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房地产再次全面放开限购,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房地产再次全面放开限购,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文章来源: 风声OPINION 于 2024-05-13 19:17:3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经营、个别地方政府施政失误,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影响。

5月9日,杭州和西安先后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至此,全国仅四大一线、天津、珠海及海南省还未全面解除限购。因此,这两座省会级城市的全面“解封”被视为房地产调控政策转向的重要标志。

不过,相比杭州,西安全面解限购的关注度要低了不少。毕竟西安的在中国经济的“咖位”比杭州还是有一定距离,楼市的关注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其实,观察西安楼市在本轮调控中的表现及轨迹,对我们理解本轮房地产调控很有意义。

01 西安房价暴涨的模式,是中国房地产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沈阳、长沙、南京等城市相继推出新一轮房市调控政策,主要内容均为收紧限购政策。此后三年,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加码,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史上最严”调控周期。

然而,西安房价正是从2016年开始爆发的。从2016年一路涨到2021年,创下了新房价格连续上涨70个月的神话。最大同比涨幅是2019年5月的24.4%。一年涨了四分之一,搁在“四大一线”都是罕见的纪录。

连续上涨70个月,西安的平均房价从不足7000元,涨到了15000元,赶上了成都。但是,西安和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差距很明显。

2021年,成都迈入“两万亿GDP俱乐部”是西安的两倍;成都人均GDP 9.48万元,比西安高了1万多;成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比西安高了7000元。

由此可见,西安房价不仅是逆势上涨,还是超前上涨。随着房价启动,西安的调控措施也开始加码。

2017年1月西安就开始实施限购措施。2018年西安更是率先实施摇号买房政策,成了“摇号首城”。一顿操作猛如虎,西安的调控力度与一线城市相比不遑多让。但是,这些仍没有止住房价的快速上涨之势。

与大基建汹涌的“钱潮”相比,种种调控措施显得乏力。陕西省的年度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1.17万亿,飙升至2016年的2.04万亿,翻了近一倍。2016年陕西的GDP为1.91万亿,基建投资已经超过了全省的GDP。同年,全国各省市的GDP“冠军”广东省GDP 7.9万亿,固定资产投资3.3万亿,占比仅41.8%。陕西的基建投资无疑是超前的。

事实上,2014年-2020年陕西的基建投资都超过了本省的GDP,本地实体经济体系无法承载的外来资金溢出后,涌入了省会西安的房市。而且,这种大幅超前区域经济体量的基建拉动模式并非陕西一省,而是整个西北地区的通用模式。

西安作为无可争议的西北第一城,收获了一波房价红利。

调控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土地财政大幅扩张的诱惑也很难拒绝。2016年西安土地出让面积为1450万平米,两年之后的2018年攀升至2542万平方米,增加了1000万方有余,达到历史最高点。与之相应的是,西安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大幅攀升,从2016年的38%上升到2018年的99.4%。西安的财政前所未有的“宽裕”了,然而,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基建投资拉动模式虽强劲,但不可持续。

2020年后基建放缓,基建投资每年“两位数”增长、超本省GDP投入的资金注入均告结束。基建拉动增长模式的后遗症开始逐渐发作——高增长消失,高负债凸显。

西安房市的支撑也随之动摇,其成交量的颓势更为真实。2021年,西安市商品房供应2246.68万平方米,同比缩量16.81%,销售2072.41万平方米,同比缩量13.60%。2022年,供销量继续下滑,去化周期29.9个月——2017年开启限购时,西安的新房存量不足2月。

2023年西安的整体去化周期9个月,比上一年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板块分化明显,少数核心区域的去化率为2-5月,大于20个月的楼盘也不少见。

“西北第一城”的独特地位,为西安的楼市提供了远超其他西北城市的支撑。但是,基建投资大幅下降的经济增长失速依然带来了痛感。

因此,西安的调控政策在此次全面放开限购前已经大幅放松,二手房指导价“消失”、限价松动。限购政策“名存实亡”——去年9月西安市就取消了二环以外区域限购,二环内的新建商品房项目很少,并非楼市重点。

因此,这次放开限购后,杭州是二手房交易量、客户看房意愿大增的热闹景象,西安楼市则是波澜不惊。

02 反思房地产政策之得失,调控干预不是万能

波澜不惊的平稳健康当然是好事,但是居高不下的土地财政依赖度、经济增长低迷,依然困扰着这座千年古都。

比起杭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楼市,关注度相对较低的西安实际上是更容易理解的样本。基建投资主导的高增长模式更为明显,基建投资的投入和经济增长、房价地价的同步率高度一致。

基建热钱的涌入,GDP数据和房价齐飞,干柴烈火的“泼天富贵”拦也拦不住。但是,来自大规模转移支付和银行杠杆的“外财”退潮后,一时的繁荣就黯淡了。“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从土地供给到二手房交易,把全产业链管了个遍,仍没有阻止大起大落的潮汐周期。

“市场不是万能的”,调控干预也不是万能的。挡不住热钱,也改变不了真实的供需关系。

强调控抑制了经济发达地区高线城市的楼市供需,房企的资金和产能因此被挤出,恰逢货币化棚改政策又给了杠杆通道,不得不转入低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实际上,全国百城的库存平均去化周期为22个月,西安平均9个月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属于中上水平。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房市都处于“有房无市”的境地。

因此,很多大型房企在高线城市的货值占比一度大幅下降,低线城市的货值上升,资产质地劣化,更增加了金融风险。

“三条红线”收紧,这些房企的现金流断裂。而那些一度“楼市火爆”的低线城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总之,随着房地产整体进入“去库存”时代,调控政策放松,限制政策退出,市场会给出更多的真相。很多问题有反思的可能。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经营、个别地方政府施政失误,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影响。

因此,分析总结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得失,也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少数热点城市的房价涨跌。楼市热钱的形成机制、土地财政依赖的成因,政策干预的合理边界等等,是房地产未来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中药注射液,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多少生命?
"认干亲养老"爆火:年轻人找靠山,老年人买陪伴
美中互降关税"国内压力"是关键,智库:艰难战役在后头
关税收入激增,促使美国财政预算盈余增加

24小时讨论排行

胡锡进:不能让一些散布“美国赢了”的声音带了节奏
美国贸易代表:中国同意取消对美国出口稀土管制
后续谈判:若芬太尼能谈好,会下调20%关税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沙国王储承诺投资美6000亿 川普:凑成整数1兆吧
特朗普2.0时代:一位更不受限制、恣意妄为的总统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川普签史上最具影响力行政令 美国人不再为他国买单!
特朗普称南非正发生"种族灭绝",59名白人获批进美国
90天后呢?对中关税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降价59%至90%
中纪委首季反腐立案22万件,省部级14人村官2万人落马
贝森特:不脱钩 但战略品必需脱钩 钢铁芯片链更去中国化
泽伦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会谈 川普你一定要严惩他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房地产再次全面放开限购,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风声OPINION 2024-05-13 19:17:38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经营、个别地方政府施政失误,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影响。

5月9日,杭州和西安先后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至此,全国仅四大一线、天津、珠海及海南省还未全面解除限购。因此,这两座省会级城市的全面“解封”被视为房地产调控政策转向的重要标志。

不过,相比杭州,西安全面解限购的关注度要低了不少。毕竟西安的在中国经济的“咖位”比杭州还是有一定距离,楼市的关注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其实,观察西安楼市在本轮调控中的表现及轨迹,对我们理解本轮房地产调控很有意义。

01 西安房价暴涨的模式,是中国房地产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沈阳、长沙、南京等城市相继推出新一轮房市调控政策,主要内容均为收紧限购政策。此后三年,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加码,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史上最严”调控周期。

然而,西安房价正是从2016年开始爆发的。从2016年一路涨到2021年,创下了新房价格连续上涨70个月的神话。最大同比涨幅是2019年5月的24.4%。一年涨了四分之一,搁在“四大一线”都是罕见的纪录。

连续上涨70个月,西安的平均房价从不足7000元,涨到了15000元,赶上了成都。但是,西安和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差距很明显。

2021年,成都迈入“两万亿GDP俱乐部”是西安的两倍;成都人均GDP 9.48万元,比西安高了1万多;成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比西安高了7000元。

由此可见,西安房价不仅是逆势上涨,还是超前上涨。随着房价启动,西安的调控措施也开始加码。

2017年1月西安就开始实施限购措施。2018年西安更是率先实施摇号买房政策,成了“摇号首城”。一顿操作猛如虎,西安的调控力度与一线城市相比不遑多让。但是,这些仍没有止住房价的快速上涨之势。

与大基建汹涌的“钱潮”相比,种种调控措施显得乏力。陕西省的年度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1.17万亿,飙升至2016年的2.04万亿,翻了近一倍。2016年陕西的GDP为1.91万亿,基建投资已经超过了全省的GDP。同年,全国各省市的GDP“冠军”广东省GDP 7.9万亿,固定资产投资3.3万亿,占比仅41.8%。陕西的基建投资无疑是超前的。

事实上,2014年-2020年陕西的基建投资都超过了本省的GDP,本地实体经济体系无法承载的外来资金溢出后,涌入了省会西安的房市。而且,这种大幅超前区域经济体量的基建拉动模式并非陕西一省,而是整个西北地区的通用模式。

西安作为无可争议的西北第一城,收获了一波房价红利。

调控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土地财政大幅扩张的诱惑也很难拒绝。2016年西安土地出让面积为1450万平米,两年之后的2018年攀升至2542万平方米,增加了1000万方有余,达到历史最高点。与之相应的是,西安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大幅攀升,从2016年的38%上升到2018年的99.4%。西安的财政前所未有的“宽裕”了,然而,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基建投资拉动模式虽强劲,但不可持续。

2020年后基建放缓,基建投资每年“两位数”增长、超本省GDP投入的资金注入均告结束。基建拉动增长模式的后遗症开始逐渐发作——高增长消失,高负债凸显。

西安房市的支撑也随之动摇,其成交量的颓势更为真实。2021年,西安市商品房供应2246.68万平方米,同比缩量16.81%,销售2072.41万平方米,同比缩量13.60%。2022年,供销量继续下滑,去化周期29.9个月——2017年开启限购时,西安的新房存量不足2月。

2023年西安的整体去化周期9个月,比上一年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板块分化明显,少数核心区域的去化率为2-5月,大于20个月的楼盘也不少见。

“西北第一城”的独特地位,为西安的楼市提供了远超其他西北城市的支撑。但是,基建投资大幅下降的经济增长失速依然带来了痛感。

因此,西安的调控政策在此次全面放开限购前已经大幅放松,二手房指导价“消失”、限价松动。限购政策“名存实亡”——去年9月西安市就取消了二环以外区域限购,二环内的新建商品房项目很少,并非楼市重点。

因此,这次放开限购后,杭州是二手房交易量、客户看房意愿大增的热闹景象,西安楼市则是波澜不惊。

02 反思房地产政策之得失,调控干预不是万能

波澜不惊的平稳健康当然是好事,但是居高不下的土地财政依赖度、经济增长低迷,依然困扰着这座千年古都。

比起杭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楼市,关注度相对较低的西安实际上是更容易理解的样本。基建投资主导的高增长模式更为明显,基建投资的投入和经济增长、房价地价的同步率高度一致。

基建热钱的涌入,GDP数据和房价齐飞,干柴烈火的“泼天富贵”拦也拦不住。但是,来自大规模转移支付和银行杠杆的“外财”退潮后,一时的繁荣就黯淡了。“史上最严”的调控政策从土地供给到二手房交易,把全产业链管了个遍,仍没有阻止大起大落的潮汐周期。

“市场不是万能的”,调控干预也不是万能的。挡不住热钱,也改变不了真实的供需关系。

强调控抑制了经济发达地区高线城市的楼市供需,房企的资金和产能因此被挤出,恰逢货币化棚改政策又给了杠杆通道,不得不转入低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实际上,全国百城的库存平均去化周期为22个月,西安平均9个月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属于中上水平。有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房市都处于“有房无市”的境地。

因此,很多大型房企在高线城市的货值占比一度大幅下降,低线城市的货值上升,资产质地劣化,更增加了金融风险。

“三条红线”收紧,这些房企的现金流断裂。而那些一度“楼市火爆”的低线城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总之,随着房地产整体进入“去库存”时代,调控政策放松,限制政策退出,市场会给出更多的真相。很多问题有反思的可能。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企业经营、个别地方政府施政失误,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影响。

因此,分析总结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得失,也不能把眼光局限于少数热点城市的房价涨跌。楼市热钱的形成机制、土地财政依赖的成因,政策干预的合理边界等等,是房地产未来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