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回老家过年,故乡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回老家过年,故乡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文章来源: 衣者褚 于 2025-01-29 18:39:0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过年好,诸君。

我回老家过年了,几日没有更新,就有读者催更。除夕夜,城里禁鞭,但村子里还是老传统,吃年夜饭前放一次鞭,一过凌晨12点还要放一次鞭迎新。小时候,很多人即便不看春晚,也要熬到凌晨12点,放了鞭炮才去睡。

初一,老家的习俗是族人相互拜年。也有讲究,村里分三房,各房内部会相互拜年,但三房总体并不互相拜年,不同房的族人只有私交好的才会互相拜年。这两年,族人渐渐不相互拜年了。

小时候,天不亮族人们已经开始相互拜年。今早,我早早回村拜年,发现拜年的族人越来越少了。侄儿们说,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打破传统不再相互拜年了。

父亲那一辈堂兄弟多,到了我这一辈就更多了,初一聚集在一起拜年,很能看得出人丁兴旺。这几年,父辈凋零,最大的堂兄也近七旬,但子侄辈已长大成人,孙辈也有些快要成年,我回乡渐少,很多已经不认识,大家也不再集中在一起拜年,幼时的那种热闹与亲近感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

这几日晴好,过去过年若遇到这样的好天气,乡人们会说“过了个干净年”,因为过去村里没有水泥路,过年若是下雨,拜年就得趟着满村的泥泞,弄得一脚的泥。有时候不小心滑倒,还会弄得一身的泥。

小时候,很不喜欢过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新衣服穿,初一早上拜年经常穿着旧衣甚至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混在族人们中,郁郁寡欢。从小学开始到上第一个初三那九年,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复读初三的那一年过年前,已经工作的二哥在镇上给我买了一件黑色的人造皮袄,一直穿到四月下旬,热得实在不能再穿了才脱下。

小时候,挺在乎过年有没有新衣服穿这件事。如今,不在乎了,有好几年过年都穿着同一件长过脚踝的鹅绒大衣。

幼时,家里过年腊鱼腊肉总是腌制得不多,肉十余斤,鱼大多是筷子长短的家鱼(白鲢)。腊月里,屋前腊鱼腊肉挂得多的,多是家境殷实的人家。

乡里有贼,会在腊月里到处偷腊鱼腊肉,有时候放在屋内也会被偷。怕偷,母亲会每天黄昏将腊鱼腊肉收到屋内,就挂在卧房里,早上再挂出去继续晾晒。养成了习惯,一直到她去世前都是如此。

有几年,我反复跟她说,不要把腊鱼腊肉挂在卧室里,满屋子的腌制品味道,室内空气不好,不健康。老人家不说什么,但并不听我的,依旧挂在卧室里。天晴无雨的日子,早上挂出去晚上收回,一直到腊月的最后几天,每日如此。

从小到大,春节多数都是在类似的味道里过的。

幼时母亲腌制的腊鱼腊肉,总是很咸。盐,是一个不知道冰箱为何物的农妇保存食物的唯一法宝,也是让有限的鱼肉能在屋梁上多挂些日子的无奈之举。每年只腌制上十斤腊肉的那些年,腊肉腊鱼春节前家里是不会吃的,必须等到招待完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里才会慢慢自己吃。多年如此,以至于我很多年都觉得春节前能吃到大蒜炒腊肉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腊月二十九回乡,在二哥家里吃了一顿饭,正好前一天孝感的朋友送了一些腊肉腊鱼,于是点着让二哥炒一盘大蒜炒腊肉。二哥下楼借了一把大蒜,腊肉下锅不久,我们就都闻到了久违的香味。二哥说,好几年炒腊肉没炒出过这种香味了,说明朋友送的腊肉肉质不错。满满一大盘,吃得所剩无几。

这就是回乡过年的吸引力之一。另一个吸引力,是老家曾有父母兄嫂。工作后的前十多年,没有在外面过过年。不管工作多忙、春运多挤、在外过年的邀请多热情,都会在除夕前赶回老家去。

虽坚持每年回乡过年,但二十几岁时平常的日子却回去得并不多。父亲去世头几年,加上春节,一年也就回去两三次。总觉得日子还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相聚。年近三十时,过早失去父亲的痛越来越清晰,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切切实实能感受到了,慢慢意识到要尽量多回去看望母亲,不能再错过。

2009年夏天,出差路过老家。采访很忙,还是赶回去看了母亲一眼。天气很热,她切了一块西瓜给我,坐在堂屋里闲聊了半个小时即匆匆离去。走时,她送到村后,依依不舍。回去时她的惊喜与我说马上要走时她的失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父母不在了,兄嫂们都还在,多与他们聚聚成为中年之后回乡过年的重要动因。

昨晚,在大哥家里吃了年夜饭,吃完坐着聊了些家常就走了,没有“打家麻雀”(老家把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称为“打家麻雀”)。母亲在的时候,吃完年饭一般要和兄嫂们一起玩一会。大年三十的夜里,母亲有时候还要忙着卤菜,不能参加我们的“家麻雀”。卤菜的间隙,母亲会时不时坐在一旁指导我。每次我想整大胡,遇到屁胡不想胡的时候,母亲会很着急地上来帮我把牌推到,逼着我胡牌,惹得兄嫂们大笑。

这个细节,说过几次,每次回忆起早些年过年的情形总忍不住再说一次。回忆着这些往事,笑着笑着,又有点想落泪……

这会,我已经回村拜完了年,才给这篇小文章结尾。

也给看到这篇小文章的诸君拜年了,祝大家新年里健康平安,享有更多肉身与灵魂的自由。

查看评论(4)

24小时热点排行

印巴之战,让人大吃一惊的背后...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黄仁勋:如果英伟达无法进入中国,那华为...
微软130亿美金投资OpenAI打水漂?AI巨头渐行渐远
中又赢?巴基斯坦证实:使用J10战机击落印军“阵风”

24小时讨论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习近平冒着无人机袭击的危险来到莫斯科
纽约时报: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纽约时报:习近平访俄为中国拉拢欧洲的努力蒙上阴影
中西医之争,到底是哪一个更厉害?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中国同意与美国谈判,但仍可能坚持强硬立场
“没人告诉我!”新移民买车加错柴油 退车被拒引热议
印度称摧毁巴防空系统 遭嘲讽:派几架阵风来查看
印度空袭巴基斯坦后巴方报复是否无可避免?
“超国民待遇”! 110北京医学部外籍生48个来自非洲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回老家过年,故乡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衣者褚 2025-01-29 18:39:04



过年好,诸君。

我回老家过年了,几日没有更新,就有读者催更。除夕夜,城里禁鞭,但村子里还是老传统,吃年夜饭前放一次鞭,一过凌晨12点还要放一次鞭迎新。小时候,很多人即便不看春晚,也要熬到凌晨12点,放了鞭炮才去睡。

初一,老家的习俗是族人相互拜年。也有讲究,村里分三房,各房内部会相互拜年,但三房总体并不互相拜年,不同房的族人只有私交好的才会互相拜年。这两年,族人渐渐不相互拜年了。

小时候,天不亮族人们已经开始相互拜年。今早,我早早回村拜年,发现拜年的族人越来越少了。侄儿们说,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打破传统不再相互拜年了。

父亲那一辈堂兄弟多,到了我这一辈就更多了,初一聚集在一起拜年,很能看得出人丁兴旺。这几年,父辈凋零,最大的堂兄也近七旬,但子侄辈已长大成人,孙辈也有些快要成年,我回乡渐少,很多已经不认识,大家也不再集中在一起拜年,幼时的那种热闹与亲近感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

这几日晴好,过去过年若遇到这样的好天气,乡人们会说“过了个干净年”,因为过去村里没有水泥路,过年若是下雨,拜年就得趟着满村的泥泞,弄得一脚的泥。有时候不小心滑倒,还会弄得一身的泥。

小时候,很不喜欢过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新衣服穿,初一早上拜年经常穿着旧衣甚至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混在族人们中,郁郁寡欢。从小学开始到上第一个初三那九年,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复读初三的那一年过年前,已经工作的二哥在镇上给我买了一件黑色的人造皮袄,一直穿到四月下旬,热得实在不能再穿了才脱下。

小时候,挺在乎过年有没有新衣服穿这件事。如今,不在乎了,有好几年过年都穿着同一件长过脚踝的鹅绒大衣。

幼时,家里过年腊鱼腊肉总是腌制得不多,肉十余斤,鱼大多是筷子长短的家鱼(白鲢)。腊月里,屋前腊鱼腊肉挂得多的,多是家境殷实的人家。

乡里有贼,会在腊月里到处偷腊鱼腊肉,有时候放在屋内也会被偷。怕偷,母亲会每天黄昏将腊鱼腊肉收到屋内,就挂在卧房里,早上再挂出去继续晾晒。养成了习惯,一直到她去世前都是如此。

有几年,我反复跟她说,不要把腊鱼腊肉挂在卧室里,满屋子的腌制品味道,室内空气不好,不健康。老人家不说什么,但并不听我的,依旧挂在卧室里。天晴无雨的日子,早上挂出去晚上收回,一直到腊月的最后几天,每日如此。

从小到大,春节多数都是在类似的味道里过的。

幼时母亲腌制的腊鱼腊肉,总是很咸。盐,是一个不知道冰箱为何物的农妇保存食物的唯一法宝,也是让有限的鱼肉能在屋梁上多挂些日子的无奈之举。每年只腌制上十斤腊肉的那些年,腊肉腊鱼春节前家里是不会吃的,必须等到招待完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里才会慢慢自己吃。多年如此,以至于我很多年都觉得春节前能吃到大蒜炒腊肉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腊月二十九回乡,在二哥家里吃了一顿饭,正好前一天孝感的朋友送了一些腊肉腊鱼,于是点着让二哥炒一盘大蒜炒腊肉。二哥下楼借了一把大蒜,腊肉下锅不久,我们就都闻到了久违的香味。二哥说,好几年炒腊肉没炒出过这种香味了,说明朋友送的腊肉肉质不错。满满一大盘,吃得所剩无几。

这就是回乡过年的吸引力之一。另一个吸引力,是老家曾有父母兄嫂。工作后的前十多年,没有在外面过过年。不管工作多忙、春运多挤、在外过年的邀请多热情,都会在除夕前赶回老家去。

虽坚持每年回乡过年,但二十几岁时平常的日子却回去得并不多。父亲去世头几年,加上春节,一年也就回去两三次。总觉得日子还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相聚。年近三十时,过早失去父亲的痛越来越清晰,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切切实实能感受到了,慢慢意识到要尽量多回去看望母亲,不能再错过。

2009年夏天,出差路过老家。采访很忙,还是赶回去看了母亲一眼。天气很热,她切了一块西瓜给我,坐在堂屋里闲聊了半个小时即匆匆离去。走时,她送到村后,依依不舍。回去时她的惊喜与我说马上要走时她的失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父母不在了,兄嫂们都还在,多与他们聚聚成为中年之后回乡过年的重要动因。

昨晚,在大哥家里吃了年夜饭,吃完坐着聊了些家常就走了,没有“打家麻雀”(老家把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称为“打家麻雀”)。母亲在的时候,吃完年饭一般要和兄嫂们一起玩一会。大年三十的夜里,母亲有时候还要忙着卤菜,不能参加我们的“家麻雀”。卤菜的间隙,母亲会时不时坐在一旁指导我。每次我想整大胡,遇到屁胡不想胡的时候,母亲会很着急地上来帮我把牌推到,逼着我胡牌,惹得兄嫂们大笑。

这个细节,说过几次,每次回忆起早些年过年的情形总忍不住再说一次。回忆着这些往事,笑着笑着,又有点想落泪……

这会,我已经回村拜完了年,才给这篇小文章结尾。

也给看到这篇小文章的诸君拜年了,祝大家新年里健康平安,享有更多肉身与灵魂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