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成为“长辈”后,父亲对磕头拜年不再有执念

成为“长辈”后,父亲对磕头拜年不再有执念

文章来源: 剥洋葱 于 2025-01-30 09:32: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25年春节,是父亲第二次在家里迎接晚辈们上门拜年,他开始学着慢慢适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后一次成长,是仪式感最强的‘老去’。”

今年农历新年,是父亲不用出门磕头拜年的第二年。

父亲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的乡下,老家地处胶东半岛与鲁中地区交界。虽然青年时期搬到了城市生活,但农村的年俗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磕头拜年就是那片土地上的年俗:每个年初一的清晨6点,家族中的年轻人陆续聚到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家中。待到人齐,一行人从这位长辈家中开始,结队去到村子里各个同族长辈家中,向他们行跪拜礼。拜年的多数是家族里的子辈与孙辈,接受拜年的则是家族中最年长的那辈人。

这种拜年仪式有一套“标准流程”:拜年的晚辈们穿过院子,涌入客厅,向着年长的长辈行跪拜礼一次:双膝跪地,以头磕地,然后起身,再说一句类似“爷爷奶奶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一时间,长辈家中“过年好”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此起彼伏。长辈们会在客厅提前备好一张大的垫子或凉席,尽量扶起地上的晚辈,不停念叨“不用跪不用跪,孩子们来了就好”。临走前,长辈会向孙辈的口袋里塞一把花生、糖果等零食。这些零食是许多孙辈拜年的最大动力,不谙世事的他们是这场仪式中最快乐的人。

父亲今年59岁,此前,有50多个年初一的清晨,都是这样在村里向各长辈拜年。待到2023年年底,父亲忽然发现村里的长辈们已似风中落叶,陆续凋零。在参加完某位长辈的葬礼后,他对同辈的大哥说,“明年初一,咱们是不是不用出去拜年了?”

兄弟俩相视无言,沉默了许久,意识到自己在另一层意义上成为了“长辈”。

2025年春节,是父亲第二次在家里迎接晚辈们上门拜年,他开始学着慢慢适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后一次成长,是仪式感最强的‘老去’。”

角色的转变

从置办年货开始,父亲和母亲就已经开始准备迎接年初一来家中拜年的晚辈们,他们买了各种糖果,瓜子,备好香烟……

去年,晚辈们第一次来家里向父亲拜年,父亲的眼眶红过。

拜年时,离父亲最近的是我一位同族的哥哥,父亲半蹲着拉住哥哥的胳膊,试图将他扶起身来。我记得当时父亲什么都没有说,是母亲在一旁补上了一句“来了就行,不用磕头了”。后来母亲偷偷告诉我,当时父亲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因为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他不光是你们来拜年时候没说话,你们走后他也沉默了好久。”母亲说。

今年,父亲已经更适应角色的转变。

腊月二十九晚上,他在村里翻盖的祖屋院子里布置彩灯,一个只比凳子高一点的孙辈在旁边帮他拿着工具。他主动同孙辈说起了明天的拜年,逗他说“来拜年会不会不好意思?”我没听清小孩回答的什么,只听到爷孙俩在院子里”咯咯咯“直笑。

2025年大年初一,拜年队伍来到家里拜年时,父亲早已在门口迎着。今年拜年,父亲已不再沉默,也开始笑着说,“来了就行,行礼就不必了。”他甚至拿起烟盒,向我的同族兄弟们散烟。他比去年的此时此刻松弛太多,笑容爬满了他的脸。

我问他关于今年拜年的感受。他说看到有孙辈明显比去年长高了,感到十分欣慰。“看到家族生生不息,作为长辈怎能不骄傲呢?”我又问,为何不像去年一样感慨自己的老去?他说,成长是每代人的必修课,人必须接受。

晚辈成长的喜悦最终冲淡了对“老去”的惆怅,今年拜年,父亲也看到了心中的彩灯佳话,花团锦簇。

“年味”

父亲关于拜年最初的记忆来自孩童时期。

父亲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待他长到可以跟着大部队拜年的年龄,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完成了从拜年到被拜者的转换。那时,每年初一,年龄尚小的父亲总是跟着兄弟姐妹,先向我的爷爷奶奶拜年。每次拜年,爷爷奶奶脸上总是写满了欣慰。“在老人家看来,熬到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上一辈人比我们更看重这个。”父亲说。

父亲小时候,拜年喜欢冲在队伍最前面,因为那样可以早点让衣兜里塞满零食。有一次,父亲为了糖果冲在了队伍最前面,进门便开始不停地行跪拜礼,大人笑着将他抱起,告诉他“祭祖磕3个,拜年只磕1个”。

后来,随着父亲年龄增长,拜年不再有对零食的渴望,而是单纯变成了一种仪式。他把这种仪式称为“年味”。

年夜饭一般只跟父母和亲兄妹吃,但每次拜年,大家族的所有人都会聚在一起。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关系远一些的亲戚,只在拜年时才能聊上几句,寒暄着问问对方的近况。

拜年时的相聚,也是许多族人的“秀场”。大家往往会将年前置办的新行头,在年初一的早上全部穿到身上,正所谓“穿新鞋走新路,穿新衣服过新年”。“小时候各家条件都不好,过年前,很多小孩的衣服袖口已被鼻涕擦得锃亮,只有在拜年那天才会穿上新衣或袖口不反光的衣服。”

再后来,父亲认识了我的母亲,开始带着她一起去拜年。母亲老家没有磕头拜年的习俗。第一次跟着父亲出门拜年前一晚,她找到一个房间进行心理建设,偷偷练习了一会儿该如何拜年。

又过了几年,我也跟着父亲加入了年初一拜年的队伍。我也喜欢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口袋早点塞满糖果。父亲则会在旁边时不时地叮嘱:“祭祖磕3个,拜年只磕1个。”

跪拜是传统,不是教条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对农村拜年的习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父亲兄弟姐妹7人,有人在本地,也有人在外地发展。奶奶去世前,父亲兄妹几人过年时会尽力相聚;奶奶去世后,兄妹几人相聚变得越来越不易,拜年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伯伯已有几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兄弟俩平时偶尔通电话,过年时也将一通电话当作相聚。

此外,父辈人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农村生活。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在农村翻建了祖屋,每年过年还坚持回农村过。有时候,当拜年的队伍登门时,才发现那家长辈已经被接到城市与儿女一起过年,家里空无一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初一拜年都要拜十户人家左右,但如今需要去拜年的人家尚不及那时的一半。

近几年,老家拜年的仪式开始出现些许变化。一些年轻人将跪拜礼改成了鞠躬、握手问候等其他形式。长辈们也对此理解并宽容。

今年初一吃午饭时,我与父亲聊起了这种变化。父亲说,长辈们很少有人在意拜年时是否跪拜,长辈们在意的是与晚辈们之间的互动,凝聚家族的那股气势。“其实很多长辈那句‘人来就行,不用磕头’不只是客套话。”

家族内持这种观点的长辈是大多数。握手、鞠躬、问候都是拜年的形式,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他们说跪拜是传统,不是教条,他们支持晚辈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注意到,近些年网络上关于磕头拜年的讨论逐渐热闹。有人认为这是文化传承,有人认为是封建残余,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就此争议,我试着向家中长辈询问答案。许多长辈都觉得移风易俗、简化拜年程序并非坏事。但是,他们强调反对将跪拜的拜年形式“妖魔化”。

长辈说,人们将跪拜这个动作符号化,人为赋予了它太多复杂的含义。“跪或不跪其实不重要,拜年作为长辈与晚辈间联系的纽带,对家族成员的美好祝福才是最重要的。”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朝鲜夫妻经商大赚 “态度傲慢”遭枪决 200人被逼着看
大骗子成了首席科学家引关注,起底郭某…
中国外交部官员解释“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高市2动作得罪习近平 日专家:习怒火飙到120%
中国大使馆前 日本人用音响放"馆长咆哮习近平"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日交锋,是否需要顾及外交礼仪
“闭嘴,闭嘴,蠢猪!” 特朗普辱骂女记者舆论大哗
解放军发MV 放话:敌人都别太狂 最好乖乖举手投降…
中国突然再次宣布: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
那个开日系车被“爱国青年”砸穿脑袋的中国人
高中学历“逆袭”成大学博导 如何骗过层层审核的?
中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印度商家跃跃欲试
"城堡法"并非无敌!清洁妇误闯遭枪杀 屋主被起诉
纽约时报:特朗普无法“翻篇”的爱泼斯坦案
特朗普让北京知道,中国已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
路透:美国要乌克兰认了 用割地与裁军换停战
AI泡沫化?黄仁勋提出3大重点反驳:AI已不可逆
华人爸“母语被登记成普通话”失监护权 夺子11年 今终翻案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垮塌了3座特大桥
北京密集打“琉球牌” “琉球学”入选国家级“绝学”
德州警方34年悬案 一群大学生接手 直接破了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成为“长辈”后,父亲对磕头拜年不再有执念

剥洋葱 2025-01-30 09:32:00

2025年春节,是父亲第二次在家里迎接晚辈们上门拜年,他开始学着慢慢适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后一次成长,是仪式感最强的‘老去’。”

今年农历新年,是父亲不用出门磕头拜年的第二年。

父亲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的乡下,老家地处胶东半岛与鲁中地区交界。虽然青年时期搬到了城市生活,但农村的年俗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磕头拜年就是那片土地上的年俗:每个年初一的清晨6点,家族中的年轻人陆续聚到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家中。待到人齐,一行人从这位长辈家中开始,结队去到村子里各个同族长辈家中,向他们行跪拜礼。拜年的多数是家族里的子辈与孙辈,接受拜年的则是家族中最年长的那辈人。

这种拜年仪式有一套“标准流程”:拜年的晚辈们穿过院子,涌入客厅,向着年长的长辈行跪拜礼一次:双膝跪地,以头磕地,然后起身,再说一句类似“爷爷奶奶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一时间,长辈家中“过年好”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此起彼伏。长辈们会在客厅提前备好一张大的垫子或凉席,尽量扶起地上的晚辈,不停念叨“不用跪不用跪,孩子们来了就好”。临走前,长辈会向孙辈的口袋里塞一把花生、糖果等零食。这些零食是许多孙辈拜年的最大动力,不谙世事的他们是这场仪式中最快乐的人。

父亲今年59岁,此前,有50多个年初一的清晨,都是这样在村里向各长辈拜年。待到2023年年底,父亲忽然发现村里的长辈们已似风中落叶,陆续凋零。在参加完某位长辈的葬礼后,他对同辈的大哥说,“明年初一,咱们是不是不用出去拜年了?”

兄弟俩相视无言,沉默了许久,意识到自己在另一层意义上成为了“长辈”。

2025年春节,是父亲第二次在家里迎接晚辈们上门拜年,他开始学着慢慢适应:“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后一次成长,是仪式感最强的‘老去’。”

角色的转变

从置办年货开始,父亲和母亲就已经开始准备迎接年初一来家中拜年的晚辈们,他们买了各种糖果,瓜子,备好香烟……

去年,晚辈们第一次来家里向父亲拜年,父亲的眼眶红过。

拜年时,离父亲最近的是我一位同族的哥哥,父亲半蹲着拉住哥哥的胳膊,试图将他扶起身来。我记得当时父亲什么都没有说,是母亲在一旁补上了一句“来了就行,不用磕头了”。后来母亲偷偷告诉我,当时父亲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因为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他不光是你们来拜年时候没说话,你们走后他也沉默了好久。”母亲说。

今年,父亲已经更适应角色的转变。

腊月二十九晚上,他在村里翻盖的祖屋院子里布置彩灯,一个只比凳子高一点的孙辈在旁边帮他拿着工具。他主动同孙辈说起了明天的拜年,逗他说“来拜年会不会不好意思?”我没听清小孩回答的什么,只听到爷孙俩在院子里”咯咯咯“直笑。

2025年大年初一,拜年队伍来到家里拜年时,父亲早已在门口迎着。今年拜年,父亲已不再沉默,也开始笑着说,“来了就行,行礼就不必了。”他甚至拿起烟盒,向我的同族兄弟们散烟。他比去年的此时此刻松弛太多,笑容爬满了他的脸。

我问他关于今年拜年的感受。他说看到有孙辈明显比去年长高了,感到十分欣慰。“看到家族生生不息,作为长辈怎能不骄傲呢?”我又问,为何不像去年一样感慨自己的老去?他说,成长是每代人的必修课,人必须接受。

晚辈成长的喜悦最终冲淡了对“老去”的惆怅,今年拜年,父亲也看到了心中的彩灯佳话,花团锦簇。

“年味”

父亲关于拜年最初的记忆来自孩童时期。

父亲是家里的第5个孩子,待他长到可以跟着大部队拜年的年龄,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完成了从拜年到被拜者的转换。那时,每年初一,年龄尚小的父亲总是跟着兄弟姐妹,先向我的爷爷奶奶拜年。每次拜年,爷爷奶奶脸上总是写满了欣慰。“在老人家看来,熬到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上一辈人比我们更看重这个。”父亲说。

父亲小时候,拜年喜欢冲在队伍最前面,因为那样可以早点让衣兜里塞满零食。有一次,父亲为了糖果冲在了队伍最前面,进门便开始不停地行跪拜礼,大人笑着将他抱起,告诉他“祭祖磕3个,拜年只磕1个”。

后来,随着父亲年龄增长,拜年不再有对零食的渴望,而是单纯变成了一种仪式。他把这种仪式称为“年味”。

年夜饭一般只跟父母和亲兄妹吃,但每次拜年,大家族的所有人都会聚在一起。当时没有手机和网络,关系远一些的亲戚,只在拜年时才能聊上几句,寒暄着问问对方的近况。

拜年时的相聚,也是许多族人的“秀场”。大家往往会将年前置办的新行头,在年初一的早上全部穿到身上,正所谓“穿新鞋走新路,穿新衣服过新年”。“小时候各家条件都不好,过年前,很多小孩的衣服袖口已被鼻涕擦得锃亮,只有在拜年那天才会穿上新衣或袖口不反光的衣服。”

再后来,父亲认识了我的母亲,开始带着她一起去拜年。母亲老家没有磕头拜年的习俗。第一次跟着父亲出门拜年前一晚,她找到一个房间进行心理建设,偷偷练习了一会儿该如何拜年。

又过了几年,我也跟着父亲加入了年初一拜年的队伍。我也喜欢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口袋早点塞满糖果。父亲则会在旁边时不时地叮嘱:“祭祖磕3个,拜年只磕1个。”

跪拜是传统,不是教条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对农村拜年的习俗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父亲兄弟姐妹7人,有人在本地,也有人在外地发展。奶奶去世前,父亲兄妹几人过年时会尽力相聚;奶奶去世后,兄妹几人相聚变得越来越不易,拜年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伯伯已有几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兄弟俩平时偶尔通电话,过年时也将一通电话当作相聚。

此外,父辈人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农村生活。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在农村翻建了祖屋,每年过年还坚持回农村过。有时候,当拜年的队伍登门时,才发现那家长辈已经被接到城市与儿女一起过年,家里空无一人。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初一拜年都要拜十户人家左右,但如今需要去拜年的人家尚不及那时的一半。

近几年,老家拜年的仪式开始出现些许变化。一些年轻人将跪拜礼改成了鞠躬、握手问候等其他形式。长辈们也对此理解并宽容。

今年初一吃午饭时,我与父亲聊起了这种变化。父亲说,长辈们很少有人在意拜年时是否跪拜,长辈们在意的是与晚辈们之间的互动,凝聚家族的那股气势。“其实很多长辈那句‘人来就行,不用磕头’不只是客套话。”

家族内持这种观点的长辈是大多数。握手、鞠躬、问候都是拜年的形式,形式其实并不重要。他们说跪拜是传统,不是教条,他们支持晚辈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注意到,近些年网络上关于磕头拜年的讨论逐渐热闹。有人认为这是文化传承,有人认为是封建残余,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就此争议,我试着向家中长辈询问答案。许多长辈都觉得移风易俗、简化拜年程序并非坏事。但是,他们强调反对将跪拜的拜年形式“妖魔化”。

长辈说,人们将跪拜这个动作符号化,人为赋予了它太多复杂的含义。“跪或不跪其实不重要,拜年作为长辈与晚辈间联系的纽带,对家族成员的美好祝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