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

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

文章来源: 请叫我北京三知 于 2025-02-15 18:04:3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24年11月24日,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流动的中国”研究网络、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联合承办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机遇》平行论坛在杭州举办。

济南市睦恩公益服务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纪欣欣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的主题分享。

以下是纪欣欣主题分享的文字整理稿,经本人审定。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人口超1亿。从流动方向看,人口主要从西向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会济南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

基于山东的人口分布和流动特点,睦恩公益开展了三个针对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项目,由此深度把握该群体的不同问题和需求。

一是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支持的“友好童行”儿童关爱项目,分别在济南和青岛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落地3个城市流动儿童空间,在济宁、临沂的乡镇和村子落地3个乡村留守儿童空间;

二是开展“星火计划-微光青年田野营”调研,初步绘制了济南沿胶济铁路线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图,形成《济南流动儿童社区调研阶段性报告》;

三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ME创新资助计划支持的齐鲁益童守护计划项目,项目基于济宁4个县市开展调研,发布了《济宁市农村困境儿童与留守儿童需求与关爱服务现状调研报告》,对济宁市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也做了入户走访和深度访谈。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及需求:儿童与父母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由其他家属(基本都是奶奶)监护。父母仅在农忙或节假日回家。留守原因主要与教育观念、照顾和经济压力、父母职业性质、学校离家距离等有关。比如,父母首先会评估老人能否实现孩子的基本照顾,若能则把孩子留在家中,否则会带在身边。也有一些年轻父母,为了逃避养育压力直接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如果让老人到城市照顾孩子,可能会面临老人不习惯,以及家庭生活开支无法承担的问题。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有隔代教育问题(溺爱或者忽视)和老人接送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村小已合并,孩子要到县城或乡镇读书,老人的压力非常大。

(兰陵镇“友好童行”乡村儿童关爱空间)

以兰陵县兰陵镇为例。兰陵是蔬菜生产大县,父母常年在上海从事蔬菜生意,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到民办校住校,周末接回家。但由于疏于管教,孩子不良习惯很多。条件不好的则上公办校,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寒暑假时,孩子会到上海与父母团聚,但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其实很少。孩子在双城间流动,部分孩子从大都市再回到村里,心理会受到很大冲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也普遍不足,认为学习不好也能像父母一样卖菜。而爷爷奶奶只需管孩子吃饱穿暖,不认为“教育”是他们的重要责任,甚至放任孩子天天在家玩手机。兰陵的活动空间刚开始很难吸引到孩子,要么孩子在家玩手机,要么爷爷奶奶没时间接送。

二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基本都是妈妈)监护或其他家属监护。在山东,乡村儿童家庭通常至少有两个孩子,济宁和临沂等地3-4个孩子的家庭很常见。一般是妈妈负责照顾孩子、老人和种地,爸爸多在济南和青岛周边工厂工作,农忙和过年时回家。孩子留守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父亲的工作性质,他们多为灵活就业群体、建筑工人、工厂“三班倒”群体,工作不稳定,很难整个家庭搬到城市。也有的父亲是近距离流动,比如父亲在市里,孩子在村里,可以两三个月回家一次;二是照顾和经济问题,多孩家庭若全家进城,需要老人帮忙照顾,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和家庭开支是大问题;三是家庭养老问题,老人更愿在老家养老,导致母亲留守解决家庭照顾需求。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亲子沟通和管教方式方面,导致个别儿童出现心理和性格问题。同时女性照顾者兼顾照顾孩子、老人和种地或手工,压力非常大。

三是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即父母离异后,监护权归父亲,父亲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随着离婚率上升,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婚。抚养权通常判给父亲,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大多改嫁后与孩子失去联系。老人通常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其他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有位奶奶表示儿子在外工作多年不归,未给到家里经济支持,孩子的衣物都是亲戚接济。这些儿童的处境非常艰难,但因为有父亲,无法被未被列为严格意义上的困境儿童,社会关注不足。

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有隔代教育问题,老人照顾和接送孩子上学问题,女性照顾者面对儿子离婚的压力、照顾孙子的情绪以及经济压力,还有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隐藏的校园霸凌和社会交往等问题。**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家庭的共性问题和需求有两方面:

一是乡村儿童教育发展资源与机会普遍匮乏。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受经济情况、乡村条件、监护人能力等限制,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农村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阅读量很少,缺乏课业辅导、学习发展指导等支持,也普遍缺少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机会,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会面临中考分流,但很多初中生不清楚具体情况和信息差原因导致终断学业,缺乏学业规划。

二是女性长辈(主要是奶奶)作为实际照顾者也需要社会支持。她们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习指导和成长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照顾孩子生活,尤其是接送孩子上下学也变得更加困难;

流动儿童家庭现状及需求:儿童与父母在一起后有什么问题和需求?

透过济南和青岛主城区的社区调研,能看到流动儿童的画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稳定”流动,很多家庭的流动已超过10年;多为二胎家庭,许多孩子出生在城中村。居住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区域,居住环境较差。子女教育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济南,这些家庭主要集中在入学政策宽松的天桥、历城及市中的偏远区域。由于山东基础教育普及度高,将孩子带到城市上学并非难事,但在“五五分流”政策之下,这些孩子进入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较少,大多流向社会。

(济南市城中村)

(走访稳定流动儿童家庭,活动空间非常小)

这些流动儿童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刚刚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即将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这两个群体相对很难被识别和察觉,城市适应问题会更突出。

流动儿童中,还有一类是流动+留守的困境儿童,以威海渔民的孩子最为典型。这些孩子多是从河南流动过来的困境儿童,多来自离异家庭。父亲带孩子到威海后,将其安置在石头房子里,外出打鱼两三个月才可以回家,孩子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一些公益组织通过志愿者为这些孩子提供送饭、作业辅导等临时帮助。然而,由于户籍限制,这些孩子难以申请当地困境儿童保护政策,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户籍地和流入地民政部门进行个案处理,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大部分孩子还是无法获得政策支持。

流动及留守儿童服务供给问题

流动和留守儿童服务供给存在区域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流动儿童问题受到较多关注,但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的省内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济南沿胶济铁路线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图)

在上图中,济南市29个社区中,目前只有乐施会支持的两个项目覆盖了少数社区,大部分流动儿童聚居社区(包括济南的天桥、历城、市中区,青岛的黄岛区和即墨区等)服务非常少。政府虽推动社工站建设,但流动儿童并非社工站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地社区业主要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

在服务供给上,留守儿童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不足,比如服务碎片化,缺乏服务筛选机制及服务流程,服务随机性强,内容以送物资及简单探访为主,与儿童接触及服务的专业性不足,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志愿者离孩子最近,力量庞大。如何引导志愿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此,社会组织或支持方可能的行动方向包括(也是睦恩公益的主要行动方向):

一是支持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做好志愿服务及儿童最基本覆盖工作;二是以乡镇为单位,引导志愿者组织覆盖一个区域,开展“以社区为本”的儿童阵地或空间服务,一方面是“示范”作用,积极倡导政府的资金投入儿童中心,另一方面是提升志愿者组织服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三是联合行动,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解决,在区域内与各相关方和社会力量,建立儿童个案转介支持中心,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支持;四是共同打造儿童资源中心、儿童议题行动网路、儿童关爱基金等。

最后,再回到“促进家庭团聚”的目标,以下问题期待和关注流动、留守儿童的伙伴共同探讨:

第一,如何让“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可以“无障碍”且有能力带在身边,并且在城市获得支持?

第二,如何让无法被父母带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以及所有乡村儿童,能在家附近获得支持,获得更多元的成长机会?

第三,如何让稳定流动的儿童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第四,“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的情况非常复杂,持续探究他们不断变化的问题和需要也非常重要。当前许多资助方在支持一线组织时,要么聚焦于研究,要么提供一线服务,但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另外,我们也看到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加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并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政策保障的人群越来越广。未来希望与更多行动者有更多协作分工和联合行动,通过资源和服务整合,来提升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领馆:所有在美中国公民尽快完成"海外公民登记"
宗庆后的双面人生 到底给宗馥莉留下多少烂摊子?
袁红冰爆中国机要官员带文件叛逃 曝2套俄垮台后方案
陈立人杀妻案,前女友提交重要证物并要求不公开!
宗馥莉香港买豪宅 曾先用美国护照 后用中国护照…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突然变强硬真正原因,觉得自己被普京羞辱了
川普稳赚不赔的战争生意 拜登就想不出这样的办法
开除一个被偷拍的女大学生,才是有损国格
“同志”的年头要回归了?“共产”还远吗?
美国大汉学家,为何要写一个“中国荡妇”的故事
关税没引起物价上涨?白宫爱国说法遭打脸 3大原因曝
美众议员:习近平在川普任内不会侵台 著眼50年…
MAGA们原谅了川普的一切 为何不肯原谅这件事
消息人士:特朗普对俄变脸,普京“并不畏惧”
中国父子德国风景区湖中溺亡 失踪一周后找到遗体
巴西咖啡恐大涨!业者抢50%关税前加速向美国运货
特朗普:泽连斯基不应将莫斯科作为攻击目标
川普大赞爱妻"1句话"点醒他,让他看清普丁真面目
iPhone稀土不靠中国!苹果砸5亿建立美国供应链
中印恐挨500%关税 川普祭最狠"次级制裁"引爆4大伤
三名非婚生美国娃争宗庆后遗产 颠覆爱国简朴形象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

请叫我北京三知 2025-02-15 18:04:31

2024年11月24日,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主办,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流动的中国”研究网络、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联合承办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机遇》平行论坛在杭州举办。

济南市睦恩公益服务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纪欣欣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的主题分享。

以下是纪欣欣主题分享的文字整理稿,经本人审定。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人口超1亿。从流动方向看,人口主要从西向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会济南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

基于山东的人口分布和流动特点,睦恩公益开展了三个针对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项目,由此深度把握该群体的不同问题和需求。

一是由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支持的“友好童行”儿童关爱项目,分别在济南和青岛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落地3个城市流动儿童空间,在济宁、临沂的乡镇和村子落地3个乡村留守儿童空间;

二是开展“星火计划-微光青年田野营”调研,初步绘制了济南沿胶济铁路线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图,形成《济南流动儿童社区调研阶段性报告》;

三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ME创新资助计划支持的齐鲁益童守护计划项目,项目基于济宁4个县市开展调研,发布了《济宁市农村困境儿童与留守儿童需求与关爱服务现状调研报告》,对济宁市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也做了入户走访和深度访谈。

留守儿童家庭现状及需求:儿童与父母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由其他家属(基本都是奶奶)监护。父母仅在农忙或节假日回家。留守原因主要与教育观念、照顾和经济压力、父母职业性质、学校离家距离等有关。比如,父母首先会评估老人能否实现孩子的基本照顾,若能则把孩子留在家中,否则会带在身边。也有一些年轻父母,为了逃避养育压力直接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如果让老人到城市照顾孩子,可能会面临老人不习惯,以及家庭生活开支无法承担的问题。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有隔代教育问题(溺爱或者忽视)和老人接送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村小已合并,孩子要到县城或乡镇读书,老人的压力非常大。

(兰陵镇“友好童行”乡村儿童关爱空间)

以兰陵县兰陵镇为例。兰陵是蔬菜生产大县,父母常年在上海从事蔬菜生意,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到民办校住校,周末接回家。但由于疏于管教,孩子不良习惯很多。条件不好的则上公办校,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寒暑假时,孩子会到上海与父母团聚,但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其实很少。孩子在双城间流动,部分孩子从大都市再回到村里,心理会受到很大冲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也普遍不足,认为学习不好也能像父母一样卖菜。而爷爷奶奶只需管孩子吃饱穿暖,不认为“教育”是他们的重要责任,甚至放任孩子天天在家玩手机。兰陵的活动空间刚开始很难吸引到孩子,要么孩子在家玩手机,要么爷爷奶奶没时间接送。

二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基本都是妈妈)监护或其他家属监护。在山东,乡村儿童家庭通常至少有两个孩子,济宁和临沂等地3-4个孩子的家庭很常见。一般是妈妈负责照顾孩子、老人和种地,爸爸多在济南和青岛周边工厂工作,农忙和过年时回家。孩子留守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父亲的工作性质,他们多为灵活就业群体、建筑工人、工厂“三班倒”群体,工作不稳定,很难整个家庭搬到城市。也有的父亲是近距离流动,比如父亲在市里,孩子在村里,可以两三个月回家一次;二是照顾和经济问题,多孩家庭若全家进城,需要老人帮忙照顾,老人适应城市生活和家庭开支是大问题;三是家庭养老问题,老人更愿在老家养老,导致母亲留守解决家庭照顾需求。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亲子沟通和管教方式方面,导致个别儿童出现心理和性格问题。同时女性照顾者兼顾照顾孩子、老人和种地或手工,压力非常大。

三是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即父母离异后,监护权归父亲,父亲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随着离婚率上升,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婚。抚养权通常判给父亲,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大多改嫁后与孩子失去联系。老人通常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其他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有位奶奶表示儿子在外工作多年不归,未给到家里经济支持,孩子的衣物都是亲戚接济。这些儿童的处境非常艰难,但因为有父亲,无法被未被列为严格意义上的困境儿童,社会关注不足。

这类家庭的典型**问题有隔代教育问题,老人照顾和接送孩子上学问题,女性照顾者面对儿子离婚的压力、照顾孙子的情绪以及经济压力,还有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隐藏的校园霸凌和社会交往等问题。**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家庭的共性问题和需求有两方面:

一是乡村儿童教育发展资源与机会普遍匮乏。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受经济情况、乡村条件、监护人能力等限制,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农村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阅读量很少,缺乏课业辅导、学习发展指导等支持,也普遍缺少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机会,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会面临中考分流,但很多初中生不清楚具体情况和信息差原因导致终断学业,缺乏学业规划。

二是女性长辈(主要是奶奶)作为实际照顾者也需要社会支持。她们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习指导和成长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照顾孩子生活,尤其是接送孩子上下学也变得更加困难;

流动儿童家庭现状及需求:儿童与父母在一起后有什么问题和需求?

透过济南和青岛主城区的社区调研,能看到流动儿童的画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期“稳定”流动,很多家庭的流动已超过10年;多为二胎家庭,许多孩子出生在城中村。居住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区域,居住环境较差。子女教育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济南,这些家庭主要集中在入学政策宽松的天桥、历城及市中的偏远区域。由于山东基础教育普及度高,将孩子带到城市上学并非难事,但在“五五分流”政策之下,这些孩子进入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较少,大多流向社会。

(济南市城中村)

(走访稳定流动儿童家庭,活动空间非常小)

这些流动儿童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刚刚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即将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这两个群体相对很难被识别和察觉,城市适应问题会更突出。

流动儿童中,还有一类是流动+留守的困境儿童,以威海渔民的孩子最为典型。这些孩子多是从河南流动过来的困境儿童,多来自离异家庭。父亲带孩子到威海后,将其安置在石头房子里,外出打鱼两三个月才可以回家,孩子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一些公益组织通过志愿者为这些孩子提供送饭、作业辅导等临时帮助。然而,由于户籍限制,这些孩子难以申请当地困境儿童保护政策,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户籍地和流入地民政部门进行个案处理,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大部分孩子还是无法获得政策支持。

流动及留守儿童服务供给问题

流动和留守儿童服务供给存在区域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流动儿童问题受到较多关注,但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的省内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济南沿胶济铁路线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图)

在上图中,济南市29个社区中,目前只有乐施会支持的两个项目覆盖了少数社区,大部分流动儿童聚居社区(包括济南的天桥、历城、市中区,青岛的黄岛区和即墨区等)服务非常少。政府虽推动社工站建设,但流动儿童并非社工站的主要服务对象,当地社区业主要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

在服务供给上,留守儿童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不足,比如服务碎片化,缺乏服务筛选机制及服务流程,服务随机性强,内容以送物资及简单探访为主,与儿童接触及服务的专业性不足,甚至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志愿者离孩子最近,力量庞大。如何引导志愿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此,社会组织或支持方可能的行动方向包括(也是睦恩公益的主要行动方向):

一是支持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做好志愿服务及儿童最基本覆盖工作;二是以乡镇为单位,引导志愿者组织覆盖一个区域,开展“以社区为本”的儿童阵地或空间服务,一方面是“示范”作用,积极倡导政府的资金投入儿童中心,另一方面是提升志愿者组织服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三是联合行动,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参与解决,在区域内与各相关方和社会力量,建立儿童个案转介支持中心,让孩子们获得更多支持;四是共同打造儿童资源中心、儿童议题行动网路、儿童关爱基金等。

最后,再回到“促进家庭团聚”的目标,以下问题期待和关注流动、留守儿童的伙伴共同探讨:

第一,如何让“想”把孩子带在身边的父母,可以“无障碍”且有能力带在身边,并且在城市获得支持?

第二,如何让无法被父母带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以及所有乡村儿童,能在家附近获得支持,获得更多元的成长机会?

第三,如何让稳定流动的儿童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第四,“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的情况非常复杂,持续探究他们不断变化的问题和需要也非常重要。当前许多资助方在支持一线组织时,要么聚焦于研究,要么提供一线服务,但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另外,我们也看到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加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并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政策保障的人群越来越广。未来希望与更多行动者有更多协作分工和联合行动,通过资源和服务整合,来提升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