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事关中国,美国顶尖名校这个调查太有意思了

事关中国,美国顶尖名校这个调查太有意思了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于 2024-12-21 07:27: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日,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两所美国顶尖名校的学者,联合发布了一项涉及500多名美国外交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结果,问他们对中国的实际看法如何。

出人意料的是,当被告知可以匿名表达实际看法后,这些学者纷纷给出了他们在对媒体公开发言时不一样的观点。

这项调查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副教授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以及哈佛大学政府学系教授迈克尔·塞尔尼(Michael Cerny)这两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其中,先前美国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普林斯顿的特鲁克斯不仅常年关注中美关系,而且他还多次撰文对美国越来越缺少有水平的中国问题学者和有质量的中国研究表示担忧。

而在如今这份于12月2日发布,并最近开始引起舆论关注的调查报告中,特鲁克斯和塞尔尼在摘要部分介绍说,他们之所以会进行这样一项调查,是想搞清楚在华盛顿表现得对中国越来越强硬,甚至于让美国CNN的主播都产生了一种“麦卡锡主义”回潮的观感时,美国的学术界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看法,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也在形成某种对华共识——特别是当他们在表达涉及中国的观点时,会不会受迫于某种压力,是否个人的表达在被某种“群体性思维”所取代。

具体而言,这份调查报告涵盖了两项调查内容,一项是在2023年对495名主要来自美国各家智库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他们对于中国和涉华政策的态度与看法。在调查中,约有一半的受访者会被要求实名,还有一半则可以匿名,以对两种情况下受访者给出的回应进行对比;另一项则是在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之间,对55名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访谈,请这些专家谈谈他们对于中美关系等相关议题的看法。

报告称,这两项调查内容一共给出了三个核心结果。首先,在涉华政策上,这500多名受访专家学者各自的看法其实相当多元,唯一的一个勉强可以找到的共识是他们都认为中国与美国存在竞争关系,但对于该如何和中国竞争却观点各异。即便是来自同一个政治光谱的学者,他们彼此间的观点也并不相同。而且也很难用一个标签定性他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议题上时而会表现得“鹰派”时而又很“鸽派”。

这一点,从报告中给出的一个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也可见一斑。这个问卷是请495名主要来自美国智库的专家学者,就“美国应该与中国打冷战”、“中国对美国整个社会构成威胁”、“美国与中国长期的接触政策是失败的”等9个观点,用“强烈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强烈不同意”作答。他们给出的回应也确实反映出,在一些很“鹰派”的观点上,绝大多数都持反对看法,但在另一些涉华议题上,支持强硬和反对强硬的则对半开。

报告称,用一句话来打比方就是,他们可能在涉华议题上存在相同的诊断,但开的处方却并不一样。

其次,调查还发现这些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表示他们会迫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去对中国做出一些对抗性的表达。其中,在涉及495名智库专家学者的调查中,有108名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去表达某一种涉华观点。调查和访谈还发现,那些对华态度平时并不激烈,但又希望在华盛顿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乃至走仕途的学者,最容易感受到这种社会压力。而在职业压力层面,那些在外交政策领域往往会因为各种身份原因而处在边缘地位的学者,最容易对此感到担忧,比如美国少数族裔背景的年轻女性。

其中亚裔和华裔学者还会感受到一种非常特有的压力,就是他们的研究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族裔背景而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妥协性质的,给他们造成一种不得不去宣誓效忠美国的压力。

第三,上述这些情况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一种导致专家学者们的涉华观点更偏向“鹰派”的结果。报告特别提到,对学者们进行实名和匿名的分组调查发现,在实名的情况下,学者们更容易表达出对中国偏强硬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在前面的调查中表示自己更容易迫于压力而这样表达的学者。在涉及55名学者的访谈中,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这些学者亦承认他们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谈论涉华政策时的表达是不同的。报告认为这说明学者们会刻意用强硬的话术来包装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报告还用了一个类似于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概念精辟地概括了这一现象,称之为“鹰派膨胀”。

      报告由此认为,总的来说,这些情况导致美国的外交政策圈子出现了一种心理学上被称作“多数无知“的现象(编者注:有些类似于“从众心理”),即圈子里的专家学者都误以为“鹰派”的政策立场在圈子里很受支持,但实际上这种支持被高估了。

报告认为,这也是为何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圈子在涉华问题上出现了一种“群体性思维”,在公开场合一种涉华的声音被不断放大,而另一种则被淡化————尽管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和认知实际上相当丰富多元。

查看评论(16)

24小时热点排行

假婚姻换绿卡 华女人财两失 还被逼发生性关系
多名中国人失踪!使馆紧急提醒:与家人约定暗号求救
违反“禁裸令” 中国女星坎城影展惨遭驱赶
又有学者炮轰习近平!北大女教授:只会画大饼…
港星王喜爆在台遭两次迷奸…疯狂失禁满身伤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暂停管制禁令,恢复向美国28家实体出口稀土
纽约时报:特朗普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军一号”
川普为何让步?幕僚警告他“关税再不降 基本盘要崩”
川普中东行 “第一兄弟”马斯克赚很大!
耗资10亿占地57亩 潮汕这座超级豪宅将被强拆
惊悚视频!四川男当街连续狠刺女子 刀都捅弯了...
《刚买的飞机被打了》走红 南开教授:恶搞不能越界
万斯再失言:2026世界杯球迷完赛后不离境将遭驱逐
伊斯坦布尔:俄公布名单 普京本人不在列
真正的AI医生已上线!中国科技公司在海外全球首发AI诊所
大动作!中俄就共建月球核电站签署合作备忘录
川普宣布"全面解除"叙利亚制裁,美官员:看记者会才知
曾狂言买下台积电 紫光前董事长遭判死缓没收财产
美商务部:全球“任何地方”禁用华为AI芯片
搞“低级红高级黑”落马第一人 前重庆政法委书记被捕
说好的衰退呢?美股突然反弹让基金经理们措手不及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事关中国,美国顶尖名校这个调查太有意思了

环球时报 2024-12-21 07:27:09



近日,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两所美国顶尖名校的学者,联合发布了一项涉及500多名美国外交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调查结果,问他们对中国的实际看法如何。

出人意料的是,当被告知可以匿名表达实际看法后,这些学者纷纷给出了他们在对媒体公开发言时不一样的观点。

这项调查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副教授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以及哈佛大学政府学系教授迈克尔·塞尔尼(Michael Cerny)这两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其中,先前美国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普林斯顿的特鲁克斯不仅常年关注中美关系,而且他还多次撰文对美国越来越缺少有水平的中国问题学者和有质量的中国研究表示担忧。

而在如今这份于12月2日发布,并最近开始引起舆论关注的调查报告中,特鲁克斯和塞尔尼在摘要部分介绍说,他们之所以会进行这样一项调查,是想搞清楚在华盛顿表现得对中国越来越强硬,甚至于让美国CNN的主播都产生了一种“麦卡锡主义”回潮的观感时,美国的学术界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看法,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也在形成某种对华共识——特别是当他们在表达涉及中国的观点时,会不会受迫于某种压力,是否个人的表达在被某种“群体性思维”所取代。

具体而言,这份调查报告涵盖了两项调查内容,一项是在2023年对495名主要来自美国各家智库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他们对于中国和涉华政策的态度与看法。在调查中,约有一半的受访者会被要求实名,还有一半则可以匿名,以对两种情况下受访者给出的回应进行对比;另一项则是在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之间,对55名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访谈,请这些专家谈谈他们对于中美关系等相关议题的看法。

报告称,这两项调查内容一共给出了三个核心结果。首先,在涉华政策上,这500多名受访专家学者各自的看法其实相当多元,唯一的一个勉强可以找到的共识是他们都认为中国与美国存在竞争关系,但对于该如何和中国竞争却观点各异。即便是来自同一个政治光谱的学者,他们彼此间的观点也并不相同。而且也很难用一个标签定性他们,因为他们在不同的议题上时而会表现得“鹰派”时而又很“鸽派”。

这一点,从报告中给出的一个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也可见一斑。这个问卷是请495名主要来自美国智库的专家学者,就“美国应该与中国打冷战”、“中国对美国整个社会构成威胁”、“美国与中国长期的接触政策是失败的”等9个观点,用“强烈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强烈不同意”作答。他们给出的回应也确实反映出,在一些很“鹰派”的观点上,绝大多数都持反对看法,但在另一些涉华议题上,支持强硬和反对强硬的则对半开。

报告称,用一句话来打比方就是,他们可能在涉华议题上存在相同的诊断,但开的处方却并不一样。

其次,调查还发现这些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表示他们会迫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去对中国做出一些对抗性的表达。其中,在涉及495名智库专家学者的调查中,有108名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去表达某一种涉华观点。调查和访谈还发现,那些对华态度平时并不激烈,但又希望在华盛顿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乃至走仕途的学者,最容易感受到这种社会压力。而在职业压力层面,那些在外交政策领域往往会因为各种身份原因而处在边缘地位的学者,最容易对此感到担忧,比如美国少数族裔背景的年轻女性。

其中亚裔和华裔学者还会感受到一种非常特有的压力,就是他们的研究往往会因为他们的族裔背景而不被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妥协性质的,给他们造成一种不得不去宣誓效忠美国的压力。

第三,上述这些情况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一种导致专家学者们的涉华观点更偏向“鹰派”的结果。报告特别提到,对学者们进行实名和匿名的分组调查发现,在实名的情况下,学者们更容易表达出对中国偏强硬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在前面的调查中表示自己更容易迫于压力而这样表达的学者。在涉及55名学者的访谈中,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这些学者亦承认他们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谈论涉华政策时的表达是不同的。报告认为这说明学者们会刻意用强硬的话术来包装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报告还用了一个类似于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概念精辟地概括了这一现象,称之为“鹰派膨胀”。

      报告由此认为,总的来说,这些情况导致美国的外交政策圈子出现了一种心理学上被称作“多数无知“的现象(编者注:有些类似于“从众心理”),即圈子里的专家学者都误以为“鹰派”的政策立场在圈子里很受支持,但实际上这种支持被高估了。

报告认为,这也是为何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圈子在涉华问题上出现了一种“群体性思维”,在公开场合一种涉华的声音被不断放大,而另一种则被淡化————尽管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和认知实际上相当丰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