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马丽首次转型正剧大女主!这部真实女性励志传奇能否被认可?

马丽首次转型正剧大女主!这部真实女性励志传奇能否被认可?

文章来源: 影吹斯汀 于 2025-04-30 09:38:4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1995年6月,取材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创业过程的港剧《水饺皇后》在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首播,虽然情节、人物关系和原型故事关联松散,但却是第一次将这位女商人的传奇奋斗故事带到公众眼前。

如今时隔30年,又有刘伟强执导、马丽主演的全新电影版《水饺皇后》问世。这部更忠实于臧健和人生经历的传记电影,于今日(4月30日)公映,提前假期一天加入五一档激战。

目前,《水饺皇后》的猫眼平台“想看人数”、和预售票房在五一档新片中领跑,被看好为档期最有竞争力的种子选手。

《水饺皇后》的优势,首先在于原型故事的力量:带着两个女儿的山东单亲妈妈在1970年代来到香港,以码头贩卖起步,在底层泥泞中摸爬滚打,用北方饺子征服香港,逐步做大,成就人生辉煌。在大时代、大地缘的激荡中,展现大女主的人格魅力。

在女性主题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当下,臧健和的故事能够同时容纳女性叙事、励志叙事和港风怀旧叙事“三大声部”的合奏,是通俗传记电影中难得的“好选题”,对女演员也是显而易见的“好饼”。



同时,影片最终敲定由马丽主演,也传递了这位“喜剧女王”挑战正剧的意义——配角阵容和制作班底强大,这一出众星捧月的“转型大戏”,分量也不可谓不重。

强原型,大阵容,大制作,《水饺皇后》作为女性电影、传记电影、香港电影的成色分别如何?马丽的“正剧大女主”转型,又算不算成功?

大女主励志和母亲情感叙事并举

虽然臧健和本人的故事已经称得上“精彩如戏”,但以她为主角的传记片,要想实现整体真实和部分虚构、现实主义质感和类型化叙事的合理平衡,依旧不算简单。而《水饺皇后》的改编处理,设置了一些能够加强“女性叙事”和“人情叙事”的新看点。

尽管没有灵气四溢的惊艳创造,尽管部分情节的虚构可能还不免有几分煽情或匠气,但总体来看,《水饺皇后》还是用商业类型片的手法,四平八稳、水准之上地完成了一次对女性史诗与香港平民史诗的双重书写。

在现实世界中,臧健和与来华的泰国华侨黄医生相爱结婚,生下两个女儿。但几年后臧健和准备携女去泰国生活时,发现因婆婆重男轻女,黄医生已经在泰国再娶妻生子。不愿伏低做妾的臧健和决定带着女儿来到香港奋斗,自谋生路。

不会粤语、没有正规身份的臧健和从多份小工做起,在某次腰伤后,开始在湾仔码头非法经营“北京水饺”流动摊,慢慢打响名声,成为被媒体报道的“正规军”摊贩,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1983年,臧健和的饺子进驻著名日资商场“大丸百货”,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扩张,成就了速冻食品巨头“湾仔码头”的商业帝国。

在臧健和的故事里,她由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妻子、被看低看扁的外来妹开始,以在逆境中自强、永远搏命奋斗的“狮子山精神”为指引,逐渐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女商人。

不过虽有这样的故事作为基底,《水饺皇后》却显然不流于一般励志传记电影以雄心为导向的成功叙事,而是一下找准了臧健和最核心的精神动力——一颗母亲的心。

不去泰国做妾是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拼命打工摆摊是为了给女儿更好的成长环境,面对轻薄女儿的流氓怒而挥刀要和对方拼命——比起“拼命想要成功的女性”,“为了孩子必须要成功的母亲”,才是臧健和的真正底色。

加之,影片除了强调臧健和与女儿间的感情,还特意强调她和母亲间互相心疼、女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连接,乃至“饺子”本身,都成为了赞颂世间所有母女关系的“妈妈的味道”……

此外,还有一点不免要提及:《水饺皇后》对臧健和故事的描述大体真实,但为了增加作为“香港平民史诗”的格局,丰满人物关系网,塑造群像叙事,影片还是虚构了一些配角和关系线——比如警官华哥(朱亚文 饰)虽然有原型人物,但他和臧健和之间的中年爱情线索,却是虚构。

给事业型大女主加爱情戏,很容易陷入恶俗的境地。但在《水饺皇后》之中,臧健和与华哥间彼此平视的互相欣赏,以及最终臧健和选择事业、遗憾放华哥远走加拿大的处理,分寸得当,发乎情止乎礼,不显狗血,更呼应了一开始臧健和主动“休夫”的决绝,突出了女性不依附男性的自强主题,对影片的女性主义表达,是一个增益。

也正是因为找到了母性和女性铰接的基点,《水饺皇后》才由励志属性更强的创业者叙事,转向了更能调动广大观众情感共鸣的“妈妈叙事”和“女性叙事”。

从妈妈和女性的角度出发塑造主角,完成了熠熠生辉、坚韧不拔的大女主弧光。这,就是《水饺皇后》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从一个人的故事到香港平民史诗

当然,《水饺皇后》是大女主电影,但却远不是独角戏,以小见大,以个人见群像,体现了时代故事、平民故事的定位。

正如上一部分所说,影片虚构了一些配角和关系线,而这样的虚构,也并不止于和臧健和有爱情关系的华哥。

现实中,臧健和来到香港租住的小屋比较封闭,两个女儿甚至不被房东允许来到公共空间。但在电影中,以她和女儿租住的公寓为场景,以房东红姐(惠英红 饰)为首的一众邻里成为重要配角——

红姐是亦师亦姐亦友的角色,起到了庇护、开导、支持臧健和的关键作用;邻居中的露丝(薛凯琪 饰)、双喜叔(太保 饰)、珍姐(江美仪 饰)、辣挞哥(张达明 饰)等角色戏份稍逊,但同样如此。

在所有这些友好NPC”中,糖水伯(袁富华 饰)戏份突出,在帮臧健和摆摊的过程中,几乎是无微不至地提供一切实际帮助,是绝对意义上的大恩人。

而这个人物,他朴实善良的帮助,甚至他随后的遭遇和臧健和的报恩援手,却都并非虚构,而是都真实存在。所以,片中其他“友好NPC”的虚构并非全无根据,而是对“糖水伯”这位帮助过臧健和的真实好人的艺术化分解,合情合理。

总之,无论虚构与否,在这帮配角群像的填充下,原型故事中臧健和压抑、孤寂的租住环境,乃至在湾仔码头摆摊时的同行社会,都一下变成了香港平民社会的热闹缩影。而且通过主配角之间的互动,电影也更好地传递了香港底层民众间守望相助的人情之美。

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情感共鸣,这样对市井烟火的还原,也是对以《七十二家租客》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平民传统的致敬,熟悉港式人情之美的观众,想必很难不感到亲切、动容。

电影并不完美,但挑战更在场外

当然,《水饺皇后》也远非十全十美。

要说整部电影要有什么大的纰漏,那也倒也不至于,但总的来看,《水饺皇后》还是明显有些像“踩点给分”成绩良好的标准作文,女性励志、母性、群像温情、港风元素……该有的点都踩得面面俱到,但包括情节编排在内,电影中的许多桥段和处理,都还没摆脱“港式主旋律”的保守格调。

比如片中臧健和被朋友们托举起来的奋斗经历,固然洋溢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真善美光辉,但以现实主义的角度衡量,她的成功之路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平坦轻易、过于“童话”了。抹去了现实生存之难和商战的阴暗面,选择靠拢港式正能量主旋律的路线,就不免会有简化乃至失真的嫌疑。

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衡量,《水饺皇后》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就略显“俗气”了。

此外,马丽的表演也同样有两面性。作为情绪传递能力极强、同时在粉丝中间“妈妈”人设深入人心的喜剧大拿,她在正剧之中塑造爱女情深、为母则刚的母亲角色,确实是小菜一碟。

再加上有同样身为母亲的现实体验打底,这个“坚强如铁不内耗、能卖力扛下一切”的典型北方平民母亲形象,被马丽演绎得鲜活动人。

但在塑造臧健和的干练女强人一面,以及“山东-香港”二元层面时,必须坦白地说,马丽没太能呈现出逐步融入香港的一面,情绪外放的段落也略显“咋呼”,和原型人物偏向“文气”的气质有所差异。终究是“马丽自己”胜过了“臧健和”。

而另外一点改编方面的遗憾,可能更少有人能够发掘到:臧健和与父亲的关系其实更加传奇。臧健和幼年时,父亲就抛弃母亲,带着一位女眷跟随国军去往台湾,从此和臧健和失去联系。直到1988年,臧健和来到台湾探访高雄左营海军家属宿舍,才又见到了已经中风的父亲。

然而如此值得被拍出来的父女情感纠缠,在电影中却完全没有被呈现,甚至臧健和的父亲没有一处被提及。这当然有些遗憾,但影片要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篇幅之中讲全臧健和的香港奋斗史,塑造她作为母亲和商人的一面,也只能为严控体量和叙事格局而做出取舍,也算是无可厚非。

不过,以上两点创作上的缺憾,倒未必会对影片的市场接受度起到显著的负面影响。《水饺皇后》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有三,一是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解压的主流观众会不会厌倦苦情叙事;二是内地观众对“香港故事”的热情会不会已经大幅减退,三是已经在某些平台出现的,关于本片是“资本家传记片”“外资企业广告片”的反感舆论。

这三个问题,放在几年之前,倒未必多么值得担心,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2020年之前就已完成剧本的《水饺皇后》(原名《阳光码头》),能否对上如今市场的节拍?场外的不确定性,要比创作层面的缺点更加危险。

《水饺皇后》是胜是败,马丽的正剧转型能否收获满堂彩,档期结束见分晓。

(文/阿拉纽特)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马斯克重磅官宣,称它为“史诗级”产品
全美14城房价齐跌 华人最爱社区在列 加州这城跌惨
令人意外!张又侠竟重提“人民战争”
"开保时捷华人必有钱!" 她惨遭两难民绑架凌辱…
吓坏!华为问界扫描出“水泥柱藏尸” 真相令人傻眼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方制裁日参议员石平:数典忘祖,卖祖求荣…
雪崩!北京房价进入1w时代
长安,其实从未有你我想象中那般繁华
美扫荡现代车厂逮475移民!南韩明派包机接回300劳工
东北大妈日本地铁手机开大声看阅兵 遭劝止激动反骂
万斯为狙杀毒贩叫好 美参议员痛批:卑劣
除了炫技 中国人形机器人能走进生活吗?
乌女子在美遭刺喉案 特朗普:她的血沾满民主党人手
川普内阁晚宴爆冲突 财长骂政敌:打烂你他X的脸
以色列袭击卡塔尔首都打击哈马斯 称特朗普批准
上诉法院维持原判 川普需向女作家支付$8330万赔偿
耶路撒冷公车站枪案6死 定调恐攻 枪手巴勒斯坦人
阅兵为掩盖惊人真相?全国公务员被要求写观后感
川普致爱泼斯坦生日贺卡内容曝光:愿每天都是秘密
特斯拉餐厅开幕挤爆 2周后乱象丛生 马斯克跌落神坛
纽约时报:报告称中国是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推动引擎"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马丽首次转型正剧大女主!这部真实女性励志传奇能否被认可?

影吹斯汀 2025-04-30 09:38:42

1995年6月,取材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创业过程的港剧《水饺皇后》在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首播,虽然情节、人物关系和原型故事关联松散,但却是第一次将这位女商人的传奇奋斗故事带到公众眼前。

如今时隔30年,又有刘伟强执导、马丽主演的全新电影版《水饺皇后》问世。这部更忠实于臧健和人生经历的传记电影,于今日(4月30日)公映,提前假期一天加入五一档激战。

目前,《水饺皇后》的猫眼平台“想看人数”、和预售票房在五一档新片中领跑,被看好为档期最有竞争力的种子选手。

《水饺皇后》的优势,首先在于原型故事的力量:带着两个女儿的山东单亲妈妈在1970年代来到香港,以码头贩卖起步,在底层泥泞中摸爬滚打,用北方饺子征服香港,逐步做大,成就人生辉煌。在大时代、大地缘的激荡中,展现大女主的人格魅力。

在女性主题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当下,臧健和的故事能够同时容纳女性叙事、励志叙事和港风怀旧叙事“三大声部”的合奏,是通俗传记电影中难得的“好选题”,对女演员也是显而易见的“好饼”。



同时,影片最终敲定由马丽主演,也传递了这位“喜剧女王”挑战正剧的意义——配角阵容和制作班底强大,这一出众星捧月的“转型大戏”,分量也不可谓不重。

强原型,大阵容,大制作,《水饺皇后》作为女性电影、传记电影、香港电影的成色分别如何?马丽的“正剧大女主”转型,又算不算成功?

大女主励志和母亲情感叙事并举

虽然臧健和本人的故事已经称得上“精彩如戏”,但以她为主角的传记片,要想实现整体真实和部分虚构、现实主义质感和类型化叙事的合理平衡,依旧不算简单。而《水饺皇后》的改编处理,设置了一些能够加强“女性叙事”和“人情叙事”的新看点。

尽管没有灵气四溢的惊艳创造,尽管部分情节的虚构可能还不免有几分煽情或匠气,但总体来看,《水饺皇后》还是用商业类型片的手法,四平八稳、水准之上地完成了一次对女性史诗与香港平民史诗的双重书写。

在现实世界中,臧健和与来华的泰国华侨黄医生相爱结婚,生下两个女儿。但几年后臧健和准备携女去泰国生活时,发现因婆婆重男轻女,黄医生已经在泰国再娶妻生子。不愿伏低做妾的臧健和决定带着女儿来到香港奋斗,自谋生路。

不会粤语、没有正规身份的臧健和从多份小工做起,在某次腰伤后,开始在湾仔码头非法经营“北京水饺”流动摊,慢慢打响名声,成为被媒体报道的“正规军”摊贩,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1983年,臧健和的饺子进驻著名日资商场“大丸百货”,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扩张,成就了速冻食品巨头“湾仔码头”的商业帝国。

在臧健和的故事里,她由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妻子、被看低看扁的外来妹开始,以在逆境中自强、永远搏命奋斗的“狮子山精神”为指引,逐渐成为白手起家的成功女商人。

不过虽有这样的故事作为基底,《水饺皇后》却显然不流于一般励志传记电影以雄心为导向的成功叙事,而是一下找准了臧健和最核心的精神动力——一颗母亲的心。

不去泰国做妾是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拼命打工摆摊是为了给女儿更好的成长环境,面对轻薄女儿的流氓怒而挥刀要和对方拼命——比起“拼命想要成功的女性”,“为了孩子必须要成功的母亲”,才是臧健和的真正底色。

加之,影片除了强调臧健和与女儿间的感情,还特意强调她和母亲间互相心疼、女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感连接,乃至“饺子”本身,都成为了赞颂世间所有母女关系的“妈妈的味道”……

此外,还有一点不免要提及:《水饺皇后》对臧健和故事的描述大体真实,但为了增加作为“香港平民史诗”的格局,丰满人物关系网,塑造群像叙事,影片还是虚构了一些配角和关系线——比如警官华哥(朱亚文 饰)虽然有原型人物,但他和臧健和之间的中年爱情线索,却是虚构。

给事业型大女主加爱情戏,很容易陷入恶俗的境地。但在《水饺皇后》之中,臧健和与华哥间彼此平视的互相欣赏,以及最终臧健和选择事业、遗憾放华哥远走加拿大的处理,分寸得当,发乎情止乎礼,不显狗血,更呼应了一开始臧健和主动“休夫”的决绝,突出了女性不依附男性的自强主题,对影片的女性主义表达,是一个增益。

也正是因为找到了母性和女性铰接的基点,《水饺皇后》才由励志属性更强的创业者叙事,转向了更能调动广大观众情感共鸣的“妈妈叙事”和“女性叙事”。

从妈妈和女性的角度出发塑造主角,完成了熠熠生辉、坚韧不拔的大女主弧光。这,就是《水饺皇后》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从一个人的故事到香港平民史诗

当然,《水饺皇后》是大女主电影,但却远不是独角戏,以小见大,以个人见群像,体现了时代故事、平民故事的定位。

正如上一部分所说,影片虚构了一些配角和关系线,而这样的虚构,也并不止于和臧健和有爱情关系的华哥。

现实中,臧健和来到香港租住的小屋比较封闭,两个女儿甚至不被房东允许来到公共空间。但在电影中,以她和女儿租住的公寓为场景,以房东红姐(惠英红 饰)为首的一众邻里成为重要配角——

红姐是亦师亦姐亦友的角色,起到了庇护、开导、支持臧健和的关键作用;邻居中的露丝(薛凯琪 饰)、双喜叔(太保 饰)、珍姐(江美仪 饰)、辣挞哥(张达明 饰)等角色戏份稍逊,但同样如此。

在所有这些友好NPC”中,糖水伯(袁富华 饰)戏份突出,在帮臧健和摆摊的过程中,几乎是无微不至地提供一切实际帮助,是绝对意义上的大恩人。

而这个人物,他朴实善良的帮助,甚至他随后的遭遇和臧健和的报恩援手,却都并非虚构,而是都真实存在。所以,片中其他“友好NPC”的虚构并非全无根据,而是对“糖水伯”这位帮助过臧健和的真实好人的艺术化分解,合情合理。

总之,无论虚构与否,在这帮配角群像的填充下,原型故事中臧健和压抑、孤寂的租住环境,乃至在湾仔码头摆摊时的同行社会,都一下变成了香港平民社会的热闹缩影。而且通过主配角之间的互动,电影也更好地传递了香港底层民众间守望相助的人情之美。

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情感共鸣,这样对市井烟火的还原,也是对以《七十二家租客》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平民传统的致敬,熟悉港式人情之美的观众,想必很难不感到亲切、动容。

电影并不完美,但挑战更在场外

当然,《水饺皇后》也远非十全十美。

要说整部电影要有什么大的纰漏,那也倒也不至于,但总的来看,《水饺皇后》还是明显有些像“踩点给分”成绩良好的标准作文,女性励志、母性、群像温情、港风元素……该有的点都踩得面面俱到,但包括情节编排在内,电影中的许多桥段和处理,都还没摆脱“港式主旋律”的保守格调。

比如片中臧健和被朋友们托举起来的奋斗经历,固然洋溢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真善美光辉,但以现实主义的角度衡量,她的成功之路似乎显得有些过于平坦轻易、过于“童话”了。抹去了现实生存之难和商战的阴暗面,选择靠拢港式正能量主旋律的路线,就不免会有简化乃至失真的嫌疑。

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衡量,《水饺皇后》以上所说的这些特质,就略显“俗气”了。

此外,马丽的表演也同样有两面性。作为情绪传递能力极强、同时在粉丝中间“妈妈”人设深入人心的喜剧大拿,她在正剧之中塑造爱女情深、为母则刚的母亲角色,确实是小菜一碟。

再加上有同样身为母亲的现实体验打底,这个“坚强如铁不内耗、能卖力扛下一切”的典型北方平民母亲形象,被马丽演绎得鲜活动人。

但在塑造臧健和的干练女强人一面,以及“山东-香港”二元层面时,必须坦白地说,马丽没太能呈现出逐步融入香港的一面,情绪外放的段落也略显“咋呼”,和原型人物偏向“文气”的气质有所差异。终究是“马丽自己”胜过了“臧健和”。

而另外一点改编方面的遗憾,可能更少有人能够发掘到:臧健和与父亲的关系其实更加传奇。臧健和幼年时,父亲就抛弃母亲,带着一位女眷跟随国军去往台湾,从此和臧健和失去联系。直到1988年,臧健和来到台湾探访高雄左营海军家属宿舍,才又见到了已经中风的父亲。

然而如此值得被拍出来的父女情感纠缠,在电影中却完全没有被呈现,甚至臧健和的父亲没有一处被提及。这当然有些遗憾,但影片要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篇幅之中讲全臧健和的香港奋斗史,塑造她作为母亲和商人的一面,也只能为严控体量和叙事格局而做出取舍,也算是无可厚非。

不过,以上两点创作上的缺憾,倒未必会对影片的市场接受度起到显著的负面影响。《水饺皇后》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有三,一是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解压的主流观众会不会厌倦苦情叙事;二是内地观众对“香港故事”的热情会不会已经大幅减退,三是已经在某些平台出现的,关于本片是“资本家传记片”“外资企业广告片”的反感舆论。

这三个问题,放在几年之前,倒未必多么值得担心,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2020年之前就已完成剧本的《水饺皇后》(原名《阳光码头》),能否对上如今市场的节拍?场外的不确定性,要比创作层面的缺点更加危险。

《水饺皇后》是胜是败,马丽的正剧转型能否收获满堂彩,档期结束见分晓。

(文/阿拉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