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 戴璞
·现行经济政策令美国“名利双输”
·经济全球化回不到“史前时代”
·黄仁勋“火速”访华基于“市场焦虑”
·中国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中欧互利合作应得到进一步深化
近期,围绕美国关税政策,国际知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评论文章中开篇表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始于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这一地位由制造业的转移和不可持续的债务压力所影响。”
4月24日,以此为切入点,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独家专访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
01
现行经济政策
令美国“名利双输”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不确定性。上周起,许多大型美国企业陆续举行关于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与金融分析师沟通,向金融市场披露信息。整体的情绪是负面的,都很警惕,担心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首要因素。
当然,政策也对成本和供应链有实际影响。尽管目前美国的关税政策非常多变,但已经对很多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带来了显著的通胀效应,比如建筑行业就深受其害。同时,问题不仅仅来自关税,还有因为裁员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失,这在美国某些州已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一点,多变的经济政策也影响了美国的信誉。任何经济政策都能够被理解,但如果政策极度多变,或高度不稳定,就很难让“美国背书”获得信任。我们已经在最近几周美国国债的销售和国债市场的波动中看到了这种影响。

按照白宫的说法,美国希望通过关税政策,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要求各国企业都要到美国去投资。
但现实状况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制造业在美国经济当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制造业产能和供应链外迁的现象十分普遍。
02
经济全球化
回不到“史前时代”
我不认为产业布局能够回到经济全球化之前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产业格局的调整可能发生,但是要退回到全球化之前,把整个价值链重新定位到一个地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不是合理的主张。原因很简单,新建产业链的投资成本过于昂贵。
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们曾谈论所谓对中国“去风险”,现在我认为我们需要对美国“去风险”。因为如果美国不再是可靠的产地,也不是可靠的市场,这意味着企业应当对美国“去风险”。
当前,美国除了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之外,还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施“小院高墙”式的封锁和围堵,包括限制高端芯片对华出口。
不过,在特朗普政府发布最新芯片出口限制措施的第二天,美国顶级芯片企业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就访问中国,强调英伟达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03
“英伟达CEO火速访华
体现市场焦虑”
中国不仅仅为世界其他地区生产芯片,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国内市场生产。而中国国内市场是一个庞大且富裕的市场。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自英伟达的芯片是可以被中国国内生产的芯片所替代的。因此,英伟达显然非常渴望在遭受出口限制的背景之下,仍然能够保持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中国国内经济韧性的强烈信号。
关于中国经济,今年年初来华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弥足珍贵。
04
中国经济
为世界经济稳定
提供有力支撑
如果我们看全球经济,亚洲经济的年增长率仍然是大约在4%或更高。而美国在最近的(关税)事件发生之前,大约是2%左右,而现在可能损失了多达1个百分点甚至更多,这取决于形势的演变,而这个形势是非常不稳定的。
所以,亚洲整体上由中国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所带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拥有强劲的内部需求。显然,当前全球化正遭受重创,但不要忘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本身,仍是增长中的需求市场,不仅是对自身而言,也是对全世界而言。这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稳定性。

关于中欧经贸关系,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戴璞曾表示,中欧合作有助于全球经济应对风险挑战。
05
中欧互利合作
应进一步深化
我认为一个更加平衡的中欧经济关系正在出现。会有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进入欧洲,更多的附加值从中国进入欧洲。此前,有很多附加值从欧洲进入中国,例如汽车领域和航空领域的不同类型的技术。
目前,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中国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希望看到这种附加值也能流向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