等等一切都不那么重要,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在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给杜均浩做疤痕修复治疗。

一切源于10个多月前的火灾。2024年7月9日凌晨6时,在武汉一家自建民房内发生爆炸。

监控视频显示,在该自建房三楼,一间房间首先发出起火的声响,接着火光出现在走廊的监控视角里。10秒后,杜均浩室友李骏率先从房间内跑出。

30秒内,李骏从走廊里拿出了灭火器,返回门口。但浓烟越来越大,监控视频也逐渐模糊。



火灾当天监控视频,图为成功逃生的室友

唯一可见的是,房间原本开着的门关上了,李骏站在门口。1分钟内,监控里传来屋内人员的大声嚎叫,黑烟彻底将镜头挡住。

在房间里的人,正是当时21岁的杜均浩。

事后消防鉴定书显示,火灾起因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热失控,引燃周围可燃物。起火电动车电瓶,为室友李骏送外卖时租赁的。

杜均浩此前对媒体回忆,出租屋的门是老式向内开的防盗门,门关上后会自动反锁。由于门已关上,他需要用手多拧两圈,才能将门打开。而门锁的温度已经被火烧得很烫,拧开它的过程尤其艰难。

“我就是在多转一圈的时候,屋内发生了爆炸。”他回忆。

杜均浩对南风窗回忆,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ICU病床上,像电视里演的火灾患者一样,“完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毁容了”。

但他很快发现,事情比他想得要严重得多。他想下床,发现“自己物理意义的被绑住。很突然,怎么觉得被床绑住了?”他又悲伤地想起,自己养的15斤重的蓝猫“肚兜”,也葬身火海了(肚兜此后被发现成功逃生,被人领养)。

司法鉴定报告显示,杜均浩全身90%面积烧伤,导致重伤一级。在事故发生后的7个多月里,他一直在ICU和普通病房之间流转,总共植皮12次,总算脱离生命危险。



杜均浩的诊断证明书

好兄弟李洋清楚地记得杜均浩的变化。在医院时,杜均浩全身没了皮肤,他经常看都不敢看。李洋曾问杜均浩,痛苦时是什么感觉?“他说,希望自己一觉睡过去,永远也别醒来。”

一个多月前,出院的杜均浩连路都走不好,疤痕撕扯着他的关节和神经,让他长期只能弓着背,很难直立。烧伤后,人的疤痕容易增生、变厚,将身体里的筋膜层粘连,让皮肤表面被褶皱和硬块爬满,像老树根一样缠绕在身上。因为无止尽的瘢痕增生,他的脖子和下巴黏连在了一起,脖子都快看不见了。

但从这个刚满22岁的同龄人身上,李洋也感到出乎意料的坚强。今年3月,他曾对当时走路吃力、带着压力头套的杜均浩提出散步,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两个人缓慢地走到了附近的水果店买水果。只是走出小区的距离,李洋已经感受到了路人灼人的眼光。

“总有些人喜欢一直盯着人看,很烦人。”李洋记得。



父亲杜保兵与同学李洋在家楼道处。自从杜家出事后,两人都在为杜均浩的未来忙碌担心

来新余做康复的一周后,杜均浩曾与康复师和病友一起,走进当地大型商场。他记得自己当时的紧张,“手一直都是抖的,坐在凳子上感觉如坐针毡,有一刻都想直接回家了”。

一旁的康复师安慰他:“没关系,你只要走过了这条路就好了。”

走着走着,他似乎感受到了“出走”的良性循环。脚步越走越轻盈,他开始要求自己每天走出家门。

但4月一次走进人群时,一个小孩看了他一眼,回头和爸爸嘟囔:“爸爸,你看这个人,像鬼一样,好可怕。”

“哇靠,听完这句话,当时心态差点崩了。”杜均浩回忆。

“但是现在会想,(别人)爱看就看,爱看你就看回去。”他说。

“这就和打通关一样,每过一关,我的内心就会窃喜。”

02

生计

在许多周围人的印象里,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许多正面形容词的集合体。自立、阳光、会唱歌、讲义气、乐于助人……他的十六型人格(MBTI)是ENFP,被称为“快乐小狗”属性的人物。而且,他也比一般男生注重外表,2021年刚上大一时,他靠着毅力,成功减重了60斤。



杜均浩烧伤前的生活照

同学们在杜均浩烧伤后录加油视频,在结尾文案里写,“你是一个善良而强大的人,大家都很爱很爱你”。

从某种程度而言,家庭环境让这位“00后”有着超乎常人的早慧与强大。2003年,他在湖北咸宁农村出生。三年后,杜保兵与妻子与当时许多农村人一样,决定漂流他乡,出门打工。两人先去了东莞,做服装厂工人,2008年又来到了福建的纺纱厂,成为落纱工。

机器经常将人烘烤得通红,室内没有空调,也不能开风扇。杜保兵记得,经常有工人工作着工作着就中了暑,晕倒过去。为了不让自己中暑,杜保兵说,他不敢上班喝酒,也不会喝冰饮料,体重长期维持在130斤。

但是,一年四季里,他最喜欢夏天。这是因为,每到7、8月高温天气时,纺织厂经常有耐不住高温而辞职的人。

这时候,正是他和妻子等“老实人”加班的好时节。每天8小时的班变成了12小时,他的工资也能升至4000多元。多的时候,杜保兵记得,他既当落纱工又当纺织工,一个月能拿8000多元。

拿到这些钱,夫妻二人都舍不得挥霍,每月保持生活费1000元。剩下的都留作儿子的学费、生活费,以及自建一栋房子的梦想储备。



杜均浩父亲杜保兵,事发后为儿子和生活到处奔走

儿子就这样被放在了老家,由杜保兵二哥帮忙抚养。令夫妇俩都感到欣慰的是,尽管每次儿子与他们分开时都会大哭,但只要回去上学,他又变成独立、坚强的小孩。8岁时,杜均浩就学会了做饭,可以自己喂饱自己。

等到12岁时,杜妈妈回忆,一次他竟独自给家里亲戚总计8个人,做了一桌子菜。“我很惊讶,这个菜感觉不是他自己做的一样。当时感觉他特别成熟,同时更愧疚,好像也苦了孩子。”

随着打工攒下了钱,加上考虑到儿子逐渐进入叛逆期,杜保兵夫妇从工作了11年的纺织厂回了老家。他们靠着每日加班12小时的日日夜夜,攒下了六七万元,买下一个店面,卖肉馅饱满的大肉包子。

门头是生机盎然的绿,店名叫“美好的早餐”。

生活并未随着身份的转变而从此高走。早餐店生意额未达预期。望着账本上一天天的累积负数,两人在2021年决定关了店。钱全都打了水漂。

早餐店的“梦”破碎后,夫妇二人也没休息半天。杜保兵找了个钢铁厂的工作。7个月后他被裁,他就开始到田里帮人打包大白菜,到工地里做装修,都是体力活。妻子后来考了张育婴师的证。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她就住在雇主家里,替人带孩子。

让夫妻俩松一口气的是,早餐店倒闭后,上了大学的杜均浩对父母展现出了极强的理解力。2022年放暑假时,大一的杜均浩主动拉着好兄弟李洋打暑期工——到工地搬砖。

工地一天有300元报酬,李洋记得,当时正值盛夏,两人的任务是把200多斤的钢筋搬运至板车,再拉至施工现场。

“纯体力活,别想那么多,干就完事。”李洋记得杜均浩当时的“劝说”。

暑期干了一个月后,学土木工程的杜均浩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做一个小包工头。为了不让外人觉察他年纪轻,他特地把胡子留长,并剃了寸头。在一些老手的介绍下,他开始接一些小的工程,负责管理整个施工队。

“我一开始以为(干)包工头是费体力,后来发现是费脑。”杜均浩回忆。为了赶工期,他一边上学一边监工。每天只要一下课,他就买个包子当正餐,骑个车往工地跑。

“最狠的一次,5天我只睡了3个小时。”他说。

紧绷的神经背后是一颗想尽早挣钱的心。“我也不知道挣钱是为了什么,但挣钱就是会很爽,很安心。”杜均浩对南风窗说。



努力做康复训练的杜均浩/图源: 杜均浩~浴火重生

2024年7月8日,他接了单,替人组装定制柜。武汉的七月已经像火炉般炙热,很少人知道这个年轻的安装师傅想要证明自我的决心。那时的他,已经默默筹备考研,每天按计划背单词。

他想更深入地学习建筑设计,将来创业开公司。

为了攒更多的钱来准备考研,那一天,他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

入睡仅5个小时后,清晨6时,月租500元的合租房发生爆炸。

他成为其中没逃出来的一位。

03

「杜均浩妈妈」

“就叫我杜均浩妈妈吧。”长了双大眼睛、标致的瓜子脸却无时无刻想打哈欠的女人说。从2024年7月9日开始,这位妈妈的一举一动都在围绕着儿子转,长发变成光头(为了植皮),光头又变成短发。她成为压力床上无法动弹的杜均浩的一切。

等到杜均浩能坐轮椅了,她又是他的腿。‍

两个月后,他能走路了,她是他的手。因为在火海中试图开门,他的手被门锁烧伤,成为全身受伤最严重和最难恢复的部位。现在他的手指无法伸直用力,生活仍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需要靠父母。

我们第一次在饭馆见面时,低头快速地扒饭的女人就是她。接下来就是抓紧跑到儿子的右手边,她给还无法拿起筷子的儿子夹菜、喂饭,动作须缓慢,轻柔,又需要耐心,全程耗时四五十分钟。

她叫熊华丽。“我是那种比较贤惠的,不是那么强势的人吧。”她说。火焰祸及这个三口之家之前,她经常在朋友圈里透出知足常乐的幸福。

丈夫过生日,她发朋友圈,直白地表达:“曾经的大帅哥变成了油腻中年男,老公辛苦了,生日快乐。”一年母亲节,她收到了儿子送的一支玫瑰,也觉得“意外地惊喜”。她喜欢烘焙,喜欢待在热闹的大家庭。在人生的前46年里,她从来没有照顾过危重病人。



杜君浩与母亲熊华丽

现在必须要从头学起。

在医院里,她去找身边的护工学,学怎么给烧伤病人按摩、拍背,减缓痛苦。医生说,烧伤病人是所有病人里最疼痛、折磨人的。现在,每天夜里,杜均浩瘢痕感到刺痛的时候,熊华丽便起身给儿子拍背,哪里疼拍哪里,别的工具都不好使,一次就要大半个小时。

这样的状况,一晚上通常出现3-6次,她长期睡眠不足,白天哈欠连天。

“看到他很痛,就算睡得再熟,人就是再没力气,都要起来拍他。”熊华丽说。

2024年7月9日,她永远记得,她接到儿子出事的消息后,腿一下子软了。等到了医院手术室,门口已经围满了人,老师、同学,都在门口等着。她跑上去,就只想知道一个问题:孩子还活着吗?辅导员说,送进去手术室时,他还会说话。



杜均浩在母亲,老师的陪同下出门‍‍‍‍‍‍‍‍‍

好的,她放下心来了。

不曾想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医生告诉他们,孩子重伤、情况危急,还请抓紧筹钱,治疗费用预计要300万。

等杜均浩被推出来后,她第一眼见儿子烧伤后的模样,全身是黑黑的,留着脓和血,脸上长了好几个很大的水泡,她连认都认不出来。做了几场手术后,杜均浩全身都没了皮肤,她看他就像一个“被剥了皮的兔子”,总忍不住落泪。

司法鉴定报告显示,杜均浩全身有多处三级烧伤(烧伤程度最严重的一级),体表有大于90%的烧伤,还出现了脓血毒症等。

更难的在于烧伤后的创面修复。特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想要救治成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残存的极少量皮肤去修复面积数十倍于此的深度烧伤创面。这是被医学界公认是烧伤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



烧伤伤口的愈合阶段

杜均浩仅剩未烧伤的头皮、膝盖都拿去修复创面了。2024年9月开始,杜保兵和熊华丽每隔12-15天,就要给儿子捐献头皮,以及腰部两侧的皮。

杜保兵记得,每次植皮手术的麻醉过后,一到夜里,他的头就会像被凿墙一样疼痛。他不想吃止疼药,只能一圈一圈地在医院外面散步,一走就是一夜。

麻烦的是,几次给儿子植皮后,两人头皮的质量都在下降。“越取(身体)越痛,越痛质量越差,感觉走路都是飘着,没有力气的。”杜保兵回忆。



杜保兵腰部两侧的皮

但更难的还在后面,植皮以后,烧伤病人还要经历可能的感染期。夫妇俩在烧伤科诊室见过很多案例,患者一旦感染,很容易发烧,接着是心率和血压狂飙,或者是引发各类并发症,导致死亡。而导致烧伤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即使是打吊瓶时无意滴下的药水,一旦碰到创面,也会导致患者大面积细菌感染。

去年11月,杜均浩也无法幸免于此,后背发生大感染,此前植的皮又完全失效了。那时,熊华丽和杜保兵全身已经没有好皮可以捐给儿子,他们只能叫来亲戚,给儿子捐皮。

熊华丽记得,那次的感染期持续了20多天,杜均浩高烧不退,每天醒着的时候都在喊疼。

这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反应。过往在换药时,他从来都是坚强应对,但感染期时,纱布一揭开,杜均浩全身血淋淋的,有时候疼得受不了了,他会开始大叫,“你们让我去死吧,为什么要我活着?”

夫妇俩一边流泪,一边小心翼翼照看孩子。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哪怕砸锅卖铁,“无论卖血还是卖肾”,他们都要全力保护小孩的生命。

“我只要他活着,”熊华丽坐在出租屋吱呀作响的藤编床上说道,“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04

「官司」

希望是一点点出现的。

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出身的杜保兵夫妇在很多方面都很笨拙。互联网浪潮下,他们不谈会利用软件的便利,不会打网约车,也不会在网上订酒店。

他们所有的经验来自于朴素的真实接触,找律师也是找同县城的人。走在偌大的武汉,杜保兵是全靠问路人来坐地铁,坐着公交,找有责方拿钱,试图保住孩子的性命。

但进展却不尽如人意。杜保兵说,事发是因为室友李骏将电动车电池带入室内充电,但杜家只收到了室友方的1万元赔偿,也没得到对方真诚的赔礼道歉。最早的医疗费用,都是靠着夫妇双方几次向亲戚东拼西凑筹集的。



杜均浩一家三口合影

对方一直强调的理由是,自己家里也穷,“没钱赔”。据媒体报道,二人所在武汉城市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李骏也是农村家庭出生,父亲已经过世,家中只有母亲,经济条件同样不好。

后来,实在无法借到钱、走投无路的杜家在互联网上求助。那是2024年9月,杜保兵将孩子被烧伤的监控视频放在了社交媒体上,很快引发社会的关注。他记得,9月的第一二周,社会捐款在他们的筹款链接上蹭蹭地往上涨,一天甚至能筹集50万。靠着爱心人士的捐款,他们成功筹集了约290万元的救命费。

救命费终于筹集到了,但对受害家庭的伤害却还在继续。



杜保兵收到的爱心捐款/图源: 杜均浩爸爸杜保兵‍‍‍‍

据杜保兵回忆,2024年12月,室友家属曾表示愿意再支付5万元,但要求杜家出具谅解书。他拒绝了。

杜均浩在接受采访曾表示,最开始,自己没有怪过室友,“觉得这毕竟是一场意外”。但是,“大学室友来看我的时候说,‘我真为你感到不值’,因为开学后他(指李骏)还在学校向同学借钱买了一台电脑,在寝室里打游戏。”

4月2日,该案刑事部分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骏因涉嫌过失致人重伤被检察机关起诉。

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杜保兵得知,公诉人对该案量刑建议是1年8个月。



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刑辩律师秦莹告诉南风窗,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主。而对于过失犯罪,只有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致人重伤死亡、致重大公私财产损失才会刑事处罚。

由于主要责任人经济能力赔付困难,2025年初,杜保兵同时在为民事诉讼奔走,主张出租电动车的商家、房东等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我只有两个诉求,一是孩子能平稳得到治疗,或者是能让我们报部分医保;二是有关责任人能尽快承担相应的责任。”杜保兵说。

事发9个多月后,他依然没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4月11日,案件民事部份诉前调解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启动。起诉的对象包括杜均浩的室友、二手电动车租赁商、房东、二房东和三房东等六方责任人,案由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杜保兵透露,在长达5小时的案前调解中,有关责任方都在试图撇清或者减轻自己的责任。最终,诉前调解多方未能达成一致。

一个摆在受害者之家的大难题又出现了。杜均浩靠着社会捐助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未来一两年正处于疤痕恢复的关键期。据了解,在修复关键期,花费依然不菲,预计需上百万元的费用。只有在这段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杜均浩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今后有融入社会的可能。

但年轻小伙身体恢复的关键期,也是相关案件的审理期。关键责任人缺少赔付能力,相关责任人的赔付也仍在走法律程序。

秦莹律师告诉南风窗,在刑事案件中,被告方没有赔偿能力的情况并不罕见。受害人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属于救助对象的,可以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救助金。

不过,她也表示,“国家层面(政策)确实现阶段没办法完全覆盖。可能这时最有效的是社会爱心的捐助了”。

05

改变的决心

杜均浩是幸运的,他们全家都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大量的社会捐款,杜均浩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了。熊华丽常对儿子说,“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士在帮你。你看看有些人都没手没脚的,还是一样地生活。我们是幸运的。”

即便如此,成功活下来的杜均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毁了。最严重的是在今年春节,他出院回家时,终于第一次开始认真照镜子。

拆开纱布后,他的鼻子因为瘢痕增生,变得有些塌,脸颊两边压出了两道厚厚的疤。嘴巴也因为疤痕增生的缘故,四周黏连在了一起,导致他连张嘴都只能打开一条小缝,无法大口吃饭、说话。

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他忍不住哭泣,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个人。熊华丽记得,春节期间,杜均浩每天都在大哭,他也拒绝和家族人吃团圆饭,怕自己吓到小朋友。

“烧伤不比别的,烧伤病人的修复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在江西新余的一名疤痕康复师说。她曾经历煤气爆炸后全身60%以上的烧伤,相比于多数疾病,烧伤的恢复周期漫长得让人心碎。

为了控制疤痕生长,烧伤患者一般要全身穿加压衣,一穿就是一年以上。“这就像用钢筋水泥把整个人包裹在里面,又不透气又很闷,人会很烦躁。”而对比于普通人的皮肤,严重烧伤患者没有了毛细血管,连排汗的功能都会受阻,普通人在室外晒太阳感受到的三十多度,在烧伤患者感受到的就是六七十度。



烧伤患者需要全身穿加压衣才能控制疤痕生长

总之,“疤痕就像鬼一样,一直缠绕在你的身上”。

因为过程太漫长,另一名疤痕康复师钟欢欢记得,一些烧伤患者很容易自我设限。

“一些烧伤病人很难走出来,是因为这个群体一般会在医院里待半年,甚至待一年以上,他们会逐渐觉得自己很困难,类似于‘我是个病人,我不能去做这些事情,我克服不了’。”

于是,钟欢欢说,一个患者的意志将决定修复期的状况和最终成效。

杜均浩也记得自己有过这样的时候。在武汉住院时,他经历过“一直躺在床上,躺到死一样的绝望”。出院后,他面临着与容貌焦虑、自我怀疑、病耻感等负面情绪的斗争。

至于如何重拾对自我的信心,他记得,自己是在不断调整预期和渴望改变中实现的。

最早,他“担心自己身上会不会留疤,“但没想到,我的正常功能还会受影响;以前担心手上被截肢了很不好看,没想到,我的手还会不灵活;我以为的不灵活,是无法做很精细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可能筷子都拿不了……”

一步步降低自己的预期后,他逐渐发现,竟然可以接受“糟糕”的自己了。

“后来就想着,以后要是自己能拿筷子就好了;要是能自己玩手机就好了。要是未来有一天把脸修复好,我可以自己出去旅游一下就好了。”

这位22岁小伙子相信,未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创业、像正常人一样见同学、独自旅行······这些都需要他振作起来——以前大学打暑假工时,他靠自己攒了几万元。因为想把挣来的钱花在刀刃上,他一直没舍得出远门旅游,只到武汉的江汉路逛了下商场。



5月,杜均浩拿起了麦克风,第一次在室外江边唱歌‍

就像大学时健身减肥一样,杜均浩发现,只要他下决心往前走,忍住疼痛做康复运动,他就会走进一个“越练越想练”的良性循环。4月,即使需要忍受疤痕撕裂的剧烈疼痛,但他开始跑步、爬楼梯、伸手打拳。如果疼,那就大声喊出来。

好事情似乎可以在努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比如,4月,在一个饭桌上,他终于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下,哆哆嗦嗦地用右手举起了不锈钢勺子。他的手指曾被截肢,手臂也被大量伤口与疤痕缠绕,但现在总算能抬起来一些了。相比之下,他的头更灵活,于是他低下头来往勺子处靠,终于往嘴里塞下了米饭。

最近,他时常会想起,躺在医院ICU病床上时,持续在做类似于电影《星际穿越》和外星人打架的梦。

以前每次打架都是他落败。只有一次,他终于梦到,自己把对手打赢了。

(李骏为化名。)

查看评论(3)

24小时热点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特朗普19岁儿子最后一天上学,发福圆润到没脖子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印巴爆发近20年最严重冲突后,莫迪首次发声
急转弯?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奥特曼在国会承认:中美的差距确实越来越小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被拜登怼急眼,白宫怒批:他是国家之耻
比尔盖茨决定捐99%财产,却没准备给新女友留点
悠仁亲王学术造假入读名校,引爆日本皇室危机!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印度称摧毁巴防空系统 遭嘲讽:派几架阵风来查看
美商务部证实 川普将撤销“拜登版”AI芯片出口禁令
副总统万斯:印巴两国冲突 “根本上不关我们的事”
男子“死而复生”,AI视频出庭原谅凶手,法官居然...
纽约时报: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室友电池爆炸烧伤的大学生,绝望深渊里唱歌

南风窗 2025-05-08 23:44:15



室友电池爆炸烧伤的大学生,绝望深渊里唱歌

作者 | 朱秋雨

发自江西新余

编辑|向现‍‍很少有人预料到,一个22岁男孩,会在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爆炸后,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那是他成年来第一次有母亲陪伴的生日,身边都是他近一个月内新认识的老师与朋友。4月15日,他在一家江西饭馆里难得开了荤,在一桌子的菜中间切了生日蛋糕,许下新一年的心愿——“让我出去走走、旅个游吧”。

在此之前,他已经与这群人一起去KTV唱了歌。做手术时气管被切过,唱到萧敬腾《王妃》的“夜太美,尽管太危险”时,嗓子有点嘶哑了,但他知道,自己总归是离不开音乐的。

如果没有包裹着脸、上半身及下肢的医用绷带,还有从拖鞋露出的右脚上几个硬币厚的疤痕,一切看上去没什么异常。但偏偏,因为10个月前的一次电瓶充电爆炸事故,他全身90%以上的面积烧伤。绷带包裹住了他的身体。他经常半夜喘不过气,差点以为自己要窒息死了,赶紧坐起来呼吸。

有人把他在KTV唱歌的视频发在网上,火了,网友形容他是“蒙面唱将”,“看到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歌唱”。人们这时候才想起来,男孩名叫杜均浩,曾是武汉城市学院的大三学生。2024年7月9日清晨,他在熟睡时,因为室友带上合租房里充电的电动车电池爆炸被烧伤,一度性命垂危,7个多月处于危险状态。



杜均浩在KTV唱歌/图源:社交媒体截图

灾难降临在湖北咸宁农村的这个三口之家。为了让杜均浩活下去,父亲杜保兵疲惫得眼睛都凸起来了,每天只能短暂睡3-4个小时。母亲因为长时间照顾他,右手疼痛得很难抬起来。在愁雾之中,这家人同时相信奇迹、好人与爱的存在。

这远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善良的、手无寸铁的农村家庭,在遇到重大变故时用多年来积累的坚韧与爱试图渡过的故事。整个过程有着复杂的底色,悲伤、乐观与幸运交织,但一切也如杜家所言,“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01

出门

“你现在不一样了,走路都健步如飞了。”

4月,在江西新余的一间出租屋里,空调温度调得很低,“00后”小伙李洋拍着杜均浩的肩膀说道。

约在1个多月前,李洋帮着杜家夫妇,带着全身被绷带缠得像木乃伊一样的杜均浩,来到这个红白外墙的小区安顿下来,接着他又返回上海工作。他与杜均浩是初中同学,以前杜均浩腿受伤时,也是李洋背着他在学校上下楼的。



杜均浩与好兄弟李洋,在江西新余街头散步

外墙长了三角梅的小区看起来不旧,却是步梯楼。新搬来的一家三口就住在最不起眼的车库里,只有两张床,父子俩挤着睡在一起。‍‍

这个车库约20平米,因为太矮,墙面经常渗水。当然,对于这个被意外捆住的家庭而言,住宿条件等等一切都不那么重要,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在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给杜均浩做疤痕修复治疗。

一切源于10个多月前的火灾。2024年7月9日凌晨6时,在武汉一家自建民房内发生爆炸。

监控视频显示,在该自建房三楼,一间房间首先发出起火的声响,接着火光出现在走廊的监控视角里。10秒后,杜均浩室友李骏率先从房间内跑出。

30秒内,李骏从走廊里拿出了灭火器,返回门口。但浓烟越来越大,监控视频也逐渐模糊。



火灾当天监控视频,图为成功逃生的室友

唯一可见的是,房间原本开着的门关上了,李骏站在门口。1分钟内,监控里传来屋内人员的大声嚎叫,黑烟彻底将镜头挡住。

在房间里的人,正是当时21岁的杜均浩。

事后消防鉴定书显示,火灾起因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热失控,引燃周围可燃物。起火电动车电瓶,为室友李骏送外卖时租赁的。

杜均浩此前对媒体回忆,出租屋的门是老式向内开的防盗门,门关上后会自动反锁。由于门已关上,他需要用手多拧两圈,才能将门打开。而门锁的温度已经被火烧得很烫,拧开它的过程尤其艰难。

“我就是在多转一圈的时候,屋内发生了爆炸。”他回忆。

杜均浩对南风窗回忆,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ICU病床上,像电视里演的火灾患者一样,“完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毁容了”。

但他很快发现,事情比他想得要严重得多。他想下床,发现“自己物理意义的被绑住。很突然,怎么觉得被床绑住了?”他又悲伤地想起,自己养的15斤重的蓝猫“肚兜”,也葬身火海了(肚兜此后被发现成功逃生,被人领养)。

司法鉴定报告显示,杜均浩全身90%面积烧伤,导致重伤一级。在事故发生后的7个多月里,他一直在ICU和普通病房之间流转,总共植皮12次,总算脱离生命危险。



杜均浩的诊断证明书

好兄弟李洋清楚地记得杜均浩的变化。在医院时,杜均浩全身没了皮肤,他经常看都不敢看。李洋曾问杜均浩,痛苦时是什么感觉?“他说,希望自己一觉睡过去,永远也别醒来。”

一个多月前,出院的杜均浩连路都走不好,疤痕撕扯着他的关节和神经,让他长期只能弓着背,很难直立。烧伤后,人的疤痕容易增生、变厚,将身体里的筋膜层粘连,让皮肤表面被褶皱和硬块爬满,像老树根一样缠绕在身上。因为无止尽的瘢痕增生,他的脖子和下巴黏连在了一起,脖子都快看不见了。

但从这个刚满22岁的同龄人身上,李洋也感到出乎意料的坚强。今年3月,他曾对当时走路吃力、带着压力头套的杜均浩提出散步,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两个人缓慢地走到了附近的水果店买水果。只是走出小区的距离,李洋已经感受到了路人灼人的眼光。

“总有些人喜欢一直盯着人看,很烦人。”李洋记得。



父亲杜保兵与同学李洋在家楼道处。自从杜家出事后,两人都在为杜均浩的未来忙碌担心

来新余做康复的一周后,杜均浩曾与康复师和病友一起,走进当地大型商场。他记得自己当时的紧张,“手一直都是抖的,坐在凳子上感觉如坐针毡,有一刻都想直接回家了”。

一旁的康复师安慰他:“没关系,你只要走过了这条路就好了。”

走着走着,他似乎感受到了“出走”的良性循环。脚步越走越轻盈,他开始要求自己每天走出家门。

但4月一次走进人群时,一个小孩看了他一眼,回头和爸爸嘟囔:“爸爸,你看这个人,像鬼一样,好可怕。”

“哇靠,听完这句话,当时心态差点崩了。”杜均浩回忆。

“但是现在会想,(别人)爱看就看,爱看你就看回去。”他说。

“这就和打通关一样,每过一关,我的内心就会窃喜。”

02

生计

在许多周围人的印象里,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许多正面形容词的集合体。自立、阳光、会唱歌、讲义气、乐于助人……他的十六型人格(MBTI)是ENFP,被称为“快乐小狗”属性的人物。而且,他也比一般男生注重外表,2021年刚上大一时,他靠着毅力,成功减重了60斤。



杜均浩烧伤前的生活照

同学们在杜均浩烧伤后录加油视频,在结尾文案里写,“你是一个善良而强大的人,大家都很爱很爱你”。

从某种程度而言,家庭环境让这位“00后”有着超乎常人的早慧与强大。2003年,他在湖北咸宁农村出生。三年后,杜保兵与妻子与当时许多农村人一样,决定漂流他乡,出门打工。两人先去了东莞,做服装厂工人,2008年又来到了福建的纺纱厂,成为落纱工。

机器经常将人烘烤得通红,室内没有空调,也不能开风扇。杜保兵记得,经常有工人工作着工作着就中了暑,晕倒过去。为了不让自己中暑,杜保兵说,他不敢上班喝酒,也不会喝冰饮料,体重长期维持在130斤。

但是,一年四季里,他最喜欢夏天。这是因为,每到7、8月高温天气时,纺织厂经常有耐不住高温而辞职的人。

这时候,正是他和妻子等“老实人”加班的好时节。每天8小时的班变成了12小时,他的工资也能升至4000多元。多的时候,杜保兵记得,他既当落纱工又当纺织工,一个月能拿8000多元。

拿到这些钱,夫妻二人都舍不得挥霍,每月保持生活费1000元。剩下的都留作儿子的学费、生活费,以及自建一栋房子的梦想储备。



杜均浩父亲杜保兵,事发后为儿子和生活到处奔走

儿子就这样被放在了老家,由杜保兵二哥帮忙抚养。令夫妇俩都感到欣慰的是,尽管每次儿子与他们分开时都会大哭,但只要回去上学,他又变成独立、坚强的小孩。8岁时,杜均浩就学会了做饭,可以自己喂饱自己。

等到12岁时,杜妈妈回忆,一次他竟独自给家里亲戚总计8个人,做了一桌子菜。“我很惊讶,这个菜感觉不是他自己做的一样。当时感觉他特别成熟,同时更愧疚,好像也苦了孩子。”

随着打工攒下了钱,加上考虑到儿子逐渐进入叛逆期,杜保兵夫妇从工作了11年的纺织厂回了老家。他们靠着每日加班12小时的日日夜夜,攒下了六七万元,买下一个店面,卖肉馅饱满的大肉包子。

门头是生机盎然的绿,店名叫“美好的早餐”。

生活并未随着身份的转变而从此高走。早餐店生意额未达预期。望着账本上一天天的累积负数,两人在2021年决定关了店。钱全都打了水漂。

早餐店的“梦”破碎后,夫妇二人也没休息半天。杜保兵找了个钢铁厂的工作。7个月后他被裁,他就开始到田里帮人打包大白菜,到工地里做装修,都是体力活。妻子后来考了张育婴师的证。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她就住在雇主家里,替人带孩子。

让夫妻俩松一口气的是,早餐店倒闭后,上了大学的杜均浩对父母展现出了极强的理解力。2022年放暑假时,大一的杜均浩主动拉着好兄弟李洋打暑期工——到工地搬砖。

工地一天有300元报酬,李洋记得,当时正值盛夏,两人的任务是把200多斤的钢筋搬运至板车,再拉至施工现场。

“纯体力活,别想那么多,干就完事。”李洋记得杜均浩当时的“劝说”。

暑期干了一个月后,学土木工程的杜均浩决定自己出来单干,做一个小包工头。为了不让外人觉察他年纪轻,他特地把胡子留长,并剃了寸头。在一些老手的介绍下,他开始接一些小的工程,负责管理整个施工队。

“我一开始以为(干)包工头是费体力,后来发现是费脑。”杜均浩回忆。为了赶工期,他一边上学一边监工。每天只要一下课,他就买个包子当正餐,骑个车往工地跑。

“最狠的一次,5天我只睡了3个小时。”他说。

紧绷的神经背后是一颗想尽早挣钱的心。“我也不知道挣钱是为了什么,但挣钱就是会很爽,很安心。”杜均浩对南风窗说。



努力做康复训练的杜均浩/图源: 杜均浩~浴火重生

2024年7月8日,他接了单,替人组装定制柜。武汉的七月已经像火炉般炙热,很少人知道这个年轻的安装师傅想要证明自我的决心。那时的他,已经默默筹备考研,每天按计划背单词。

他想更深入地学习建筑设计,将来创业开公司。

为了攒更多的钱来准备考研,那一天,他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1点。

入睡仅5个小时后,清晨6时,月租500元的合租房发生爆炸。

他成为其中没逃出来的一位。

03

「杜均浩妈妈」

“就叫我杜均浩妈妈吧。”长了双大眼睛、标致的瓜子脸却无时无刻想打哈欠的女人说。从2024年7月9日开始,这位妈妈的一举一动都在围绕着儿子转,长发变成光头(为了植皮),光头又变成短发。她成为压力床上无法动弹的杜均浩的一切。

等到杜均浩能坐轮椅了,她又是他的腿。‍

两个月后,他能走路了,她是他的手。因为在火海中试图开门,他的手被门锁烧伤,成为全身受伤最严重和最难恢复的部位。现在他的手指无法伸直用力,生活仍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需要靠父母。

我们第一次在饭馆见面时,低头快速地扒饭的女人就是她。接下来就是抓紧跑到儿子的右手边,她给还无法拿起筷子的儿子夹菜、喂饭,动作须缓慢,轻柔,又需要耐心,全程耗时四五十分钟。

她叫熊华丽。“我是那种比较贤惠的,不是那么强势的人吧。”她说。火焰祸及这个三口之家之前,她经常在朋友圈里透出知足常乐的幸福。

丈夫过生日,她发朋友圈,直白地表达:“曾经的大帅哥变成了油腻中年男,老公辛苦了,生日快乐。”一年母亲节,她收到了儿子送的一支玫瑰,也觉得“意外地惊喜”。她喜欢烘焙,喜欢待在热闹的大家庭。在人生的前46年里,她从来没有照顾过危重病人。



杜君浩与母亲熊华丽

现在必须要从头学起。

在医院里,她去找身边的护工学,学怎么给烧伤病人按摩、拍背,减缓痛苦。医生说,烧伤病人是所有病人里最疼痛、折磨人的。现在,每天夜里,杜均浩瘢痕感到刺痛的时候,熊华丽便起身给儿子拍背,哪里疼拍哪里,别的工具都不好使,一次就要大半个小时。

这样的状况,一晚上通常出现3-6次,她长期睡眠不足,白天哈欠连天。

“看到他很痛,就算睡得再熟,人就是再没力气,都要起来拍他。”熊华丽说。

2024年7月9日,她永远记得,她接到儿子出事的消息后,腿一下子软了。等到了医院手术室,门口已经围满了人,老师、同学,都在门口等着。她跑上去,就只想知道一个问题:孩子还活着吗?辅导员说,送进去手术室时,他还会说话。



杜均浩在母亲,老师的陪同下出门‍‍‍‍‍‍‍‍‍

好的,她放下心来了。

不曾想到,挑战才刚刚开始。

医生告诉他们,孩子重伤、情况危急,还请抓紧筹钱,治疗费用预计要300万。

等杜均浩被推出来后,她第一眼见儿子烧伤后的模样,全身是黑黑的,留着脓和血,脸上长了好几个很大的水泡,她连认都认不出来。做了几场手术后,杜均浩全身都没了皮肤,她看他就像一个“被剥了皮的兔子”,总忍不住落泪。

司法鉴定报告显示,杜均浩全身有多处三级烧伤(烧伤程度最严重的一级),体表有大于90%的烧伤,还出现了脓血毒症等。

更难的在于烧伤后的创面修复。特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想要救治成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利用残存的极少量皮肤去修复面积数十倍于此的深度烧伤创面。这是被医学界公认是烧伤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



烧伤伤口的愈合阶段

杜均浩仅剩未烧伤的头皮、膝盖都拿去修复创面了。2024年9月开始,杜保兵和熊华丽每隔12-15天,就要给儿子捐献头皮,以及腰部两侧的皮。

杜保兵记得,每次植皮手术的麻醉过后,一到夜里,他的头就会像被凿墙一样疼痛。他不想吃止疼药,只能一圈一圈地在医院外面散步,一走就是一夜。

麻烦的是,几次给儿子植皮后,两人头皮的质量都在下降。“越取(身体)越痛,越痛质量越差,感觉走路都是飘着,没有力气的。”杜保兵回忆。



杜保兵腰部两侧的皮

但更难的还在后面,植皮以后,烧伤病人还要经历可能的感染期。夫妇俩在烧伤科诊室见过很多案例,患者一旦感染,很容易发烧,接着是心率和血压狂飙,或者是引发各类并发症,导致死亡。而导致烧伤患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即使是打吊瓶时无意滴下的药水,一旦碰到创面,也会导致患者大面积细菌感染。

去年11月,杜均浩也无法幸免于此,后背发生大感染,此前植的皮又完全失效了。那时,熊华丽和杜保兵全身已经没有好皮可以捐给儿子,他们只能叫来亲戚,给儿子捐皮。

熊华丽记得,那次的感染期持续了20多天,杜均浩高烧不退,每天醒着的时候都在喊疼。

这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反应。过往在换药时,他从来都是坚强应对,但感染期时,纱布一揭开,杜均浩全身血淋淋的,有时候疼得受不了了,他会开始大叫,“你们让我去死吧,为什么要我活着?”

夫妇俩一边流泪,一边小心翼翼照看孩子。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哪怕砸锅卖铁,“无论卖血还是卖肾”,他们都要全力保护小孩的生命。

“我只要他活着,”熊华丽坐在出租屋吱呀作响的藤编床上说道,“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

04

「官司」

希望是一点点出现的。

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出身的杜保兵夫妇在很多方面都很笨拙。互联网浪潮下,他们不谈会利用软件的便利,不会打网约车,也不会在网上订酒店。

他们所有的经验来自于朴素的真实接触,找律师也是找同县城的人。走在偌大的武汉,杜保兵是全靠问路人来坐地铁,坐着公交,找有责方拿钱,试图保住孩子的性命。

但进展却不尽如人意。杜保兵说,事发是因为室友李骏将电动车电池带入室内充电,但杜家只收到了室友方的1万元赔偿,也没得到对方真诚的赔礼道歉。最早的医疗费用,都是靠着夫妇双方几次向亲戚东拼西凑筹集的。



杜均浩一家三口合影

对方一直强调的理由是,自己家里也穷,“没钱赔”。据媒体报道,二人所在武汉城市学院的一位老师介绍,李骏也是农村家庭出生,父亲已经过世,家中只有母亲,经济条件同样不好。

后来,实在无法借到钱、走投无路的杜家在互联网上求助。那是2024年9月,杜保兵将孩子被烧伤的监控视频放在了社交媒体上,很快引发社会的关注。他记得,9月的第一二周,社会捐款在他们的筹款链接上蹭蹭地往上涨,一天甚至能筹集50万。靠着爱心人士的捐款,他们成功筹集了约290万元的救命费。

救命费终于筹集到了,但对受害家庭的伤害却还在继续。



杜保兵收到的爱心捐款/图源: 杜均浩爸爸杜保兵‍‍‍‍

据杜保兵回忆,2024年12月,室友家属曾表示愿意再支付5万元,但要求杜家出具谅解书。他拒绝了。

杜均浩在接受采访曾表示,最开始,自己没有怪过室友,“觉得这毕竟是一场意外”。但是,“大学室友来看我的时候说,‘我真为你感到不值’,因为开学后他(指李骏)还在学校向同学借钱买了一台电脑,在寝室里打游戏。”

4月2日,该案刑事部分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李骏因涉嫌过失致人重伤被检察机关起诉。

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杜保兵得知,公诉人对该案量刑建议是1年8个月。



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刑辩律师秦莹告诉南风窗,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主。而对于过失犯罪,只有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致人重伤死亡、致重大公私财产损失才会刑事处罚。

由于主要责任人经济能力赔付困难,2025年初,杜保兵同时在为民事诉讼奔走,主张出租电动车的商家、房东等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我只有两个诉求,一是孩子能平稳得到治疗,或者是能让我们报部分医保;二是有关责任人能尽快承担相应的责任。”杜保兵说。

事发9个多月后,他依然没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4月11日,案件民事部份诉前调解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启动。起诉的对象包括杜均浩的室友、二手电动车租赁商、房东、二房东和三房东等六方责任人,案由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杜保兵透露,在长达5小时的案前调解中,有关责任方都在试图撇清或者减轻自己的责任。最终,诉前调解多方未能达成一致。

一个摆在受害者之家的大难题又出现了。杜均浩靠着社会捐助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未来一两年正处于疤痕恢复的关键期。据了解,在修复关键期,花费依然不菲,预计需上百万元的费用。只有在这段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杜均浩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今后有融入社会的可能。

但年轻小伙身体恢复的关键期,也是相关案件的审理期。关键责任人缺少赔付能力,相关责任人的赔付也仍在走法律程序。

秦莹律师告诉南风窗,在刑事案件中,被告方没有赔偿能力的情况并不罕见。受害人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属于救助对象的,可以提出国家司法救助,申请救助金。

不过,她也表示,“国家层面(政策)确实现阶段没办法完全覆盖。可能这时最有效的是社会爱心的捐助了”。

05

改变的决心

杜均浩是幸运的,他们全家都这么认为。如果不是因为大量的社会捐款,杜均浩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了。熊华丽常对儿子说,“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士在帮你。你看看有些人都没手没脚的,还是一样地生活。我们是幸运的。”

即便如此,成功活下来的杜均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毁了。最严重的是在今年春节,他出院回家时,终于第一次开始认真照镜子。

拆开纱布后,他的鼻子因为瘢痕增生,变得有些塌,脸颊两边压出了两道厚厚的疤。嘴巴也因为疤痕增生的缘故,四周黏连在了一起,导致他连张嘴都只能打开一条小缝,无法大口吃饭、说话。

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他忍不住哭泣,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个人。熊华丽记得,春节期间,杜均浩每天都在大哭,他也拒绝和家族人吃团圆饭,怕自己吓到小朋友。

“烧伤不比别的,烧伤病人的修复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在江西新余的一名疤痕康复师说。她曾经历煤气爆炸后全身60%以上的烧伤,相比于多数疾病,烧伤的恢复周期漫长得让人心碎。

为了控制疤痕生长,烧伤患者一般要全身穿加压衣,一穿就是一年以上。“这就像用钢筋水泥把整个人包裹在里面,又不透气又很闷,人会很烦躁。”而对比于普通人的皮肤,严重烧伤患者没有了毛细血管,连排汗的功能都会受阻,普通人在室外晒太阳感受到的三十多度,在烧伤患者感受到的就是六七十度。



烧伤患者需要全身穿加压衣才能控制疤痕生长

总之,“疤痕就像鬼一样,一直缠绕在你的身上”。

因为过程太漫长,另一名疤痕康复师钟欢欢记得,一些烧伤患者很容易自我设限。

“一些烧伤病人很难走出来,是因为这个群体一般会在医院里待半年,甚至待一年以上,他们会逐渐觉得自己很困难,类似于‘我是个病人,我不能去做这些事情,我克服不了’。”

于是,钟欢欢说,一个患者的意志将决定修复期的状况和最终成效。

杜均浩也记得自己有过这样的时候。在武汉住院时,他经历过“一直躺在床上,躺到死一样的绝望”。出院后,他面临着与容貌焦虑、自我怀疑、病耻感等负面情绪的斗争。

至于如何重拾对自我的信心,他记得,自己是在不断调整预期和渴望改变中实现的。

最早,他“担心自己身上会不会留疤,“但没想到,我的正常功能还会受影响;以前担心手上被截肢了很不好看,没想到,我的手还会不灵活;我以为的不灵活,是无法做很精细的事情,但没想到,我可能筷子都拿不了……”

一步步降低自己的预期后,他逐渐发现,竟然可以接受“糟糕”的自己了。

“后来就想着,以后要是自己能拿筷子就好了;要是能自己玩手机就好了。要是未来有一天把脸修复好,我可以自己出去旅游一下就好了。”

这位22岁小伙子相信,未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创业、像正常人一样见同学、独自旅行······这些都需要他振作起来——以前大学打暑假工时,他靠自己攒了几万元。因为想把挣来的钱花在刀刃上,他一直没舍得出远门旅游,只到武汉的江汉路逛了下商场。



5月,杜均浩拿起了麦克风,第一次在室外江边唱歌‍

就像大学时健身减肥一样,杜均浩发现,只要他下决心往前走,忍住疼痛做康复运动,他就会走进一个“越练越想练”的良性循环。4月,即使需要忍受疤痕撕裂的剧烈疼痛,但他开始跑步、爬楼梯、伸手打拳。如果疼,那就大声喊出来。

好事情似乎可以在努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比如,4月,在一个饭桌上,他终于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下,哆哆嗦嗦地用右手举起了不锈钢勺子。他的手指曾被截肢,手臂也被大量伤口与疤痕缠绕,但现在总算能抬起来一些了。相比之下,他的头更灵活,于是他低下头来往勺子处靠,终于往嘴里塞下了米饭。

最近,他时常会想起,躺在医院ICU病床上时,持续在做类似于电影《星际穿越》和外星人打架的梦。

以前每次打架都是他落败。只有一次,他终于梦到,自己把对手打赢了。

(李骏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